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怠政”最严重的几年,缺了的官都不补,以至于六部尚书缺了三个,六部侍郎缺了十个,言官御史缺了九十四个,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级别官员缺了六十六个,简直各级衙门都缺官。 在职的官员们,一人扛好几个岗位是常事,天天忙着写奏折。 从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就是高度重视写奏折。明朝官员写奏折,有严格的格式体例要求,说几件事就用几句话,坚决不能讲废话。 明初名臣茹太素,就曾因奏折废话太多,被朱元璋打得死去活来。可倘若朱元璋看到“万历中兴”年间明朝官员们的奏折,恐怕会扛起几米长大刀在路上。 “万历中兴”时的“奇葩奏折”: 首先,出名的毛病是又臭又长。明太祖年间,茹太素那篇“招打”的奏折,也不过一万七千来字,放在“万历中兴”年间,不过是小儿科。哪怕鸡毛蒜皮的事儿,啰嗦个上万字都是常事。稍微有点大事,奏折写起来更如开闸洪水。比如平定播州之战后,主帅李化龙上的《叙功疏》,一口气写了六万字。 比冗长字数更坑的,却是内容不着调。“万历中兴”年间的明朝大臣们,写奏折一个赛一个有才,气势磅礴的排比辞藻信手拈来,各种大段引经据典的典故,更是洋洋洒洒。还有人喜欢用生僻字词,不弄晕读者(万历)决不罢休。可这类奏折主题是啥?比如万历十九年侯先春的《安边二十四议疏》,全文几乎每一段,都是或对偶或排比,“写作技巧”相当成熟,可该怎么“安边”,读来读去,依然云山雾罩,没几条靠谱办法。 如此风格,正是“万历中兴”时“奇葩奏折”的缩影,其雷人风格,正如同时代的一句吐槽:“言武备则赤手空拳,言文事则陈词俗调”——就是不靠谱。 这么又费力又不靠谱的东西,当时的官员们为何如此流行?人家算盘精明着呢:万历皇帝怠政,官员们也各个尸位素餐,但样子总要摆好。一篇“奇葩奏折”写好,就是“辛勤工作”的遮羞布,里面几句云山雾罩的段落流传起来,还能给自己刷知名度,等于是合理合法的偷懒。于是大明朝上梁不正下梁歪,行政效率可以想。 这坑国的效果,正如近代学者许同莘的一针见血:“历代文章公牍之弊,及国家受士大夫之害,无过于明人者。”确实,打着冠冕堂皇名义的懒政,后果,往往与贪腐一样可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