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到“奇葩”老师怎么办

 新用户2356fYUI 2021-12-17

遇到“奇葩”老师怎么办

文/蔡朝阳

一、把情绪和事实分开

奇葩。某家长群里的一位家长,历数了她孩子的老师的种种不堪之后,最后这么评价道。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感受。但是,我不支持她用“奇葩”这样的词来表述。

“奇葩”是一种很情绪化的表达,很个人化,一点也不科学。家长可以指责老师“奇葩”,老师也可以指责家长“奇葩”。我在中学教书的时候,偶有风闻,据说,有位正义凛然、长得像革命先烈的老师,也给我贴了“奇葩”的标签。

所以,当我们在描述孩子们在学校的遭遇时,最好能就事论事,把这件事的细节说出来,而不是以情绪化的词语去指称。这个代表你个人的情绪,而不是事实本身。当我们尽量客观地把事实呈现出来,我们才能来区分是非曲直,以及,决定我们的下一步行动。

二、几个真实的案例

确实,我想可能是双减之后教师的工作压力陡增的缘故吧,最近,总有很多家长在抱怨,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变得更坏了,有很多具体的事例。这个有目共睹。一个晚上,12点多了,我还接到家长求助的短信。

比如,小孩子听写一个词语听写不出来,就罚抄50遍。

比如周末孩子的语文试卷孩子忘了让家长签字,结果周一老师罚她抄题目与答案3遍,结果她抄完一遍已是半夜12:30。

更有甚者,一个孩子,因为背不出课文,腮帮子都被老师捏肿了。

上面的描述,都摘自家长的原话。我想说的是,这才是我们需要的陈述方式。究竟,老师做了什么,孩子们承担了什么,得用清晰的话语表述,而不是情绪宣泄。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事实本身。

这是我们在和学校、和老师打交道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孩子遭受的事实本身。尤其不要代入太多,这样有助于我们成为理性的父母。

当然,我所列举的,双减之前,也会有,听闻不绝于耳,但最近,显著增加了。我们今天不去分析原因,只是想讨论一下,遇到这么一位以体罚和变相体罚为手段的老师,我们家长怎么办?

自然,需要区别对待。

三、如何对待体罚

第一种情况,如果是体罚,那必须去要一个说法。我们在家里都不会给这个孩子加一个小手指头,凭什么你敢体罚。这是彻彻底底的违法行为,暴力和体罚不是教育,这一点要拎得清,毋庸置疑。

遇到这样的事,千万不要投鼠忌器,好像孩子在他手里,担心可能会被穿小鞋。你要是怕被穿小鞋,而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还真可能一直被穿小鞋。

先去跟当事人沟通。态度则不卑不亢。你不要认为老师有大杀器,也不认为老师有人质,这样你就低人一头。你也不要预设老师是不可理喻的,老师和你一样,是一个有理性的知识者,双方都是正常人。大家的地位对等,又是正常人类,总可以沟通的。

话术则就事论事,不蔓不枝。什么意思,就是,只说这件事本身,不要牵扯到上个月,乃至去年你对老师的那些个不满。这叫不蔓不枝。不要翻旧账。因为你是去解决问题的,不是打上门去的。

策略则有理有节。诉求是什么,原则和底线在哪里,可以妥协到什么程度,想清楚,再去跟老师沟通。若真的体罚了,我相信你都上门了,老师不会不知道自己的错。

这么去主动沟通了,老师要还是不能理解,你要不到这个说法和承诺的话,可以再采取下一步行动,比如可以找校长聊聊,或者找上级主管部门也是可以的。

以上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至少大中城市里,大家都当孩子是块宝,谁敢动一个小手指头啊,中午都不让孩子下楼,就是怕给孩子摔跤。所以现在体罚在中小学里是真的少见。

四、如何看待类似的变相体罚

第二种情况,可能会比较多,家长的反映中,我发现普遍存在着以罚代练的行为。

这个看上去不好说什么。罚抄50遍,老师说,我这是为你孩子好,是一种教学手段,多抄几次,孩子就会了。可是,这个过程很痛苦,身心都很痛苦。我们要区分开来,这究竟是惩罚,还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关键在于动机,是孩子主动摘抄,那就是学习,中国古人其实就有抄书的习惯,明朝张溥每读一本书,一边读一边抄录,抄7遍,所以他的书房叫“七录斋”。这是主动学习。但如果是老师的强迫,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错误而惩罚孩子,那就是变相体罚了。

我也不是说孩子的错误不该惩罚。这里区分两点。

一点是,老师所谓的“孩子的错误”,真的是错误吗?上文两位家长说的,根本不是错误。听写,一个词两个词听写不出来,这不很正常吗?你老师自己有没有提笔忘字的时候。忘了让家长签名,那更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第二天家长补签一个,不就行了。So easy ,何必弄得明火执仗、要打家劫舍了。

就以上家长反应的这两件事而言,我认为孩子没错,至少没大错。要是孩子从来都没错,还要你学校干嘛,还要你老师干嘛。学校就该是允许孩子们犯错的地方。成长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第二点,关于惩罚。我也不是说不能有惩罚。惩罚是对约定的规则不能遵守的一种自我负责行为。所以惩罚可以包括取消一月零花钱、禁足一个周末等等。惩罚的前提,这个规则是跟孩子双方协定的。但惩罚不是体罚,我个人是绝对反对任何体罚的。惩罚更不是蹂躏和摧残。惩罚的目的在于为了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就我们谈及的这两件事而言,告知孩子即可,更为严重一点,可以批评一下。但老师这里选择的,则是变相体罚。这就值得商榷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们的无心之失而导致的摧残式惩罚,会让孩子有很强的屈辱感。这个屈辱感,很多家长可能意识不到,在学校里,这样的素质不高的老师,日复一日施加的屈辱感的叠加,是会让孩子丢掉尊严,变成低自尊的娃。说白了,这种变相体罚,也是PUA的一种。被PUA的孩子,特别容易被控制,就发展不出自我,更不用谈,他的未来能有什么建树和作为了,能努力活着都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送孩子去学校干嘛,是去学知识的,是去成长的,不是去接受PUA的。这个时候,你作为家长,就该知道,这个事关根本,是不可以让步的。

五、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就是保护孩子

关键是对家长这个身份的自我认知。家长和老师的身份和职责都是不同的。家长不一定要站在老师的这一边。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这一边。家是港湾,而不是学科教育的延伸。这点,需要建立清晰的认识。

那如何站在孩子的这一边呢?这也不是溺爱,也不是包庇。而是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让他知道,学校是他必经的旅程,在学校里的一切,爸妈也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到他,但是不能替代他,所以,所有的遭遇,都是需要自己去面对的。

比如作业比较多,孩子可以有三个选择。一是选择高效率完成。完成之后自己玩,前提是家长不加码。二是选择拖拉,晚上弄到很迟,孩子没时间玩,这是自己的效率问题。三是选择性完成作业,有一课没做,第二天名字被写在黑板上,但晚上还是有一点点自己玩的时间。我家娃选了第三种。

但这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你一定要告诉他,你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要去给孩子补位。

那老师打来电话质问怎么办?

你要明白,老师这个电话的目的是什么。你明白老师这个电话的目的,就把老师的需求解决掉,不就行了。老师的需求解决掉了,他当然不会再去找你娃理论。

作为成年人,作为父母,需要在自己身上,把这个电话的压力卸掉,而不是,老师一通电话,你就对着孩子一顿狂骂。那要你家长这个港湾干什么。

你若是一个社交恐惧症,那就有救了,把孩子教成自我负责的孩子,你就是一个隐身的家长,K12的求学生涯中,一直神隐,而孩子自己个儿茁壮成长。这就叫懒妈妈教出好孩子。

六、如何跟学校和老师沟通

但怎么做呢,不以激烈冲突的方式去做,这就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技巧。如果要去跟老师沟通,上面我正面讲了三条,可资参考。态度不卑不亢,话术就事论事,策略有理有节。

从反面来讲,最要不得的是两种态度。一种是敌我矛盾的思维,还没沟通呢,就已经反目成仇。这就失去了有效对话的可能。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在街角路边碰到的吵架,吵半天,你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只知道两个人情绪都很过激。家庭内夫妻两个吵架也是,究竟是在讲道理呢,还是在表达某一种情绪?

人和人之间的空间,是有一定的宽度的,是一个区间,这个区间里,我们可以建立亲疏有别的渐进式关系。你要是觉得老师好,渐渐发展成朋友,也不错。你要是觉得跟老师个性不和,那就是纯粹的家校关系。但完全不用把对方妖魔化,这样,对话的空间有了,对话的可能也有了。

第二种,我反对的,就是特别擅长拉关系那种,中国式的人情社会那一套拿出来。你要知道,这个也很累的,老师也不会喜欢,老师要跟全班几十个孩子的家长和七大姑八大姨拉人情,多累。他要不真是朵交际花,要不然他就是神经病。

当然,你要是擅长这样,我也不反对。蛇有蛇路,蟹有蟹路,没有什么是特别高人一等的。我们每个人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都不一样。我也很佩服那些长袖善舞的人。但鉴于自己是一个社恐的人,我倾向于在家校关系中神隐。

这一次,我没有从权力结构来分析家校关系,这一个层面我以前有很多文章写过,可以去参看。今天,只是想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方式,和背后的心理学依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