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死后,一个老头突然出现在朝廷上,和珅仰天长叹我死期到了!

 倦鸟依林 2021-12-16
和珅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抹不浅的印记的,但是留下的名声不太好,因为他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个巨贪。贪官自古以来就一直是百姓憎恨的对象,所以哪怕是那么多年过去了,和珅在人们心中都是一个不好的人。
和珅是被乾隆皇帝的继任者杀死的,有些说法是乾隆故意一直养着和珅,和珅贪钱乾隆也在一定程度的默认。这就很有意思了,怎么还有领导会养着一个在自己手底下坑钱的属下,可是据推测确实是这个样子。嘉庆上位,前面几年乾隆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嘉庆在父亲的支持下皇位也还算安稳。
乾隆死后,嘉庆就非常的需要塑立自己的威严以便坐稳皇位,在杀了和珅之后,整个天下就很容易被嘉庆掌握了。乾隆并不是不知道和珅是贪官,是要留着给嘉庆立威用的。
在和珅在被捕下狱之前,其实他是有着预感的,在一个老人被召回朝廷之后,他就知道自己的命数已尽。那个人就是朱珪,这个人在乾隆在位时期地位很高,和珅以作为宠臣的资本将朱珪赶出朝廷。朱珪是嘉庆的老师,是一个汉人,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一步步的走向了权利的巅峰。
而作为嘉庆老师的朱珪和嘉庆的关系很近,辅佐太子的功劳也不小,于是和珅就很嫉妒朱珪,那自然就产生了争斗,随着矛盾的慢慢激化,朱珪也被赶出了朝廷。但是作为一个很有能力,而且为官清廉的人,嘉庆却不会放弃朱珪。
在乾隆驾崩之后,朱珪很快就被重新启用,而和珅在知道朱珪回到北京重新为官之后就明白嘉庆要对他动手了。在这之前,和珅并不是没有察觉到嘉庆对他的深深恶意,也在想各种办法,还曾经向重病的乾隆讨要免死的圣旨,神志不太清醒的乾隆也没有答应他,所以和珅的死也在意料之中了。
朱珪在上朝时参奏和珅,例举罪状,于是这个清朝无比巨大的贪官就此倒台。朱珪是一个非常清廉的人,他家不像和珅家一样有着几亿两白银,奇珍异宝数不胜数。他出行没有轿子,他没有娶妻,家里也没有仆人丫鬟。

朱珪这个人到了五十多岁还没有娶妻,家里面有着很多破烂的旧书,一生没有渴望过钱财,为官很是清廉,一生都是一个被人称赞的人。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在年轻时读书十年没有下楼,但是并没有成为死读书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学识也走上了权利的巅峰。

朱珪,字伯盛,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和珅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三个对手,最后一个他永远斗不过 

如果只是看电视的话,大家肯定会说纪晓岚、刘罗锅,此二人乃是和珅的两大苦主。

但事实上,在真实历史上,这两人于与和珅打交道不是太多,一来是他们的政治生涯交汇时间不长,纪晓岚和刘墉都比和珅年纪大了有二三十岁,他们入仕之时和珅还只是小屁孩儿;而和珅大权在握之时,他们已经垂垂老矣;二来是地位差距太大;纪晓岚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修史撰书,长时间在地方为官,官位级别,权力大小相比于和珅都差上许多。所以,他们二人并不是和珅的对手。

正史中,和珅在朝堂之上的主要政敌只有三人:铁将军阿桂;帝师朱圭;以及十五阿哥爱新觉罗·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铁将军阿桂

乾隆皇帝称得上是大清朝最聪明的一位帝王,他深知阴阳调和、水火相克的道理,所以乾隆皇帝不可能让和珅在朝中一权独大,而这位克制和珅的人,就是有着铁将军之称的阿桂。

阿桂是三朝元老阿克敦的儿子,由于阿克敦的门生故旧遍布天下,所以阿桂在朝中人脉甚广,不过阿桂并没有依仗着父辈的蒙荫作威作福,而是用功读书,刻苦习武,以求报效国家,报答皇恩。

阿桂两败大小金川、攻克大小和卓、横扫缅甸大军、制定平台方略、驻军治理伊犁,阿桂既是将军,又是良相,他不仅统帅兵马,而且时常参与国政。

阿桂的战功和为大清江山付出的辛劳,是和珅不能比,也是不敢比的。 和珅虽然是军机大臣,但阿桂是“一等诚谋英勇公”位居“公爵”,并且阿桂是军机处执事大臣,在权力方面阿桂与和珅不相上下,阿桂在名望与资历上更胜和珅一筹,因此铁面无私,忠正不阿的阿桂才是和珅最惧怕的对手。

帝师朱珪

朱珪为朝当官时多次前往灾区赈灾,朱珪深切的体会过饿殍满地、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因此他极为痛恨贪污腐败、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

乾隆中晚期,和珅在乾隆的纵容之下大肆敛财,独霸朝纲,朝堂中只有阿桂、王杰敢于跟和珅作对,清廉无私的朱珪虽然对和珅恨之入骨,但奈何自己势微力薄,纵使三番五次向乾隆检举和珅贪污受贿,可却依旧无法劝说乾隆铲除和珅,所以朱珪只好忍气吞声,静待时机。

朱珪是为数不多的敢于向和珅“亮刀子”的人,诸如刘墉、纪晓岚这些与和珅保持距离,但却不与和珅公然宣战的人来说,朱珪的做法更加激进,所以朱珪可以称之为和珅的主要对手。

机缘巧合之下,朱珪成为爱新觉罗·颙琰的老师,在朱珪的教导之下,颙琰对和珅的恨意与日俱增,和珅并不知道,他的末日其实源于朱珪的唇舌之间……

当然,其实当时一代名臣王杰应该也算,毕竟他也是敢直怼和珅的人;但是相比于阿桂,朱珪,王杰的强势更多在于嘴上,其并没有能给和珅带来实质性的威胁。所以我并没有将其列入其中。

爱新觉罗·颙琰

十五阿哥颙琰是悬在和珅脖子上的一把钢刀。

由于朱珪的缘故,颙琰少年时便十分痛恨和珅的所作所为。乾隆禅位后,和珅更是称为乾隆的代言人,把持朝政,丝毫不给颙琰施展拳脚的机会。当时虽然嘉庆继位,但乾隆依旧手握重权,朝堂上下仍听命于他。

不过此时的乾隆已经进入垂暮之年,不仅说话声音小,而且思绪混乱,整个朝堂只有和珅听得懂他所言之意。至于他是否真的听懂,别人无法质疑,乾隆也反驳不了。当时每每上朝,乾隆均命和珅站在他与嘉庆旁边,所以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所言,自己下判断。因此清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庆形同摆设。

于是从这时开始,颙琰便通过阿桂、朱珪、刘墉等一众不与和珅同流合污的朝臣建立各人势力。

其实早在乾隆晚年,颙琰就在暗中设计铲除和珅的计划。一方面,颙琰暗中搜集和珅的罪证;另一方面,颙琰不断将自己的心腹安插进刑部、吏部、都察院等司法机构,为铲除和珅铺路。乾隆死后,嘉庆在第一时间内将和珅铲除,手段之高超、计划之完善,堪称滴水不漏。

当然话说回来,其实和珅与嘉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珅的权力虽大,但却是无根之火。只要乾隆驾崩,他注定只是嘉庆案板上的一块鱼肉而已。在清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加持下,和珅永远斗不过嘉庆。

总结来讲,阿桂是制衡的和珅的枷锁、朱珪是瞄准和珅胸口的暗箭、颙琰是夺取和珅性命的钢刀, 在乾隆朝中 只有这三人能够真正威胁到和珅的地位,同时也只有这三个人,能将和珅送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

一代帝师朱珪——嘉庆终结文字狱的第一大功臣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桎梏其思想,故意从其著作、言论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形成“文字狱”这一弊政。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士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令权臣司马昭“闻而恶之”,而被杀害。北魏时代的“国史之狱”更是牵连人数不可胜数数。而到了清朝,“文字狱”更是到了历史上的顶峰,但是,到了嘉庆时期,改变了康熙到乾隆朝的文字狱政策,从此,古代文字狱基本结束。之所以嘉庆朝文字狱终结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他的老师——朱珪。

朱珪,字石君,号南厓,晚号盘陀老人,顺天府大兴籍,少而敏文,17岁乾隆十二年(1747)便中举,当时的主考官是阿桂父亲阿克敦,文采出众(清代,满族人无需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选拔就可以通过侍卫等方式做官。不过有些满族大臣倒确实是有学问的,阿克敦就是其中一位,康熙皇帝认为阿克敦“学问优”,曾把他提拔为侍讲学士),称赞朱珪道:“子年少而魄力大,似先师安溪李文贞公(指其老师,名臣李光地)。”第二年,即乾隆十三年(1748)朱珪中进士,也得到了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之称赞:“子诗文已成家,留心经济,必成伟人。”乾隆帝更是评价:“纪、翁文士,未足与数,朱珪不惟文好,品亦端方。”也就是说,乾隆帝“吐槽”了纪昀、翁方纲等不过是普通的善文之士,品行有缺,而朱珪不仅文采好,更为重要的是人品高尚。

朱珪的画像

朱珪还有一个哥哥朱筠,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由于兄弟情深,又曾同官翰林,时人就将这二兄弟与宋代的苏轼、苏辙二兄弟相提并论,合称为 “二朱”,或称“大兴二朱”,成为一段佳话。

古代知识分子,讲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朱珪在这三方面均有建树。

朱珪兄弟二人是乾嘉时期学术界的重要领袖,而乾嘉学派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理念,所以,乾嘉学者力纠宋明理学空谈之风,通过对古典文献的考证、训诂、校勘、辑佚(指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辨伪等,对中国传统学术作了梳理和总结。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就是乾嘉时期学术文化繁盛的重要标志。尽管《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夹杂着一些消极因素,但其采集、校阅、辑佚凝聚了当时众多学者的心血,起到了对当时学术的总结、整理作用。

而“大兴二朱”作为当时的大儒,对《四库全书》的成书均有功劳,朱筠对《四库全书》的纂修有提倡之功,还提出了“旧本抄本,尤当急搜也”、“中秘书籍,当标举现有者,以补其余也”、“著录、校雠,当并重也”、“金石之刻,图谱之学,在所必录也”四条建议。而朱珪在山西任地方官时,也有“采办”图书之功。并且朱珪学问精醇,诗文清雅,阮元(清代著名学者、官员,被后人尊为一代文宗,也是朱珪门生)盛赞其诗“闳中肆外,才力之大无所不举,且直吐胸臆,真情至性勃勃动人,未尝求肖于流派,而自观者衡量之,实于杜陵、昌黎为尤近”,修纂《四库全书》的大臣,也多是朱珪老师、朋友、门生。而朱珪本人也有《知足斋集》等作品。从古代对知识分子的立言角度的要求上说,他本人是符合的。

四库全书

朱珪在乾嘉两朝,担任过福建按察使,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要职,《清史稿》记载其无论身处地方,还是处于中央,都做到了公正廉洁,颇有政绩。朱珪担任地方官时,就注意发展生产,如其在山西时,“免土默特蒙古私垦罪,以所垦牧地三千餘顷,许附近兵民认耕纳租,岁六千余两,増官兵公费; 又太仆寺牧地苦寒,改征折色,以便民除弊; 皆下部议行。”

朱珪在治理自然灾害时也尽心尽力,深得百姓爱戴,其两次担任安徽巡抚时,都遇上皖北水灾,朱珪“驰驿往赈,携仆数人,与村民同舟渡,赈宿州、泗州、砀山、灵壁、五河、盱眙余灾,轻者贷以粮种。筑决堤,展春赈,并躬莅其事,民无流亡”(今日网络上所谓清官无能论、影视剧和珅的“救民先救官”等皆可以休矣)。

朱珪担任中央官员时坚持减轻百姓负担,每有官吏提出增加一些苛捐杂税,他就极力反对,表示曰: “国家正供有常经,名实关体要。于名不正,实必伤,断不可行。”从古代对知识分子的立功角度的要求上说,他本人也是符合的。重要的是朱珪担任了很多次各级科举考试的考官,亦有选才之功。下图是上海大学学者邱爽、李小娟整理的《简述朱珪对乾嘉政治学术的影响》:

上文提到,朱珪的文问渊博,品格高尚,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便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恰巧是美国独立那年),进入上书房,成为了秘密立储的储君——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继位后改为颙琰)的老师。虽然当时教授颙琰的老师,除了朱珪外,还有其他人,但论感情,论影响,最深的还是侍讲学士朱珪。这是由于一方面,朱珪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为人也比较忠厚,仁慈,在平时教学时,善于从四书五经中阐发仁政爱民的儒家王道思想,这对这位皇子未来执政的理念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加上当时年轻的永琰刚刚生母去世(在朱珪成为其老师的前一年),乾隆为人又性格张扬,又明察秋毫,给永琰带来了巨大的威压(乾隆其实最想立的是孝贤皇后所生的嫡子,但早夭只好作罢,对于永琰,乾隆皇帝实际上并不满意),所以,朱珪永琰间的感情更像是父子亲情。

乾隆四十五年(1780),朱珪外放福建学政,临行前,作《五箴》送至永琰藩邸,《五箴》即“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致诚”,意为教导其要修身养性,以达到儒家所讲求的圣王贤人的理想人格。这五个字,到了永琰继位后,一直都是其座右铭,此后二人常常书信往来或写诗唱和,据学者统计(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曹志敏老师,在《朱珪的理念与嘉庆朝文字狱的终结》一文有所统计),书信有139件之多。

朱珪一生,都是和珅的政敌,嘉庆元年(1796)正月乾隆帝禅位,永琰继位,是为嘉庆皇帝,但其父弘历(此时年号改,不能以乾隆皇帝相称)继续以太上皇身份控制大权,当时正在两广总督任上的朱珪在祝贺嘉庆登基的信中写道:“虽已继承大位,但事事处处皆当小心从事,不可多御政事,能推则推,加强修养,吸取圣祖时期太子立而复废、废而复立的教训(指的是康熙时期废立太子胤礽的事件),小心翼翼地侍奉太上皇。”嘉庆皇帝知道老师所言皆是忠诚肺腑之言,也是按照此建议,事事谨慎,处处小心,但还是百密一疏。这年七月,弘历本来打算内召朱珪为大学士,嘉庆知道这一消息后,非常兴奋,认为这有利于缓解他被自己的父亲和父亲宠臣和珅从上下两个方面压制的局面,便写贺诗于朱珪。但不曾料到本是情理之中的诗词,和珅却借题发挥,向太上皇报告,并说这是“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这令太上皇不悦,幸亏有大学士董诰化解,朱珪只是被贬为安微巡抚。联想到后来,嘉庆杀和珅,这也应当是原因之一吧。

嘉庆帝的画像

朱珪得以返回京城,要等到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驾崩,此时嘉庆帝才敢诏令在安徽巡抚任上的老师朱珪进京,朱珪到京城时,嘉庆皇帝亲自到城外迎接,甚至拉着老师朱珪的手,失声痛哭,要知道此时的嘉庆皇帝早已年过不惑,若非真情,岂能如此?嘉庆帝亲政后,在老师的辅佐下,形成了一套用人自己的思想。最集中地反映在他于嘉庆十年十二月写成的《德才说》一文中:“德与才相为表里,不可析也。盖德蕴于中,才应于外,德为才之体,才为德之用。有德者必有才,而恃才自用者,去德远矣。夫德才全备者上也,德优于才者次也,才过于德者又其次也。德优于才犹不失为君子,若才过于德终恐流为小人矣。……若爱其才,而略其行,是舍本而逐末,贻害匪浅,不可不慎。”

更为重要的是,朱珪宽仁治国的思想影响了嘉庆帝,如天理教徒林清攻打紫禁城,“骈戮百余人,上恻然哀悯,命有司于菜市口筑坛超度,犹秉文正(指朱珪的谥号)之教也。”这也促使了嘉庆帝对于文字狱的终结,朱珪曾进言:“诗文之诋谤本朝者,正如桀犬狂吠。圣人大公无私,何所不容,禁之,则秘藏愈甚。”所以,嘉庆朝,只有洪亮吉一案“文字狱”,而且这一案,也是由于洪亮吉为人张扬(曾骂过提拔他的朱珪),所上的《极言时政启》更是过于直接,终引得杀身之祸,后虽逃过一劫,但被发配伊犁。

朱珪一心为公,立劝嘉庆帝赦免洪亮吉,嘉庆帝再次阅读洪亮吉的《极言时政启》,认为其针砭时弊,便在仅仅百日,就朱笔亲书谕旨,宣布洪亮吉立即释放回藉,还将洪亮吉原书特加宣示,并装潢成卷,常置座右,使朝廷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负朕求治苦心”。洪亮吉事件之后,盛行于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彻底结束了。这可以说朱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广济天下之功,也符合传统知识分子的立德。

朱珪的影视剧形象(中)

朱珪去世后,嘉庆皇帝亲自去老师家里吊唁,看到其家徒四壁,只有一床破旧的棉被、一些圣贤书籍等物品,没有什么财物。嘉庆帝见恩师一生过得如此清贫,难掩心中的悲伤,放声大哭。同时下诏:“挂自为师傅,凡所陈说,无非唐虞三代之言,稍涉时趋者不出诸口,启沃至多。揆诸谥法,足当'正’字而无愧,特谥文正。”嘉庆还亲自去老师坟前祭奠,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祭奠一个非皇室的汉族大臣,实属罕见。《郎潜纪闻二笔·卷十六》也记载“仁宗批勤敏谢恩折云:'朱锡爵(朱珪之侄)才胜于德,汝应念石君师傅之旧恩,时加训戒,毋忽。’并令转谕知锡爵,令其回奏。御笔于石君二字上空一格,圣天子之尊师念旧,历久不渝,有谕教之责者,宜何如扪心自效与?”皇帝称呼大臣,即使是老师,也可以直呼其名,毕竟有君父臣子的名分,嘉庆皇帝称呼老师,不仅只称字,不称名,还在石君二字上空一格,可见感情之深。

到了今日,萧山蜀山街道黄阁河村,仍生存着几户朱姓后代,据说就是朱珪之后。

撰稿人:无知有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