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苏轼与他的基建||踏雪无痕

 河南文苑 2021-12-16
闲话苏轼与他的基建
     
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今天我们追寻他曾经的生活轨迹,领略他留给后人的古迹和情怀。
熙宁八年(1074),他任密州太守期间,重修了城北的北台。修好后,他特意给弟弟苏辙写信告知,并让苏辙起名。苏辙依据“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句,起名为“超然台”。苏轼非常高兴,赋文《超然台记》以表“余之无所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的心态。“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从此,他登台纵目,寄托情思。
熙宁十年(1077),苏轼改任徐州太守。为防黄患,造福于民,他主持修建了堤坝 ,并在堤坝上建一楼台,取名黄楼,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一时文人墨客荟聚,留下脍炙人口诗句。“黄花白酒无人间,日暮归来洗鞋袜。岂知还复有今日,把盏对话容一呷”的诗句,表达了苏轼对堤坝、黄楼建成后的喜悦之情,成就之感。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官黄州团练副使。先借住定惠院,不久迁居临皋亭。在友人的想助下,他在临皋寓所建南堂三间,“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暂且有了安居之所。但,他的生活日渐困境,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苏轼在黄州城东申请废旧营地数十亩,以便耕种糊口。“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元丰五年二月,他在东坡地头建五间草屋,落成之日天降瑞雪 。苏轼便给草屋取名“东坡雪堂”,在墙壁绘满雪花,并作《雪堂记》。在此期间,苏轼仍居住在临皋,雪堂是他宴宾会客的地方。“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在这一时期,东坡思想充满了矛盾:既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宠辱不惊,坦然自若;更充满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的无奈;和“已约年年为会,故人不用赋招魂”的随遇而安。即使他重新被召回朝堂,也没忘向东坡传语,“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可见这一段时光,对东坡的印象多么深刻。
元祐四年(1089),他任杭州太守期间,多次上报朝廷疏浚西湖。现在的苏堤,就是以那时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淤泥堆砌而成的堤坝为基础。“杨柳满常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这就是著名的“苏堤春晓”。
绍圣元年(1094),年逾花甲、耿直的苏轼,再次被贬惠州,居无定所。次年,为了家人团聚,在小丘白鹤峰上建新居,取名“白鹤居”。苏轼对新居非常满意,“缥缈新居紫翠间”。并结交两个好邻居,“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家尚留关”。
绍圣四年(1097),苏轼再次被贬往海南儋州。62岁高龄的苏轼在蛮荒之地,重视教育,传播文明,当地从此有了琅琅读书声。他深受当地黎民的爱戴,黎民同胞在城南桄榔树下,为他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为“桄榔庵”。
元符三年(1100)苏轼被召返内陆。次年,病逝常州途中。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颜”,仿佛听到,“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2021年12日  (改)  
 
 作者:

踏雪无痕:山东枣庄人。认为文字是纯粹的,她只服务于内心深处的灵魂。诗歌是文字组成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灵魂在借助这种形式进行倾述!

如路(外三首)||踏雪无痕

滕国故城||踏雪无痕

 钓者与鱼者||踏雪无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