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间:2017.5 行走方式:去程——G1113 南京南07:10-广州南14:45 返程——G1128 广州南15:13-南京南22:53 D1: 行走方式:地铁;步行 行走路线:广州南站-爱群大酒店;广州文化公园-上下九街-沙面岛-沿江西路 住宿:爱群大酒店 D2: 行走方式:公交,有轨电车,轮渡,步行 行走路线:中山大学南校区-广州塔-万胜围-新洲码头-黄埔军校-长洲岛-黄埔线铁路-北京路-文明路 住宿:爱群大酒店 D3: 行走方式:公交,地铁,步行 行走路线:石围塘车站旧址-石围塘码头-陈家祠外景-东山小洋房-石室心教堂-南浦 住宿:维也纳酒店(广州南浦地铁站店) D4: 行走方式:自驾 行走路线:长隆动物园-佛罗伦萨小镇-快子路 住宿:私享家连锁酒店公寓(祖庙店) D5: 行走方式:公交,步行 行走路线:祖庙 D2: 四。新洲码头: 行走方式:公交262路万胜围站——新洲码头 去黄埔军校坐船是比较便捷有趣的方式。可以根据你前一站的行程选择从新洲码头或鱼珠码头坐船去黄埔军校码头。新洲码头低调地隐藏在一片民居之中,但是它的实用低廉的功效对市民来说是无可替代的。码头前小店的主人很热情,会给我们介绍发船的时间,我们可以在这里安安心心地来上一碗当地特色的牛杂。 轮渡可以投币,羊城通卡也可以使用。 这就是搭载我们的轮渡。 新洲码头沿岸的民居,很有特色,高高的木桩撑起几层小楼的民宅,让我想起东南亚的一些水上人家。 新洲码头一侧的小蓬船。 江上这一侧则是很多排列整齐,雄壮巍峨的军舰。 跨过珠江来到长洲岛上,黄埔军校的旧址就在长洲岛。因为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又因为交通不便,远离市区可以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因此当年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五。黄埔军校: 行走方式:轮渡——新洲码头至黄埔军校码头。 从新洲码头驶离,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就到达黄埔军校码头。码头边醒目的标志碑。 有着清晰的指示路标。 这里是军事区游客不得入内。 孙中山纪念碑正在修缮中。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需要在这里排队凭身份证取票,凭票参观。来参观的人潮涌动,和早上我们在中山大学的清静闲适比起来差别很大。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人多,多到实在避不开人流,将这两个打着哈欠的姑娘留在了镜头中。 刚刚修缮完成的孙中山故居。现在内部还没对外开放参观。 如果是和孩子同行,军校是必须来的。瞧瞧孩子的认真劲,这里能帮助他直观的了解中国近代史,他也一定会有着自己的思考。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紧邻珠江。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挂着一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对联,成为师生们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座右铭。 进门的左侧是卫兵室。卫兵队担任着长洲岛的和军校的警戒任务。 卫兵们日夜轮流值班。卫兵室简单整洁的床铺供他们休息。 二道门。 第一展馆——黄埔军校史迹: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党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 第二展馆——黄埔群英馆。黄埔军校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七期学员中出了不少著名的将领,影响了中国大半个世纪,在近代战争中都不乏他们的身影。 校本部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环绕。 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 教授部 入伍生总队部 书报阅览室 自习室 饭厅 官长饭厅 学员宿舍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为总理纪念室。 从黄埔军校码头上岸时就看到排队等轮渡回新洲码头的人很多,加上参观黄埔军校也是密密麻麻的人流。如果从军校码头返回,一定会排长长的队,想着不能在排队上等时间啊!高德一下,发现离黄埔军校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长洲码头,去那试试吧!兴许人不多。步行出发,不远处有一个黄埔军事装备展览馆。 展览馆门票15元。 没有入内参观,只是在大门口瞅一瞅。 沿着军校路一直往东步行。 白兔岗炮台,因为长洲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就在当地设置了长洲炮台群。白兔岗炮台是其中一座。可惜今天铁将军把门,没有眼福看到当年防御功能很强大的炮台。 紧挨着的洪圣庙。这个时间也是铁将军把门。 走走看看很快就到了长洲码头,和我料想的一下,长洲码头是没有游客的,只有当地的几个市民,很是清静。 珠江的水域很丰富多样,看看它的水上巴士航线图,多点多线。有时间可以就坐上水上巴士游览珠江及其沿岸的本土小村,也是极有意思的旅程。 还是一样的轮渡,但目的地是鱼珠码头,旅程中不走回头路是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的。船起航,珠江水被轮船划破掀起了层层浪花,此时的心情和来时不同。历史也犹如这翻滚的浪花,尽管当时惊涛骇浪,但船行之后又归于平静。 上午的中山大学,下午的黄埔军校都是在1924 年,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亲手创办的。一文一武两所学堂风景不同,领域不同,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理念。孙先生——世纪的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