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后艺术家贾蔼力,用画笔实现小人物的逆袭

 蓝鹰书院 2021-12-16
2017年,中国企业家权威统计机构胡润百富发布的《中国最年轻艺术家》排行榜上,年仅38岁的70后画家贾蔼力拔得头筹,同时也是前十名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此排行榜以艺术家作品拍卖及销售情况为依据,据统计自贾蔼力有最初交易纪录以来,总计37件作品上拍,最终成交率高达87.2%。此成绩可谓相当惊人。
2021年5月21日,备受瞩目的大型布面油画《无名日2》于永乐春季拍卖会亮相。
此作是贾蔼力于2007年绘制的个人最高杰作,起拍价就高达800万元。经过收藏家们的激烈角逐,最终以2300万人民币落槌,刷新了贾蔼力个人最高拍卖纪录,使他一跃成为身价最高的70后画家。
贾霭力,1979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生长于寒冷偏僻的小县城。这也让他之后的作品有了明显的地域特点,就像一座巨型废弃工厂,荒凉中透着些许不安。
作为一名70后,贾霭力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见证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传统行业的没落。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不幸的是,在经济浪潮中双双下岗,成为了时代变革的牺牲者。
90年代,贾霭力家里的生活日渐拮据,但还是少年的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每天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疯玩疯闹。某天,他逃学和朋友们去旱冰场玩。
一翻折腾下来,贾霭力非常尽兴,惬意的靠在窗边想喘口气,无意中望见父亲坐在停工的厂房里,对着机器默默的抽烟,整整一个下午,一动不动,像一座雕像。
晚上,父亲和往日一样回家吃饭,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不得不营造出上班的假象。这段经历深深的刻在了贾霭力的脑海里,让他知道了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也见识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
这导致很多年后,即使贾霭力功成名就,却依然以“普通人”自居,他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希望以“小人物”的身份闯出更广阔的天地。
1995年,16岁的贾蔼力进入丹东念职业高中,学习实用美术。和其他高大上的美术专业不同,学校的培养理念非常现实,抛弃虚无缥缈的艺术追求,以就业为重。
如果一切顺利,贾蔼力毕业后会成为美工或者广告设计师,拿着死工资,过着按部就班的日子。但贾蔼力知道,他只想当个画家。
1997年,年少轻狂的小人物贾蔼力,背上画板,乘上绿皮火车,独自去沈阳追求梦想。一个职高生,报考了沈阳美术学院最难考的油画系。
第一年他落榜了,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四年,他以专业头名的成绩被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录取,小人物实现了他的艺术梦想,而这刚刚是个开始。
大学期间,贾蔼力没有精力去享受青春,高额的学费夺取了他所有休息时间。整整四年,贾蔼力不是待在画室就是去兼职挣钱,总算是靠自己完成了学业。
毕业后,贾蔼力留在鲁迅美术学院教了三年书。但他并没有享受这种安逸,对灵感流失的危机感和对艺术追求的躁动感促使他最终离开。
2007年春,贾蔼力在北京黑桥村创建了工作室,和很多新兴艺术家一样,成为了北漂家族中的一员。
在这里,他创作出了在艺术界引发地震的《疯景》系列,狂乱的彩色线条中,一个带着防毒面具的人在里面徘徊游走,无声的诉说着对时代变迁的抗拒和不安,但在缠绕中又有着一丝清醒。
画中人就是贾蔼力,也是包括你我在内的,在社会中顽强求生的小人物,也正是这种朦胧的熟悉感,才能使他的画作有着近乎泛滥的共情体验和冲击力。
2017年5月25日,《疯景》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以1812万港元的高价落槌。之后贾蔼力笔下名作频出,这使他又成为继曾梵志之后,第二位中国高古轩画廊代理艺术家。在动荡中诞生的小人物,最终靠画笔闯出了一片天地。
(文/华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