分享

第一次做心理学研究,数据分析使我哭泣 | 灵感月迹Vol.4

 昵称70359006 2021-12-15

图片

- 正文共3333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

图片

图片
自我的生长 | Nov.1th



我们总说要认识自己,但自我不仅仅是因探索而明晰起来的,更是在探索中生长出来成长的过程就是在行动中不断塑造新自我的过程。


图片
持久的驱动力 | Nov. 6th



当驱动一个人做事的主要因素是“回避焦虑”时,那么一旦在做了些事情后,焦虑的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行动的张力减弱了,持续行动的驱动力也就消失了,这会让人陷入拖延和“一阵鸡血一阵丧”的循环。

要想打破这种循环,我们需要找到能给人带来持久驱动力的东西——爱,一种能够带来目标感和意义感的热爱。比如,当我写毕业论文的驱动力是“缓解毕业焦虑”时,我就会变得拖拖拉拉,当我的驱动力变成了对研究结果的纯粹好奇时,我就能动力满满。

当然,拖延也并不可怕。当一个人能真正宽容自己的拖延,学会与拖延和谐相处时,就能得到解放。

图片


图片
 情绪影响认知 | Nov. 8th



我关注的研究领域一直在强调认知评价对情绪的影响时间长了会让我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也会总想着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调节情绪,但我忽略了其实情绪也会影响认知——

人在情绪糟糕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非理性的想法,这个时候的头脑中的想法是不可靠的,别听它的,它只是累了需要休息你会发现当人休息好了之后,认知也会变得更加乐观了。


图片

图片
 资源与压力应对 | Nov. 11th



今天我在文献里惊喜地读到一句话,这是很早期就有的理论了:“coping strategies are determined by people's available resources (Latack et al., 1995; Lazarus & Folkman, 1984)”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可用的资源会影响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

(*资源:在一些理论中,工作会消耗资源,这些被消耗的资源可以通过休息得到恢复。* 压力应对方式:包括聚焦于问题的应对方式和聚焦于情绪的应对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解决问题或缓解情绪来应对压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研一在一次实验室组会上提出的想法:

当人在工作后剩余的资源非常少时,我们会更倾向于选择低耗能的恢复活动(比如躺尸、刷剧),这些活动的确能帮助人在工作后恢复能量,但也更容易让人发展出僵化的不良应对方式,比如拖延、逃避、心理退缩,仅关注如何缓解情绪;

相反,高耗能的恢复活动本身也是需要消耗一部分资源的,比如学习新技能、发展新兴趣。这些活动在人工作后剩余资源很少的时候很难启动,但却能给我们创造更多资源,帮助人发展出更加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图片
 “养猫” | Nov. 12th



图片
图片
(哈哈我也成为了有猫可养的人生赢家)


图片
 延迟满足的快乐 | Nov. 14th



我最近在卓有成效的减肥大业中体验到了延迟满足的快乐:我每顿饭里都要有肉,但我会把肉类放到每吃完一些主食和青菜后吃。这个简单的行为使我的每顿饭都充满了奖赏,健康饮食也不再是一件需要消耗资源来坚持的事情了。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时间来做,对人的意义和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每天看剧和玩游戏,如果被安排在磕盐之前,这就是一种逃避行为,会使人感到焦虑和损耗;但如果安排在磕盐之后,这就变成了一种奖赏行为,能使人恢复能量。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人可能就是在这样一个正向的循环里越来越高效和自律的。



图片
 不确定性 | Nov. 19th



今年是我学习心理学的第四年,我依然觉得自己像是没有入门。可转眼间就已经是研三了,未来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虚荣与恐惧会让人做出糟糕的职业决策,自我概念清晰性高的人会更少在虚荣与恐惧的驱使下做决策。自我概念的清晰程度能促进一个人在职业上的成熟度,让人看清在当下所处的评价体系下,一个人还有些什么别的选择。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让我去把握好那些不确定性中确定的东西时,站在更长期的人生尺度上去看问题时,令人害怕的不确定性就会变成令人期待的可能性。

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而是你做出选择后怎么做,让这个选择变得“正确”。真正想去的地方,也一定会到达。


图片
 论文数据分析体验 | Nov.20th




Day 1: 懵。
Day 2: 懵。
Day 3: 懵。
Day 4: 有点意思。
Day 5: 好多显著,感动哭了。
Day 6: 哦其实没显著。
Day 7: 扑朔迷离。
......

图片

做研究真的很不容易。

对我来说更不容易的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非常“听话”的人,这曾经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越来越阻碍着我的成长。

越长大,我越能感受到勇气的难能可贵勇敢也成为了我最欣赏的品质,没有之一。我忘记在哪看过一句有趣的话,“既然没打算活着离开这个世界,还要怕什么?

“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图片


图片
 狂风与枯叶拍脸 | Nov.21th



今天,我被风吹傻了。狂风使一片枯枫叶shua得一声直接拍上我的脸。幸亏眼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保护了我的眼睛,让我免遭被树叶戳瞎的悲惨命运。

被风吹傻使我回宿舍直接就躺下睡了,副作用就是半夜醒了,精神百倍,文思泉涌。(此处省略1万字深夜人生感言......)


图片
 过去、现在与未来 | Nov.22th



我们所在的社会非常广阔,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评价体系。我常常会为我在过去和当下体验过的不同评价体系而感到震惊,也为人类社会群体的多样性而着迷。

我越来越明白,一个人只有接纳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更好地走向未来。


图片
精神底色 | Nov.23th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很久时,就算这件事不会刻进基因,却会融入骨血,成为一个人自我概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本质的精神底色。


图片
有关家暴 | Nov. 26th



每次在网上看到家暴的新闻,我都会很痛心。不是只有身体上的伤害才算“家暴”,暴力也有可能存在与家庭之外的任何一段关系中。

如果你处在一段持续让你感到“我很糟糕/我没有价值/都是我的错”的关系中,请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觉察力,是不是正在被PUA。

离开一段具有破坏性但又很重要的关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会让人犹豫和害怕,但一个人首先一定要能够爱自己和照顾好自己。


图片
 嗑CP心理学 |Nov.27th




为啥磕真人cp容易使人上头?

除了镜像神经元、我们的投射和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的思维中存在的一种偏差:

当我们的心中有一个最初的假设和观念时(“我磕的cp是真的”),就会更倾向于寻求证据去证实而非证伪它,这种偏差在心理学中也被成为
“验证性偏差/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这种倾向使人在磕cp(未公开的真人cp)时总能从各种线索的蛛丝马迹种发现各种糖点,一切证据都指向:我的绝美cp是真的!


图片
 各个人生阶段都有危机|Nov.28th




我经常听到中年危机这个词,看起来有点可怕,但想想其实童年有童年危机,青年有青年危机,老年也有老年危机。

根据
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观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危机”,或者说是各个人生阶段的主要发展议题,比如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成年早期亲密关系的建立。

人到中年的确会遇到很多年轻时不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在生活中会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在身体上会发现精力不如从前,更重要的是会越发清晰地意识到:生命有限,人生过半,人生的可能性似乎变少了,衰老缓缓而至,死亡无可避免。

这些危机都是有出路的:发展出在工作和家庭领域的繁衍感——在工作上有传承和超越自我的使命感,在家庭中能发展出奉献式的爱,便能帮助人获得超越衰老与死亡恐惧的力量。

We'll cross that bridge when we come to it.


图片
 保持成长,无需成熟 |  Nov.30th




人在每个年龄段都会面临各个人生阶段的不同挑战,就像每个成为父母的人也是在孩子出生时才成为父母,0岁的孩子对应着的其实是“0岁的父母”

从第一次出生,到经历无数个人生第一次,直到人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都是在第一次面临死亡。都是第一次,我们既没有必要苛责自己,也没有理由觉得人活得越久,就理所应当更加成熟。


我们最不确定的是我们会何时死亡、如何死亡,但我们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一定会死亡。每次想到人生的有限性和死亡的必然性,我都会觉得有所宽慰。向死而生能给人更大的勇气,让人更加珍惜时光。

我们无需变得成熟,但要永远保持成长。

祝,显著 ٩(๑ᵒ̴̶̷͈᷄ᗨᵒ̴̶̷͈᷅)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