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石道 鉴美灵璧》------造型美学

 温情海洋 2021-12-15

          赏石,不单单玩石头,更多的是沉淀文化的内涵,石道犹存,必然之路。美学之道,大道统一,石头立体,亦有造型之美学。

        美学是众多门类学科的集中体现,在审美本体引发,有审美情愫触动,在情感思绪上产生审美感受的过程。因此,美存在于三部分,审美本体,审美情愫,审美感受。审美本体,源自自然世界,不可一统而论,石取于自然,载于自然;审美情愫,或为不同艺术者所创造,文化内涵越高,则情愫也愈加,而石载自然,以自然造化,神运通达为韵;审美感受,不同的欣赏者,不同的思绪情感,皆有感而发。赏石因此作为艺术的分支,必然讲究艺术美,就是审美本体和审美情愫合一的造型艺术。

       艺术的形式构成三要素是点、线、面,造型艺术也遵行这一法则,就是点、线、面的形态按照美的形式法则,以一定的秩序组合出的视觉效果。点线面构成不仅是各种艺术中的基础,而认识点构成、线构成,面构成之间的关系与表现规律,就是探讨艺术的形式美学,从而帮助石道者,发现发掘出更加具有审美感受的石头。在造型艺术中,点线面按照形式组成,分发散和聚合两大类,以此,点有多少,或聚或散,形象效果各不相同;线有长短,或曲或折,形象丰富多姿;面有大小,或上或下,形象千变万化。点线面,运动方向因而或向心以聚,或离心以散,构成比例,因地因时而变。石,取材于自然,点线面的构成比例,天定自然,不假人手,所以善于发现发掘具有美本质得石头,才是对灵璧石有更加充分的认知。石道者,基于文化储备之源泉,更具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而观石悟道之心常存。

       点线面得几何构成,从罗丹的《思想者》,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亚力山德罗斯的《维纳斯》,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向日葵》,无一不得到光辉灿烂的展示,无一不充满丰富景致的艺术张力的视觉效果,让每一个欣赏者沉醉如痴。这就是美的事物带给人们的愉悦的审美感受,和或多或少的情感共鸣反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以阴阳五行确立的黄帝纪元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人类的文化文明,因此出阴阳五行外化为意象的龙形,龙成为中国社会的全面代表,而世界其他地区进入宗教文明,以此而出图腾。所以中国社会,固有的传统所有体裁类别,都无一例外讲究阴阳五行。从汉字构成的书法艺术,宫殿庭院的建设布局,绘画作品的章法,再到工艺美术的石刻,木刻,诗歌文章的写作,以及烹饪的调和,茶道的组合,哪一种,哪一类,不深刻体现着阴阳五行的内涵,成为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哲学,生活哲理。于此,石道者传承文化内涵,必然体现中国社会的阴阳五行,就是阴阳互抱,山水共生的情怀,在一块客观具体形象的石头上,沉浸天人合一的悟道情愫。

       中国文化传承,必然讲究阴阳五行,石道亦然如此。石者,以天然造就,而托文化内涵。鬼斧神工之手,则循于点线面得构成法式。或山得石而美,石共山而独存,或山有峰而景致绝妙,峰峦迭翠最动人,或石绝生有崖,洞壑逶迤而悦心,石道传于心,情愫感于怀,文化底蕴而所出,所以说石道独居美学沉韵。中国文化底蕴的阴阳五行,非西学哲学和辨证法可比,而由此诞生中国式美学。中国社会以阴阳五行为基石的文化文明,所以出龙形,以阴阳五行外化。中国式美学,传承这一底蕴,以意象为美,成为典范。意象假借具体客观事物而托为意境,在意境身感体触下,达到感官的审美愉悦。石道独居的美学沉韵,正是传送这一意象载体,诸如书法,绘画,雕刻也是如此。书法,借线条、形体结构,传递文化内涵的情愫,线条作运动轨迹,流动的、方向性的过程,表现自然体式,或缓笔出锋,如枯藤老树般呈现;或急笔奔放,如转目顾盼,峰石坠崖,呈雄健烂漫之姿;或转承相合,如山峦连绵,高山飞瀑般,富有强烈的抑扬顿挫之感。笔墨浓淡、虚实,章法错落,粗细叠出,产生了心旷神怡的美感。石雕,木雕,亦紧密体现着这样的传统情愫和内涵,在静态和瞬间中,再现疏密,繁简,粗细的变化之美。至于绘画中的中国式美学,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焦、浓、重、淡、清之间,形神皆备,意象当生,传达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气韵,这是高远、平远、深远的意象之妙,也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具象之美,是“物我两忘“,”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之道。

        任何一方天然的石头,都具有一定的灵性,或多或少,寄予着自然天地之情怀。石头的造型,就是要突出这种灵性 ,发现灵性的焦点所在,以灵性区域的线条,作为造型的基础点,从而有利于灵性的流动和升华,这就是成功的石头造型;反之,没有发现灵性所在,不能够烘托石头灵性的造型,是失败的。对于灵璧石造型,首先是基础方正,显现石头内涵之凝重,其次体现那种灵性得跃动,所以需要注意三条线。一者石头上层线,这是造型点的视觉焦点,无论什么形态的造型,都离不开方向运动,石头最上次层的线,关系到造型的成败。一方灵璧石,或许因造型错误而藏珠于沙土之下,或许因造型出彩儿弥补意象得缺陷,这就是上层线,是表现一种灵性跃动。一者石头下层线,这是造型运动得出发点,必须方正,平稳。下层线安排得好,方向运行就非常流畅,造型出彩有焦点;反之下层线处理不好,造成一方灵璧石的气韵传达不好,有所遗憾,加上线条运动方向的失误,徒自减去几分魅力。一者底座线,通常底座线与下层线一起考虑。下层线稳固,没有问题,底座线相对就简单一些,如果下层线有缺陷,不稳固,就需要调制底座线,配合就复杂一些,弥补下层线得不足。只有在造型时,充分把握好三条线原则,那么对任何一方灵璧石得造型处理,就能够获得美的感受,感受石头神韵之美,为进入石头的意境提供契合入口。

       一方石头的好与坏,在于外在形态和内在气韵。外在形态,丰满而合乎比例,为气韵的产生,奠定客观基础;内在气韵,以外在形态为底,造型要素点线面组合为图,形成图底关系,形成流动的气韵,或轻,如行云流水,烟云袅袅,或重,似沉石重峰,凝滞拳拳,形气兼备,形成而气运,气动而形升,寄予一方石头几多情怀。

        中国式美学,素有九品论道之说,亦是来自阴阳五行,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有国家管理,因此设九卿,中有艺术分类订九品,《诗品》因此分论诗歌,下有至如书法,个人修养等诸项,大凡中国文化范畴内,皆如是。石道,也遵循这一法式,灵璧一石,以雄厚见长,观于色,识于形,察于纹,明于质,闻于声,体玩之下而出心感身悟,才得石道之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