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见淮安——河下古镇

 火车侠 2021-12-16

行走时间:2018.9

行走方式:自驾宝应——淮安

行走路线:周恩来故居——龙窝巷——镇淮楼——漕运遗址公园——周恩来纪念馆——河下古镇

离开周恩来纪念馆,下一站去3公里开外的漕运史上的重要商埠——河下古镇。

第六站:河下古镇

翔宇大道上的古镇北入口,一侧的停车场将车停下。和管理员聊聊,了解一下古镇的概况,然后出发。

入口一家礼品店。

跨过北盐河上的程公桥进入古街。桥栏的白矾石,跟桥面的桔黄条石相搭配,在绿树绿柳中显得清爽淡雅。桥面中间为为一尺有余的条石竖铺到顶,可以方便旧时的独轮车,如今的自行车上下桥。

程公桥是河下连接北乡群众的交通要道。

站在程公桥上看河上的另一座屯盐桥。从桥的名字就可以想见河下的历史。河下 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河下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凿了大运河(当时称山阳渎),沟通江淮的水路交通。宋隆兴中(1163-1164),魏胜与金人打仗,即由此调兵运粮。清代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淮安河下,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沿海各地所产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屯盐桥就此得来。

登临程公桥放眼远看,河水澄清,杨柳倒垂。

这栋老宅坐东朝西,没有介绍,但从外观看想必也是大户人家。虽然也是青砖灰瓦,精美的砖雕,但是从门框的形态,门槛的高度和江南的宅邸还是有差别的。

河下古镇的石板街上,巷口的北端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都经营着当地的土特产,而且都是手工制作,现做现销。几家做“茶馓”的,做肉圆的,做酱菜的,现做现卖蟹黄包子,各种藕制品......钦工肉圆是淮扬菜经典菜肴之一。在这里买了两袋,可以真空包装,带回去给我家的那个肉食的小子尝一尝。

“茶馓”也为淮安当地的土特产,已有百年的历史了,“鲜不过杂碎,香不过茶馓”,是老淮安人念念不忘的美食。这种用面粉油炸制作的食物,因香软可口易消化,从前也是女人做“月子”时的必备食物。

这是据说上过电视的华夏酒器馆。

一条长约5公里的石板街似一条石阵,横贯于古镇的当中。围着石板街,分别建有各式民宅,现在大部分建筑内都有原住民居生活。

花巷水龙局就是古时候的消防局。

水龙是当年用来救火的工具,可以推着走,也可以抬着走。

名为花巷的小巷。整个河下的石板街,其实并不是一条单一的南北贯穿的街道。它涵盖了估衣街、干鱼巷等22条街、91条小巷,形成一处庞大的市井网。小街小巷依然用石板铺成,纵横交错于主道两旁。

南北走向的花巷与湖嘴大街相连构成古镇的主街,两旁有许多岔出去的小巷。从主干道上,可以横穿进任何一条小街小巷,可以见到大大小小木门,朝着街巷或敞开、或半掩、或紧闭。

淮安区的河下诗词协会,邱心如女子文学研究会。北入口的百米长巷中是一家挨着一家当地人开的小铺。但若往深巷走去,你就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古意。没有商业化且不说,不仅民居,就是像诗词协会这样的地方也都是大门紧锁的。

老街宁静祥和,原滋原味,老街上的娃娃就在青石板街的路上随着音乐起舞。

古镇上人与狗和谐的相处。

连狗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门前的小狗都友好善良,陌生人走过,它依然淡定地保持着那个姿势。

河下古镇也算是一个美食重镇了,这里是淮扬名菜第一镇,历代是个消费古镇,富人多,食客多。现在河下第一,美食楼——文楼正在修复扩建中。

内部装修的现场。

内部还整合了一个淮扬菜研究所。

巷子里一溜烟停放的电动车

门脚边的花花草草令古镇有了一丝娇嫩。

这个狭长的门,顶天立地。

罗家桥街与干鱼巷口的交汇处,街与巷结汇。

湖嘴大街主要以花岗岩麻石铺就。这些长则数米短则三五十公分的大石,是古镇最坚实的记忆。

与那些耳熟能详的古镇相比,这里少了喧嚣和拥挤的人流。街巷中冷清而古朴。但青石板的痕迹,屋檐的高低错落都诉说着岁月的坎坷不平,难掩昔日的繁华与深厚底蕴。

越往南走,鲜有行人了,这两个结伴而行的姑娘是整个行程中和我一前一后相伴而行的唯一的游客。

两边不论是店铺还是民居都是门窗紧闭,感觉就是一条空巷。

木雕的门窗,两层建筑是博里农民画苑,也是大门紧闭的屹立在巷边。

木板店面及木隔断的福星斋清真饭馆旧址。

陈秉环艺术馆还是门上挂锁,也不知里面珍藏了多少大师的作品。

仰望二楼精美的木雕花窗,屋檐下的垂幔犹如珠帘映出当年妙龄少女的一帘幽梦。

我喜欢这样的意境,一个人在长巷中漫步,不知道悠悠长巷将带着我走向何方?前途未知时的好奇与小忧心,几种感觉的交汇,但脚步没有停下,也不会掉头重来。就犹如人生。

曲折的巷子,光滑的石板路,斑驳的砖墙,檐下的红灯笼,掩映着岁月的芳华。

淮顺堂。路过这些老宅,我的第一习惯是看它的门锁,再看门号。没有一家让我惊喜。一溜烟的大户,百姓人家都是大门紧闭,多少让人有些遗憾。如果这些都能稍加修饰对外开放不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河下吗?

吴鞠通中医馆

小粉巷

摇绳巷

古镇保存完好,除了北端进入的百米长的两侧有些商业气息。再往南走,街道两侧全是大门紧锁的民居。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因为商业甚少,基本保存完好。

河下古镇南入口,走到这里,我就是从北到南完整地走了一条古镇的主干道。

登上这条石板的阶梯就是里运河东堤。

登上里运河东堤就见里运河。不论古往今来,一个小镇,或一个村落,想要兴旺,必定要依水而生。看看这里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河下在历史上先后被誉为“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淮扬菜起源地”的原因了。

横跨里运河的河下大桥。

悠悠河水在运河时代让河下古镇达到了发展的鼎盛。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运河船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河下逐渐败落。

古镇南入口的西侧是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庙宇——闻思寺。寺庙始建于唐代末期,历经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灾,其间几兴几衰。

寺庙虽有千年历史,但早已毁于一旦。现在的寺庙是重新修建的。

站在里运河南路看河下。许多人情愿去逛热闹的商场,也不愿去一趟落寞的老街一样,河下,变得越来越冷清。而我恰恰是一个有着古镇情怀的人。古镇开发的繁华就享受它的热闹,古镇欠有发展就享受它的宁静。我喜欢逛热闹的商业老街,也极其享受在河下这样的落寂清冷之地。在这里追忆那曾经的风雨、曾经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踏着石板路,享受着独我的时光,沉淀自己浮躁的内心,思绪完成穿越。

在停车场和师傅聊天时得知了河下古镇的玩法。一种叫小圈,就是我刚刚走的这条主干道。还有一种叫大圈,就是到达里运河之后再行走到吴承恩故居,再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吴承恩故居。看了一下时间,决定走个大圈。

没有沿来时的路,而是另辟一条田园小路往东北方向行走。家家户户门前墙上随意种的蔬菜也如艺术品一样装点着小院,屋墙。

河下历代皆有名人:秦汉时有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有诗人赵嘏,宋代有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有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清代有朴学大师阎若璩,考据学者吴玉,名翰林程晋芳,温病医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长篇弹词《笔生花》作者邱心如等。在竹巷街偶遇了沈坤状元府。

明清两代,河下出过55名进士,有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三鼎甲齐全。

竹巷,曾经以竹闻名,遍布街角巷尾的篾匠铺中,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沈坤家的祖业就在这里。现在状元府一侧的这家木门房就开辟了一处供传统篾匠手工艺展示与传承的场所。

这里是沈坤状元府的游客中心,要去状元府参观需要门票60元。

一侧的文创用品店也是空无一人,大门紧锁,让我这个喜欢走一路买一路的人有些小失望。

府邸外的状元进城门回乡省亲的场景通过雕塑形式加以展现。

状元桥上走一走。

淮安万丰文化街的打造。

跨过状元桥就是城河街,街伴着河,环境美美哒。

沿着河再走上百米就是吴承恩的故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公元1504年,诞生于河下古镇打铜巷巷尾的一个小商户人家。大约在嘉庆37年,吴承恩返回家乡河下,一人独自在老家精心修改《西游记》的篇章,在河下创作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故居前面的区域正在围挡施工中,可能也是为了国庆即将到来的人潮做准备吧!进故居参观需要门票40元。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入内参观。

仿古牌坊

百寿坊对面就是估衣街,也是河下古镇众多街巷中的一条。

街景还是这么静穆。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也是大门紧锁。

五六七十年代的粮店。这是计划经济时的产物,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粮店是做何用的了?

河下古镇还是一个中医重镇。前面看到一个吴鞠通中医馆,现在这里又一个许氏中医宅。

河下古镇就如一杯白开水,它至今还保留着老街坊、石板路,没有商业氛围,除了祖祖辈辈居住于此的居民,便只有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不是每个古镇都需要商业开发的。我喜欢河下的安适、恬静。走在石板街,能听到自己踏步的回声。往前看是长长的不知未来的街巷,往后看是石板路上拉得长长的自己的身影。但河下古镇作为京杭大运河文物的遗存,把它本我的精华:明清风格的名人故居和传统民居及会馆,文物保护单位和古迹如果能更好的展示和传承就更完美了。河下是典型的因运而兴,因运而衰的千年古镇。如今的河下如果不加以保护与传承就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会被遗忘。美好事物的传承有时是需要人们去刻意地做些什么?让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获知曾经的美好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