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与名妓马盼盼的未了情缘,白日相思夜入梦,四首诗词永传颂

 茂林之家 2021-12-17

苏东坡学富五车、文采斐然,在北宋时期已然是家喻户晓的大文豪,尤其是欧阳修辞世后,苏东坡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学者。

如此盛名,一时间苏东坡就好似当红明星,全国各地都有他的仰慕者,其中也不乏崇拜他的“女粉丝”,徐州名妓马盼盼就是其中之一。

苏东坡与名妓马盼盼的未了情缘,白日相思夜入梦,四首诗词永传颂

一、佳人未肯回秋波——苏东坡初见马盼盼

苏东坡初到徐州上任便面临一大挑战——黄河洪水泛滥。连日暴雨,使得徐州附近黄河的水位不断升高,河岸随时有决堤的风险,城内的百姓被洪水围困在城内近两个月,个个人心惶惶,纷纷收拾行囊准备出城避难。

苏东坡见此情形,立即亲自登上城楼高声疾呼:“人在堤在,堤在人在!”随后便没日没夜地守在城头,指挥加固城墙、夯实堤坝,又根据僧人应言的建议,从清岭开凿了一条沟渠,将洪水引入了黄河的旧河床,事后还向朝廷申请了专项拨款,加固黄河堤岸,这一系列的操作下来,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黄河水患算是彻底解决了。

在加固黄河堤坝的同时,苏东坡顺便盖了一座高楼,并取“镇压黄河水患”之意,将该楼命名为“黄楼”。黄楼落成之日,百姓纷纷前来参加庆典,其中不乏达官贵人,北宋名仕王巩就是其中之一。

王巩好大的排场,马车浩浩荡荡的有十数量,俨然一个车阵,其中有一车装的全是自酿名酒,有一车全是美女,而他贴身跟随的是当时徐州最出名的三名官妓——盼盼、英英和卿卿。

王巩与苏东坡打了个招呼,便自顾自地带着美女们下泗水游船去了。而苏东坡此时还要穿着官服站在黄楼上迎来送往,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远去。然而,此时苏东坡眼里飘动的全是盼盼的身影。

苏东坡与名妓马盼盼的未了情缘,白日相思夜入梦,四首诗词永传颂

对于盼盼初见的情景,苏东坡一直念念不忘。事后苏东坡与好友参寥去游百步洪,脑海里仍浮现出王巩与众美女游船的情景,并将其写进了长诗《百步洪》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不似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

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欺卧驼。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谁与同委蛇。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百步洪》有两首,上面这首是其中的第二首。《百步洪》中的第一首诗,因其有深厚的寓意及禅意,向来受文化界重视,当今市面上可见的注解颇多。而这第二首的文化内涵与第一首诗似乎完全不同,诗中记录了苏东坡在黄楼上看到的王巩与盼盼等一众美女出现时的惊艳一幕,联想到他们在游船时嬉戏打闹的情形,然后回想到自己孤苦伶仃无人照拂,顿觉凄楚。

苏东坡为何对此场景记忆犹新?全都是因为马盼盼!

马盼盼是当时徐州最出名的官妓之一。北宋时期,官府专门培养了一批妓女,供官员们在社交场合时作陪同用。这些官妓大多是被抄家的达官贵人的家眷,经过统一的培训,个个色艺俱佳,不仅能歌善舞,还博学多才,非常符合北宋官员们附庸风雅的需求。这些官妓在官员们宴会娱乐场合,提供表演陪酒等服务,但北宋是严禁官员与官妓发生超越友谊关系的,违者将受重罚。

马盼盼无疑是容貌出众的,苏东坡在《百步洪》诗里将她描写成了天仙“织女”般的存在。“佳人未肯回秋波”一句说明苏东坡当时与马盼盼打了个照面,之后马盼盼就再也没有回头看他,这让苏东坡怅然若失。就是那么匆匆一瞥,马盼盼的音容笑貌早已占据了苏东坡的心田,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诗中生动刻画出了她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

苏东坡与名妓马盼盼的未了情缘,白日相思夜入梦,四首诗词永传颂

二、夜宿燕子楼,梦盼盼——苏东坡日思夜想马盼盼

自从黄楼一别,马盼盼的倩影缭绕在苏东坡的心间挥之不去,以至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日早上醒来,苏东坡吟下一首词《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的开头还有苏东坡自己写的一个序:“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对于词中的“盼盼”,世人结合燕子楼的历史典故,都认为是该楼的原主人“关盼盼”。

据传,唐朝时候,有一个张尚书镇守徐州,他给自己宠爱的一个妓女关盼盼盖了一座楼——燕子楼。张尚书去世后,关盼盼独居燕子楼,并为其守寡终身。

苏东坡与名妓马盼盼的未了情缘,白日相思夜入梦,四首诗词永传颂

可见,燕子楼是一座古代遗迹,至于是否真的能住人,抑或苏东坡是否真的梦见了关盼盼,这都无从可考。我觉得,苏东坡所梦见的“盼盼”非彼关盼盼,而应该是当时令他牵肠挂肚的马盼盼。

苏东坡这首《永遇乐》传颂千年,是他婉约词中的经典,尤其是“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这三句,透露出一种人生如梦的虚幻禅境,得世人高度称赞。而我更关注词中“黄楼夜景,为余浩叹”两句,显然,苏东坡又回想起了在黄楼初见马盼盼时的情景,更进一步说明了他心中所挂念的必定是马盼盼。

苏东坡与名妓马盼盼的未了情缘,白日相思夜入梦,四首诗词永传颂

三、寄语巫山窈窕娘——苏东坡与马盼盼的轶事

黄楼初次见面,马盼盼在苏东坡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长一段时间,苏东坡对当时马盼盼竟不多瞧他一眼感到耿耿于怀,甚至在梦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但他何曾想到,其实马盼盼早已是苏东坡的“小迷妹”,内心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无以复加。

这个马盼盼不仅貌若天仙,也是徐州一带公认的才女,诗词文章都令世人称颂,书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她景仰苏东坡,不仅熟读他所有的诗词歌赋,就连他的字迹也悉心模仿,写出来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乱真。

作为徐州的父母官,苏东坡少不了各种宴请应酬,利用工作之便,他与官妓马盼盼的接触自然也多了起来。苏东坡发现马盼盼并不是徒有其貌,学识和才艺也是相当出众的,这样一来,他们之间就有了更多话题,每次见面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趣事,感情也逐渐升温,变得暧昧和微妙起来。

各种公开场合,苏东坡总爱带上马盼盼作陪,马盼盼知书达理、精明机敏,对苏东坡的意图总能快速而准确地领会,同时还能处理得十分妥当、面面俱到,这让苏东坡十分省心,俨然成了他的贴身秘书。

苏东坡与名妓马盼盼的未了情缘,白日相思夜入梦,四首诗词永传颂

这天,苏东坡收到了弟弟苏子由所作的《黄楼赋》,决定将其镌刻在石碑上,便亲自提笔书丹。马盼盼在一旁侍候,并暗中细细品味苏东坡书法的运笔和气息。写到一半,苏东坡忽然有事,便放下手中毛笔匆匆离开了。

马盼盼却仍痴痴地看着石碑上的字迹,若有所思,忽然间她心血来潮,手不知不觉就提起了毛笔顺着苏东坡的文字往下写“山川开阖”,写完这几个字,马盼盼猛然回过神来,连忙停了笔。她再认真看看自己的字,又看看苏东坡的字,心中不禁懊恼:自己的字果然还是写不出苏东坡的神韵呐!

正在此时,苏东坡恰好回来,看到石碑上马盼盼写的字,心中立马明白了,感觉有趣,细细端详这几个字后大赞:“笔力雄劲,有男子之风啊!”于是,苏东坡在这篇《黄楼赋》的碑刻上保留了马盼盼所书的这四个字。

可见,马盼盼性情是十分活泼开朗的,在她的影响下,苏东坡也变得调皮起来。

苏东坡有一个僧人好友——道潜,一次道潜和尚来探望苏东坡。苏东坡恰好接待完一波官府的人员,带着一班官妓就来见道潜和尚。蓦地,苏东坡顽心骤起,故意遣派马盼盼上前向道潜和尚求诗。

和尚自有他的清规戒律,面对美女无异于应对一场考试,然而道潜到底是有道之士,也看出了苏东坡的用意,便吟下一首绝句:

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这首诗很有意思,道潜不仅表明了自己禅心若定,更是给苏东坡和马盼盼来了个下马威。他十分清楚苏东坡和马盼盼之间那若即若离的暧昧情愫,但这两人碍于身份又不敢挑明,更不敢越雷池一步,明明两情相悦,却无法真正结合在一起,这种“巫山幽梦”怎叫人不恼。马盼盼将这首诗带回给苏东坡,苏东坡立即心领神会,从此对道潜更加敬重了。

苏东坡与名妓马盼盼的未了情缘,白日相思夜入梦,四首诗词永传颂

四、欲寄相思千点泪——苏东坡与马盼盼未了情

苏东坡与马盼盼虽然是有缘却始终是无份,好在两人情投意合有情饮水饱,在工作之余还能互相倾诉一下个人情感,也过得逍遥自在、情浓意浓。

然而好景不长,在徐州待了刚好两年,朝廷一纸调令,将苏东坡安排到了湖州任职。苏东坡与马盼盼正是情意缠绵的时候,这一分别让两人好不伤心。离开徐州当天,马盼盼牵着苏东坡的手,从徐州府一路送到城门口,两人有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别,都哭成了泪人儿,还是舍不得分手。

对此情景,苏东坡一连写下两首词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其一是《减字木兰花 · 彭门留别》: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这首词,苏东坡表达了情人间相互埋怨的意味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小情侣之间的那种幽怨和无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人感同身受。

苏东坡与名妓马盼盼的未了情缘,白日相思夜入梦,四首诗词永传颂

苏东坡的另外一首词《江神子·恨别》则更让人觉得悲凄: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这首词表现出马盼盼十八相送却仍依依不舍,一想到以后相隔千里,再也难见面,那种悲哀就止不住涌上心头。“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这三句,颇有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味,令后人称颂。

自彭城(徐州旧称)一别,马盼盼对苏东坡日思夜想,郁郁寡欢,最终积忧成疾,不多时便香消玉殒了,只留下一段与苏东坡的未了情,任世人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