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里的广东 ‖ 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让岭南古乐生生不息,让岭南文化穿越时空

 方塘智库 2021-12-16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古筝演奏家蔡文峰一踏上草席,看着这些马灯,坐在古筝前面,面对着现场几千观众,他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当时蔡文峰演奏的就是我们在潮州音乐田野调查中发掘出来的'二四谱’的《柳青娘》,他以融合古今吟唱的方式呈现了《柳青娘》。蔡文峰热泪盈眶地弹唱,全场数千观众在露天广场鸦雀无声,都在全神贯注、醉心欣赏。出席大会的领导们都坐在观众席上的长条凳上一动不动。”

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方小聪说,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年时间,自己从来都没有忘记这个场景,每次想起那些马灯,想起深秋的静谧夜空下的那些音乐,依然会感到非常激动,同时更觉得从事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工作非常有意义——“这是一个让自己幸福,同时也带给大家幸福的工作”,“音乐确实能够沟通心灵!无论你来自哪个阶层,只要音乐是来自民间的、是自己心里的,都会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方小聪所说的这个场景发生在2016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潮州饶平站期间,当时,在钱塘村三山国王庙前不大的空地上,举办了一场“驿道琴声”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以百年钱塘大庙为背景,两扇木门,数盏马灯,几张草席,十几条老板凳,再摆上一碗功夫茶,倾听驿道上的千年潮音。“如此光景,让人依稀看到驿道上那历尽繁华和落寞的众生百态,那一刻,听者在驿道古音中穿越着时光年轮,欣赏着千年古驿道的风华。”

事实上,这场音乐会只是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文旅厅为代表的相关机构、团队和个人,在推动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实践过程中所举办的系列音乐活动中的一场,而且,针对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也不仅仅只有举办相关音乐会这一种形式——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包括搜集整理沿线古乐、建立驿道声音档案、推动现代音乐创作、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举办主题音乐会等形式在内的系统性的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工程和模式。

通过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行动,不但让很多岭南古乐迎来了新生,而且,还推动了一系列生发于南粤古驿道及沿线地区元素的现代音乐的创作,并在客观上为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提供了从遗产挖掘到学术研究、从品牌传播到文化传承、从价值共识的构建到文化自信的激发等多维度、多方面的支撑,为国内外其它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开展以来,带给南粤大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文化复兴,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通过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可以说是将岭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带向新高度,南粤文化也因此得到发扬与勃兴。”方小聪说。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刚看来,音乐是南粤古驿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南粤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针对南粤古驿道的系统性研究为岭南音乐的研究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体现了从空间到时间的延伸,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探索和实践,是南粤古驿道从本体修复到文化提升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古驿道上无形的声音还是有形的文物,所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南粤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岭南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我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既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我们希望通过保护和传承好包括南粤古乐在内的文化遗产,使其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提升广东的文化自信,为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勃兴、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更大贡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副处长陈别解释道。

1

让岭南古乐彰显千年古驿道的风华与气度

   

2018年4月18日,中国南粤古驿道古曲复活工程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从化吕田莲麻小镇举行。该工程是为保护传承古驿道音乐而设立的重点工程,由广东省直相关部门联合指导支持,由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广外艺术学院、广东音像出版社等单位全力推进,通过开展古驿道音乐理论基础研究、建立《南粤古驿道声音档案》、复原创作南粤古曲等形式,来挖掘古驿道文化,复兴古乐精神。

此前,依托该工程,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组织创作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主题曲《奔跑在古驿道上》,“南粤古驿道音乐传承与整理研究”也在广东省社科院获得了立项,同时还启动了“南粤古驿道声音档案”工作。

作为本次新闻发布会上的重头戏,《古音峥嵘——南粤古驿道古曲复活工程》音乐MV举行了首发仪式。《古音峥嵘》集合音乐界多方力量着力修复打造的南粤经典古曲,收录了《碧涧流泉》《出水莲》《柳青娘》《关山月》《平湖秋月》《驿道幽思》等六首曲目,由方锦龙、蔡文峰、谢庭峰、谢声驿、蔡一熊等大师级演奏家倾情演绎。

一年后的2019年7月27日,南粤古驿道音乐制作研究中心在广东省文化馆展览馆举行了正式的挂牌仪式,在一众艺术家、音乐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南粤古驿道古曲复活工程”专辑《古音峥嵘》第二辑正式出版发行。

按照规划,南粤古驿道音乐制作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对古老的古驿道音乐文化内涵进行梳理研究、价值提炼和复活呈现;并深入了解音乐对古驿道沿线文化的影响,收集和整理古驿道古村落的音乐文化元素,探究南粤古驿道音乐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关系,为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同时搭建南粤古驿道音乐资料库传播平台,以创新性的技术进行制作、以趋前性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富有文化魅力的古老音乐在当代引起人们的共鸣,引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古驿道保护工作。

“古曲复活工程对于推广和普及南粤古驿道文化可以发挥关键的艺术引流作用。”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方小聪在当日的揭牌仪式上表示。

至此,南粤古驿道音乐行动也被认为进入了更加常态化、专业化、系统化和平台化的阶段。

据介绍,自2016年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来,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制作工作不仅抢救性挖掘、保护了一大批古驿道上的古曲、古谱、古音,还依托南粤古驿道及其沿线地区的相关遗产和文化元素,创作了一系列现代音乐作品,比如,南粤古驿道主题曲《出发》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主题曲《奔跑在古驿道》,并随着相关活动和赛事的推广和传播,开始流传在南粤古驿道沿线地区,对南粤古驿道的品牌影响力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交响乐《古驿道前奏曲》《古驿道诗情》获得业内认可,彰显了千年古驿道上沉淀的风华和气度;启动了“南粤古驿道声音档案”工作,出版发行专辑《古音峥嵘》,《中国南粤古驿道古曲复活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项目。

在南粤古驿道音乐制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林烁看来,通过把一些古曲、古乐复活下来,推广出去,可以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好地了解具有岭南文化的音乐与艺术,让大家知道,南粤地区还有这么好的文化,还有这么好听的音乐。

“当然,在客观上,我们也是在抢救性的记录,然后可以把它保留下来,可以让现在的艺术家按照他们对岭南文化的了解,去做不同的演绎,把它传承下来。”林烁说。

2

用平等的交流促进古今音乐的共同创新

   

我们在梳理了大量关于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的相关材料后发现,如果要回顾五年多来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工作的历程,广东省围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所举办的品牌赛事之一——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是无法回避的。五年多来,大赛组委会不仅发布了前面提到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主题歌《奔跑在古驿道》、2019定向世界杯决赛主题歌曲《追逐太阳》,还举办了“驿道琴声”音乐会、广东民族乐团国乐表演、“潮汕音乐文化”专题展演等多场音乐活动(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饶平站期间举办的“驿道琴声”音乐会,更是让南粤古驿道音乐总监方小聪念念不忘)。

公开的报道显示,在2018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从化站期间举办的南粤古驿道古曲大师演示会上,赛事组委会邀请了古曲大师王培瑜、谢声驿、谢庭峰、蔡一熊、陈浚辉等人,一同参加南粤古驿道古曲大师演示会,为从化市民、参赛运动员及游客奉上一场音乐的饕餮盛宴,国乐大师方锦龙也应邀出席“筝筝情韵”——南粤古驿道音乐大师支教活动,现场教授传承古驿道音乐。

在2019定向世界杯决赛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赛事期间举行的国乐表演活动中,广东民族乐团的音乐家们使用二胡、高胡、中胡、扬琴、笛子、琵琶、古筝、大阮、中阮等多种民族乐器,以独奏、齐奏等形式演奏了《雨打芭蕉》《彩云追月》《春郊试马》和琵琶独奏《送你一支玫瑰花》、古筝独奏《高山流水》、笛子独奏《扬鞭摧马运粮忙》等16首经典曲目,向来自37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展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南粤古驿道上的音乐活化创新之美。

2020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决赛期间,在汕头市小公园举行了“潮汕音乐文化”专题展演。节目潮阳笛套音乐《灯楼》以音色悠扬的大笛为主奏乐器,配以潮州大锣鼓,表现了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展现了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之一的魅力;潮语歌曲《一封番批》作为一首“过番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精神遗产纪念地指定为汕头西堤“侨批公园”主题歌,作为国家档案被广东省档案馆永久收藏;《夜色小公园》则以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汕头小公园这座“百载商埠”的历史象征,展现了潮汕人特别是汕头人对于自己家乡的深沉眷恋之情,如今,该曲已成为汕头市各大公园、广场及文化场馆的背景音乐。

在我们看来,随着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举办所进行的一系列音乐展演活动,不但将高水平的演出带到了南粤古驿道及沿线地区古村落的现场,让当地人近距离感受到了多种音乐艺术的美妙,而且当这些大师级的演奏者通过自己的高超技艺,重新诠释出当地传统音乐无穷魅力的时候,更是让人们感到震撼,直接激发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同时,这些专业音乐人和音乐大师对当地音乐的好奇、尊重以及重新的演绎,不仅是对南粤古驿道沿线地区传统音乐的挖掘和传播,也是创新的开始,这将构成包括岭南音乐在内的中国音乐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对南粤古驿道沿线地区的很多传统音乐发展而言,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在既有的空间场景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很多传统音乐和演出已经变成无用之物,这样一来,不仅缺少了仪式性的尊重,更缺少了商业性的支持,使得很多当地人都不愿再投入到这些音乐的表演和传承中去,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因为存量艺人的流失和新生艺人的缺失,地方传统音乐和艺术就失去了传承和创新的根本动力和内生动力。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多维实践,为这些本地音乐及其艺人找到了更多的向外界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尤其是音乐活化计划和行动的常态化、专门化和持续性开展,更是为南粤古驿道沿线地区传统音乐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直接的机制化和平台化的支持,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尤其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在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过程中,不仅包括对传统古乐的挖掘和现代化诠释,而且,还包括将现代音乐带入到沿线地区,这种有来有往、有进有出的建立在平等前提下的交流姿态和方式,将对地区音乐活化产生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而是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共同的创新,这种理念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比如,在2018年12月17日举办的南粤古驿道“广府印象小镇”·2018世界定向排位赛暨亚洲定向杯(广东·三水乐平站)步“旗”而遇·广府粤缤纷音乐汇上,组委会邀请的表演嘉宾中不仅包括广东民族乐团,“新派古筝掌门人”蔡文峰,还包括梵呗艺术歌唱家徐德梁,来自俄罗斯的爵士乐贝司手,青年歌唱家张学樑、贾双辉、曹磊、熊思嘉,电音潮流歌手等。对于这样的演出组合,被主办方形象的称之为“中西合璧、现代与传统交错”。而在演出的最后,多位电音少女的激情演奏和热舞,更是将现场的气氛带向高潮,在萨克斯、小提琴、大提琴、贝司、长笛等乐器的强力合奏下,时尚潮流之风顷刻响彻全场,一时间将现代气息演绎得淋漓尽致。

3

用音乐文创服务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

   

在参与推动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工作过程中,让方小聪念念不忘并深受感动的活动和事件,除了上面提到的在饶平钱塘村国王庙前的露天广场上举办的那场音乐会外,还有一件是策划并录制古驿道主题歌曲《最美的路》。

该主题歌曲专为纪念“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启动五周年而打造,前后耗时4个月,邀请了150多位参与南粤古驿道工作的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地图院、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三师”志愿者、媒体记者等倾情献唱,用歌声献上自己最美好的祝愿。

这些人处于各个年龄段、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音乐学习和训练,对许多人来说,录制《最美的路》也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录音棚。

方小聪解释称,坚持选择让非“科班”的这些人进行录制的原因包括:一是他们对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有着最深切的感情,他们直面了这些年来的艰辛,最能理解取得现有成果的不易;二是歌曲本身简单、易唱、接地气。

“录制古驿道主题歌曲《最美的路》,可以说是南粤古驿道五年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首歌。这五年来,我们在南粤古驿道的音乐文创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我觉得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就是录制这首《最美的路》,录制《最美的路》的所有参与人员,都是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辛勤工作和最有奉献精神的有功之人。”方小聪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

当然,除了纪念意义和有趣之外,在方小聪看来,这首歌的制作本身也是南粤古驿道音乐文创的一次尝试,而音乐文创和音乐支教也是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关于南粤古驿道音乐文创的整体设想,方小聪提出:首先是有利于古驿道音乐文化的发掘、保存和活化,其次是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感受古驿道的音乐,最后是把古驿道的音乐运用到古驿道上,让大家有了更好地艺术享受。

基于这些思考,方小聪提到了另一个让自己感到震撼的歌曲——乐昌关爱留守儿童的音乐文创歌曲《为了明天的绽放》。

据乐昌市副市长邓洪炜介绍,乐昌山区尤其是乐昌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家乡读书并由家里老人照顾生活。乐昌市为了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关爱、得到更多的温暖,减少孩子的寂寞感,成立许多的学生合唱团,希望通过合唱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这项工作当地已经坚持了好多年。

有一次,方小聪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志刚到乐昌采风的时候了解到这个情况,李志刚对关爱留守儿童很有感觉,很快就创作了一首歌《为了明天的绽放》——“这首歌表达了留守儿童对家乡、对父母的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留守儿童希望得到社会更多关爱的情感。”

后来,在2020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首站乐昌站的活动现场,由广州的一个少年宫合唱团和乐昌的两个学校的合唱团共同演唱了《为了明天的绽放》这首歌。

“当时的情景非常感人。背景是清澈的武江,远处是起伏的山峦和竹林,小朋友纯真清脆的歌声在旷野响起,小朋友的歌声无限接近天空、无限接近人的内心!他们让世界看到,即使在山区,孩子们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方小聪曾深情地回忆道。

在方小聪看来,在南粤古驿道上开展音乐文创,既辛苦又幸福,但每一段音乐文创的经历都会带给自己和听众朋友们全新的感受,而这,也正是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工作的魅力所在。

4

使南粤古驿道音乐永远回响于天地之间

   

“南粤古驿道上的音乐是古驿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南粤各族先民共同创造的灿烂华章,是南粤文化的有声载体,承载着南粤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品格。可以说,南粤古驿道上的音乐对南粤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经过对南粤古驿道音乐传承与整理,以古驿道为纽带,整合沿线历史文化资源,让陈列在南粤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在提升广东历史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展示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刚曾公开表示。

作为一位较早介入到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动工作的专业人士,李志刚及其团队曾对南粤古驿道的音乐传承与整理做过专门的系统性研究,并公开发布了一系列成果。由其主导提出的《南粤古驿道音乐传承与整理研究》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年度一般项目的立项,为南粤古驿道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同时也促进了南粤古驿道音乐研究领域的队伍形成。

在李志刚看来,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形式和内容,有其“博大”和“精深”的内涵,南粤古驿道音乐文化基本囊括了岭南音乐文化的广府、潮汕、客家和粤北古村落的风格,是广东水乡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外来新兴音乐的冲击,很多南粤古驿道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渐渐消失,这些声音一旦消失,要重新找回几乎不可能,这必将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缺失,因此,如何挖掘活化这些宝贵的古音古曲成为了当下迫在眉睫的课题。

“如何将古驿道和传统村落寄托的浓郁的乡愁活化为一首首歌曲?如何将古驿道和传统村落传承的民族的底蕴活化为一曲曲诗歌?是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的一个主题。”李志刚说。

在李志刚看来,古驿道被重新保护利用,对本地人而言是对乡村文化记忆的再发掘,对社会而言是文化的整理和收藏,文化的传承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传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要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有时候“乡愁是一首歌”!如何重拾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让古驿道周边的乡村文化真正得到活化,音乐享有其独特的魅力;另外,从音乐文化继承和传播的角度对南粤古驿道沿线地区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进行一番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考察,也可以清晰的揭示音乐文化交流对区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在促进岭南音乐的传播和推广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岭南音乐文化作为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几大地域文化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着各个时期的民族特色,其发展形式有开发性和交流性,而且,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下,岭南音乐如何借着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和文化开发实现的新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当下岭南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对此,潮州音乐代表人物王培瑜也深有感触,多年来他在包括中央音乐学院在内的多所音乐学院开的课中,都包括传统乐种的课。在其看来,在古驿道及其沿线地区的文化构成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音乐,岭南这边有三大乐种,都跟南粤古驿道有很大的关联。

“古音古曲里大部分都是非常优秀的,当然我们不是说传统的就全都是优秀的,但在古音古曲里,能够流传几百年上千年,能够流传到现在至今还在存活的曲子肯定是很优秀的。所以,我们今天解读古音古曲,用现在的乐器,请现在的演奏家演奏出来,重新来解读,重新把这些古典的东西呈现给当代的人,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对下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王培瑜说。

在李志刚看来,当下,通过对南粤古驿道沿线的音乐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田野调查、个案考察与整理、音乐形态与历史维度分析、文化展示和人文属性等范畴的探索,进一步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推动整个岭南地区综合转型等视角下的岭南音乐文化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关系,在探究岭南音乐文化对推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多元价值的同时,势必会衍生出很多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的音乐学话题。

“乔建中在《土地与歌》中提出'从生活底层把一首首民间杰作发掘出来,使之永远回响于天地之间’,这也许是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研究方式。”李志刚曾在其一篇关于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的研究文章中提出。

(资料来源:南粤古驿道网,特此致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