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婕妤赋集

 fuhaizhenren 2021-12-15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详,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著名才女,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

○怨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长信宫怨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捣素赋

测平分以知岁,酌玉衡之初临。见禽华以麃色,听霜鹤之传音。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虽松梧之贞脆,岂荣雕其异心.若乃广储悬月,晖水流请,桂露朝满,凉衿夕轻。燕姜含兰而未吐,赵女抽簧而绝声。改容饰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若乃盼睐生姿,动容多制,弱态含羞,妖风靡丽。皎若明魄之生崖,焕若荷华之昭晰;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红黛相媚,绮徂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两靥如点,双眉如张。颓肌柔液,音 于是投香杵,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梧因虚而调远,柱由贞而响沉。散繁轻而浮捷,节疏亮而清深。含笙总筑,比玉兼金;不埙不篪, 匪瑟匪琴.或旅环而舒郁,或相参而不杂,或将往而中还,或已离而复合.翔鸿为之徘徊,落英为之飒沓。调非常律,声无定本。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飚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清寡鸾之命群,哀离鹤之归晚。苟是时也,钟期改听,伯牙驰琴,桑间绝响,濮上传音;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性闲良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闲贞专之性,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歌采绿之章,发东山之咏。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准华裁于昔时,疑异形于今日;想娇奢之或至,许椒兰之多术,熏陋制止之无韵,虑蛾眉之为魄。怀百忧之盈抱,空千里兮吟泪。侈长袖于妍袄,缀半月于兰襟。表纤手于微缝,庶见迹而知心。计修路之遐敻, 怨芳菲之易泄。书既封二重题,笥已缄而更结。渐行客而无言,还空房而掩咽。

 ○自悼赋

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于后庭。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降宠于增成。既过幸于百位兮,窃庶向乎嘉时。每寤寝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之为邮。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遇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痛阳禄马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白日忽已移光兮,遂腌莫而昧幽。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奉共养于东宫兮,[言乇]长信之末流。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林。

重曰: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局。华殿尘兮玉阶[艹治],中庭萋兮绿草生。广室阴兮帷幄暗,房栊虚兮风冷冷。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纟卒]兮纨素声。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已独享兮高明,处生民兮极休。勉虞精兮极乐,与福禄兮无期。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 

中 古 阿 拉 伯 文 学

“阿拉伯”一词,原意为“荒漠”或“不毛之地”。浩瀚的沙漠、贫瘠的自然条件铸造了阿拉伯民族粗犷、豪放、刚猛的整体文化人格。公元7世纪,一位赶骆驼的穷人穆罕默德(570—632)在他40岁那年据称奉天使加百列之命当了先知,成为阿拉伯人的首领,创立了伊斯兰(阿拉伯语意为“归附”)教。伊斯兰教信仰安拉,把安拉当作唯一的真神加以信奉,认为除独一无二的安拉外别无主宰。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并服从先知的人”。穆罕默德通过传教和征战,逐渐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成为阿拉伯最初的统一国家的创立者。
穆罕默德死后,他的历代继承者称为“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者”。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令人收集穆罕默德所得启示的口授和书写的经文,又组织人把经文编纂订正为一部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古兰”一词系阿拉伯文“Quran”的音译,意为“诵读”。《古兰经》编订后不到100年,阿拉伯人便征服了整个近东。公元8世纪初占领西班牙,进而挺进到印度河,直逼中国边境,在8世纪中叶形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到了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阿拉伯帝国境内出现了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公元13世纪中叶,蒙古人入侵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灭亡。

第一节 悬诗与对驳诗

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蒙昧时期(约5世纪下半叶到7世纪初)最著名的诗歌是“悬诗”。悬诗是传世的“格西特”诗的精华。“格西特”是一种抒写同类主题的诗体,具有固定的格律与结构,一般长至20~100行,通篇有贯穿始终的尾韵。内容或描写风景,或歌颂英雄,或夸耀自己的高贵豪侠,或赞美部落生活的多姿多彩。当时各部落的诗人惯于在一年一度的欧卡兹集市上举行赛诗会。赛诗会上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用金水写在细亚麻布上,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上,故名为“悬诗”,又称为“描金诗”或“项圈诗”(因其珍贵如同挂在美人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而得名)。悬诗写得最好的诗人是乌姆鲁勒·盖斯(约497—545),他被誉为阿拉伯诗歌传统的创造者,开“荒原野营”题材写作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许多诗句成为世代传诵的名句。如:

疾速有力的骆驼负载着我,
轻松地穿过飓风劲吹尘埃的沙漠。

对驳诗是早期阿拉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一位诗人吟一首诗,自我夸耀,并讽刺攻击对方。对方必须马上即席和诗,内容与之相对,格律、韵脚也必须与前者相同,有点像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对歌。此外,还有艳情诗、贞情诗等。

第二节 《一千零一夜》:故事与讲述

中古时代阿拉伯地区,由口头创作发展起来的民间故事取得了突出成就,《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这部流传于公元8世纪的民间故事集共包括大小故事260多个。据书中记述,这些故事是这样来的:古代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发现王后和嫔妃在自己外出时日夜歌舞、吃喝玩乐,就将她们一一处死,并从此讨厌妇女,存心报复,宣布以后每夜娶一少女,次日天亮时将其杀死再另娶。百姓十分恐惧,纷纷带着女儿逃走,城中十室九空。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天下妇女,主动要求进宫,嫁给国王。唯一的条件是将其妹妹带进宫中,因她每晚要听姐姐讲故事。国王也喜欢听故事,就答应了。进宫当天晚上,山鲁佐德开始讲《商人和魔鬼的故事》。故事讲到最精彩的时刻,天亮了。国王为听故事结局,就破例暂不杀她。第二天,旧故事讲完,新故事开始,讲到精彩处,天又亮了,于是又捱过一日。如是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山鲁佐德所感动,宣布不再杀她,正式娶她为王后,并命传令官记下她在一千零一夜中讲的故事。《一千零一夜》由此而来。
一个普通的女子,通过叙述来阻滞死神,延续自己的生命,进而使自己不朽,这个故事对于那些企图凭借写作来博取死后声名的文人有着永久的魔力。当然,这个虚构的大故事无非是为后来要讲的小故事提供了一个叙事框架。实际上,《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并非一人所讲,而是在8—16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由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区的人民集体创作的。后来又有人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辑录整理、加工提炼而逐渐形成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样子。据后人考证,书中故事大致来自三方面:核心故事波斯故事集《赫佐尔·艾夫萨乃》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后由波斯文转译成阿拉伯文,并加进一些阿拉伯故事;第二部分源于以巴格达为中心在伊拉克编写的民间故事;第三部分源自以开罗为中心的埃及的民间故事。
《一千零一夜》被认为是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丰富的世态人情。《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批判了最高统治者哈里发,讽喻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罪恶。《渔翁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智慧和斗争精神。《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阿拉丁神灯的故事》等反映了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航海故事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则表现了当时阿拉伯新兴商人为追求财富而冒险远航的故事。辛伯达七次航海,每次都九死一生,时而被飓风打翻船只,漂落荒岛;时而被巨人抓获,险些丧命;时而被巨鹰攫上高空,又抛下深谷;时而被野蛮人抓住,险些被吃掉……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扬帆出海,最后一次甚至还远航到了中国海岸。尽管这位阿拉伯商人出海远航的主要动机是追逐财富,但对现状的永不满足、对未知世界永远的好奇心,无疑也是其深层的推动力。这种永不停息探索冒险的精神,完全可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相媲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千零一夜》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它把神话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扑朔迷离的氛围。阿拉丁神灯的熠熠火光不知吸引了多少西方读者的想象;“芝麻开门”的声音也一直激发着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从叙事结构艺术上来看,《一千零一夜》用了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式结构。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整部书犹如阿拉伯魔术箱,箱中有箱,盒中有盒,套中有套。《驼背的故事》中,裁缝匠的故事套青年的故事,青年的故事套理发匠的故事,继而理发匠又讲了他本人和五个兄弟的故事。整部书又如万花筒,稍一翻动,便形成一片新景观,进入一个新天地,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辛伯达乘坐的船刚靠上一座海岛,突然岛活动起来,沉入海底,原来这是一条大鱼;船员看见一幢巍峨的白色建筑,刚想要攀登上去,忽然发现那是一枚大鸟蛋……
《一千零一夜》用阿拉伯日常的语言写成,还运用了不少方言土语,尤其是伊拉克、埃及和叙利亚的方言土语,通俗流畅、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民间口头创作的特点。此外它还采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叙事写景以白话文为主,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诗和吟歌,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
《一千零一夜》通过十字军战争流传到欧洲,对西方的戏剧、音乐、绘画都产生了影响。许多西方作家在取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吸取了其中精华。近代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均采用了框架式结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喜剧《终成眷属》中的“戒指认亲”、“进宫治病”的故事显然来源于《一千零一夜》,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渔翁的故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中出现的“飞毯”、“会飞的床单”、“神灯”等,明显来自于《一千零一夜》。而当代埃及戏剧家陶菲格·哈基姆的剧本《阿里巴巴》、《山鲁佐德》更是直接取材于《一千零一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