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雩文艺】作者:李声权《关于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您>》总1144期2021年350期①

 赣雩文艺 2021-12-16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关于普希金的
《我曾经爱过您》
作者:李声权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是一位擅长爱情诗的高手,一生创作了不少优美动人的爱情诗篇。《我曾经爱过您》(1829)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佳作,堪称情诗的典范。该诗初次发表于1830年的《北方之花》丛刊。这首诗普希金是写给谁的?须知,普希金在1829年以前曾经喜欢过三十七个女人(郭家申著:《普希金的爱情诗和他的情感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究竟是写给谁的,至今尚无定论。现将几种说法简述如下。

1885年,安娜·奥列宁娜在丈夫死后便搬到了沃伦省小女儿的庄园,清理箱子时她将一本纪念册送给了外孙女索菲娅·加尔宾斯卡娅。据外孙女说,这本册子里有普希金写于1829年的诗《我曾经爱过您》的手稿和他的附笔:“plusqueparfait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1833”。但纪念册没保存下来,故不足为凭。1936年,《安娜·奥列宁娜日记(1828—1829)》在巴黎出版(印刷两百册,在亲戚朋友的小圈子里传阅)。普希金研究者塔季扬娜·齐亚夫洛夫斯卡娅在《安娜·奥列宁娜的日记》一文里,对“纪念册里的《我曾经爱过您》的手稿和附笔”进行了研究,认为普希金不是写给奥列宁娜的,奥列宁娜只是普希金1828年抒情诗的“主要形象”。作家兼诗人叶莲娜·叶戈罗娃在《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您〉是写给谁的》一文里,分别对奥列宁娜、索班斯卡娅、冈察罗娃、凯恩、沃尔孔斯卡娅五个女人与诗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写给奥列宁娜的可信度最高。

在俄国文坛,文学批评家,普希金传记作者帕维尔·安年科夫(1812—1887)最先提出《我曾经爱过您》这首诗是普希金写给奥列宁娜的,并且得到一些文艺学家的认同。譬如说,在“名人丛书”之《俄罗斯最有名的美女们》(马林娜·加尼切娃、薇拉·科舍廖娃著:“韦切”出版社,莫斯科,2001)一书中,作者也认为该诗是为奥列宁娜写的。这种说法在我国文学界也获得广泛认同。

普希金与奥列宁一家的认识交往始于1817年初。阿列克谢·奥列宁是美术学院院长、公共图书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普希金和许多十二月党人常来奥列宁家,参加沙龙聚会。1827年5月回到彼得堡后,诗人便成了奥列宁家的常客。那时,奥列宁的小女儿安娜·奥列宁娜已然一位窈窕淑女,长得小巧玲珑,美艳动人,而且能歌善舞,写诗作画。普希金为之倾倒,心生爱慕,百般殷勤,频频献诗:《她的眼睛》、《你和您》、《美人儿啊,不要在我面前再唱》、《豪华的京城,可怜的京城》等。而奥列宁娜对普希金也怀有好感,与他经常在夏园里幽会,并在日记里写道,他是“当时最有趣的人”。这年冬天,对奥列宁娜而言,是一个暴风雪的冬天。她和英俊潇洒的阿·洛巴诺夫-罗斯托夫斯基公爵发生过一段恋情,但此情不长,因为奥列宁娜考虑到公爵中年丧妻,身边留下三个儿子,便在1828年春天决然割舍了这段情。正如文化学副博士维克多·法伊比索维奇在《安娜·奥列宁娜日记与回忆》(1999)前言里写道:“安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冬天里燃起的'火热的激情与欢乐的希望’冰消雪化了,而春天里在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亚历山大·普希金。”

1829年,普希金向奥列宁娜求婚却遭到了拒绝。据普希金学创始人彼得·巴尔捷涅夫说,奥列宁娜拒绝普希金是奉父母之命(主要是母亲反对)。遭拒婚后,普希金一度非常忧郁。不久,他便离开彼得堡,前往自己的庄园。临行前,普希金在奥列宁娜的纪念册上写下了《我曾经爱过您》这首诗。大约两年后,1831年2月,普希金和冈察罗娃在莫斯科耶稣升天大教堂举行了婚礼。而美丽迷人的奥列宁娜三十二岁时(1840年,普希金已故三年)与骠骑兵团禁卫军团长费多尔·安德罗结婚,育有一子三女。1844年一家移居华沙四十载,夫亡后她便叶落归根,终老故土,于1888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名诗《我曾经爱过您》(戈宝权译):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这是普希金最著名的情诗之一,是一首失恋而不缺爱的诗。诗人开门见山表白,自己的爱情已成为过去,心里却仍装着往日的恋人,没有怨恨,没有颓废。接着又表示,但愿旧情“不会再打扰”,“也不想再使她难过悲伤”,而自己“默默无语”,“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没有纠缠,没有伤害。诗人末尾表达,昔时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并祈祷上帝,另一个人也会像自己那样爱她。多少年来,这首诗打开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扉,使许多失恋者得到抚慰与启迪,重振精神,走向新的生活。

综观全诗,充满着炽烈的、纯洁的、高尚的爱,闪烁着真正的人性之光。爱情,不是一己私欲的占有,而是双向情感的交融,需要真爱、坦诚、尊重、宽容。普希金的抒情诗贯穿着乐观主义精神,相信生活、相信人的精神能力及其爱与奉献爱的能力。在指出普希金抒情诗的创作特点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他的诗是“愉悦心灵的人道主义”。

这首诗在我国广大读者中广为流传,已被不少著名翻译家译成中文。笔者见到过九种版本,皆出自国内翻译界名家之手,不仅质量上乘,而且各有千秋。在此,不揣冒昧,对译本发表一点管见。

首先,九种译文中,有六种将原诗中的“вас”译为“您”,仅三种译为“你”。从忠实于俄文原文和俄语中“您”和“你”的用法来看,译为“您”比译作“你”好。普希金此前写给奥列宁娜的诗《你与您》可作例证,试看结尾两句:“我对她说:'您多么可爱!’/ 心里却想:'我多么爱你!’”(查良铮译)

其次,九种译文中,有四种将原诗中的“угасла”译为“熄灭”或“止熄”,而其余的译为“消亡”、“消退”、“消隐”、“止息”等。俄罗斯有评论说,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隐喻(метафора)修辞手法,把爱情比喻成“火”。这么说来,前四种符合原意,译得贴切,如汤毓强先生的译文:“我爱过您,爱情的火焰也许 / 还没有在我的心中完全熄灭。”相比之下,后几种略逊一筹。

从整首诗的翻译来看,在九种译文中,我特别偏爱老一代的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1913—2000)的译文。戈先生的这首译诗在我国流行较早,影响较大。虽说存在些微不足,但仍属佳译,只是大醇小疵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