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1年,中国农历辛丑年,也是十二生肖轮流值岁中的牛年。自古以来牛就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同种类的牛与人们相守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牛之百态。 告别庚子鼠, 挣脱疫情缚。 牛岁春入户, 牛气满乾坤。 牛年新春,中国文物报社联袂大连博物馆及40余家文博机构,众筹数百幅文物艺术品图片,于多地同步把“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奉献给公众。 期盼展览中耕地播种、载拉运送,雄壮威猛、憨态可掬的牛儿们,让您追忆起往昔岁月、乡土乡愁的那份美好,并在纳福迎祥的佳节喜庆中汲取勤奋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牛的世界 牛(拉丁文学名:Bovine),属哺乳纲,偶蹄目,通常特指牛科下属牛属、水牛属、倭水牛属、非洲野牛属和野牛属的动物。除极寒、极旱等极端恶劣环境外,牛在全球广泛分布,数量极多,与人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牛的共同特点是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门牙和犬齿都已经退化,但还保留着下门牙, 适于吃草,为了贮存草料、躲避敌害,它们的胃在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这样牛就可以通过“反刍”使食物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许多牛科动物雌雄均有角,角中空且不脱落,所以牛科动物又被称为洞角科动物。 自然情况下,牛的繁殖率较低,一般一次怀孕只产一头牛犊,所以在古代,作为主要役畜的牛比较珍贵,也是财富的象征。 野牛 野牛体型巨大,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 近代丨野牛角 四川博物院藏 野牛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一般在晨昏活动,喜群居,性情凶猛,以草、树叶、嫩枝、竹笋和树皮等为食。 草原野牛 晚更新世丨草原野牛 重庆自然博物馆藏 在我国被称为东北野牛,生活在1-2 万年前更新世晚期寒冷的冰缘地 带的草原,属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成员。个体高大健硕,以食草本植物为主。距今约1万年前,由于气候转暖或人类捕杀而灭绝。 丽牛 第四纪早期(距今约250万年前) 短角丽牛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甘肃博物馆联盟)藏 丽牛生活在高原寒冷环境中,分布于欧亚大陆,是牛类动物演化历史早期的一个分支类型。丽牛头骨低、窄,四肢较细长。雌性丽牛无角,雄性的角较细,亚柱状。 角基起始于眼眶稍后,角基至眼眶后缘之间的距离和眼眶本身长大约相等,角的下缘在枕骨顶面之下,角向后伸,不同程度地互相分离。 早更新世丨短角丽牛 重庆自然博物馆藏 发现于甘肃龙担的短角丽牛距今255万年,即早更新世的初始阶段。它角心只有一个同方向的弯曲,即向侧后方,颊齿齿冠较高。 黄牛 清丨余省、张为邦 兽谱图册之牛页 故宫博物院藏 黄牛是我国固有的普通牛种。黄牛被毛以黄色为最多,因此而得名,但也有红棕色和黑色等。黄牛体质粗壮,肌肉发达,四肢强健,蹄质坚实。 磁山文化牛骨 新石器时代丨磁山文化牛骨 邯郸市博物馆藏 武安磁山遗址出土,属于磁山文化遗存,距今约 8000 年。磁山先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仍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他们在山林中用木棒敲打、投掷石块等方式采集野果,为了谋生除围猎外,还借助石球、弹弓、弓箭等捕获飞禽走兽,捕食的动物有 23 种之多,牛是其中之一。 其在中国的饲养头数在大家畜中或牛类中均居首位,饲养地区几乎遍布全国。在农区主要作役用,半农半牧区役乳兼用,牧区则乳肉兼用。根据产地不同分为不同品种,如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西乡牛等。 《大黄牛》 1951年丨李可染 中国美术馆藏 奶牛 奶牛是乳用品种的黄牛,经过高度选育繁殖的优良品种,我国的奶牛主要以黑白花奶牛为主。世界上奶牛品种近百个,其中最著名的有黑白花牛、娟姗牛、更赛牛、爱尔夏牛等。 现代丨潘玉良 油画乳牛 安徽博物院藏 奶牛皮薄,被毛细短,皮下脂肪少,耐热性较差。后躯较前躯发达,乳房庞大,乳静脉明显。黑白花奶牛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产奶量高、耐粗饲。 水牛 水牛是一种牛科水牛属大型动物。野生雄性水牛重达 1200 千克,家养水牛也可重达550千克。水牛体格粗壮,被毛稀疏,多为灰黑色;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时需要浸水散热,所以得名水牛。常在池塘中浸泡、打滚,借以散热。性情温顺易管理。 水牛头骨 临汾市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水牛上颌骨 宁波博物院藏 晚更新世 水牛下臼齿化石 赣州市博物馆藏 野生水牛分布于不丹、柬埔寨、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等地。家水牛由野水牛驯化而来, 可能已有5000年左右历史。亚洲水牛约于公元前4000年被驯化。亚洲许多国家用它们作役畜。中国所知最早被驯养的牛是六七千年前河姆渡和罗家角遗址发现的水牛遗骨。 王氏水牛 晚更新世丨王氏水牛 重庆自然博物馆藏 王氏水牛是一种生活在晚更新世中国满洲里、哈尔滨和萨拉乌苏等地的牛科动物,它们身躯庞大,身长3米,肩高1.8米。头角短粗并指向后上方,从角基到角尖逐渐变细。 牦牛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 现代丨野牦牛 重庆自然博物馆藏 野生牦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雌雄均有角,角黑色。雄性角大,角末端距离远。四肢短而强健。全身毛色以深黑褐色为主,躯体上方被毛短而光滑,体侧、腹面、及尾部毛长而下垂。该标本肩高约 1.6 米,为成年雄性个体。 原始牦牛在距今三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广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演化为现代牦牛。 《兽谱图册》 清丨余省、张为邦 故宫博物院藏 兽谱图册之犛牛页 《兽谱图》认为它就是牦牛,“角如犀,故亦名毛犀”。 兽谱图册之旄牛页 旄牛,即是牦牛,《兽谱图》记其特点:“体长多力,能负重迅行”。 乾隆朝宫廷画家余省、张为邦受皇帝谕令,绘瑞兽、异兽、神兽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普通兽,共一百八十开,每开以满、汉文字对所绘动物的形貌、声音、产地、习性等加以说明,是我国首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动物图志。 1963年丨千年土地翻了身 中国美术馆藏 1964年丨开犁 中国美术馆藏 牦牛的藏语叫雅客(yak),它们全身都是宝,是一种“全能” 家畜,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 铜牦牛 元丨铜牦牛 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博物馆联盟)藏 牛首微伸,双目圆睁,嘴颌半张,前背隆起,腰脊略陷。粗颈阔胸却不显肥硕;小臀短足,四足并列平稳敦实。圆尾的毛绺纹路细密整齐,线条清晰流畅,历历可数。 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作高原运输工具,为当地牧民提供奶、肉、毛、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 1976年 牦牛雕塑 中国美术馆藏 1980年 牦牛雕塑 中国美术馆藏 1960年 牦牛雕塑 中国美术馆藏 牛羚与羚牛 牛羚与羚牛听起来十分相似,长得也不是很容易区分,但是仔细观察,他们的确是不同的两种生物,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吧! 牛羚与羚牛的区别
与人相守 根据出土的牛颅骨化石和古代遗留的壁画等资料,可以证明普通牛起源于原牛(Bosprimie-nius),在新石器时代开始驯化。 白银景泰丨狼洞沟牛形象岩画 白银市博物馆藏 狼洞沟岩画位于景泰县红水镇红岘子村,分布较分散,多为凿刻而成,岩石表面多有风化、开裂、脱落现象。其中一处山顶部有一独立岩石,岩面较大,从上到下凿有牛、羊、鹿图案,三者为一竖排。位于最上方的牛形象采用单线凿刻的方法,四肢较宽,身躯平直,背部有两个隆起,牛的双角向上呈弯曲状,尾部较粗且上翘,形似野牛。 多数学者认为,普通牛最初驯化的地点在中亚,以后扩展到欧洲、中国和亚洲。我国牛的驯化,距今至少已有7000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乡罗家角二处文化遗址的水牛遗骸,证明当时中国东南滨海或沼泽地带,野水牛已开始被驯化。 黑山岩画中的野牛 宁夏贺兰县大西沟人与牦牛岩画 岩画作为一种石刻文化,是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描绘并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内容来看,中国的岩画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牦牛岩画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藏 驯化的牛,最初以役用为主。18世纪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消费需要的变化,除少数发展中国家的黄牛仍以役用为主外,普通牛经过不断的选育和杂交改良,均已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现代牛的生产类型可分乳用、肉用、兼用、役用等。 猜一猜 上图为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动物标本,各位大博的粉丝们,您知道上图中的牛是哪种牛吗? 亚洲水牛。亚洲水牛原为中国南方水稻区的重要役畜,由亚洲野水牛驯化而来。其体格粗壮,被毛稀疏,呈灰黑色。耳廓较短小,角粗大而扁,向后方弯曲。背中线毛被前向,背部向后下方倾斜。蹄大,质地坚实。该标本为卧姿的雄性成年个体。 牛转乾坤 温馨提示 大连博物馆实行网上预约的形式进行参观,请提前在网上预约,预约成功后,请保存预约二维码。参观当日,请按预约时间段到馆参观。入馆前需出示“国务院客户端疫情防控行程卡”和“辽事通健康码”方可入馆。“国务院客户端疫情防控行程卡”显示14日内到过疫情防控重点关注地区且无法提供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的,或“辽事通健康码”为黄码或红码的,不可进馆。 展览解读丨牛转乾坤展已来 生肖干支溯其源 展览解读 | 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 版权声明:本文中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