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菖蒲泛舟 2021-12-16

黄绍坚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传奇女子曾懿

1877年(清代光绪3年),25岁的新婚少妇曾懿,随丈夫袁学昌入闽[1],在福州婆家生活了3年[2],留下诗集《鸣鸾集》1卷,其中有《闽南竹枝祠八首》[3]

曾懿是一位多才多艺、令人尊敬的传奇女子。关于她的生平著作,却多耳食之谈,且对她重视不足。

曾懿(1852[4]-1927年),字伯渊,号郎秋,四川华阳(今四川成都市双流区)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女医生、诗人、书法家、画家、中国女子平权运动的先驱者,《清史稿》中有小传[5]。她还是位著名厨师,编撰的菜谱集《中馈录》被载入《中国饮食史》[6]

曾懿的著作全集《古欢室合集》,1907年(清代光绪33年)刊刻于湖南长沙,读过的人很少,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有藏本,其中包括《古欢室诗词集》4卷(含诗集《浣花集》、《鸣鸾集》、《飞鸿集》、及词集《浣月词》)、《古欢室医学篇》上下2册共8卷(又称《曾女士医学全书八种》[7])、《女学篇》1册9章附《中馈录》(菜谱集)1卷[8]。仅看书目,已令人啧啧称奇。

近年来,曾懿《古欢室诗词集》4卷(诗集3卷、词集1卷),原版影印,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9];t《清代闺秀集丛刊》[10]。《古欢室诗集》1卷,经点校,收入《清代闺阁诗集萃编》,存诗300首、存词57阙[11]。尤其值得注意者,曾懿所有著作,以《古欢室诗词集》8卷之名,完整影印收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清妇女著述汇刊》,其实收录的是1907年湖南长沙刊本《古欢室合集》全部内容,编者不察,胡乱起名,殊不可解[12]

前人称赞曾懿多才多艺:“治家贤能,于家政、裁缝、烹饪诸学,皆有专书述之,兼通医理。馀暇则为诗词。”[13]今人称赞曾懿书画出众:“所作画,以山水、花卉、翎毛为主,设色鲜丽,气象清新。善作隶书,秀雅俊逸,出于《曹全碑》”[14],更称赞曾懿医术高超:“整个封建时代,妇女之精于诗文者有之,通于医理者却罕见。能如曾懿之通晓医籍,并有临证经验者有几?”[15]1933年,苏州中国医学研究所重新排印出版曾懿《曾女士医学全书八种》(即《医学篇》8卷),更书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称之“为现代医学之一杰作”[16]。《中医药通报》杂志在《中医人物》栏目中,干脆将介绍标题定为“我国古代最著名女中医——曾懿”[17]

最让人佩服的,是曾懿的女子平权主义思想,集中表现在她的《女学篇》里。曾懿强调女性的重要性:“强国不专恃男子,而在女子也”(《自序》),强烈批判女子缠足陋习:“缠足者,女子自由之大阻力,其害殆甚于洪水猛兽也!”(第6章《幼稚教育》),指出欲要男女平等,女子应该接受教育:“故欲破男尊女卑之说,必以兴女学为第一义”,女子学习之后,“则男女之间能力相等,自无强弱之分矣”(第2章《夫妇》),甚至认为女子可能在学习上超过男子:“况女子之心,其专静纯一,且胜于男子,果能教之得法,宜可大胜于男子者……故男子可学者,女子亦无不可学”(《总论》)。曾懿还大力提倡养成卫生习惯(第9章《卫生》),提倡优生优育,建议选择配偶时应注意其家族遗传疾病(第1章《结婚》),提倡母乳喂养(第4章《哺育》),重视幼儿教育(第5章《襁褓教育》),并超前地提出“家庭经济学”概念,提倡关注“社会公益之举”(第8章《家庭经济学》)[18]

须知,曾懿提出上述思想,时为1905年(清代光绪31年)[19],那位只会耍权弄术的老太婆慈禧太后,还稳坐在北京金銮殿里。而在遥远的南方,53岁的官太太曾懿,却提出一连串先进的女权思想。这一强烈对照,令人百感交集。

曾懿完全有资格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中国女性解放史上,占据重要一席。

曾懿的传奇家世(1):父亲曾咏与母亲左锡嘉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传奇女子曾懿出身于诗书世家,其家世本身就颇为传奇。

曾懿父亲曾咏(1813-1862年)[20],字永言,号吟村,四川华阳(今四川成都市江流区)人,1844(清代道光24年)中进士,官户部郎中、江西吉安(今江西吉安市)知府。曾咏前两任妻子皆早逝[21]。1851年(清代咸丰元年),38岁的曾咏续娶21岁的左锡嘉为妻[22]。太平天国之乱中,1861年(清代咸丰11年),受曾国藩邀请,曾咏赴安徽安庆湘军大营襄理军务[23]。1862年(清代同治元年)闰8月,曾咏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24]

曾咏会写诗,有《吟云仙馆诗稿》1卷。《晚晴簃诗汇》中选其一首《秋晓》[25],其实选错了。我喜欢曾咏为妻子左锡嘉写的《假寐为小云内子作》诗:

“溟濛晓色澹云罗,

窗外间关鸟啼和。

假寐为怜卿睡熟,

善怀原比我愁多。

脸含朝露潮红玉,

眉隐春山销翠蛾。

料到梦中新得句,

几回微笑晕腮涡。”[26]

词浅情浓,爱怜之意溢于纸面,显然夫妻感情很好[27]

小云,就是曾懿母亲左锡嘉,清代著名女诗人、画家。

左锡嘉(1830-1894年)[28],字婉芬[29],后字韵卿,早号小云,晚号冰如等,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人,嫁曾咏为继室,生曾懿等3子5女(含嗣子为4子6女)[30]。1862年(清代同治元年)闰8月,曾咏病逝后,左锡嘉为亡夫画过遗像[31],随即扶柩携雏(包括年仅10岁的长女曾懿),一路艰险,由赣千里返蜀[32]。这居然是左锡嘉第一次到夫家[33]。此后,左锡嘉定居成都,含辛茹苦,抚养孤子幼女,先以针织女红为糊口之计,继而售卖书画维生,“一时名公卿踵门购求,有纸贵之誉”[34]。日本使臣津田静,曾专程慕名求画[35]。左锡嘉又组织“浣花诗社”,与诸女子唱和[36]。晚年,左锡嘉被儿子曾光煦迎养山西定襄(今山西忻州市定襄县)等地[37]

左锡嘉有《冷吟仙馆诗稿》12卷(含词、文、附录),与丈夫曾咏《吟云仙馆诗稿》,1891年(清代光绪17年)由其子曾光煦合刊于山西定襄,名《曾太仆暨夫人诗稿合刊》[38]。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有藏本。近年来,曾咏与左锡嘉著作,以《曾太仆、左夫人诗稿合刻》名义,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39]。左锡嘉《冷吟仙馆诗稿8卷、诗馀1卷、文存1卷、附录1卷》,收入《清代闺秀集丛刊》[40]。左锡嘉《冷吟仙馆诗稿》,经点校,收入《清代闺阁诗集萃编》,计录诗604首、词83阙[41]。特别值得注意者,《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清妇女著述汇刊》中,以“左锡嘉《冷吟仙馆诗稿》8卷、《诗馀》1卷、《文存》1卷”为名,收录的其实是1891年山西定襄刊本《曾太仆暨夫人诗稿合刊》全部,包括曾咏《吟云仙馆诗稿》1卷,殊为不伦[42]

坦率说,左锡嘉词作,水平泛泛,多伤春悲秋、顾影自怜的脂粉气。但孤儿寡母、拮据度日的生活,却让左锡嘉后期的诗歌中,展现出沉雄苍凉、欲说还休的悲怆之感,在女诗人作品中较为罕见。我最喜欢她的两首诗。

一首是《述怀,呈缪仲英舅氏》(四首其一):

苦竹黄芦又隔年,

萧萧风雪暗炊烟。

田殊下潠难言隐,

壁立成都只自怜。

累重多因余八口,

家贫未敢说三迁。

中怀戚戚愁如海,

炼石安能补漏天。”[43]

另一首为《寒夜和赵佩芸、赵悟莲,三叠前韵》(二首其一):

自嗟身世影形单,

谁向天涯问暖寒?

花市比邻春自好,

雪山排闼晓还看。

乡心空说江南梦,

诗谶先愁蜀道难。

寄语外家诸姊妹,

迥非昔日佩珊珊。”[44]

左锡嘉的含辛茹苦没有白费,其子女皆出色,嗣子曾光禧为福建崇安(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知县,次子曾光煦为山西定襄、安徽定远、宿松等县知县,三子曾光岷为进士、刑部主事,四子曾光文为山西沁源知县[45],女儿除传奇女性曾懿外,曾彦也是清末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曾懿的传奇家世(2):公公袁绩懋与婆婆左锡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曾懿的父亲曾咏生前,与连襟袁绩懋见过一面,并留诗一首:“且看膝下儿,脱手行游便。”[46]曾咏肯定没想到,那位“脱手行游便”的袁家公子、未来的清末江南名士、湖南提法使袁学昌(1853-1914年)[47],将成为他女儿曾懿的夫婿。

曾懿的五姨丈、也是她未来的公公袁绩懋(?-1858年),字厚安,原籍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改籍顺天宛平(今北京市)。1847年(清代道光27年),袁绩懋高中榜眼(进士考试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出任福建延建邵道(管辖闽北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包括今天整个南平市10个县市区、及三明市东部、北部7个县市区)、会办军事[48]。袁家从此与福建结下不解之缘。

1858年(清代咸丰8年),袁绩懋率军,与太平军“红头匪”激战于顺昌(今南平市顺昌县)。9月12日,“红头匪”攻破顺昌城,袁绩懋在顺昌西门外“雄鸡斗”(地名)被杀[49],死得极其壮烈。《清史稿》中为之立传[50]

袁绩懋学问渊博,著有《诸经质疑》12卷、《通鉴正误》10卷、《汉碑篆额考异》2卷、《味梅斋诗草》4卷等著作[51]。1894年(清代光绪20年),顺昌县在城内的城隍庙旁,为袁绩懋建立“袁公祠”,民国后改为复兴小学校[52]

听闻袁绩懋死讯,曾懿母亲左锡嘉,特作《五姊芙江为其夫袁厚安观察绩懋在闽阵亡作〈招魂诗〉寄示、沉恸凄绝、令人为之悲惋》诗,以为吊唁[53]。因为袁绩懋的妻子左锡璇[54],是左锡嘉的亲姐姐,也就是曾懿的五姨妈[55]、曾懿未来的婆婆。

左锡璇(1829-1895年),字芙江,一字小桐,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人[56],有诗集《碧梧红蕉馆诗》3卷、《碧梧红蕉馆词》1卷,曾刊印出版[57],可惜如今已佚[58]。《晚晴簃诗汇》中收录左锡璇诗18首[59]

江苏阳湖左家,也是诗书官宦世家。左锡璇姐妹的祖父左辅,乾隆癸丑(乾隆58年,1793年)进士,官江南巡抚。父亲左昂,道光庚子(道光20年,1840年)举人,官安徽凤阳府同知。左家共有姐妹7人[60],其中最著名的是“左家三姐妹”左锡蕙、左锡璇、左锡嘉,加上她们的大姐左婉洵、姑妈左次芬,都是清代著名女诗人、书法家、画家[61]。今人评价左锡璇书法“笔笔扎实……若不知她身世,绝不会以为是女郎所书”[62]。的确,左锡璇性格坚毅。随夫入闽、丈夫战死之后,左锡璇携5岁幼子袁学昌,独寓闽中,抚养孤儿长大[63],并赢得福州官民广泛尊重[64]

左锡璇与左锡嘉年龄仅差一岁,姐妹情深。福州与成都间,鸿雁往来。左锡嘉集中有《和大姊婉洵、兼呈五姊芙江》、《和五姊芙江寄怀韵》诸诗,左锡璇集中也有《小云妹见示〈寄怀诗〉,即步原韵》(二首其一):

“静夜悄然寐,

吟行月渐阴。

疏星下残柳,

飞露湿空碪。

酒酿相思泪,

镫摇怨别心。

冰弦不复理,

恐作断肠音。”[65]

诗写得一般,且平仄不谐,却体现出患难姐妹情。

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应是《南闽竹枝词》(1):

福州甘露堂、清人树与倾筐会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1877-1880年(清代光绪3-6年)间,曾懿随丈夫袁学昌入闽,寄寓福州,与寡居的婆婆兼姨妈左锡璇为伴,并留下《闽南竹枝词八首》。

不过,所有人都未注意到,传奇女子曾懿搞错了。传统上,清代的闽南指福建泉州府、漳州府、厦门海防同知府、永春直隶州、龙岩直隶州各县,可是曾懿的《闽南竹枝首八首》描写的内容,却与闽南风土人情无关,而与福州、莆田等地有关,应该改名为《南闽竹枝词八首》更贴切。

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第一首:

“绿天清绝静无哗,

甘露花开红映霞。

一桁湘帘闲不卷,

倚阑细品武彝荼。”[66]

这首诗不太像纯口语化、述情记俗的竹枝词,反而隐用一则闽地茶事典故。诗中提到的“甘露”,指的是“甘露堂”。甘露堂不在闽南,而在福州,五代时期闽国的闽王所建,地点大约在今天福州市区华林路福建省委、省政府大院内。

据宋人陶穀记载,五代时,福州甘露堂前,有两株郁茂婆娑的老茶树,宫女呼为“清人树”。每年初春时分,闽王妃嫔们采摘茶芽,以为游戏[67]。《十国春秋》中说,公元935年(五代闽国永和元年)2月,荒淫骄奢的闽王王昶,于甘露堂设“倾筐会”,享美女新茶之乐[68]

福州甘露堂、清人树与倾筐会,在茶史上颇有名,明代《潜确居类书》、清代《续茶经》等书,都有记载[69]。清代诗人做诗吟咏此事者更多。

吴省兰《闽宫词》(十二首其九):

清人树影郁堪攀,

佳会倾筐紫翠闲。

才摘新芽甘露暖,

乳瓯试斗鹧鸪斑。”[70]

说的是用建州所产“兔毫盏”,研泡“清人树”茶芽的雅事(“鹧鸪斑”即兔毫盏。建盏官窑,在今南平建阳区水吉镇)。

林直《闽宫词》(十首其四):

绿树婆娑甘露堂,

春来相约会倾筐。

建州闻有茶膏贡,

可似新芽入焙香?”[71]

这是拿清人树茶与建州茶作比较(建州,治所在今南平建瓯市)。

此外,还有孟彬《闽宫词》(十二首其四):

“堂开甘露两株茶,

珠琲金茎早着花。

相约倾筐联雅会,

清人树底试新芽。”[72]

叶观国《榕城杂咏一百首》(其二十八):

“甘露堂开春昼晴,

倾筐会里集倾城。

绯桃素李皆粗俗,

惟有清人树最清。”[73]

都是吟咏福州甘露堂、清人树与倾筐会之事。

沧海桑田,名茶“清人树”早已不存,但闲坐甘露堂内,静品武夷香茗,遂成旧时福州官绅士女,春聚雅事。曾懿显然参与过这样的聚会。

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应是《南闽竹枝词》(2):

清代福建荔枝名品:枫亭“丁香”与福州“十八娘”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才华横溢的曾懿说:“词章之学,无裨时艰”[74],她将文学创作视为闲暇余乐,心思并不全在诗词上。大约出于这个原因,《闽南竹枝词八首》中,曾懿完全不屑考据史地民俗,只带着好奇的目光,记录下所见所闻。

《闽南竹枝词八首》(其六):

“避暑枫亭酒半酣,

玉奴纤手擎冰蚕。

紫绡绛雪丁香颗,

飞骑何须到岭南。(自注:福州枫亭产荔枝最佳。香山曾以紫绡、绛雪等名品之)”

曾懿提到的“冰蚕”,为荔枝雅称;紫绡、绛雪、丁香,则是福建荔枝著名品种。可是,枫亭属于兴化府仙游县(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是蔡襄故乡,为莆仙文化区,并不在福州,也不在闽南。

清代时,兴化府枫亭荔枝,在福州城内极有名,销路非常好。

史梦兰《闽竹枝十八首》(其二):

“侧生品最数枫亭,

陈紫方红冠果经。

幸喜年来石背少,

贾人先穙几家青。”[75]

陈紫、方红,皆为著名荔枝品种。“穙”,江南人叫“断”,是福建乡间至今仍在实行的水果收购习惯。每到春季荔枝、龙眼等水果开花时,江南吴越收购商即到闽省果林,请来当地有经验者的老果农“互人”,现场估算当年产量,与果农约定当年水果收购价。看花约定收购价的称为“穙花”,看小果约定的称为“穙孕”,看未成熟的果子约定的称为“穙青”。待到盛夏荔枝、龙眼收获时,不论市场价格升降,商家俱按“穙”价支付,盈亏均由商家承担[76]

“石背”则非常有趣,据说石背小如荔核,是荔枝特有的害虫,背壳坚硬如石,故名。传说石背躲在荔枝叶下过冬。春天荔枝开花时,“石背”就开始产子,每年产子12个,如遇闰年,就多生1个,十分神奇。更神奇的是,待到荔枝即将成熟时,石背就开始拉尿。石背一尿,荔枝即刻“全枝脱蒂”,石背所在那一枝上,颗粒无收。又据说,每到下雨时,石背尿得更凶,令果农叫苦不迭[77]

曾懿提到的兴化荔枝“丁香”,其他人也有记录。清人王式金《福州竹枝词》(三十五首之八):

“罗衫蒲扇晚来凉,

兴化荔枝入市忙。

陈紫宋香皆异品,

大家楝核小丁香。”[78]

诗中明确提到,“小丁香”为兴化府(今莆田市)荔枝著名品种。因其肉厚核小,香气四溢,故名“丁香”。至于陈紫、宋香,也是莆田荔枝名种。

清人张绅《福州竹枝词》(八首其四),亦赞叹过“丁香”荔枝的美味:

“丁香核小水晶丸,

一饮琼浆十日欢。

闽人看过等闲事,

越人便作掌珠看。”[79]

诗中提到的“水晶丸”,是当年荔枝中罕见的珍贵品种。清代女诗人袁绶也吟咏过它:

绛绡谁为褪中单,

细骨轻躯臭胜兰。

忆得北窗凉梦醒,

堆盘错认水晶丸。”[80]

担任过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的周亮工说,水晶丸荔枝,肉肥,几乎无核,味道最甜,手下官员每年送给他数十颗品尝,却坚决拒绝告诉他水晶丸的真正产地[81]

毕竟只是寄寓福州,年轻的曾懿可能没注意,清代福州城内,也产荔枝,最有名者当属福州西湖开化寺里的著名品种“十八娘”。

清人黄任《福州西湖杂咏》(二十首之八):

丹荔千支压殿墙,

每来开化寺先尝。

写霜肌肉丁香骨,

传说当年十八娘。”[82]

吟咏“十八娘”荔枝的清代诗人甚夥。

陈寅《福州竹枝词》(十首之三):

“宿云楼上雨余凉,

爱看深红十八娘。

却笑太真无福分,

阿谁生长荔枝香。”[83]

陶元藻《榕城竹枝词》(十首之二):

如雪肌肤蕴借香,

露滋轻浅绎沙囊。

南来何物钟情甚,

肠断樽前十八娘。”[84]

叶观国撰写包罗万象的《榕城杂咏一百首》,当然不会漏掉“十八娘”。其第四十一首曰:

蔡谱何如徐谱详,

红云社上列筠筐。

佳人休怨沙叱利,

配与将军十八娘。”

叶观国自注说,“将军”、“十八娘”,都是福州荔枝名品。福州老饕们专门组织荔枝品尝会,名为“红云社”,每到荔枝成熟时节,呼朋引伴,大快朵颐[85]

可惜,如今福州城里已不产荔枝。盛夏荔枝成熟时节,“十八娘”的红云蔽日、“丁香”的香气盈城,都只能从历史的断篇残简中去寻找回忆。

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应是《南闽竹枝词》(3):

搞错季节的放风筝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年轻的曾懿,确实不屑于琐碎考证。《闽南竹枝词八首》中,最大的失误是其中第二首:

“纸鸢掩映碧天心,

稚子欢呼闹隔林。

三月熏风春画静,

市声高卷女儿音。”

曾懿听不懂福州话或闽南话很正常,在写给出外求功名的丈夫袁学昌的诗中,曾懿称闽地方言为“蛮音山鸟语”[86]。福州女人又一向以说话大声闻名于世,“市声高卷女儿音”,倒也写实。

不过,曾懿确实搞错了。由于南北气候差异,清明时节,福建常阴雨连绵,故闽俗放风筝,不在春天的清明节,而在秋天的重阳节。许多诗人都记录过重阳放风筝一事:

叶观国《榕城杂咏一百首》(之三十六):

笺香台畔送风筝,

万里春光碧落晴。

远客乍看惊节物,

重阳遮莫是清明?”

笺香台,在福州市区乌山上。诗人自注:“纸鸢,俗谓之风筝,常于清明前后放之……独闽俗以九日节。”[87]

王式金《福州竹枝词》(三十五首之二十八)也记:

纸鸢制就势鸩张,

稚子征携趁晚凉。

端得偷来慈母线,

好风相送上高墙。”

自注:“闽俗:清明无放风事者,皆于九日放之,盖风信异也。”[88]

曾尔瀚《福州竹枝词四首》(其三)同样记载:

“小西湖畔韶光好,

扇影花香五月中。

待到登高重九后,

三山又见纸鸢飞。”[89]

事实上,清代时,厦门儿童,也在重阳节才放风筝。《鹭江志》和《道光厦门志》中都记载,重阳节时,厦门官民多招亲友登山饮酒,“儿童或制纸鸢,在山上顺风放去,以斗高下,名日'放风筝’。”[90]

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应是《南闽竹枝词》(4):

福州卖花人与茉莉花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在《闽南竹枝词八首》(其五)中,曾懿描写了福州城内卖花人:

晓妆慵与斗时新,

淡扫双眉不染尘。

一阵香风浓欲醉,

隔帘唤到卖花人。”

《闽南竹枝词八首》(其七)中,又记录了福州著名的茉莉花:

龙须席子琉璃枕,

凉月窥人人未寝。

琐琐纱厨茉莉风,

香浸玉臂罗衣冷。”(自注:闽南炎热,夜间潮涨则甚凉)

福州城内,直到1990年代,每到盛夏黄昏,仍可时常遇到卖花人,多为中老年妇女,手挎花篮,沿街叫卖浓香欲腻的玉兰花、和扎成小花串的茉莉花。年轻的福州姑娘,喜欢将茉莉花串,戴在手腕上作为饰品;中老年妇女,则买玉兰花插在发髻。这种沿街卖花的风俗,只在福州才有,闽南罕见。

历史上,福州卖花人也是挎棕篮,沿街叫卖浓香欲醉的茉莉。叶观国《榕城杂咏一百首》(其四十四)写道:

“花务名花种种强,

不如茉莉十分香。

棕篮满贮楼前过,

尽上奁台助晚妆。”

诗人自注说,福州荔枝与福州茉莉,“皆天下所无”。福州花巷(今福州市区东街口花巷)又有“百花务”,专卖各种名花[91]

当年的福州卖花人,并不大声叫卖,而以拨浪鼓声充吆喝声。王式金《福州竹枝词》(三十五首之七)有记载:

“剪草裁绒簇采霞,

轻摇小鼓自双槌。

冬冬报与深闺晓,

知是街头人卖花。”[92]

至于福州南台,旧时为烟花柳巷之地,卖花人更多。鄢翱《台江竹枝词》(九首之九)载:

“琵琶弹罢卖花声,

鸦径不由梦亦清。

为报周师深入夜,

小怜玉体半床横。”[93]

好吧,这诗有点色,不过也是当年实景。

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应是《南闽竹枝词》(5):

素心兰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可能是年轻女性的缘故,曾懿特别关注闽地的花。《闽南竹枝词八首》中,另有两首提到花。

其三:

窄袖纤腰黑练裙,

香花堆鬓譬如云。

压肩鲜果沿街卖,

贸易归来日已曛。”(自注:闽中凡耕田、挑负贸易者,半是妇人)

八闽妇女吃苦耐劳,早已闻名天下。

旧时,闽地各处妇女,还有在发髻上插花习惯。李兆龄《福州竹枝词》(二十首其三)中,视为“蛮娘”风俗:

“茉莉珠兰绕髻鲜,

蛮娘风韵亦堪怜。

笑拈绿豆调鹦鹉,

十指春葱染凤仙。”[94]

史梦兰《闽竹枝十八首》(其十二)也记此俗:

金枝兰插鬓边云,

一缕香潮晕脸痕。

谁为豪家添故事,

肉屏中列肉花盆。”[95]

持欣赏态度者自然也有。《闽小记》中说,闽女风情别样,赤脚,头上簪插多枝兰花,“烟鬟掩映,众蕊争芳。响屧一鸣,全茎振媚”,“闽女正堪入画”[96]。《竹间续话》中也说,福州普通人家女儿,多以拣茶为业,“朝去暮归,三五成群,素足簪花,风韵饶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97]

在《闽南竹枝词八首》(其四)中,曾懿又提到福建名产“素心兰”:

“阿侬不管苦炎熇,

玉骨轻盈称碧纱。

静日瓯兰香冉冉,

素心人对素心花。”(自注:闽兰开于夏秋,素心翠叶,香艳异常)

对于素心兰,曾懿念念不忘。她另有一首词《琴调相思引·和王夫人屈蕙纕兰露词原韵》(四首其四),专门描写她与福建素心兰的故事:

“漳浦移来夙本留,当年曾共载行舟。碧华素萼,香袭客中游。//仙魄也知离别苦,灵胎不耐岁寒收。烟愁露泫,憔悴几经秋。”

曾懿自注道:“闽南所出素心兰,芳馨无比。昔曾由闽移皖,百般珍惜,不花两载矣。殊为怅怅。”[98]

前文说过,曾懿将包括福州、莆田在内的大半个福建,都称为闽南。不过,她珍爱的素心兰,倒来自真正的闽南——漳州漳浦县。

素心兰,为清代福建著名贡品。史书记载,建兰最好的品种,是素心兰,产自龙岩(今龙岩市新罗区)的深山中,其次产自永定(今龙岩市永定区)、永安(今三明永安市)的山间,台湾彰化、淡水等地也有出产[99]。闽地山高谷深,每年采摘、进贡素心兰,代价巨大。在时任福建巡抚颜检的密奏恳请下,1821年(清代道光元年)9月,道光皇帝下诏:“(福建每年进贡)荔枝树、素心兰二种,措办匪易,乃朕素所深知……朕意原是永行裁革……嗣后二项,永远不必呈进。”[100]

曾懿的后代

闽南竹枝词(一):曾懿《闽南竹枝词八首》背后的传奇

1879年(清代光绪5年),曾懿丈夫袁学昌中举人,发放安徽为候补知县,开始他的宦海生涯[101]。1880年(清代光绪6年),曾懿离闽赴皖,与丈夫团聚,继续她的传奇人生。

如今,美籍华人女学者袁晓园[102]、《新儿女英雄传》作者之一袁静[103],皆是曾懿孙女。

(2018年10月17日星期三0时16分改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