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峰记忆.中华新韵

 秦王子 2021-12-16

 在渤海边上有个小小的村落,叫大黑坨,从大黑坨向北望去,可以隐隐约约看到远处有些耸入云层的灰躇躇的高峰,那就是昌黎的碣石山。
  大黑坨是李大钊同志的故乡。李大钊同志在童年的时候,常常站在村外,了望碣石山的高峰,对它非常神往。以后,在上学的时候,他和同学一块到那儿去游览,发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和名胜:例如登上高峰看海;例如雨天走进山村,果园的主人请吃梨不要钱;例如五峰山的怪石撑天,白云在脚下飞来飞去。李大钊同志是喜欢游山逛海的人,昌黎山第一次给了他极大的满足。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
  再以后,在北京当大学教授,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候,夏天他常常来昌黎山写文章;敌人通缉他,昌黎山又成了他临时避难的地方。有一年夏天他曾经带着大孩子在这里住过;工作疲倦了,他就和孩子一块出门到山崖下去寻水晶石,摘山花,捡山核桃。他也曾经领上全家大小到这山里来游逛。有朋友来了,他烹松子茶招待朋友,别有一股清味。他是那么爱这儿的大自然的风景,他在给朋友的信里,描画了他“晨暮呼吸烟霞,日必攀松披榛,寻登绝@”的快乐;而就在这种时候,他写了他的大气磅礴的战斗性的文章,批驳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论问题与主义”那封公开信,就是从这个昌黎五峰山发出的。
高峰峭矗,比肩并立的五峰山,历来是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临足游胜之地。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中,描述五峰山:“五峰屏开,仙台左。峰若围屏,似笔架,峭拔插云,松篁万亿。”明朝范志完云:“奇哉,此天成文笔峰也,昌黎文气全萃于斯,……”尤其在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建韩文公祠后,五峰山的人文色彩更加浓郁。
美誉五峰山:
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中,描述五峰山:“五峰屏开,仙台左。峰若围屏,似笔架,峭拔插云,松篁万亿。”明朝范志完云:“奇哉,此天成文笔峰也,昌黎文气全萃于斯,……”尤其在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建韩文公祠后,五峰山的人文色彩更加浓郁。
奇观景色:
五峰山的五座山峰,峰峰异状,秀美奇丽。东峰名望海,满峰苍翠,上有望海台,若天气晴朗,东南方向,海边银色沙带,海中帆影均清晰可见。东北峰名锦绣,山峰秀美如画。北峰名平斗,分东、西二峰,高耸插天,东峰绝顶石缝中有一数百年的松树,孤立不群,傲视苍穹。李大钊在此山居时,触景生情,为自己起笔名“孤松”,并多次用此名发表文章。在“五四”时期,人们盛传一首歌谣:“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其中“孤松”、“北李”,均指李大钊。西北峰名飞来,海拔507米,是五峰山的最高峰。
五峰山美景
奇石巨石:
飞来峰顶部巨石林立,巉岩高耸,乱石插空。峰顶巨石如飞来一般。西峰名挂月,顶部平,多巨石。在挂月峰顶东南角,有一片石半悬于峭岩之上,从韩文公祠的庙台上仰望,极似一龟。每年中秋之夜,可赏到龟石挂月的美景。[1]
自然人文:
五峰山除了俊俏秀丽的山峰外,还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有:玉液泉、范公洞、彭祖洞、韩文公祠、李大钊全身、半身塑像。还有大量石刻,如落款为明朝“万历丁未年(1593)春潭寿、潭亮重建”字样的“源滋浩泽湛,清浄法演洪;江海深潭潽,济流派瀛溟。”诗刻;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范志完的“泰山北斗”、“五峰环翠”石刻;清朝康熙癸丑(1673)秋知卢龙事楚黄冈魏师段题的“东洋砥柱”石刻;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昌黎举人崔树宝的“白云乡” 石刻;还有无题名的“名山古寺”、 “何必蓬莱”等石刻。[2]
红色记忆:
1998年,五峰山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作为红色之旅的革命圣地,声名鹊起,每年悼念先烈、春游踏青、觅幽览胜的游客更是纷至沓来。[3]
一路好风光:
经黑鹰峪到五峰山一路走过,可谓满眼奇景佳境,有神奇的高崖绝壁,有苍翠的秀丽峰峦,有蓊郁的苍松翠柏,有静谧的山野小村。能发现奇石、奇树、奇洞,可探寻古迹遗踪,能一睹文公仪态,可拜谒革命先驱。作为昌黎人,为能经常亲近如此瑰丽的自然美景,能时刻感受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能随时目睹文章巨公和革命领袖的奕奕神采,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山雄水美的昌黎,人杰地灵的昌黎,永远是我们深爱的昌黎。

荒野神舟客,徐行探路辛。
五峰播圣火,四海奉忠魂。
频走筹三月,疾呼顾万民。
卓绝藏正气,引领后来人。

注: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