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做到心无旁骛,再求功夫上身

 经过风雨 2021-12-17

#2021加油带头人#

图文/积善成德

功夫

打了好久太极拳,以为自己可以了。拜师之后,方知自己小儿科。听师父说,有的大师每天练预备式,一练就是一个小时。起初大惑不解,后来我终于明白,这是举一反三的事。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穿于整个套路动作之中,功夫才会见长。练好预备式之后,师父再教我起势的时候,又一次强调说,从起势到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这是师父领进门,否则,自己总是懵懵懂懂的。

顶头悬

那么,心无旁骛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应该从预备式。什么是太极拳的心无旁骛呢?先说有杂念。比如,你在晨练时,一边打拳,一边想:今天早上吃什么?孩子喂奶了吗?太阳出来了吗?那是谁家的小狗狗,真漂亮!请大家说,这叫心无旁骛吗?显然不是。当你来到拳场,稍作热身运动之后,预备式你要做些什么呢?比如,两足分开之后,心里想着与肩同宽了没有?虚领顶劲的时候,舌顶上腭没有?呼吸的时候,齿微合、唇微闭、目光平视了吗?含胸拔背,气贴于背了吗?气沉丹田,腰松腹实了吗?尾闾中正,突臀没有?收胯根了吗?“守我之静,待彼之动”,中正安舒了吗?如此这般,可以罗列出一大堆拳理来,能想多少,就想多少。总之,在拳场,就想太极拳的事,其他生活琐事之类,一概不想,这就是心无旁骛,精力集中,就想一件事,而且是意念。不信你试试,过脑的东西,非常迅速,疾似电闪,赛过射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正安舒

经过师父的点拨,我才恍然大悟。天天习练,师父教的东西,我都牢记在心。接着就是太极功如何上身的问题。遵照师父的教诲和大师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从某些侧面楔入,说一下自己的体悟。

太极拳有它奥秘的一面。它有点像按摩,不能使劲过重,也不能过轻,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太极拳要求无过不及,行拳走架,别人看着动作大方、姿势优美,自己感到自然、舒服,无可挑剔,无过,无不及。从外观上,你的功夫上身了。从内里看,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自然调和的状态,就是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把功夫练上身?正确理解太极拳的各项规矩,把它们付诸实践,并作为目标。以太极拳的身法为例。李亦畲云:“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含胸拔背落自然。”简要解释一下:

1、提顶,不能理解为头向上挺拔,颈项伸长。正确的姿势是,头颈部正直,下颏内收,颈部灵活,但不晃动。把身体松沉到脚跟和脚掌上,肩颈穴沉到涌泉穴 上,自我感觉脚下有一股力贯全身之感。这时,下颏收、颈项顺、顶提起,气往下走,神往上领。这个提顶入了虚灵之境,是太极拳松沉之力作用的结果。

提顶吊裆

2、吊裆,会阴穴虚虚上提,如忍便状。尾闾朝前运动,托起小腹,小腹上翻。此之谓吊裆。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敛臀吊裆,上下呼应,精神提得起,全神贯注。

3、心中悬,以心行气,身、心不偏不倚。这时中气既不能下陷,也不可上浮。

4、松肩,顺着身体两侧松落,张开肩井穴,气入涌泉穴;沉肘,肘尖沉落,内收,使两臂外棚。

肩靠

5、气丹田,即虚心实腹,后天通过放松练习得到的内气。“无中生有”(张三丰) ,才是太极拳之气(松净之后,先天之气可能出现的地方有印堂、命门、涌泉、夹脊等处,因人而异)。气沉丹田,就是把这两种气,元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的气统称为太极拳的气,沉入丹田。丹田指下丹田。是身体内在能量的枢纽。初学者要在吊顶、松肩沉胯上下功夫,不是时刻都气沉丹田。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沉丹田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如,上提、下沉、翻滚、鼓荡、转动、平静、聚合、分散等等。

6、裹裆的裆部,在大小便之间的会阴部。会阴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裹裆,指两胯根撑开,两膝微向内扣,俗称骑马蹲裆式。能裹裆者能圆裆,下蹲时,裆不低于膝盖。

马步

7、护肫,原指鸟的胃。俗称腹前和两肋胁部位,这是人体的薄弱部位,是技击双方攻击的目标。所以沉肩坠肘、肘不离肋、肘不过背、肘不贴背,就能护肫。

8、下势,一般人练下势,容易紧张,伤膝盖,不易强求。太极拳高手、专业太极拳传承者可以练下势。过去,杨少侯教拳,在八仙桌下走架,就是练下势。那是在难松的情况下,求松,相当不容易,须明师口传身授。要求胯与膝平,检验你的功夫深浅,也是很难做到的,且有受伤和性命之忧。青少年身体条件允许,可在教练指导下,适当练习下势,不要强求。我们现在以健身为目的,中老年人就退而求其次吧。

下势

9、含胸拔背,杨澄甫宗师云:“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含胸拔背要与顶头悬结合练,下颏微收,膻中穴向下含,力自然贴在背上,后背双肩之间鼓起外棚,这时的落自然,就是以松净求自然。

松沉

在习练太极拳身法的过程中,知规矩、守规矩、破规矩。先体会到地球引力,再将身法要领与周身贯通。先实丹田气,再灵顶头悬。而如想在外三合的基础上,达到内三合,没有明师以真诀点拨,也是办不到的。当然,这里似乎还有个缘分问题。我在广场教拳,有一个打了多年拳,经过几个老师教导,自以为无人能比。他天天偷看我教拳,后来干脆公开认我为师。问他为什么,他就一句话:“老师讲拳理讲得细。”他说许多拳理,自己从来没听到过。这就是缘分。如无缘分,虽然碰到好的老师,不知其好在哪里,不认可,也会错过机会;不幸碰到旁门左道者,不好也说好,误入歧途,走了弯路,不能自拔;有好老师,信仰不坚定,东张张西望望,见异思迁,轻易离开老师,没有机会得到老师进一步指导,自己妄为,把太极功练走了味。这样的人,一辈子功夫也上不了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