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见河下古镇,一切安好(上)

 火车侠 2021-12-16

行走方式:高铁

行走时间:2021.4

行走路线:

D1:淮安河下古镇——萧湖

D2:淮安新城

三年前在宝应出差,专门用了一天时间来淮安的代表性景点走了走,其中行程最后的河下古镇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又来淮安,其他地方没有想着再游,就是想要来河下古镇看看,看看三年了它是否依旧,那条悠悠的石板路,斑驳的砖墙是否不被人打扰。住在淮安新城,翔宇大道上一路向东行4公里来到这座给我留下念想的古镇。古镇北入口的牌坊依旧。

入口的“淮安游礼”的礼品店挂上了两盏红灯笼。

这些青砖黛瓦飞檐挑角的房屋有点古镇旅游景点的模样。

古镇北侧的一条内河经过打理现在河水澄清,杨柳依依。

河上的程公桥带我们进入古街

一座八角飞檐的戏台屹立在小广场的正中

一家古玩交流中心

进入这条石板路,一条经常出现在我记忆中的石板路。

石板街的北端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经营着当地的土特产,绝大多数都是手工制作,现做现销。有做“茶馓”的,做肉圆的,做酱菜的,现做现卖蟹黄包子,各种藕制品......茶馓是这里的特色之一,店铺里每天现做现卖,味道香脆。


一条长约5公里的石板街似一条石阵,横贯于古镇的当中。青石板,青砖瓦,零星摆放着的电动车,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围着石板街,分别建有各式民宅,现在大部分建筑内都有原住民生活在其中。

月季点缀着古镇。

河下是一座保存完好,原滋原味的历史街区。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行走在石板路上,你看到的满眼都是历史。花巷水龙局就是古时候的消防局。

花巷78号的传统民居花巷沈氏宅,现在老宅新用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了。

巷中的百年老店随处可见。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在古朴的灯笼、店旗、老牌匾映衬下,尽现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

在河下,一座又一座的充满了故事的建筑不经意的出现在眼前——文楼。古镇曾经是文化、军事、盐商之地,也是一座美食重镇。历代是个消费古镇,富人多,食客多。文楼是淮扬名菜第一镇。

三年前我来河下,文楼正在修缮中,今天我看到了修缮之后的文楼。

文楼旧址现在是淮扬菜研究所,古街是最早的淮扬菜发祥地之一。

院落中套院落,庭院深深

孩童在院落中放肆,尽兴的摸爬滚打。

清代乾隆皇帝和纪晓岚曾到过这里,看到文楼上挂的对联"文友文心文趣;宜酒宜诗宜茶",觉得此楼有点意思,遂登楼一览。不料,一村姑随口出了一联,就难住了君臣二人。这一联就是这座楼上写的"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

古镇的青石墙角,斑驳的青石墙壁上的花花草草令古镇多了一些柔情。

整个河下的石板街,其实并不是一条单一的南北贯穿的街道。它涵盖了估衣街、干鱼巷等22条街、91条小巷,形成一处庞大的市井网。小街小巷依然用石板铺成,纵横交错于主道两旁。这条东西巷的乾鱼巷口。

木雕的门窗,两层建筑的博里农民画苑

河下古镇湖嘴大街122号的福星斋清真饭馆旧址,据说是个大宅邸,但铁将军把门,没能一睹容颜。这可能也是和古镇的开发有关。古镇很清淡。靠近北侧入口有店铺经营,也多是当地人经营的当地特产。

古街巷行走过半房屋都是关门的状态。这里没有引进任何的外来商业,没有开发的影子,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一如三年前,经济的大浪并没有刮到这里。

光亮的石板,少有游客,行走在这里感受平日的生活情景,于大肆开发的古镇比河下给人的感觉内敛、平静和古风遗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