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新用户76101Ls1 2021-12-17

互联网之痛

刘若涵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们送入了万物互联的信息化时代,小视频、短推文等多种融媒体自媒体形式走红,人们成了“低头族”,把自己的空闲时间用无数碎片化的信息填满。诚然,动动手指就能在几秒钟浏览完时事热点、匆匆几眼就能在几分钟内吞咽完一部名著电影带来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可是放下手机,有多少信息真正进入了我们的大脑,在思考后得以消化和吸收?又有多少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占用了我们的时间、消耗了我们的精神却没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空空满足了一时的快感,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的混乱和空虚。有限的时间分给无限的信息,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藏着人们被简化的思维,被简化的思维背后是浮躁傲慢的态度。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不少互联网用语背后潜伏着的正是被简化的思维。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浏览信息,传统的长篇报道难以抓住读者的眼球,网络热词应运而生。网络热词之所以能流行即在于其用较短的语言传达了较多的信息。例如近年来“XX族”“XX代”的字样在报道文章中屡见不鲜,但这些词汇的本质是将各不相同的人划为了各式的群体,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在媒体笔下人不再成为立体的人,而被抽象为了一个个扁平的特质。当一个人的部分特质被着重强调,其他特点被抹杀和漠视时,人们的思维随就之被简化,情绪就随之被放大,不再能客观地收集了解信息,而建立在片面信息之上的思考也只能异化为偏激的言论。好比“富二代”,家里有钱、生来富贵的特点被放大,”命好“成了他们的标签,努力和勤奋被统统抹杀,甚至常常伴随着”不学无术“和”靠爹吃饭“的猜疑。当一个媒体笔下的报道对象被冠以“富二代”的称号时,他已经不再是鲜活的人,而是互联网上的靶子;读者也已经蒙上了双眼、关闭了大脑,任情绪裹挟,而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当人们习惯了浏览这样的信息时,就丧失了对报道的质疑和思考,丧失了对真相的追求;当人们习惯了用这样的标签标榜自己时,就自己蒙上了双眼,禁锢了思维。互联网不再是理性讨论的场所,评论区变为了情绪的宣泄、道德层面的批判。看到“富二代”动用金钱权力走后门,只能骂出靠爹吃饭不要脸,却失去了对背后体制机制是否有漏洞、法律法规是否不够完善的追问与反思。被简化的思维留下的只能是唾沫飞溅的一场场骂战。

之所以会懒于求真、惰于思考,归根结底是一种浮躁和傲慢的态度。媒体面临转型压力选择了迎合大众,分秒必争,以保证发出第一手的独家新闻报道,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考证信息的来源与准确性,就连官方媒体如CGTN都曾误报袁隆平院士的死亡,一代院士鞠躬尽瘁,却被媒体为了热度宣告了死亡,实在令人寒心。媒体被流量裹挟支配,却丧失了作为媒体应有良知与社会担当。还原真相,报道事实,是无论在什么时代下媒体都应始终坚持的底线。网民们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时,没有求真的意识,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无良的媒体利用,义愤填膺地在真相大白前宣泄自己的情绪,在道德高地上做批判。待到水落石出时,已经转身离去,无人来为说出的言论买单负责。这种对事实的无视和对真相的漠视,何尝不是一种浮躁和傲慢?

简言之,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信息的质量也就更加良莠不齐。这就要求网民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求真的精神,而媒体更要坚守底线与良知,承担起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用事实说话而不以流量为王。唯有如此,才能用媒体的力量,在互联网时代下推动社会的进步。

 

带刺的玫瑰

李依明

互联网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像一颗燃烧的超新星在如今的人类生活中迅速发光发热,为人类带来无数便捷。然而利与弊总是共同存在的,在获得便捷的同时我们亦失去了许多。

互联网为我们建立了与遥远地方的人交流的桥梁,却将我们与身边最亲近的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切断。互联网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将人与人互相联系起来,使身处天南海北,许多从前可能永远无法相遇的人产生交集。互联网是虚拟的,因此人们在这里可以抛下容貌焦虑等等诸多顾虑,它让许多在生活中性格内向、内敛的人完全敞开心扉,把平日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绪彻彻底底地释放出来。因此有部分人便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与屏幕中或许素不相识、素未谋面的人聊得火热,与身边最亲近的家人相处时却沉默寡言。很少与家人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或谈论遇到的困难,与家人形同陌路,却与网友大段倾诉,如同相见恨晚的知己分享自己的秘密,这是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

在互联网中人人是平等的,谁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评论,不过正是这种过分自由诞生了一类人,“键盘侠”。它们不论是出于蹭热度或者其它什么目的,出现在各大实事热点评论区中,发表一些骇人听闻的言论。键盘是他们的枪,文字则是子弹。有的人无端开枪,还有的则不瞄准就乱开枪。这些人是互联网孕育的副产品,在互联网中他们失去了理智与清醒的头脑。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失去了最初的纯真。虽然信息传递速度快了,但失去了等待回信时的期待和收到信件时的激动之情。另外网络环境难以避免的“脏乱”,常有不好的言论、低俗的内容污染眼球;许多年轻人盛行丧文化,失去蓬勃的朝气;小孩子看到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接收的内容,失去本应纯真无邪的童年;老年人则因不会使用互联网而成为时代的淘汰品。

互联网可以说是真正影响了世上的每一个人,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作息,甚至是有些价值观。太多从前的样子永远都回不去了。我们能做的是合理利用互联网,使它最大限度发挥出自己的功能,真正为人们带来便捷而减少损害,成为一朵无刺的玫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