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九案泰山信仰与城市“大傩”

 菖蒲泛舟 2021-12-16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福州迎九案泰山活动中,大傩“塔骨”延续以凶制凶、以鬼驱鬼的传统巫术思维,以面具装扮、外形高大、动作简单为特征,以循门逐疫、查夜驱瘟为主旨。“塔骨”是傩文化与城市民间信仰、地方风俗的结合,其内质代代相承,外在呈现与时俱进。

关键词:九案泰山;城市;大傩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0)05-0039-08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0.05.006

Abstract:In the activity of “Jiu’an-Taishan” in Fuzhou city, “Tagu”(the deity statue made of hollow bamboo) in the ritual of Da-nuo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witchcraft thinking of suppressing evil with evil and exorcising ghosts with ghosts. It is featured with masquerade, tall in shapes and simple in movements and it is aimed to exorcise epidemics door by door and to exorcise pestilence with night inspections. “Tagu” is the combination of Nuo culture, urban folk beliefs and local customs. Its internal quality is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its external form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Jiu’an-Taishan belief; city; the ritual of Da-nuo

在福州市区,以温、康二都统为主神的信仰联盟中,将主神称为“九案泰山”,借由共同信仰构建信仰圈。每年迎九案泰山活动中,大傩“塔骨”①以面具、神性装扮为外在呈现,以威严具足、动作简单为特征,以循门逐疫、查夜驱瘟为主旨,折射傩文化在福州与宗教信仰、民间文化、地方风俗的结合,形成特殊的城市文化事象。福州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与乡村生活模式不同,但在社区共同信仰与祭祀活动中,仍延续社境历史与传统。

一、九案泰山信仰与迎泰山活动

(一)福州的瘟神

福州是個温暖湿润的小平原,明正德《福州府志》称:“由建剑溪湍而下,泉莆潮涨而上,适至是而平”[1]13。该地处于闽江下游,随武夷山脉一路奔向东南的江水,由于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一旦上游山洪暴发,下游便江水滔天,加之气候温暖,大灾之后有大疫,历代福州府县志有多条洪水入城,发生瘟疫的记载。清乾隆时人张际亮《南浦秋波录》说“闽地卑湿,人多癞疾” 参见华胥大夫(张际亮)《南浦秋波录》卷三“琐事”,清光绪刻本。,清道光年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1824-1889)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记载,四五月是福州洪水季节,大水淹没稻田和大片住宅区,没有水灾的年头很少。[2]卢公明是美部会第二批派遣来福州的传教士,1850年到福州,1864回美国治病,撰写了大量福州风土文章,详实而珍贵。

《礼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说明实用性、功利性是民间信仰重要的特征。瘴疠之地最需要的是瘟神,福州的瘟神很多,五帝、赵元帅、虎婆、痘妈、拿公、温康都统等,一些宫庙有端午节施午时茶之俗,防瘟驱瘟是其主要功用。明清以来福州社会最重要的瘟神是五帝,民间歌谣“九庵十一涧,五帝驱瘟疫”,方言“五帝伓搦”至今仍是日常语言,用来责骂顽童、坏人,足见其信仰传播广远。明清时期福州关于五帝的记载连篇累牍:明正德《福州府志》:“至端午次日,为纸舟焚于水次,俗以为送疫”[1]16;晚明谢肇浙《五杂俎》描述万历间福州府瘟疫大作,“家家奉祀五圣甚严”[3];清初海外散人《榕城纪闻》崇祯十五年二月条:“二月疫起,乡例祈禳土神,有名为五帝者”[4];清乾隆阮葵生《茶余客话》:“闽俗信鬼,家奉五帝,又名五显”[5];清乾隆孟超然竹枝词:“舍人锣鼓闹元宵,禁夜多年已寂寥。犹剩请香兼出海,瘟神去要纸船烧”[6],这些都是福州供奉五帝的习俗。

九案泰山主祀神温康二都统也是驱瘟神,信仰流布区域不大,约三四平方公里。九案指九个供神神案,成员宫庙“一府十三堂”:一府为九案泰山府 (2000年重修,与太平堂合建),十三堂为十三个宫庙,分属十三乡,一乡一堂。这个区域位于原福州会城外廓西南一带,现属福州市台江区上海街道管辖。早在明代台江区就已形成街市,后来逐渐成为与会城并重的商业区。夹在城墙与商业区之间的十三乡依然遍布鱼塘田畴,民国以来才逐渐城市化。这个区域旧称“十八洋路”,地势尤为低洼,1963年闽江防洪堤建成前,洪水季节,首当其冲,势若汪洋。当地歌谣“十八洋路苦难堪,一年洪水淹九番”,“水淹十八洋,饿死爹和娘,早冬(早稻)没收成,糠菜半年粮”,[7]描述了水灾频发,饿殍遍地的惨状。西洋堂总理陈标先生说:“以前十八洋很会发洪水,没有温康(元帅保佑,老百姓)一片一片地死,供养(温康)后就没有瘟疫了。” 访谈对象:陈标,男,西洋堂总理,2019年10月11日。 他指的是民间传说十三乡瘟疫流行,只有地势较高的太平山得保平安,此地供奉温康二都统,信仰由此传播开来。

温康二都统是东岳泰山部属神,元明类书《三教搜神大全》关于温元帅、康元帅的记载,成为十三堂对温康的官方解释。《三教搜神大全》中,温元帅温琼“有能行吾法、诵吾偈者,慈惠民物,以伐妖精;治病驱邪,吾当显应”,“泰山府君闻其威猛,召为佐岳之神”,封“翼灵照武将军兵马都部署”,是“岳府猛将、众神之宗、岳班之首”。较之勇猛的温元帅,康元帅是慈悲的,他“生而慈惠”救鹤雏,鹤含长生草以报,康元帅以草治病,“四方谓之能仁”。 参见阙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清郋园刻本。两位元帅一个金刚怒目,一个菩萨低眉,相辅相成。在福州文化区域内,有多个以康元帅为主角或配角的木偶戏抄本,演出多与信仰有关。郊县福清有词明线戏 即提线木偶戏,曾唱词明戏(高腔),词明戏式微后,改唱闽剧。《泰山》至今盛演,当地称“泰山戏”,老人求寿或病愈还愿,延请道师主持还愿仪式,同时请演泰山戏。该剧以康成、康岱父子立功受封为主要内容,以康岱封泰山结局,尊康岱为“康泰山”,剧末祝保称“祈求福寿绵长,办有金钱乙(一)百单八,待吾前去泰山岳府内注他寿九绵绵,日后增(赠)与凡间某弟子,寿算弥高” 抄本《泰山》,藏福建省艺术研究院,1963年转抄。,点出该剧所寓求寿之意,与福州民间认为康元帅管生、温元帅管死之说一致。词明线戏《五皇》(即瘟神五帝)有“关康兴兵”一出、木偶戏《五皇戏传》 该剧抄本出现于泉州,从语言看可能是福州地区演出本,可能也属于词明线戏。有“康都统”“康都统行兵”两出,都与康元帅有关。在福州,温康都统驱瘟治病故事传播广远,甚至成为木偶戏题材,这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民间信仰沉潜入民间社会肌理,与民众生活深度纠合,打通信仰、生活、娱乐界分的个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