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控制欲:中国家庭里最大的「灾难」

 金之桥 2021-12-16

在最近的热播剧《女心理师》中,李梦饰演的蒋静患上了暴食症

究其缘由,是因为她有一个极强控制欲的母亲。

蒋静的妈妈从小对她严加管束,她的穿衣打扮、饮食起居,甚至一举一动都被掌控着,到了成年,仍是如此。

30岁的蒋静在长期的掌控之下,只能通过暴食来发泄着自己的情绪,无声地表达着对母亲的不满。

这个单元播出后,很多网友表示,看的压抑又难受,感觉太真实了,这段故事里的蒋静仿佛就是曾经那个自己的缩影。

今天,我们想跟大家聊聊,“控制欲”

图片

窒息的关系

在大部分中国家庭里,自我观念中天然的包含了家人。家庭成员之间往往会分不清家人和自己的关系界限,经常有父母把子女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

不但扩大的自我边界,让父母们总是对孩子过于苛刻,无法容忍孩子的过错,甚至干涉孩子的事,疯狂包揽本应他们去做的事。

而长期的干涉和控制,其实是对孩子边界的一种侵犯,会让孩子感受到深深的窒息。

我们曾在文章:《从「吴谢宇弑母案」聊聊 “ 共生绞杀 ”》中提到过共生绞杀这一概念:

心理学的共生,指母婴关系。婴儿出生后,仍处在跟母亲是一体的想象状态里,通常六个月后,婴儿随着发展和现实的发生,逐渐意识到母亲跟自己不是一个人,界限意识形成。但是,当个体的母亲的共生关系从婴儿时期延续到成年时期时,这样的共生即,我不能独活、我必须和你在一起。于是,平等关系失衡,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会被剁掉向外延伸的手脚,最终自我被支配方“绞杀”。

当抚养人把所有的精神寄托在孩子一人身上,不自觉的对其施以控制时,如果孩子接受了这些“侵犯”,则会迷失自己,最终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处于自我分裂的状态中:

他们把把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 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甚至会抛弃自我,依照别人的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活成“假人”。

控制和干涉的抚养模式下,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跟父母的亲子关系,同时,也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这种相处模式。

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无视他人的精神边界,不去理解和考虑他人感受,最终造成的,是亲密关系的窒息、人际关系的崩塌。

图片

控制欲从何而来?

控制欲是指,时常披着“为对方好”的外衣对某人进行思想上、行为上的绝对支配。一旦无法实施控制,就会产生愤怒等负面情绪。

例如前文中说到的《女心理师》中蒋静的母亲,当蒋静不愿意练琴,想要对母亲的控制做出反抗时,母亲会歇斯底里的吼骂,告诉她“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要告诉我。”

控制者们主观而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甚至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本没有对错之分的事情上(审美、习惯、做事方式等)坚持自己的看法和行为。

然而,没有人愿意总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去生活。所以,在控制他人的过程中,控制者的内心也是十分痛苦的。

当他们不能容忍他人的做事方式时,无法对他人放心满意时,情绪是受制于被控制者的一举一动的:我是对的,你为什么不听?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做?为什么要反抗?...为什么我们的关系会走向破裂?

从心理学上来说,控制欲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全能感

全能感是指,个体在婴儿时期不依赖他人就无法活下去时的防御,是感觉自己可以支配全世界的力量感。而父母足够好的照顾是婴儿全能感的支撑性环境。

在生命的早期,婴儿会认为自己与这个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如果当他感到寒冷,外界能及时给予他温暖,当他感到饥饿,外界就有食物供给他,当他感到无助害怕,外界就有人可以来安抚他时,他可能会认为自己具备控制外界的能力。这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全能幻想。

但是当婴儿逐渐长大、成人,他会慢慢了解到,全知全能的人并不存在,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当然,这种全能感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降低到一个合理程度,因为合理的全能感能够唤发人们的胜任感及自我效能感。

但成长过程中的不当教育、情感挫折等,可能导致个体全能感过强。当全能感过强时,在关系上所体现的,可能就是强大的控制欲。

强大的控制欲,是人们抵御自己内心焦虑和无助的一种防御方式。全能掌控感,能减少失控感,带给他们安全感。

图片

如何减轻控制欲?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其实不止亲子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当被随意侵犯隐私、干涉生活、发号指令时,相处模式的不平等都必然造成关系的破裂。

如果你也有超强控制欲,该如何减轻它呢? 

  • 调整认知:一切都可控是不可能的

为了抵御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你可能想要掌控一切可以掌控的。

当你认为自己总能掌控一切时,自己的控制欲作用在别人身上行之有效时,很可能在你的潜意识中,早已在原生家庭中习得了这种相处模式。

于是,当他人面对强势掌控而不得不屈从时,这种能够掌控一切的全能感又会再一次加强,循环往复,但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破裂。

然而现实是,不是什么都能在一个人的掌控之下,可控和不可控本就是这个世界正常运行的一部分。

  • 关系需要边界感:分清楚两件事

关系中有两件事:你的事和TA的事。

分清“你的事”和“TA的事”并不是说要跟TA撇清关系,恰恰相反,分清这两件事是为了关系能够更好的相处。因为,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有边界,边界不清是很多痛苦的根源。

你的事是指,你能否把自己的事做好,能否保持情绪稳定,能否妥善解决问题。这也是你唯一能掌控的事。

至于TA能否把自己的事做好,能否保持情绪稳定,能否妥善解决问题,TA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自由意志,事实上,你是无法去真正干涉一个独立的个体的。

健康的关系本来就是有边界感的:没有绝对的分离,也没有绝对的亲密,我们站在同一阵线,走在同一条路上,但我们是两个人。
即便对方是你的孩子,你也不能忽视和尊重你们是两个人,谁都不能也没有权利控制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这一事实。


写在最后


想想,有时候所谓的“我为了你好”,“你要按照我说的做”最终的结果是真的对对方好了吗?

比如《女心理师》中蒋静的母亲,在她的眼里,孩子被培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按照她规划的路径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甚至孩子的穿衣打扮都要她说了算,她心满意足,但蒋静还是自己吗?蒋静真的变好了吗?亲子关系没问题吗?

尊重别人的前提是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地、有思想的个体。 独立又亲密,相爱又自由,是每个人成熟的标志。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