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金山丨别让“脑中风”缠上您

 金秋文学 2021-12-17

健康观察

别让“脑中风”缠上您

作者:王金山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的治疗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

多发性脑梗塞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除常见的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痴呆。医生们就将这种痴呆称为多梗塞性痴呆(即动脉硬化性痴呆)。多发性脑梗塞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本病的病灶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双侧梗塞较单侧容易发生痴呆。至于此病的后遗症临床常见症状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肢体浮肿、麻木、疼痛、怕冷、卧床不起、失语、痴呆、饮水上呛、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据悉,全球每12秒就有一位中风新发患者,每21秒就有1人死于中风,中风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25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人数超过150万,脑卒中幸存者600~700万。近百年来,中风肆意侵掠人类健康,街知巷闻的名人同样逃不过厄运,如前苏维埃领导人列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前以色列总理沙龙、香港武打明星刘家辉、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陈强、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等,都没有逃脱“中风”的魔掌。

如今,中风的人群叠加效应和快速增长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已成为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您对“脑中风”了解有几多

    45岁的季先生是一家电脑公司的负责人,平时工作压力非常大,经常加班熬夜,吸烟还特别凶。

近期,公司一个计算机安全软件(防火墙)项目又要到交付期了,负责的季先生很是着急,时常感到头痛,可他认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没放在心上。一天,他在办公室加班时突然摔倒,但起来后没发现任何异常,就没太在意。项目顺利结束那天,同事们一起去喝酒庆祝,不料唱卡拉OK时季先生又摔倒了,并且第二天早上发现右半身有些发麻。到了下午,发麻的身子已经不会动了,而且发生了昏迷……季先生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他得了脑中风,而且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47岁的杨某是常州某家公司负责人,2015年3月18日上午他刚到公司,突然感觉右侧肢体麻木,不能上举,口齿不清,吓得同事连忙打电话通知他家人,然后由家人送到常州四院检查,诊断为脑一过性供血不足,俗称是小中风,医生给予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李翊君的妈妈在逛商场时突然感觉半边身子不对劲,即麻木无力,同时头昏头疼明显。李翊君急忙打“的”将妈妈送回家,嘱躺着休息。一会儿,妈妈说身上舒服多了,李翊君就没有坚持送妈妈到医院就诊。下半夜时分,李翊君妈妈说现在很难受,要女儿护送到医院看急诊。李翊君见妈妈不对劲,急呼“120”,待到了医院后,妈妈已经昏迷了。医生立即进行抢救,虽然人醒过来了,但半边身子却瘫痪了。医生说李翊君妈妈患的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如果能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并做到科学的“溶栓”治疗,不错过“卒中溶栓时间窗”,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不良后果了。李翊君后悔得连连跺脚,暗自责骂自己。

王先生突然感到头晕、恶心,并吐出约200毫升咖啡色血液,排黑便一次。到医院后,他的血压为95/67mmHg、血糖30mmol/L,初诊为糖尿病及消化道出血。经过治疗,他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谁知住院3天后,他忽然出现了左下肢无力、不能行走等症状。经颅脑磁共振检查发现,他脑部右额顶叶深部出现了急性梗死灶。原来,王先生的消化道出血只是一种症状,实际上是脑梗死引起的并发症。那么,王先生是因消化道出血到医院救治的,怎么会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呢?原来,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造成脑组织受损,使垂体释放出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致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量升高,使胃黏膜受损,同时造成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如今,脑中风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甚至不少年轻人也难逃厄运。可见,要预防此病,首先必须对它有正确的认识。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此病认识模糊,甚至误解等等。

脑中风是一种病?

脑中风是一种病吗?不是,而是一类疾病,它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中风仅发生于中老年人?

诚然,脑中风的主要侵袭对象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90%以上的脑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 33%的脑中风发生在65岁以下,然而,近年来不断“年轻化”了,据悉,小于40岁的脑中风患者比例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1.29%上升到90年代的7.83%,如今比例更高。

年轻人发生脑中风除了有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外,还有如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应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另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丰富的夜生活以及缺少锻炼加上长期的身心压力大等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瘦人不会发生脑中风?

    “我这么瘦,咋会发生脑中风?”某公司文员P君沾沾自喜地对同事说。瘦人真得不会得脑中风?有关专家对3975名6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胖瘦与脑中风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肥胖者只是因其容易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所以历来被认为容易发生脑中风。其实,瘦人如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样有发生脑中风的危险。可见,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发生中风。

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患脑中风?

“我的血压正常咋会得脑中风?”也许,您会这样惊讶地问。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准确。我们知道,高血压是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血压正常甚至偏低就不会有脑中风的发生。其实,低血压也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正是因为血液对血管存在一定的压力,才保证机体有正常的血液供应,如果血压过低或被降得太低,就有可能诱发缺血性脑中风如脑血栓形成发生。原来,中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俗称脑溢血,高血压引起的就是此类中风;另一类是因脑动脉硬化所造成,医学上称为脑梗塞,这就是血压不高或者血压低下的人易得病的原因。其次,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存在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均可以引发缺血性中风。另外,脑动脉硬化就是血压不高的人得中风的“温床”。例如,您的血压虽然正常,若常有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严重失眠、心慌等症状,这就得当心了,说明很可能患有脑动脉硬化症。

                           眩晕无关紧要?

“我最近接连眩晕了好几次,事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不仍然照样上班嘛!”某公司的S君轻描淡写地对同事说。其实,这位女士麻痹大意了。眩晕,又称“小中风”。那么,何谓“小中风”呢?小中风,亦称其为短暂性脑血管缺血,英文缩写为TIA。小中风的表现与中风先兆症状没什么两样,病人头痛、头晕、半身麻木,或突然一下子半身无力,说话不利索,眼睛看东西模糊。它与中风先兆的区别在于小中风一定在2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检查小中风病人的脑组织,会发现没有脑细胞死亡。小中风过去后,病人的脑细胞应该完全正常。如果超过了2小时,病人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这时就应该叫脑梗塞了。可见,对“小中风”的认识,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不能认为不“眩晕”了,就认为自己没事了,就不去管它了,那样会出大事的。据悉,约有一半“小中风”的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以免日后变成脑梗塞。至于有的人若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应该抓紧时间治疗,以免日后引起“缺血性中风”。

                        大脑咋会缺血又出血?

有人所质疑的可能是一个人大脑既然发生了缺血性中风,就不会再发生出血性中风了。然而,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我们知道,脑梗塞与脑溢血,前者指的是脑血管受阻(血栓形成或栓塞),即缺血性中风;后者指的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脑血肿和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过去由于医疗检测技术的落后,传统观点认为这两种疾病一般不会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作。然而,现在由于现代化检测技术的先进,如CT、磁共振、PET等,脑梗塞与脑溢血,即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病变已能够清楚地诊断和鉴别,从而得出这两种疾病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双重中风”,亦称“混合性中风”。

                       脑中风别急着康复治疗

长期以来,我国综合性大医院对脑中风急性期的患者注重药物治疗,几乎没有真正开展康复治疗,错过了康复的最好时机。不少患者只保全了生命,却遗留了严重残疾,最后只能返回家庭,不能回归社会。国外24—48小时后即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等。可见,脑中风的防治绝不只限于单一的医院治疗,而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这里要说的是,有的人认为只有大脑才会中风,其实,人的肺、脾、肝、肠、眼睛、耳朵、心脏、子宫以及下肢等,都会发生中风。可见,中风的类别可谓五花八门,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以免认识有误。

链接

                     哪些人容易受“中风”青睐?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脑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把血压水平控制到低140/90mmHg时可以明显减少中风的发生,所以高血压患者在日常应该重视监测血压并且做好记录,在门诊的时候提供给医生参考。

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患者    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心脑血管病有密切的关系,血脂异常也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以要慎防脑中风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房纤颤和心脏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容易导致脑中风,其中心房纤颤是脑中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吸烟    常常吸烟会影响血管和血液系统,比如说会加快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蛋白的水平等等,特别与中、青年人群患脑中风的关系更大。

饮酒过度    长期大量饮酒和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患者容易并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那么,在脑中风早期应该如何快速识别呢?请掌握FAST原则

 F(face): 看看患者是否出现面部不对称,即嘱患者微笑,一侧脸部低垂。

A(arm):判断患者是否手臂乏力,即嘱患者向两侧伸直手臂,一侧稍有下垂。

 S (speech):判断患者是否有言语障碍,即嘱患者重复一句简短的话,看能否重复/言语奇怪/含糊不清?

T(time)尽快就诊,即当出现中风征象,尽快呼叫“120”,请神经或脑病科医生诊治。

链接

患者如何进行动作训练?

(1)洗脸动作:开始时用健手洗脸、漱口、梳头,以后逐步用患手协助健手。

(2)更衣动作:衣服宜宽大柔软,式样简单。穿衣时先穿瘫痪侧,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穿裤子动作的顺序同穿上衣一样。

(3)洗澡动作:最初须有人协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次数,然后再逐渐让患者单独试行洗浴。

(4)进食动作:发病早期实行喂食,以后逐步试行自食,康复期也以半流质为宜,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吞咽困难者要用鼻饲,以后可带着鼻饲管练习自口进食。仍用流质或糊状饮食,待进食无呛咳或返流时,方可去掉鼻饲管。

(5)排便训练:如有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者,需给予相应处理。患者一般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属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再由患者自理。

(6)家务劳动:在部分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可从事简单家务劳动,如叠被、洗碗、开关门窗等活动,或在室外晒被、种花等脑梗塞康复锻炼法。

茶疗“降压”防“脑梗”

时下流行一句话,叫做“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而在“病”中,高血压病可是令人最头痛的毛病之一。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以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疾病。发病与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喜欢吃咸的食物等因素有关。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发展下去可有头晕、头昏、头疼、眼花、耳鸣、失眠、无力、心慌、胸闷等症状,再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此病既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又有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的凶恶杀手。另外,高血压与“脑梗”,可谓“难兄难弟”,狼狈为奸。高血压控制不好,“脑梗”的发病率就高。为了防治高血压病,人们可谓想方设法驱除这个病魔。实践证明,除了嘱咐患者坚持服药外,另外配合一些其他方法如中药泡茶喝,自我按摩法等,可使降压效果更好。现就有关专家的介绍及笔者长期临床的实践经验分别介绍如下。

茶疗降压,即通过喝茶来达到应有的降压效果。

(1)每次用山楂1~2枚泡茶喝,每天喝3~5次。山楂有促进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血糖等作用。

(2)用甘菊花,最好选用杭州产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每次取3克左右泡茶喝,每天3次左右。菊花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降低血压的作用。如果再加上金银花、甘草各3克同菊花放在一起煮水当茶喝,降压、清热解毒的功效将更好。

(3)用晒干的槐花3~6克泡在开水里当茶喝,可起到明目开窍、降低血压、清热解毒的作用,尤其降压效果比较明显。

(4)用15~20克决明子泡茶喝,每日3~6次,连续服用一段时间,降低血压也非常明显。

(5)用玉米须25~30克泡茶喝,每天可服用3~6次。玉米须不但有很好的降低血压的作用,还有利尿、消肿、止血、止泻和健胃的作用。

此外,取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即莲子心12克泡茶喝,或取枸杞子9克泡茶喝,一日一次,均可起到降低血压、养心安神、润燥明目的作用。

最后要交代的是,高血压病人平时饮食则以低盐、低脂肪为原则,多吃蔬菜和水果,要戒烟和尽量不喝酒。这样,在服药的同时再配合以上的疗法,那么,您的高血压定会很快降下来,“脑梗”也不会“缠”上您

链接

                       食疗防中风

那么,为了防止脑梗塞复发或预防脑梗塞,我们平时应多吃哪些食物呢?

  芦笋:含有多种甙类化合物,芦丁、甘露聚糖、胆碱、叶酸等对心脏病、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红薯:具有消除活性氧作用,活性氧可诱发动脉硬化。

  卷心菜:能使胆固醇转化为酶后排出。

  芹菜:嫩芹菜捣汁加蜂蜜,可防高血压。芹菜连根与糯米同煮稀粥,治疗冠心病。

  芥菜:煮粥可以高免疫力,冲茶降压。

  大白菜:含微量元素硒,而硒是心脏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大蒜: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浓度,延缓血管硬化,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动脉硬化减轻,预防血栓形成。

  蕨菜:含萝卜素、维生素C、蛋白质、纤维素等多种微量元素及16种以上氨基酸,具恢复脑细胞功能,安神降压。

  大葱:消除血管内不正常凝固,防止动脉硬化。

  番茄:含番茄素,能够保护低密度脂蛋白,免受氧化破坏,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肌梗塞和高脂血的发生,防止动脉硬化。

  黑木耳:能降低血液凝块,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有特殊效益。

  黄瓜:丙醇二酸在人体内可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有预防冠心病的功效。

  苦瓜:富含维生素B1,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内含维生素C,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等作用。

  菠菜:含大量抗氧化剂,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即能激活大脑功能,又可增强活力。

  南瓜:含多种微量元素,对高血压有一定效果。

  木瓜:含17种以上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能软化血管。

  草莓:富含维生素和果胶物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溢血有很高临床价值,对高血压有一定功效。

  猕猴桃:含17种以上氨基酸、果胶、鞣酸、柠檬酸、黄酮类物质,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尤其维生素C和硒含量丰富,长期食用,可降血压、血脂等症。

  猕猴桃汁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不齐,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

  杏:食用杏仁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西瓜:西瓜汁富含维生素A、B、C和蛋白质、葡萄糖、果糖、蔗糖酶、谷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苹果酸、番茄色素、磷酸及钙、铁、粗纤维等,对高血压有很好作用。

  柿子:柿叶含大量维生素C,具有降压、保护心血管作用。柿子中含维生素较一般水果高,对于心脏病、心梗、中风都大有益处。其含有一种酚类化合物,有预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柑橘:在水果中,柑橘含抗氧化成分最高,可预防血栓形成。经常食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核桃:生吃核桃与桂圆肉、山楂,能改善心脏功能。

  石榴:软化血管。

  枣:辅助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缓和动脉硬化。

  苹果:每天食300克,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即可下降,血管也不会硬化。

香蕉:富含的钾元素对于脑中风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为钾是神经传递的媒介物质,对于神经信号传递和细胞营养的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天吃约100克的香蕉,将大大减少患脑中风的危险。

土豆:富含钾元素和维生素C,所以,其作用和香蕉类似。中医认为,土豆具有和中养胃、健脾利湿、降糖降脂、宽肠通便的作用,每天吃一次土豆约50克,可使中风机会下降32%。

牛奶:除含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多种营养物质外,还含有一种名为“吡咯喹苯醌”的营养物质,这种物质对脑神经起着保护的重要作用。因此,每天喝牛奶对防治脑中风大有益处。

                         脑梗塞患者的饮食“红灯”

(1)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

2)少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的摄入;忌食过多酱、咸菜等。

  (3)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绿豆、羊、狗肉等。

4)忌嗜烟、酗酒。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少量饮酒有益,但大量引用烈性酒,则对血管有害无益。

                    脑中风预防大处方——叶酸

    本家亲戚王大伯,今年已90有余,虽较胖但至今无“冠心”无“中风”。笔者回乡下向他讨教,王大伯嘿嘿笑着说:“乡下人,不需要你们城里那种'关心’(冠心病)、'风’(脑中风)病……”“大伯,我也快步入老年了,不想让这样的病来'关心’、'中风’我,今特来向您讨教……”“向我讨教什么呀,每天的粗茶淡饭,不过,农村有的是蔬菜和黄豆花生等,又没有农药污染,我可是喜欢吃哟!”

    “您都吃的是什么蔬菜?”我追根溯源。

    “苋菜、油菜、菠菜、小白菜、西红柿、胡萝卜、洋葱、大青豆、土豆、生花生……” 王大伯一口气说了十几种。

    “难怪大伯有个好心脏好大脑……”我默默念叨着。

    王大伯的日常食用的这些蔬菜及其豆类等食物,均含很多成分的叶酸和维生素B6。据测定结果,红苋菜100克中叶酸含量高达近420微克;菠菜100克中含叶酸347微克;西红柿、小白菜、油菜等都含有相当量的叶酸。在豆类、坚果类食品中叶酸的含量也较丰富。如黄豆100克中含叶酸381微克,花生、豆腐干中叶酸含量也较高。

    由此可见,叶酸,有维护人的生命之誉,是人的健康“支柱”之一。

    脑中风、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帕金森氏综合征、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等,这些令人恐惧的疾病,正越来越多地与叶酸这个似乎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叶酸,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被发现分离出来的B族维生素之一,排名顺次第九,由于开始是从菠菜的叶子中提取而得以冠名。

叶酸,是人体营养的重要物质,其作用在于参与细胞核酸代谢和神经传递。如果孕妇缺乏叶酸,会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畸形,引起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早在古代,《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就载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把蔬菜作为五谷的补充和辅助食品,并且正确指出只有谷、肉、果、菜四者互相调剂配合,才能达到补益精气的作用。

    科学证明,凡每天摄入叶酸大于400微克,维生素B6达3毫克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这些物质可使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血浆中已经升高的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加快,水平降低,从而起到保护心脏,减少冠心病发生的作用。如果叶酸和维生素B6摄入不足,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必需氨基酸——甲硫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较多的胱氨酸。胱氨酸可引起娇嫩的动脉壁细胞坏死和脱落。动脉壁受损后虽然能很快自行修复,但其内壁的上皮细胞的再生功能却比较缓慢,于是动脉壁上便会出现许多微小的斑孔。这时血液中较多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物质,就以极微小的颗粒形式滞留和堆积在这些受损动脉壁的微孔内,久而久之,便形成动脉硬化。

前不久,一项由中外知名医学专家共同参与的预防脑中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补充叶酸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人群脑卒中的风险。这项研究结果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2015年度科学会议上公布,并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同步在线发表。

  根据“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团队经过四年半时间对两万名中国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后发现,与单用依那普利降压相比,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显著降低21%脑卒中病例发生,基线叶酸水平较低的高血压人群获益更为突出。该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霍勇表示,“这是我国多学科领域专家合作在转化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我们给全世界脑卒中预防开出了大处方。”

看来,本家亲戚王大伯的“高寿”对我们这些城里人是个启发……

                          自我按摩可“健脑”

    手法及取穴

    揉印堂,抹前额,分推两颞,揉按百会,指叩头,搓手浴面,推耳旁,按揉风池、天柱,擦大椎,摩中脘,揉气海,拿揉合谷。

    随证加穴

    (1)肾精亏虚和心肾不交型,若恍惚健忘、心悸失眠、头晕耳鸣者,可加按揉肾俞、志室,按揉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搓擦涌泉。

    (2)心脾两虚型,若面色苍白、健忘怔忡、食少倦怠、腹胀便溏者,可加按揉脾俞,摩中脘,按揉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3)痰浊扰心型,若健忘嗜卧、头晕目眩者,可加捶脾俞、胃俞,按揉内关、丰隆、三阴交。

释疑解惑

  “腔梗”咋无明显症状?

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单位体检无意中被查出有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令我大吃一惊。可我不明白的是,我既然有腔隙性脑梗死,平时除有时有点头昏头晕外,并无其它不适感觉。我怀疑机器检查是否准确。另外,我若真是腔隙性脑梗死,该怎么办呢?会不会也发生脑中风而偏瘫?

                                                         武汉      周彬

周读者:

“腔梗”,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简称,分单发性和多发性。据统计,临床中约有30%左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很轻症状,然而头颅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却发现有栓塞病灶,您即属于此类。

那么,既然发生了腔隙性脑梗死,为何没有明显症状呢?这是因为栓塞病变发生在脑部的不重要功能区域,且范围又小的缘故。现在,您若怀疑机器检测有误,可换一家医院再次检查一次,然后请有经验的医师看一看再确诊。若确诊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也用不着“风声鹤唳”,即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以“防患于未然”,以免以后“梗死”发生在有功能的脑区,那就真的“中风”甚至会偏瘫了。

目前,您应该到医院作一次正规和全面的医学检查,仔细寻找一下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子,如高血压、高血脂、高黏血症、动脉硬化、肥胖、血液学异常、高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或服避孕药等,并针对危险因子进行干预治疗。有关专家建议长期服用钙拮抗剂尼莫地辛,因为脑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可造成神经细胞凋亡,尼莫地辛可起到对脑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又能减轻脑血管张力,改善脑供血。其次,可长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以防止引起脑梗死复发的血小板凝集。总之,希望您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饮食调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控酒,并适量运动,以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功能。同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精神状态。

  脑鸣咋要看肝?

编辑同志:

我有一事不解,3年前,我因“脑鸣”而四处治疗,有的医生说我脑血管有问题,有的医生说我颈椎有问题,有的医生干脆说我“肾亏”、“肾阳虚”,等等,可治疗效果均不显著,反而因吃药吃得我口干、咽痛、鼻子出血、夜晚无法入睡。如今,每次发作时头痛如裹,脑鸣不止,时如蝉鸣,时如雷鸣,使我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近日,我在朋友的引荐下,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就诊。这位老中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后,说我的“脑鸣”应“从肝论治”。几幅药吃下来,“脑鸣”明显好转甚至有时消失。我不明白,“脑鸣”怎么会跟肝有关系呢?

             南京      胡继军

胡读者:

脑鸣在中医学中属眩晕症的范畴。一般发作时,病人自觉脑子嗡嗡作响,有时伴头昏头痛、胸胁隐痛、耳鸣耳背。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脑鸣是由肾虚引起的,多从肾虚治。然而,近年来,有的中医专家从肝辨证论治脑鸣,每获奇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肝体柔而性刚,恶抑郁且喜条达,肝不仅主一身之筋脉,犹主一身之气机,故肝主疏泄。肝之与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升一降,相辅相成,共同协作,主持者人体生命运动之总机制——升降出入也。无论外伤或内伤,肝之所伤,必伤及肝之气机矣。气机失畅,诸郁乃成。可见,肝伤则会气机逆乱,容易郁滞隐隐作痛,或失其所养,风邪内动,上扰巅顶,而诱发头痛,脑鸣耳鸣。证属肝失疏泄,上犯清窍。治则予以疏肝行气。为此,这位老中医改变“治则”,对你“从肝论治”不无道理。另外要说的是,中医所说的“肝病”跟西医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是不一样的。

长期食素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

编辑同志:

我是个食素者,长年累月大都吃的是蔬菜和水果,很少吃荤菜。朋友最近来访,说我如此“食法”容易患心血管病。我不明白,蔬菜和水果类不是净化心血管的吗?怎么会引起心血管方面的毛病呢?

                                                  杭州          萧萍

萧读者:

传统观点认为,多吃素食,不仅能净化血液,还能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然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食素,甚至连牛奶、鸡蛋也不吃,会令身体缺乏维生素B12,进而有可能出现血管硬化的情况,患心脏病和中风机会反而相应增加。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客座教授胡锦生以及他的同事曾对100名食素超过10年的人士进行跟踪研究,当中七成人吃“清斋”,即连鸡蛋、牛奶及乳酪制品都不吃,结果发现四成被访者颈血管内膜比正常饮食者厚,血压亦较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血胆固醇虽偏低,但血管硬化病变的发生率,比非素食人士要高。另外,香港有5%的人口基于宗教、健康或瘦身等原因长期素食,结果造成许多人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B12,而维生素B12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如果缺乏便会导致身体内的同型高半胱胺酸之水平提高,从而不同程度地损坏血管内膜和令血管外皮加厚,引起血管硬化,导致中风的几率也增高。

可见,我们提倡素食,不是禁忌荤食。适当吃点肉,对身体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孕妇,进食适量的肉食,如鸡、鱼、蛋、牛奶、猪肉等食物,可使营养均衡。正常的科学膳食是,动物性食品占16%—25%,其余大部分是植物性食品。当然,对选择吃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建议最好食用一些蛋、奶或乳制品,这样可以弥补素食中的蛋白质不足和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的缺少。例如,奶类加五谷类,如奶酪配全麦面包。另外,平时可以食用适量的干果,并增加日晒时间,以补充维生素D。对有维生素B2、维生素B12缺乏征兆和已出现症状者,如口角炎、皮炎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定剂量的维生素B2、维生素B12制剂。

夹话筒缘何“夹”成了中风?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老公在办公室里用颈部和肩膀夹着电话机给中学时的一位女同学打电话,凑巧,我有急事到办公室找他,见他正在神色飞扬地“神侃”,便没有惊动他,而是悄悄地坐在了他的后面。眼看时间太久,我实在忍不住了,猛地大喝一声,吓得他一哆嗦,电话机也摔在了地上,而他本人也倒在地上,后急送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我不明白,他怎么会轻易地中风呢?

安徽      齐金英

齐读者:

您老公此次的“不幸”,其一与您的“惊吓”有关系。医学科学证明,中风除躯体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强烈的焦虑、紧张、愤怒、惊吓、恐惧、压抑等情绪波动,以及长期、繁重的劳动和过度的精神疲劳,亦可成为中风的诱发因素。

惊吓,是指人们突然面临危险,遭受恶性刺激所致的害怕、恐惧。心胆俱裂以及脑血管破裂等的心理,如家遭火灾、地震将临、突闻噩耗、目睹恐怖场面、遭受猝不及防的突然袭击、大祸临头等等,均可引起惊吓。由于惊吓是一种超过人体正常心理状态下的烈性精神刺激,可导致急性心身反应,出现大脑和机体功能的紊乱,轻者心惊肉跳,冷汗淋漓;重则面色苍白,神情恍惚,呆若木鸡,甚者精神失常,语无伦次,惊吓致命。

可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随意用恐吓来戏耍别人,以免发生意外。

另外,您老公的中风很可能也与长时间歪脖子夹电话有关系。据有关专家介绍,导致脑卒中发作起病看似在颅内,祸根实则在颈部,大约80%以上的病灶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系统。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明,脑卒中多由患者颈动脉内膜增生、狭窄及斑块脱落,导致脑动脉血管栓塞所造成。法国医学研究人员经过研究表明,歪着脖子打电话,会压迫颈部动脉,使从颈部到脑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脑部功能失调,即会发生耳聋、失明、轻微中风等现象。研究人员指出,颈部结构在人体上其实相当脆弱,一般人很少注重颈部保护,常使之处于不正常的扭曲状态,长时间的压力累积,不但会导致腰酸背痛以及颈椎病变和颈部软组织损伤等,还可能导致类似中风的血液循环受阻的危险。以目前医学统计资料来看,颈动脉循环受阻导致的脑中风比例,年轻人约有20%的危险。

可见,人们在打电话时,不要用脖子夹着电话,尤其不要维持时间太久。否则,就有可能引起颈椎病变以及颈动脉和脑血管发生意外。当然,以后可不能再这样“吓”您老公了。

最后顺便说一下,当对方正在谈论什么秘密或隐私时,蓦地被人发现或打搅,往往也会引起情绪剧烈波动,甚至发生短暂休克或中风甚至猝死。您老公和他那位中学女同学的“隐秘”通话,是否也有这样的缘由?

腿也会发生中风?

编辑同志:

我是位45岁的中年妇女,且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及风湿性心脏病等。因为提前病休,无所事事,并迷恋于上网,有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前天下午,我正在“网游”,忽然觉得腿肚子很痛并肿胀,站起来时疼痛更加剧烈,无法行走。老公急忙呼叫“120”将我送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我这种病叫电脑血栓症,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静脉血栓症或动脉急性栓塞,通俗比喻就是“腿中风”。我不明白,平时只听人说脑中风,腿怎么也会中风?

广州      夏鸣英

夏读者:

通常人们所说的中风也叫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分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塞)两大类。临床上还有其他一些“中风”,可能鲜为人知。如肺中风、心脏中风、脾中风、肠中风、子宫中风、耳中风、眼睛中风等,也是常有的事。至于“腿中风”,传统观点认为其80%—90%是由心脏病引起。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或冠心病的人,由于不时的房颤,使正常血流在心房内产生漩涡,导致部分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粘附在心房内壁上,形成附壁血栓,这种血栓随时都可能脱落,随血液流向远端。当脱落的血栓卡在动脉(静脉)的某一分支部位时,就可能使血管发生阻塞,造成一条腿或两条腿血液供应中断而导致下肢瘫痪或坏死。

腿中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剧烈的腿痛,然后下肢麻木,皮肤苍白发冷,不能随意活动,足背动脉(静脉)搏动消失。若不迅速采取急救措施,下肢缺血4至8小时后,就可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另外,若病情迅速发展,大量的肌肉坏死,毒素被吸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至于您的发病原因,很可能与您久坐电脑前而缺乏运动,再加上下肢离心脏较远,很容易使腿部血液流回心脏不畅而产生凝固,成为血栓。再加上若处于空调环境中,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发生脱水的现象,血液黏稠度就会增高,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

百病防为先。如何预防“腿中风”呢?有关专家指出:(1)控制血压;(2)控制血脂;(3)降低血粘度;(4)注意饮食;(5)劳逸结合;(6)戒烟戒酒。

总之,预防“腿中风”是一件说易行难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并时时刻刻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您以后要尽量缩短“上网”的时间,注意有张有弛。

久咳不止提防脑卒中

编辑同志:

近段时间,我不知啥缘故,动辄发脾气,喜怒无常;同时,头痛、头晕,记忆力也明显下降,反应迟钝,视力模糊,左侧上下肢动作迟缓,并咳嗽不止。家人以为我的气管炎犯了,可吃了许多止咳药和抗感染类的药都未见明显效果。到医院检查,摄胸部X线片也基本正常。后经过脑部CT造影,被确诊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中风的一种。经过医生给予脑循环类药物治疗后咳嗽才渐渐好转,脾气也好多了。我不明白,脑梗塞怎么会引起久咳不止呢?以后将如何预防及监测呢?

                                                           湖北    李晓霞

李读者:

您问得有道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得首先从人为什么会引起咳嗽说起。我们知道,人的吞咽反射和咳嗽都通过中枢神经支配,进入老年后,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都有所下降,当脑组织出现轻微小栓塞,虽然没有出现全身症状,但对吞咽反射可能产生影响,在进食或咽唾液时,常会有少量食物或唾液进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则引起久咳不止。

据有关专家介绍,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病变范围一般不超过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病变数目可有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临床上,大多没有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略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久咳不止,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昏、眩晕、反应性迟钝等。如果不尽快解除这些症状,就会发生不良后果。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往往良好,即如能在卒中发生后3小时内用溶栓药物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其次,有关专家还介绍道,导致脑卒中发作起病看似在颅内,祸根实则在颈部,大约80%以上的病灶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系统。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明,脑卒中多由患者颈动脉内膜增生、狭窄及斑块脱落,导致脑动脉血管栓塞所造成,只要清除疏通增厚的颈动脉血管,患者肢体麻木、无力感、视力模糊、头痛等缺血症状就会消失或有明显改善。有研究表明,有60%的颈动脉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首次发病后两年内复发,而其中50%的患者最终死于脑梗塞复发。如果首次脑卒中后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可使该病的1年复发率由5%—20%降至2%。还有,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发展,采取血管内支架动脉成形术也能取得同样效果。

当然,“上工治未病”,治没有防好。有关专家指出,为了预防“脑卒中”,首先要从干预生活方式入手,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防止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出现;其次,若出现一过性头晕、头痛、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主动检查,积极治疗,避免发生脑梗塞。另外,一旦出现一过性黑蒙或曾有脑卒中发作,以及视网膜病变应尽早住院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防患于未然。

现在,介绍一种简单快速测试脑卒中的方法,即让患者微笑;举起双臂,并维持些时间;连贯说短句。若患者微笑困难,举臂无力,讲话含混不清,则表示有脑卒中的可能。这种测试方法简单易行,即使不是医生,一个普通的旁观者也能正确鉴别。患者的亲人,则更能正确识别患者有无微笑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识别面部肌肉无力的正确性。上述简易测试法中只要有一项阳性,就应立即呼叫救护车,送病人去医院诊治。

  小肠怎么也会中风?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的老公夜晚赴宴回来因急性腹痛被送到医院急诊,医生检查后说他是小肠中风,给予急救后才脱离了危险期。我不明白,小肠怎么也会中风呢?

武汉      齐英

齐读者:

肠中风,医学上称为肠系膜血管阻塞病,其实就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俗称。大家知道,我们人体及各部位的组织器官都有血管联系;动脉供给含氧的血液,同时,静脉将代谢后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小肠的血管——动脉和静脉像树枝一样呈扇形分开,直达小肠壁。当肠膜血管发生栓塞时,即可以是动脉也可是静脉,亦可动静脉同时,此时该供血范围的肠管缺血缺氧,肠壁肌肉痉挛、水肿、麻痹膨胀、坏死,这就是小肠“中风”。

当然,一般肠中风发作前都有一些征兆,如饭后常有饱胀感,上腹不适或隐隐作痛,每次持续一二个小时;摄入脂肪过多或饱餐后症状加重,持续时间也较长。肠中风时的腹痛好像肚子被人抓住一样,腹痛和便血有时可自行缓解,又会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数月甚至更长。除腹痛外还可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消瘦。过度劳累、剧烈运动、饱食、情绪波动时可诱发腹腔动脉急性痉挛,造成肠管严重缺血,而缺血的肠段大多位于左半结肠,因此,病人会有鲜红色血便。

为此,为了预防肠中风,必须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做到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减少诱因。若出现反复发作的饭后腹胀、隐痛、体重下降,应及时就医,即定期检查血脂成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尤其是血小板电泳。另外,要控制好心率,减少血栓脱落的危险因素。若有反复间歇腹痛的便血患者,应作选择性血管造影,了解缺血的部位、范围。身体状况好的,可手术切除病变的肠段,以避免发生大出血。

                           血压偏低与头颈部受伤也会得脑中风?

编辑同志:

    我有一事不解,我的老公血压多年来基本上正常,有时甚至偏低,另外他人也偏瘦。但不知何故,前不久却因头颈部受伤患了脑中风而住进了医院。脑中风不是血压高及胖子才容易得的吗?血压偏低甚至正常和瘦人怎么也会得呢?与头颈部受伤有关系吗?

北京        王雅君

王读者:

脑中风,即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常见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两种称出血性脑中风,血压高是其主要“罪魁祸首”之一;后三种称缺血性脑中风,大都是因脑动脉硬化所造成,医学上称为脑梗塞,血压不高或者血压低下的人易得病。

其次,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存在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均可以引发缺血性中风。

还有,脑动脉硬化也是血压不高的人得中风的“温床”,即使血压基本正常,若常有头昏、头晕、头疼、耳鸣、记忆力减退、严重失眠、心慌等症状,也得当心,尤其是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且经常眩晕的人更要当心。

 另外,对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曾受过头颈部外伤,那么出现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就会比没有受伤者高3倍。前不久,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以130万名、50岁以下急诊室创伤病房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约每10万名年轻人当中,有48人在头颈受伤后产生中风,每10万名儿童中,有11人在头颈受伤后有中风症状。至于头颈部受创后出现中风原因之一在于头部或颈部血管遭到撕裂,这很容易引起血栓而造成中风。如能在诊断时就发现动脉有撕裂伤,即可马上使用抗血栓药物,预防中风的发生。

    最后需要“解惑”的是,瘦人也会得脑中风。据悉,有关专家对3975名6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胖瘦与脑中风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肥胖者只是因其容易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所以历来被认为容易发生脑中风。其实,瘦人如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样有发生脑中风的危险。可见,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可见,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发生中风。而您老公的“脑中风”,很可能属于缺血性中风,与头颈部外伤不无关系。还有,他是否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若有,希望尽快对症治疗,方能获得满意效果。

眼睛发黑,按摩自救

编辑同志:

我今年72岁了,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前不久的一天中午,我在沙发上趴睡一会后醒来猛然发现眼睛模糊,并有点发黑,过了1分钟后上述症状才慢慢消失。最近,我在某报上看到这样的消息,说如今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导致眼睛中风,而中风的前期就有这样的症状。请问,我这是眼睛中风的前期症状吗?如果再有这样的症状,有什么简易的方法临时处置?

广州      夏玉鸣

夏读者:

根据您的主诉,不能排除眼睛中风的可能,只不过没有酿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如眼睛失明等。

眼睛中风,医学上称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是由眼底视网膜血管出血或阻塞造成的。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必须依赖视网膜上散布的血管系统来供给养分以维持正常的运动。如果眼底血管出血或阻塞,无法正常供给养分,视力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眼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常表现为一只或两只眼睛突然“暴盲”,或仅能看见光亮,而前期也往往有您那样的症状表现,如一时性失明、眼前黑雾,或波纹、视物模糊等。这时,患者别紧张,同时尽快含服硝酸甘油。亦可进行一些自我急救:闭上眼,用食指在眼球表面轻轻揉,压力不要太大,轻轻按一下,然后缓一下,再按一下,这样给眼球和血管之间造成一个压差,目的是让栓子不要停留在一个部位,使它疏通开。否则,局部栓塞这个地方的话,可能导致这部分视细胞损害,造成视力障碍。

另外,我们在趴睡后醒来或猛地站立或看书看电脑时间长等出现的眼睛模糊、发黑、闪光等,用按摩眼球的方法也可得到良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眼中风”症状超过30分钟,即便经过治疗,视力也会急剧下降。若超过90分钟,就会造成永久性损害,如眼睛失明等。为此,最重要的是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是出血性眼中风的危险因素,高度近视、青光眼,出血的几率也较高。心脏钙化物、高胆固醇、血小板纤维物等会造成眼底动脉阻塞,引发阻塞性眼中风。所以,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同时注意情绪乐观,合理饮食等。此外,所处环境冷热温差过大、长时间静坐、抽烟等情况,也会增加“眼中风”发生的机会。

绝经期妇女要防子宫中风

编辑同志:

我是位55岁的妇女,绝经已有数年。其次,我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最近,我因打麻将时间太长,突然头晕、头昏明显,同时下身出现大出血。家里人急忙将我送进医院抢救。事后,医生说我是“子宫中风”,要不是送医院及时,后果不堪设想。我不明白,只听说过大脑中风,子宫怎么也会中风?

武汉      刘杏红

刘读者:

子宫中风,又称老年性子宫内膜出血性坏死、子宫卒中综合征,发生于绝经后的子宫内膜坏死、阴道出血以及心脏代偿性失调的一组症候群,出血量与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的突发大量出血,有的则是间断的少量出血。那么,为什么子宫也会发生“中风”呢?其原因一是由于动脉硬化所造成。我们知道,女性的动脉硬化则与卵巢功能的衰退有很大的关系。妇女绝经后,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明显增加,且绝经年龄越早,发生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血脂对动脉硬化病起着重要作用,若应用雌激素后血脂会得到明显改善。其原因二则是与α—脂蛋白的改变有关系。因为α—脂蛋白对冠状动脉起保护作用,女性比男性高,尤其绝经后比绝经前更明显,女性α—脂蛋白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前α—脂蛋白也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造成动脉硬化主要原因,子宫动脉也随之发生硬化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即(1)子宫动脉供血不足,子宫内膜缺血坏死和脱落而发生阴道出血;(2)因缺血局部抵抗力低下,加之长期出血,引起宫腔感染,有时出现低热、白细胞升高;(3)由于冠状动脉硬化,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状态,又因慢性失血,心肌代偿功能失调,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因为子宫中风大都发生在绝经后,且大都伴有动脉硬化病史,无子宫增大及盆腔包块,一般借助诊断性刮宫检查即可确诊。

一旦确诊,主要针对动脉硬化治疗,其他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防治心功能不全,纠正贫血等,对于绝经后妇女如无HRT(激素补充治疗)禁忌症,应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地给予女性激素补充治疗。

“烟雾病”是抽烟引起的吗?

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读报时,发现有一种叫“烟雾病”的病名,这是什么样的毛病?是吸烟引起的还是大气污染引起的?我喜欢抽烟,是否会得这样的病?

山西        刘昌明

刘读者:

您这是犯了望文取义的毛病。“烟雾病”既不是吸烟引起的,也不是大气污染造成的,而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即是由于进入脑子的双侧颈部大血管发生闭塞,在这个大血管闭塞部位附近出现一些小的再生血管网,病人常出现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医学术语叫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也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之一。该病一般在儿童期发病,少数病人在成年期出现症状,即有四肢麻木无力、站立不稳、反应迟钝、头晕目眩、猝然跌倒、昏迷不醒以及大小便失禁等,有的可伴有精神抑郁及神经错乱等。这些患者,基本上具有家族遗传史。

关于“烟雾病”的诊断以前主要依靠传统的脑血管造影,从大腿根的大动脉插一根管子到脖子的大血管,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脑子的血管是否正常,可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有一定的创伤,且患者比较痛苦,大多不愿接受。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无创伤性的核磁共振(MRI)的血管重建技术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也可以协助诊断此病。遗憾的是,迄今,该病的病因还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异常有关,因为他们发现有些“烟雾病”的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至于治疗,主要是通过脑血管搭桥手术来解除“烟雾病”所引起的血管闭塞。

至于您所问的抽烟是否会引起“烟雾病”,尽管没有这样的学说,但长期抽烟对心脑血管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

高血压患者莫除冰箱霜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患者,前不久因为除冰箱霜发生了眩晕、恶心等,到医院检查,说是发生了脑梗”,这是怎么回事?另外,像我这样的高血压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河北     童大西

童读者: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中风、肾功能衰竭的最危险因素。据悉,我国如今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 3亿,儿童发病率1%—3%,其中约有1.38亿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您发生上述症状主要是由于在除霜时因冰箱内的寒冷造成血压骤升所致。冰箱冷冻室的温度通常在0℃以下,当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为冰箱除霜时,就等于进行“寒冷加压”,血压会突然上升,从而发生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以及脑梗”等。试验观察发现,有的人将手浸入冰水中一分钟后,毛细血管、小动脉会迅速收缩,血压立即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寒冷加压”。由于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在0℃以下,当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为之除霜时,就等于进行“寒冷加压”,血压会突然上升、血液中的儿茶酚亦伴随升高,血压骤升的结果是产生高血压危象。由于小动脉发生一时性强烈收缩,血压猛升,此时脑部小动脉强烈收缩,造成脑部血液循环急剧障碍,结果导致脑水肿和颅内血压升高,进而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肢体麻木甚至惊厥、昏迷等脑部症状。如果除霜者再将头部伸入箱体内,只需3—5分钟,便会引起视网膜小动脉强烈收缩,由此发生视力模糊,甚至失明、高血压、危象。

因此,患有高血压的人不要动手为冰箱除霜,以免发生意外。这里要交代的是,注意合理的日常生活安排也非常重要。首先,要保证必要的静卧休息,不能用任何运动性的休闲来取代必要的卧床休息。建议在白天活动中,至少应有20分钟的躺卧休息或抬高双脚的静坐休息。其次,精神紧张或思考问题会加快血管收缩,故应尽量减少踱来踱去思考问题的时间,最好养成躺坐在沙发或椅子上思考的习惯。再次,睡觉时将脚抬高6—8公分,利于血管系统趋于正常状态,并可使你睡得更香甜。另外,清晨起床后,先喝1杯温开水,以改善血液循环,再轻松活动一下,使身体逐渐从水平状态转向直立状态。最后一点是提倡坐着进餐,情绪安定,饭后不要立即活动,最好先躺下休息20分钟左右。

久用避孕药易患脑梗?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患者,因为怕怀孕,经常服用避孕药,前不久因为头晕、头昏、头痛等到医院检查,被检查出脑梗”,这是怎么回事?

江西       童莉莉

童读者:

自上世纪60年代初广泛使用口服避孕药以来,人们一直注意口服雌孕激素对生育年龄妇女的利弊,特别是避孕药对高血压、心脏病人以及“脑梗”的不利影响。对此,国外有学者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妇女服用复方雌孕激素避孕药2—5年,血压升高比不服药者高2.6—5倍。有的人服药6个月即可引起血压升高,发生率平均在5%左右,甚至高达17%,并指出与早期使用高雌激素含量(50微克)有关。

由于口服避孕药有使血压升高的危险性,所以,近年来有学者对避孕药的成分和剂量进行对比研究,他们发现在服用低剂量避孕药(含炔诺酮0.4毫克和炔雌醇35微克),两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原来水平相比未升高,表明服用雌激素低的避孕药不会使血压升高。

目前,我国生产的避孕药雌激素的含量都较低,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危险性不大。但是,如果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高脂血症时,由于她们的血液黏度本来就比一般人高,也就很容易发生“脑梗”。为此,为了安全起见,高血压等患者最好不服避孕药,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白色、白衣高血压是否一回事?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打工者,最近,因为肾病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我同时患有白色高血压。我不明白,白色高血压是啥意思,跟“白衣高血压”是否一回事?

                                                      深圳       齐红

齐读者:

白色高血压,即指高血压伴面色苍白,这是肾血管性和肾性高血压的特征。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于一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是指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等引起的高血压。这两种疾病各有不同之处,但均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引起肾源性贫血。两者产生贫血的机理大致相同,在这里就不说了。

白衣高血压是指在医院里所测血压时血压高于正常,而在医院以外环境测量时血压却正常,亦称为功能性高血压。国内研究报道显示,血压高的人群中95%为白衣高血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来医院就诊的人员中,有40%的患者存在着就医紧张综合征的反应,只是各人状态表现轻重不同而已。国外有的专家经研究认为,约25%~30%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亦属于白衣高血压。这类患者经动态血压检测,全天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导致高血压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在诊所中见到医务人员时,由于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反应性血压增高。

    白衣高血压者大多数为青年人,一般无特殊不适,血压水平不是很高,基本上<160/95mmHg,体查无主动脉杂音亢进、无心脏扩大、无心力衰竭征象。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是鉴别白衣高血压最主要的依据。

如何识别“白色高血压”,关键是要认识高血压和贫血的关系,千万不要将高血压与贫血孤立地来看,要联接起来分析。一个病人,如果既有高血压,又有贫血的征象,就要考虑是否患有“白色高血压”。为了明确诊断,除应仔细检查血色素和红细胞计数外,还应该检查一下血肌酐和尿素氮,若尿中出现大量蛋白加上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时,提示肾性高血压。

至于白衣高血压近期可能对心脏等靶器官影响不大,但时间长了也有一定的损害。与相同年龄、性别体重的血压正常者比较,白衣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增加,每日血压波动幅度大,血浆肾素、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胰岛素水平均较高。推测白衣性高血压也可能发生医院外其他紧张环境,故有可能经较长期时间演变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对心、脑及肾等重要靶器官产生潜在性损害。所以对白衣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随访,并训练患者或其家属学会测血压,定期检测血压。如血压达到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则应按高血压病治疗。

治疗高血压就是为了降血压?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患者,天天口服降压药,于是,在我的潜意识中,高血压无非就是血压较正常值高或偏高,只要能保持血压正常,病也就好了。我现在天天吃降压药大概就是这个目的。请问,我这种看法对吗?

                                                      河北      黄勇

黄读者:

您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欠准确。我们知道,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然而,事情还并非如此简单。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一种综合征,如脂肪、糖代谢异常;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的异常;心功能、肾功能、脑功能等的异常变化。因此,高血压病发展至后期,容易引起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衰退,脑动脉硬化,甚至出现脑卒中等并发症,由此可见,我们绝不能把高血压简单地理解成就是血压高,给予降降压就行了。

要治疗高血压病,首先要查清自己的病症属于何种类型的高血压,还要检查有何其它并发症状,辨证施医,对症下药。据统计,在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0%为继发性高血压,其血压偏高是因肾病、内分泌疾病和肿瘤等所致,单纯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往往无效,需通过治疗原发疾病才能控制血压。还有约90%的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病原因除了与遗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环境变化,个人性格的不完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偏于高热卡、高脂肪、低纤维等等不良因素。况且,高血压病的发展是呈渐进性的,其病程可长达5年、10年、20年等,尽管患者没有明显的头痛、头晕和颈部板滞等症状,也不可掉以轻心,以免某一天猛然出现剧烈头痛、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而后悔莫及。

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能光凭自己的感觉和血压的高低,应该经常去医院检查自己的血脂、胆固醇值等,以免加重病情,甚至发生意外。

                       高血压患者不宜桑拿?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女患者,最近,我跟小姐妹吃过饭后,到一家桑拿浴中心做水疗,谁知,进去没有一会儿,我便头晕、头疼、心慌、胸闷得厉害,小姐妹见状,急忙将我扶出洗浴室,服用了随身带的降压药才慢慢好转。我不明白,水疗不是对人的健康有利吗?我怎么就不能享受呢?

                                                         安徽        周丽

周读者:

    桑拿浴是在相对密闭的屋内,利用高温蒸气促使人体汗出,肌肤汗孔扩张,清除皮肤汗孔的污垢,达到洁身目的。一般桑拿浴备有矿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在矿物质上加水形成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蒸气,对人体大有益处。

可见,适当地洗桑拿浴,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使组织器官血氧供应充足,松弛神经,驱除疲劳,加快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

可是,高血压患者为什么不宜洗桑拿浴呢?我们知道,高血压常可导致血管壁的弹性降低,Spa(水疗法)是运用水的温度、压力、冲击力等物理特性以及水中的离子、精油等化学特性来达到使人精神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然而,水疗时水的温度通常较高,冲击力也较大,因为外部的热量以及冲击力,造成体内的血液流通速度增加,对血管的压力及刺激也急剧增大,当血液通过某些局部病变血管时,有可能造成血管破裂而导致意外,甚至引发脑出血以及急性脑梗死。此外,做水疗时常会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精油,而这些精油并非医疗专用品,盲目使用易诱发脑出血,对于素有脑出血倾向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无异于“火上加油”。

最后顺便交代一下,心脏病患者洗桑拿浴时,体力消耗较大,血液循环加剧,加大心脏负荷,易造成心功能衰竭,所以一定要谨慎。脑血栓、癫痫、孕妇、女性月经期以及低血压、哮喘和皮肤病等患者也要慎洗,以免“洗”出不良反应或意外。

吃了红葡萄后咋引起血压升高?

编辑同志:

我的母亲是个高血压患者,一直口服降压药物优降宁,血压比较平稳。最近,我从市场上买回了几斤又大又圆的红葡萄,母亲忍不住多吃了一点,结果导致血压骤然升高,送到医院急诊。事后,医生说我的母亲是“高血压危象”、“急性脑梗死”,很危险,要不是送医院就诊及时,也许就能危及生命。我不明白,母亲血压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怎么吃了红葡萄后就引起了这样大的变化?

武汉      萧虹

萧读者:

你母亲的此次“高血压危象”,确实有“诱因”。我们知道,红葡萄含大量酪胺,在正常情况下,酪胺由肠粘膜细胞内的单胺氧化酶分解灭活,不被吸收入血,如果同时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则酪胺不能被分解灭活,而被吸收入血循环,产生间接的拟交感胺效应,引起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然而在我们健康人体内,存在着“单胺氧化酶”,能分解红葡萄中富含的“酪胺”,防止其在体内蓄积。可是你母亲是位高血压患者,服用的药物优降宁,会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力,使机体内减弱或丧失对于酪胺的分解能力,因而若在此时大量服用红葡萄等,易在体内产生蓄积。酪胺在体内蓄积后,可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后者对于外周血管具有明显的增加阻力的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心里难受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颅内出血、昏迷、抽搐等。因此,有关专家一再谆谆告诫我们,高血压的病人在服用药物优降宁、利血平等,不宜进食含有酪胺的食物如干酪、动物肝脏、巧克力、牛奶、红葡萄等,同时不宜服用药物食母生等。由此可见,你买回的红葡萄可是好心办了错事呢,希望以后一定要注意,切勿盲目“孝敬”!

                  玩电子游戏咋易“玩”出高血压?

编辑同志:

    我那上初中的孩子对玩电子游戏非常迷恋,有时连饭都忘记吃,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大人多次干涉他都不予理睬,打又舍不得打,骂了不管用,弄得我们一筹莫展。最近,孩子居然在玩电子游戏时昏倒,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高血压,其昏倒原因很可能与他长期迷恋玩电子游戏有关。我不明白,玩电子游戏时间过长咋会引起高血压?

                                                    广东      周云霞

周读者:

    我们知道,高血压的诱因之一就是人的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等,显然,电脑游戏很容易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美国公共健康中心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电子游戏与儿童高血压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曾对两所学校的140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测量了他们家庭的高血压家族史,比较了电子游戏前后的有关血压资料,结果发现,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儿童紧张性高血压比例高于其他儿童,血压升高的幅度也大得多。还有,父母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儿童玩电子游戏时,比那些父母血压正常的儿童血压升高得更快也更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青少年的大脑、中枢神经处于发育不完善时期,长时间受到电子游戏的刺激,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失衡,容易在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及周围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加之青少年玩电子游戏非常投入,并且时间不能自控,日积月累血管很容易早早硬化,形成高血压。特别是父母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儿童,血压升高得更快,也更早。

   可见,家长们对于孩子玩电子游戏应加以节制和引导,如引导他们多玩些静态的和启智类的游戏,但不能时间过长,更不能放任自流。其次,对于喜欢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应保证他们合理的休息和运动时间,即严格控制游戏时间,每次最好在1小时内,游戏中间要起来活动一会儿或是闭目休息10分钟。每天保持体力活动半小时以上,少吃高盐食物、高热量的快餐、动物油及动物内脏等,多吃鱼、豆类蛋白制品。至于你的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很可能与你们做父母的“娇惯”、“放纵”等因素有关。再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了,要对孩子采取“铁腕”措施,必要时请心理医生调治。

                          血压增高原因何在?

编辑同志:

我是个贫血病人,身体比较瘦弱,经常感到头晕、头昏、目眩,同时伴有心慌、胸闷、心跳加快、全身无力、气短等,被同事戏称为“林黛玉”。最近,我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还有高血压。我大吃一惊,我是贫血,身体又这么瘦弱,怎么会引起高血压病?因为我发现在我身边的高血压患者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胖子。现在医生说我血压也高,该不会检测时弄错了吧?贫血与高血压“攀”不上呀?它们怎么会扯到一块去呢?另外,近年来,我经常头昏头晕颈部胀痛,疑惑自己的血压高并持续难下是否与颈椎病有关?

安徽         钟鸣

钟读者:

您的问题确实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知道,贫血症,属于人体造血系统方面的疾病,在临床上分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十几种,而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则是缺铁性贫血。高血压,则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即连续检测3次以上收缩压水平大于或等于140mmHg,舒张压水平大于或等于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至于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而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继发性主要是由身体上的其他疾病所引起,如心脏病、肾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脑血管病等。而贫血的概念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的最低值。一句话,贫血和血压是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

可见,之所以有部分人会产生得了贫血就不会再与高血压“结缘”的想法,是将两者的概念混同起来了,认为血都少了(贫血)血压怎么还会高呢?其实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再说,贫血也并不是指血少了。故贫血病人完全可能遭受高血压的侵袭,而高血压患者也可能患上贫血病。

另外,您说您身体瘦弱,怎么也会得高血压病。诚然,肥胖确实易引起高血压,但高血压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心理、神经内分泌等,不论身体胖还是瘦,都不能逃脱“高血压病”的“魔掌”。

至于颈椎病能否引起高血压,确实可能。颈椎病可以引起血压异常改变,其中包括使血压升高或降低,临床以血压升高为多见。其病因主要是颈椎小关节错位或增生,导致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反射性使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增高,引起血压升高;或因颈部病变,或因颈部软组织损伤及损伤后反应性水肿,从而干扰颈部的神经反射,造成血管运动中枢紊乱;其次,颈部肌肉痉挛僵硬导致的颈曲改变,可使颈部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受到牵拉或挤压,从而影响大脑的供血,使组织缺氧,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而常规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无效时,不妨去医院查查颈椎,针对发病原因进行正确治疗。可见,您若是颈椎病引起的高血压,只要颈椎病治愈了,血压随着便会降至正常。

最后要说明的是,您在来信中一会儿说是“高血压”,一会儿又说是“高血压病”。其实,高血压和高血压病不能划等号。

高血压,仅仅是一种症状,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高血压可由多种疾病所引起,文中已经交代了。这种高血压是其他疾病在发病过程中所反馈出来的一种症状,所以医学上称为症状性高血压,但其仅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10%。至于您患的是否高血压病,请医生进一步检查。一旦确诊,您就要终生服用降压药,切勿吃吃停停,以免血压波动而发生不良后果。以后在没有弄清高血压的真正原因时,切勿自行服用降压药,以免“降”出事来。

血压增高咋要补钙?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因头昏、头晕、心慌、胸闷等到医院检查,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动脉硬化症。医生在给我使用降压和扩张血管药物的同时,还加开了补钙药。我不明白,血压增高咋要加服补钙药呢?

                                                     湖北         黄亚明

黄读者:

医学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与骨钙丢失有关。因为随着机体老化,骨破坏速度快于形成,骨钙丢失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患者的钙离子流失到心肌细胞、平滑肌血管细胞等处沉积下来,这就叫异位钙化。在中老年人中异位钙化最多是退行性心瓣膜病,冠状动脉硬化、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我们人体内的钙主要从食物中摄取,由小肠吸收,而钙的排出则主要由肠壁,且在体内绝大部分是以磷酸盐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是骨骼与牙齿的主要成分。此外,尚有少量分布在血液内。

钙在各个环节上都参与血压调节,而细胞内钙是平滑肌收缩的一种重要介质,影响血管的舒缩和弹性。若血清游离钙减少,即钙离子浓度下降,钙离子与其他几种阳离子如钠、钾、镁、锰等的平衡控制着神经肌肉的应激性,低钙时由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而致动脉壁的血管平滑肌(SMC)收缩增强,从而促使血压升高;此外,钙离子能够降低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防止渗出,控制水肿。低钙时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水肿,血管壁受压,血管阻力加大,导致全身外周阻力上升,从而亦可促使血压升高。

 可见,医生嘱您补钙不无道理。平时多吃一些含钙量较丰富的食物,如核桃仁粥、红枣粥、素炒油菜、凉拌莴笋叶、蒸螃蟹、红烧糖醋排骨等,饮料则以鲜牛奶汁、酸牛奶等,少吃含草酸高的食品,如茭白、竹笋等,以免影响对钙的吸收。另外,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情绪。

                     高血压病人如何“驾驭”性生活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以及脑梗死的病人,几年来一直在吃药。听人说,有了这个病,不能跟夫人干那事儿,否则,“云雨”过后易得“马上风”。为此,我一直保持禁欲,可我才40多岁,难道就这样当和尚?可是,又该怎么办呢?

                                                       成都      刘羽英

刘读者:

您的“顾虑”不无道理。我们知道,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很长,在这样长的时间内,过性生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性交过程中,心跳加快,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这些都可使血压增高。据科学研究,男性在性生活开始阶段的兴奋期,血压稍有上升,待进入性交持续期时,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此时,收缩压可升高20—80毫米汞柱;等到进入性高潮时,呼吸可加快到每分钟40次,心跳每分钟180次,收缩压增高40—100毫米汞柱,舒张压增高20—50毫米汞柱。可见,高血压病发作时若不节制或禁止性生活,很容易引起血压骤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发生中风,也就是您所说的“马上风”,严重的会昏迷乃至死亡。

然而,要对高血压病人规定统一的性生活的规则,是不切实际的。一般来说,Ⅰ期高血压病人,不必过多限制性生活。每周一次大体无妨,但年龄偏大者还要适当减少,以免加重肝肾阴虚症状,加快高血压病程的进展。Ⅱ期高血压病人,房事要节制,每2周1次,或更少,而且应该在服用降压药物保护下进行。Ⅲ期高血压病人,一般不要进行性生活了。至于急进型恶性高血压,即指病情急剧发展,舒张压常持续在130毫米汞柱以上,并有眼底出血、渗出或视乳头水肿。这类病人绝对不能进行性生活。

在这里要交代的是,高血压病人若性交时出现头痛、头昏、目花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性交,必要时立即就医。一旦血压得到控制,病情轻而稳定,就可逐步恢复性生活,但每次持续时间不宜太长,心情不宜过于激动,男病人最好用节省体力的侧卧位(男女相对侧卧进行,称侧卧前入式,亦可实行侧卧后入式)或女上位(女方骑坐在上,西方称“骑马姿势”,国人称为“趴俯式”),而且要节制,避免性生活太猛烈或过度延长“云雨”时间,同时希望不要在饱餐饮酒后房事。

领导不公正,员工易患高血压、脑梗?

编辑同志:

最近,我们局机关人员进行体检,结果发现60%左右的人患有高血压、脑梗、冠心病或心肌缺血等。最近,我们听人说,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老板不公正,手下的员工就容易患这些“时尚病”,而我们的局长和几个副局长非但不公正,且都是“大贪、二贪”,包括各处室的“小贪”,前不久纷纷“东窗事发”。请问,为什么领导不公或好贪,他们自己包括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均易患高血压、脑梗、冠心病呢?

                                                            湖北    黄金岗

黄读者:

巴西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历经10年的研究发现,腐败能导致死亡,廉洁者乐享天年。这位医生用对比的方法,把583名被控犯有各种贪污贿赂罪的官员与同等数量的廉洁官员作对比观察,发现前者在任职期内竟有60%的人生病或死亡。美国一家权威医学研究机构对此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其报告指出,贪污腐败的官员,患心脏病、高血压症等比率,要高出30倍。2005年10月,芬兰科学家麦卡在新出版的《内科学文献集》中撰文指出,如果老板能够认真地对待员工的观点,与他们共同决策,并且在待人上不偏不倚,员工就会认为获得了公平的对待,工作顺心、舒心,患高血压、脑梗、冠心病的比例就低;反之,若员工在不良的环境下工作,心情紧张、精神压抑,患高血压、脑梗、冠心病的几率就很高。该研究对伦敦的6400名男性公务员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调查了这些人在工作场所感受到的公平程度,但没有涉及年龄、社会地位、胆固醇水平、酒精摄入和体育锻炼等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如果老板对待员工的公正程度较高,则员工患高血压、脑梗、冠心病的比例比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员工要低30%。其缘由主要因为老板的不公正,员工们思想压力重,心情压抑,这些容易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从而导致血压增高、精神压抑、心率加快及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同时,可促使血小板聚集,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血压、血脂增高,精神长期压抑,从而易促使高血压、脑梗、冠心病以及抑郁症形成。

可见,你们那个机关“流行”高血压、脑梗、冠心病很可能就是这样的“缘由”。

我为什么不能喝酒?

编辑同志:

我在年轻时因大吃大喝而导致血脂增高,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照样“狂喝海吃”,到了中年后,“人情酒”、“社交酒”更多,结果发展成了较严重的高脂血症以及脑梗死。为此,医生一再叮嘱我不要喝酒。我不明白,医生为什么不让我喝酒呢?

天津       胡青彪

胡读者:

医生的干涉是对的。血脂,即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的合称。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超出正常范围,即称高脂血症。

那么,较严重的高脂血症,即高甘油三酯患者为什么不能饮酒呢?因为酒精除了给身体更多的热量外,还可以刺激甘油三酯合成,使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加以大量美味佳肴伴酒助兴,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热量和脂肪进入体内,为甘油三酯的升高增添了原料。另外,喝酒,尤其是酗酒,还易发生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这是一种重症,弄不好有生命之虞。因为高甘油三酯给胰腺炎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内部环境,而酒精是促使胰腺炎发生的强有力的外部因素。二者结合,使胰腺炎的发生“如虎添翼”。为此,限制喝酒或禁酒,是高甘油三酯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

可见,高脂血症除了科学合理地用药外,平时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如核桃、松子、榛子等植物脂肪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胆固醇。芹菜、莴笋、冬瓜、黄瓜、萝卜、苦瓜、大白菜以及西瓜皮、洋葱、黄鳝等,都有很好的降脂降糖效果,可多多食用。另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心情,注意充足的睡眠,控制“大腹便便”的体态,对“调脂”也大有裨益。至于您的“海吃滥喝”,应尽快改掉,最好与酒“拜拜”!

血脂增高缘何会引起脑梗?

编辑同志:

我在年轻时因大吃大喝而导致血脂增高,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照样“狂喝海吃”,到了中年后,发展成了高脂血症。近来,我发觉听力在明显减退,并经常有耳鸣声。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我的听力减退与血脂高有关系,并警告说如果再不将血脂异常“调”好,到了老年很可能要耳聋,同时患脑梗死、痴呆症等。我不明白,血脂增高及高脂血症,缘何会引起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和脑梗死、痴呆症呢?

天津        胡彪

胡读者:

血脂,即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的合称。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超出正常范围,即称高脂血症。

那么,血脂异常即高脂血症等,缘何会引起听力减退乃至耳聋呢?有关医学专家在研究中发现,这是因为高脂血症时可引起内耳脂质沉积,过氧化脂质增加,直接导致内耳细胞损伤,血管萎缩,从而引起听力减退乃至耳聋。此外,高脂血症者血液粘滞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内耳动脉没有侧支循环,血流缓慢、供血不足,都可引起内耳微循环灌流发生障碍,进而影响内耳听力。听力下降的人怕麻烦别人,尽量减少同他人的言语交流,久而久之,很容易变得孤僻、易怒、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脑梗死、老年痴呆或早老性痴呆

据流行病学调查,年龄在70至79岁的老年人中66%有听力下降,80至92岁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可上升至9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将会有越来越多老年人受听力下降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听力障碍患者比例显著上升,50岁以上人群为1/8,65岁以上老年人则高达1/3。耳鸣和噪声环境下听觉能力下降,是老年性听力障碍的两大初期表现,也是老年人最易忽视的。

另外,对于有高脂血症的人应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即“调整”血脂异常,除科学合理地用药外,平时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这不仅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对防止听力减退及耳聋等也很有益。核桃、松子、榛子等植物脂肪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胆固醇。芹菜、莴笋、冬瓜、黄瓜、萝卜、苦瓜、大白菜以及西瓜皮、洋葱等,都有很好的降脂降糖效果,可多多食用。另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心情,注意充足的睡眠,控制“大腹便便”的体态,对“调脂”也大有裨益。至于您的“海吃滥喝”,应尽快改掉,否则,将后患无穷!

高脂血症应称为“血脂异常”

编辑同志:

我因血脂和胆固醇高,到一家医院就诊,医生说我是“高脂血症”,需要“降脂”治疗。后来,我又到另一家医院就诊,医生又说我是“血脂异常”,需要“调脂”治疗。两家医院的医生为啥说法和处理不一样呢?

武汉      杨鸣

杨读者:

传统观点认为,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超出正常范围,即称高脂血症。可现代观点认为,传统的“高脂血症”称谓不准,一味地予以“降脂”更是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血脂,即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的合称。至于单纯血脂则不能溶于血液中,要和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各种颗粒大小、密度不同的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中,所以脂蛋白又分为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叫“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将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运出,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所以又叫“好胆固醇”。总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时,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脑梗等。“两升高一降低”,即传统说法的“高脂血症”。然而,有的含量升高,有的降低,称“高”不准确;说血脂“异常”较准确,治疗方案应是“调脂”而不是“降脂”,即把血液中过高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下来,把过低的高密度脂蛋白升上去。如此,才是较为科学的称谓和治疗方法。由此可见,后面那家医院的医生诊断和处理较为科学。

胆固醇过低也不好

编辑同志:

我是位70岁的老人,最近到医院检查发现胆固醇较正常值偏高,便要求医生开药,可医生只是笑笑,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胆固醇高一点无妨,在饮食上适当注意就行了,相反,低了却不好呢。我不明白,胆固醇高不是好得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吗?将它降低了不是好事吗?

北京       刘春仪

刘读者:

您讲的胆固醇过高确实会引起心血管方面的一系列疾病,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又发现,胆固醇过低却容易引起癌症。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白细胞具有多种功能,有一种吞噬癌细胞的白细胞,具有杀伤和消灭癌细胞的能力。这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是依靠人体内胆固醇而得以生存的,如果胆固醇值下降,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数量减少及活性降低,癌细胞就会借机肆虐横行。

由此可见,对于那些心血管病人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切不可将胆固醇降得过低,以免诱发癌症。因此,您的胆固醇稍偏高,医生嘱咐您不用药而在饮食上多加注意是妥当的。

缺乏营养素也会引起肥胖

编辑同志:

人们常说,胖子是吃出来的,可我的肥胖根本就不是“吃”的,因为我自己最清楚,平时对荤食控制得很紧。那么,我为什么还这样肥胖且疲倦不堪呢?难道正如俗话说的“喝凉水也长胖”吗?另外,有人说,瘦人脂肪也不少,是否在瞎扯?

福建        张新霞

张读者: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似乎身体肥胖都是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其实并非如此。有关营养学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营养缺乏也会导致身体肥胖,若日常饮食中缺乏能使体内脂肪组织转变成能量物质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烟酸等,体内的脂肪组织就不能转化成能量物质,从而使体内的脂肪组织积蓄而形成身体肥胖。只有在体内的脂肪组织转化成能量物质的过程中有这些营养素的参与,身体中的能量物质才能得以释放,此时脂肪组织的量才能随之减少,即使吃富有营养物质的食物一般也不会导致营养过剩。所以,建议这样“喝凉水也长胖”的人,到医院去查一查微量元素,找一找“胖”的原因,缺什么补什么,从而对症防“胖”。

这里要说的是,过去,人们总是认为,瘦人脂肪少。其实,瘦人的脂肪并不少,而是我们没有发现。早在2007年12月12日,英国《每日邮报》就有了这样的报道,说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磁共振扫描仪”,能搜索出隐藏在人体内的脂肪。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成像小组的吉米·贝尔教授指出,许多外表看起来苗条的人,其体内藏匿了不少危险的脂肪。据悉,这些瘦人体内的脂肪主要集中在心脏和肝等器官周围,比皮下脂肪更容易诱发严重疾病,这可能和瘦人忽视运动有关。

可见,“瘦人脂肪不少”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何谓高甘油三酯血症腰”?

编辑同志:

我有糖尿病,也有高脂血症,最近,因腰痛明显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我是“将军肚”,腰围太大,是什么“高甘油三酯血症腰”,我感到莫名其妙,过去从来没听说过这个新病名,难道是医生“信口开河”?

浙江       夏全保

夏读者:

关于“高甘油三酯血症腰”不是医生“信口开河”,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在加拿大举行的2002年心血管病大会上,有关专家在对335名中年男性的腰围、甘油三酯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腰围大小跟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病率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即腰围越大此病的发生率越高,反之即越低。研究人员还作了相关的科学对比。于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腰”也就这样叫开了。

前不久,美国科学家在本国《循环》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研究报告说,妇女腰部脂肪过多或腰围过大对身体危害大,腰部脂肪严重超标可导致妇女过早死亡。这是由哈佛大学、波士顿妇女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在对44636名妇女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研究发现,腰围超过35英寸(约89厘米)的妇女,她们过早死亡的风险要比腰围在28英寸(约71厘米)以下的妇女高79%。研究报告说,与腰围在28英寸以下的妇女相比,即使腰围超过35英寸的妇女体重正常,她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要高两倍,死于癌症的风险要高63%。报告还说,此前已有研究发现,腰部脂肪过多会增加妇女罹患糖尿病、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日本这几年很流行的一个词,它的一个外在表现就是腰围的增加。根据日本肥胖学会的规定,40岁以上男士腰围超过90公分,40岁以上女士腰围超过85公分,在日本就被认定为“三高”患者或预备患者。因此,减腰围,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现在,这项内容又有了“强制”性意味。据《朝日新闻》2008年3月30日报道,日本所有企业须每年必须为员工体检,居家人士每年也要到当地的卫生机构检查(若不到会有人来电催促)。但从2008年4月开始,5600万日本人必须强制控制腰围了,因为如果到明年体检时,腰围仍然超标,就有可能要缴纳比别人高的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费,因为肥胖的人在看病就医上所花的钱比体型正常的人要多得多。

另外,成年男子腰臀比例如果超过0.9,患直结肠癌的风险将会增加一倍以上。因为直结肠癌主要来源于肥胖因素,高脂肪饮食和纤维素摄取过少,都可能导致直结肠癌症的发生。在直结肠癌的病房中可以看到,患者几乎全是胖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重度肥胖。尤其是中段肥胖也就是肚子较大的人患直结肠癌的更多,所以,肥胖男性最好经常量量自己的腰围和臀围。而腰臀比0.7的女性最有魅力。许多研究认为女性腰臀比的最佳值是0.7。美国一组医生对3类体重(正常体重、低体重和超重)和4类腰臀比(0.7、0.8、0.9和1.0)组合成的12种女性体形进行评价,发现医生们比较欣赏正常体重伴低腰臀比为0.7或0.8的女性,认为她们最有魅力,最体现青春健康。另有研究发现,美国男性大学生也认为低腰臀比的女性更有吸引力,更健康。

由此可见,“大腹便便”不仅影响形体美,且是已患糖尿病或日后患糖尿病、脂肪肝、结肠癌等的“信号”。因此,您不妨经常测量测量您的“腰围”,或曰腰龄”,可以拿自己的同龄人做参考物:比如大家都做一个弯腰摸脚趾的动作,别人做起来比较轻松,而自己很费劲,甚至腰还有点疼;大家一块郊游爬山或做一下别的超负荷运动,别人睡一觉就恢复了,而自己过了两三天还缓不过来,腰酸背痛的。如果是这样,你真的得反省一下了,你的“腰龄”很可能超标了,说不定哪天就会受到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青睐”。

如果您的腰围已经超出或正好等于90厘米,那么,就应该检查一下血中甘油三酯和空腹胰岛素水平,看看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腰”还有多长的距离,也许,您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朋友”们“亲吻”的日子为期不远。

                   何谓“腰龄

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新名词,即“腰龄”。我百思不得其解,过去只听说过什么年龄、骨龄、心理年龄等,“腰龄”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人的腰也有年龄?

上海      周阿娣

周读者:

如今,像您这样对“腰龄”问题困惑的人也许还很不少。不错,人体的腰确实有年龄,如我们年龄是20岁或30岁、40岁、50岁等,腰椎以及腰部软组织的功能是与年龄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年岁不同的腰。一般来说,人到30岁以后,我们的腰椎以及椎间盘等才开始慢慢退化,50岁以后才容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骨质疏松症等,可现在竟然十几岁、二十几岁或三十岁刚到,年纪轻轻者就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等打上了交道,可谓年龄与“腰龄”极不协调,“腰龄”的严重超标直接影响了这些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您不妨经常测量测量自己的“腰围”,或曰腰龄”,可以拿自己的同龄人做参考物:比如大家都做一个弯腰摸脚趾的动作,别人做起来比较轻松,而自己很费劲,甚至腰还有点疼;大家一块郊游爬山或做一下别的超负荷运动,别人睡一觉就恢复了,而自己过了两三天还缓不过来,腰酸背痛的。如果是这样,你真的得反省一下了,你的“腰龄”很可能超标了,说不定哪天就会受到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青睐”。

如何才能不让“腰龄”超标?除了多锻炼身体,尽量远离电脑、电视外,还要注意控制饮食,不让“将军肚”凸起来。此外,有人建议不妨在椅子上做一个简单的保健动作,即双手交叉抱颈,向前挺腹,向后仰头,坚持一会儿,然后放松,工作间隙,重复做上三五个动作,对颈椎、腰椎都有很好的拉伸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坐姿工作时颈腰椎反向受力带来的负担。

为啥要查餐后血脂?

编辑同志:

最近,我因头昏头晕心慌胸闷及全身无力等到医院就诊,医生在嘱咐我查餐前血脂后,又嘱我查餐后血脂,且要连续查4次。我怀疑医生是否搞错了,要不然就是为了医院“创收”,因为过去我只听说查餐后血糖,从来没有听说查什么餐后血脂。请问,有这个必要吗?

                                                    河北       王彬

王读者:

您的疑问不无道理,传统观点认为查血脂往往都是在餐前,医生也嘱咐病人早晨不要吃饭,即空腹抽血,说那样较准确,其实,现代理念认为查餐前(空腹)甘油三酯水平,不能准确反映体内甘油三酯代谢的状况,因为人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进食状态,即餐后状态,而常规血脂化验的指标中,甘油三酯受饮食的影响最大,而查餐后血脂即甘油三酯的意义也就愈来愈大。近年来,有关医学专家在研究中发现,正常人进食高脂饮食的6—8小时,血甘油三酯水平基本恢复空腹状态,但冠心病患者不仅餐后甘油三酯水平的上升幅度大,而且餐后6—8小时仍然维持高水平,与正常人有显著的区别。此外,餐后甘油三酯越高者,血管壁也就越厚,管腔阻塞自然更严重。目前认为,餐后的甘油三酯升高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也就是说,餐后甘油三酯显著升高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大。因此,化验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对于冠心病的早期防治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餐后检查呢?即按规定先吃高脂肪的食物,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抽血,即餐后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化验甘油三酯浓度,即可基本上确诊或排除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可见,医生的嘱咐没有错,而是您的观点“落伍”了。

高脂血症患者能否进补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脂血症患者,现在是冬春季节,我想补一补。可我夫人说“高血脂”不能补,凡是补品补药都可使血脂上升,非但不补反而有害。我夫人的说法对吗?我能不能进补?

湖北      童金奎

童读者:

高脂血症是全身代谢性疾病。血液中有两种主要的血脂,即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如果您的总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超过标准,则表示你有可能患上高脂血症。

关于高脂血症患者能否进补,有关专家答曰:只要进补得当,并可达到调整血脂的目的。如人参,就属于典型的补药,它具有双向调节血脂的作用。若您属于气虚、阳虚的高脂血症,可选用之。其次,您若属于阴津亏损的高脂血症,可选用何首乌、黄精、玉竹等药物,这些药物均有良好的调脂作用。至于黄芪、灵芝、女贞子、金樱子、冬虫夏草等都有很好的调脂作用,其他如栝楼、大黄、决明子等也有类似何首乌的功效,同样起到补益机体的作用,对血脂增高合并便秘的的患者更为适宜。这3种药物虽不是补药,但符合中医“以通为补”的宗旨和原则。

为此,常用的“调脂”中成药有降脂灵、康尔心、通脉冲剂、固肾生发丸、乌发丸、保和丸、大山楂丸等;中药何首乌、黑豆、莱菔子、核桃、决明子、黄精、玉竹、金樱子、虫草等,多具有滋阴、养血、活血、利水、补脾、益气的作用,可有效调整血脂,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酌情选用。

现在介绍一副“调脂”方:首乌黑豆炖甲鱼,即取何首乌30克、甲鱼60克、红枣3枚为原料,先将甲鱼去内脏,洗净切块,略炒,然后同黑豆、首乌、红枣(去核)及生姜3片一起隔水炖熟,调味后,饮汤吃肉佐膳。此方对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高血脂者应该多吃白肉,比如鱼肉和一些海产品。但有些高血脂者不爱“白肉”爱“红肉”,即我们常吃的猪牛羊肉。那么,比之羊肉和猪肉,牛肉更适合高血脂者。因为对于血脂高的人来说,不但要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也要控制热量摄入。牛肉的胆固醇含量虽然和羊肉、猪肉差不多,但其所含热量要远远低于猪肉和羊肉。此外,牛肉后腿部位脂肪含量少,胆固醇含量也低,更适合血脂高者。

当然,高血脂者虽可开荤,但也应食之有度,每天二两即可,且最好吃清炖的,避免红烧。炖时加胡萝卜、白萝卜或蘑菇,可有效去除油腻。其次,高脂血症患者的膳食原则应是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烹调时最好选用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严格控制动物性脂肪及油炸食物,同时给予低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嘱多食蔬菜,严禁饮酒等。

健康观察

别让“脑中风”缠上您

作者:王金山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的治疗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

多发性脑梗塞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除常见的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痴呆。医生们就将这种痴呆称为多梗塞性痴呆(即动脉硬化性痴呆)。多发性脑梗塞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本病的病灶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双侧梗塞较单侧容易发生痴呆。至于此病的后遗症临床常见症状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肢体浮肿、麻木、疼痛、怕冷、卧床不起、失语、痴呆、饮水上呛、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据悉,全球每12秒就有一位中风新发患者,每21秒就有1人死于中风,中风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25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人数超过150万,脑卒中幸存者600~700万。近百年来,中风肆意侵掠人类健康,街知巷闻的名人同样逃不过厄运,如前苏维埃领导人列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前以色列总理沙龙、香港武打明星刘家辉、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陈强、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等,都没有逃脱“中风”的魔掌。

如今,中风的人群叠加效应和快速增长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已成为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您对“脑中风”了解有几多

    45岁的季先生是一家电脑公司的负责人,平时工作压力非常大,经常加班熬夜,吸烟还特别凶。

近期,公司一个计算机安全软件(防火墙)项目又要到交付期了,负责的季先生很是着急,时常感到头痛,可他认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没放在心上。一天,他在办公室加班时突然摔倒,但起来后没发现任何异常,就没太在意。项目顺利结束那天,同事们一起去喝酒庆祝,不料唱卡拉OK时季先生又摔倒了,并且第二天早上发现右半身有些发麻。到了下午,发麻的身子已经不会动了,而且发生了昏迷……季先生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他得了脑中风,而且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47岁的杨某是常州某家公司负责人,2015年3月18日上午他刚到公司,突然感觉右侧肢体麻木,不能上举,口齿不清,吓得同事连忙打电话通知他家人,然后由家人送到常州四院检查,诊断为脑一过性供血不足,俗称是小中风,医生给予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李翊君的妈妈在逛商场时突然感觉半边身子不对劲,即麻木无力,同时头昏头疼明显。李翊君急忙打“的”将妈妈送回家,嘱躺着休息。一会儿,妈妈说身上舒服多了,李翊君就没有坚持送妈妈到医院就诊。下半夜时分,李翊君妈妈说现在很难受,要女儿护送到医院看急诊。李翊君见妈妈不对劲,急呼“120”,待到了医院后,妈妈已经昏迷了。医生立即进行抢救,虽然人醒过来了,但半边身子却瘫痪了。医生说李翊君妈妈患的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如果能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并做到科学的“溶栓”治疗,不错过“卒中溶栓时间窗”,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不良后果了。李翊君后悔得连连跺脚,暗自责骂自己。

王先生突然感到头晕、恶心,并吐出约200毫升咖啡色血液,排黑便一次。到医院后,他的血压为95/67mmHg、血糖30mmol/L,初诊为糖尿病及消化道出血。经过治疗,他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谁知住院3天后,他忽然出现了左下肢无力、不能行走等症状。经颅脑磁共振检查发现,他脑部右额顶叶深部出现了急性梗死灶。原来,王先生的消化道出血只是一种症状,实际上是脑梗死引起的并发症。那么,王先生是因消化道出血到医院救治的,怎么会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呢?原来,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造成脑组织受损,使垂体释放出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致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量升高,使胃黏膜受损,同时造成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如今,脑中风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甚至不少年轻人也难逃厄运。可见,要预防此病,首先必须对它有正确的认识。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此病认识模糊,甚至误解等等。

脑中风是一种病?

脑中风是一种病吗?不是,而是一类疾病,它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中风仅发生于中老年人?

诚然,脑中风的主要侵袭对象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90%以上的脑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 33%的脑中风发生在65岁以下,然而,近年来不断“年轻化”了,据悉,小于40岁的脑中风患者比例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1.29%上升到90年代的7.83%,如今比例更高。

年轻人发生脑中风除了有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外,还有如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应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另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丰富的夜生活以及缺少锻炼加上长期的身心压力大等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瘦人不会发生脑中风?

    “我这么瘦,咋会发生脑中风?”某公司文员P君沾沾自喜地对同事说。瘦人真得不会得脑中风?有关专家对3975名6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胖瘦与脑中风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肥胖者只是因其容易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所以历来被认为容易发生脑中风。其实,瘦人如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样有发生脑中风的危险。可见,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发生中风。

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患脑中风?

“我的血压正常咋会得脑中风?”也许,您会这样惊讶地问。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准确。我们知道,高血压是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血压正常甚至偏低就不会有脑中风的发生。其实,低血压也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正是因为血液对血管存在一定的压力,才保证机体有正常的血液供应,如果血压过低或被降得太低,就有可能诱发缺血性脑中风如脑血栓形成发生。原来,中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俗称脑溢血,高血压引起的就是此类中风;另一类是因脑动脉硬化所造成,医学上称为脑梗塞,这就是血压不高或者血压低下的人易得病的原因。其次,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存在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均可以引发缺血性中风。另外,脑动脉硬化就是血压不高的人得中风的“温床”。例如,您的血压虽然正常,若常有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严重失眠、心慌等症状,这就得当心了,说明很可能患有脑动脉硬化症。

                           眩晕无关紧要?

“我最近接连眩晕了好几次,事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不仍然照样上班嘛!”某公司的S君轻描淡写地对同事说。其实,这位女士麻痹大意了。眩晕,又称“小中风”。那么,何谓“小中风”呢?小中风,亦称其为短暂性脑血管缺血,英文缩写为TIA。小中风的表现与中风先兆症状没什么两样,病人头痛、头晕、半身麻木,或突然一下子半身无力,说话不利索,眼睛看东西模糊。它与中风先兆的区别在于小中风一定在2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检查小中风病人的脑组织,会发现没有脑细胞死亡。小中风过去后,病人的脑细胞应该完全正常。如果超过了2小时,病人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这时就应该叫脑梗塞了。可见,对“小中风”的认识,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不能认为不“眩晕”了,就认为自己没事了,就不去管它了,那样会出大事的。据悉,约有一半“小中风”的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以免日后变成脑梗塞。至于有的人若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应该抓紧时间治疗,以免日后引起“缺血性中风”。

                        大脑咋会缺血又出血?

有人所质疑的可能是一个人大脑既然发生了缺血性中风,就不会再发生出血性中风了。然而,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我们知道,脑梗塞与脑溢血,前者指的是脑血管受阻(血栓形成或栓塞),即缺血性中风;后者指的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脑血肿和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过去由于医疗检测技术的落后,传统观点认为这两种疾病一般不会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作。然而,现在由于现代化检测技术的先进,如CT、磁共振、PET等,脑梗塞与脑溢血,即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病变已能够清楚地诊断和鉴别,从而得出这两种疾病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双重中风”,亦称“混合性中风”。

                       脑中风别急着康复治疗

长期以来,我国综合性大医院对脑中风急性期的患者注重药物治疗,几乎没有真正开展康复治疗,错过了康复的最好时机。不少患者只保全了生命,却遗留了严重残疾,最后只能返回家庭,不能回归社会。国外24—48小时后即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等。可见,脑中风的防治绝不只限于单一的医院治疗,而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这里要说的是,有的人认为只有大脑才会中风,其实,人的肺、脾、肝、肠、眼睛、耳朵、心脏、子宫以及下肢等,都会发生中风。可见,中风的类别可谓五花八门,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以免认识有误。

链接

                     哪些人容易受“中风”青睐?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脑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把血压水平控制到低140/90mmHg时可以明显减少中风的发生,所以高血压患者在日常应该重视监测血压并且做好记录,在门诊的时候提供给医生参考。

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患者    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心脑血管病有密切的关系,血脂异常也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以要慎防脑中风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房纤颤和心脏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容易导致脑中风,其中心房纤颤是脑中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吸烟    常常吸烟会影响血管和血液系统,比如说会加快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蛋白的水平等等,特别与中、青年人群患脑中风的关系更大。

饮酒过度    长期大量饮酒和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患者容易并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那么,在脑中风早期应该如何快速识别呢?请掌握FAST原则

 F(face): 看看患者是否出现面部不对称,即嘱患者微笑,一侧脸部低垂。

A(arm):判断患者是否手臂乏力,即嘱患者向两侧伸直手臂,一侧稍有下垂。

 S (speech):判断患者是否有言语障碍,即嘱患者重复一句简短的话,看能否重复/言语奇怪/含糊不清?

T(time)尽快就诊,即当出现中风征象,尽快呼叫“120”,请神经或脑病科医生诊治。

链接

患者如何进行动作训练?

(1)洗脸动作:开始时用健手洗脸、漱口、梳头,以后逐步用患手协助健手。

(2)更衣动作:衣服宜宽大柔软,式样简单。穿衣时先穿瘫痪侧,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穿裤子动作的顺序同穿上衣一样。

(3)洗澡动作:最初须有人协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次数,然后再逐渐让患者单独试行洗浴。

(4)进食动作:发病早期实行喂食,以后逐步试行自食,康复期也以半流质为宜,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吞咽困难者要用鼻饲,以后可带着鼻饲管练习自口进食。仍用流质或糊状饮食,待进食无呛咳或返流时,方可去掉鼻饲管。

(5)排便训练:如有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者,需给予相应处理。患者一般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属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再由患者自理。

(6)家务劳动:在部分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可从事简单家务劳动,如叠被、洗碗、开关门窗等活动,或在室外晒被、种花等脑梗塞康复锻炼法。

茶疗“降压”防“脑梗”

时下流行一句话,叫做“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而在“病”中,高血压病可是令人最头痛的毛病之一。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以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疾病。发病与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喜欢吃咸的食物等因素有关。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发展下去可有头晕、头昏、头疼、眼花、耳鸣、失眠、无力、心慌、胸闷等症状,再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此病既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又有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的凶恶杀手。另外,高血压与“脑梗”,可谓“难兄难弟”,狼狈为奸。高血压控制不好,“脑梗”的发病率就高。为了防治高血压病,人们可谓想方设法驱除这个病魔。实践证明,除了嘱咐患者坚持服药外,另外配合一些其他方法如中药泡茶喝,自我按摩法等,可使降压效果更好。现就有关专家的介绍及笔者长期临床的实践经验分别介绍如下。

茶疗降压,即通过喝茶来达到应有的降压效果。

(1)每次用山楂1~2枚泡茶喝,每天喝3~5次。山楂有促进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血糖等作用。

(2)用甘菊花,最好选用杭州产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每次取3克左右泡茶喝,每天3次左右。菊花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降低血压的作用。如果再加上金银花、甘草各3克同菊花放在一起煮水当茶喝,降压、清热解毒的功效将更好。

(3)用晒干的槐花3~6克泡在开水里当茶喝,可起到明目开窍、降低血压、清热解毒的作用,尤其降压效果比较明显。

(4)用15~20克决明子泡茶喝,每日3~6次,连续服用一段时间,降低血压也非常明显。

(5)用玉米须25~30克泡茶喝,每天可服用3~6次。玉米须不但有很好的降低血压的作用,还有利尿、消肿、止血、止泻和健胃的作用。

此外,取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即莲子心12克泡茶喝,或取枸杞子9克泡茶喝,一日一次,均可起到降低血压、养心安神、润燥明目的作用。

最后要交代的是,高血压病人平时饮食则以低盐、低脂肪为原则,多吃蔬菜和水果,要戒烟和尽量不喝酒。这样,在服药的同时再配合以上的疗法,那么,您的高血压定会很快降下来,“脑梗”也不会“缠”上您

链接

                       食疗防中风

那么,为了防止脑梗塞复发或预防脑梗塞,我们平时应多吃哪些食物呢?

  芦笋:含有多种甙类化合物,芦丁、甘露聚糖、胆碱、叶酸等对心脏病、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红薯:具有消除活性氧作用,活性氧可诱发动脉硬化。

  卷心菜:能使胆固醇转化为酶后排出。

  芹菜:嫩芹菜捣汁加蜂蜜,可防高血压。芹菜连根与糯米同煮稀粥,治疗冠心病。

  芥菜:煮粥可以高免疫力,冲茶降压。

  大白菜:含微量元素硒,而硒是心脏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大蒜: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浓度,延缓血管硬化,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动脉硬化减轻,预防血栓形成。

  蕨菜:含萝卜素、维生素C、蛋白质、纤维素等多种微量元素及16种以上氨基酸,具恢复脑细胞功能,安神降压。

  大葱:消除血管内不正常凝固,防止动脉硬化。

  番茄:含番茄素,能够保护低密度脂蛋白,免受氧化破坏,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肌梗塞和高脂血的发生,防止动脉硬化。

  黑木耳:能降低血液凝块,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有特殊效益。

  黄瓜:丙醇二酸在人体内可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有预防冠心病的功效。

  苦瓜:富含维生素B1,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内含维生素C,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等作用。

  菠菜:含大量抗氧化剂,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即能激活大脑功能,又可增强活力。

  南瓜:含多种微量元素,对高血压有一定效果。

  木瓜:含17种以上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能软化血管。

  草莓:富含维生素和果胶物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溢血有很高临床价值,对高血压有一定功效。

  猕猴桃:含17种以上氨基酸、果胶、鞣酸、柠檬酸、黄酮类物质,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尤其维生素C和硒含量丰富,长期食用,可降血压、血脂等症。

  猕猴桃汁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不齐,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

  杏:食用杏仁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西瓜:西瓜汁富含维生素A、B、C和蛋白质、葡萄糖、果糖、蔗糖酶、谷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苹果酸、番茄色素、磷酸及钙、铁、粗纤维等,对高血压有很好作用。

  柿子:柿叶含大量维生素C,具有降压、保护心血管作用。柿子中含维生素较一般水果高,对于心脏病、心梗、中风都大有益处。其含有一种酚类化合物,有预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柑橘:在水果中,柑橘含抗氧化成分最高,可预防血栓形成。经常食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核桃:生吃核桃与桂圆肉、山楂,能改善心脏功能。

  石榴:软化血管。

  枣:辅助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缓和动脉硬化。

  苹果:每天食300克,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即可下降,血管也不会硬化。

香蕉:富含的钾元素对于脑中风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为钾是神经传递的媒介物质,对于神经信号传递和细胞营养的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天吃约100克的香蕉,将大大减少患脑中风的危险。

土豆:富含钾元素和维生素C,所以,其作用和香蕉类似。中医认为,土豆具有和中养胃、健脾利湿、降糖降脂、宽肠通便的作用,每天吃一次土豆约50克,可使中风机会下降32%。

牛奶:除含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多种营养物质外,还含有一种名为“吡咯喹苯醌”的营养物质,这种物质对脑神经起着保护的重要作用。因此,每天喝牛奶对防治脑中风大有益处。

                         脑梗塞患者的饮食“红灯”

(1)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

2)少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的摄入;忌食过多酱、咸菜等。

  (3)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绿豆、羊、狗肉等。

4)忌嗜烟、酗酒。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少量饮酒有益,但大量引用烈性酒,则对血管有害无益。

                    脑中风预防大处方——叶酸

    本家亲戚王大伯,今年已90有余,虽较胖但至今无“冠心”无“中风”。笔者回乡下向他讨教,王大伯嘿嘿笑着说:“乡下人,不需要你们城里那种'关心’(冠心病)、'风’(脑中风)病……”“大伯,我也快步入老年了,不想让这样的病来'关心’、'中风’我,今特来向您讨教……”“向我讨教什么呀,每天的粗茶淡饭,不过,农村有的是蔬菜和黄豆花生等,又没有农药污染,我可是喜欢吃哟!”

    “您都吃的是什么蔬菜?”我追根溯源。

    “苋菜、油菜、菠菜、小白菜、西红柿、胡萝卜、洋葱、大青豆、土豆、生花生……” 王大伯一口气说了十几种。

    “难怪大伯有个好心脏好大脑……”我默默念叨着。

    王大伯的日常食用的这些蔬菜及其豆类等食物,均含很多成分的叶酸和维生素B6。据测定结果,红苋菜100克中叶酸含量高达近420微克;菠菜100克中含叶酸347微克;西红柿、小白菜、油菜等都含有相当量的叶酸。在豆类、坚果类食品中叶酸的含量也较丰富。如黄豆100克中含叶酸381微克,花生、豆腐干中叶酸含量也较高。

    由此可见,叶酸,有维护人的生命之誉,是人的健康“支柱”之一。

    脑中风、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帕金森氏综合征、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等,这些令人恐惧的疾病,正越来越多地与叶酸这个似乎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叶酸,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被发现分离出来的B族维生素之一,排名顺次第九,由于开始是从菠菜的叶子中提取而得以冠名。

叶酸,是人体营养的重要物质,其作用在于参与细胞核酸代谢和神经传递。如果孕妇缺乏叶酸,会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畸形,引起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早在古代,《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就载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把蔬菜作为五谷的补充和辅助食品,并且正确指出只有谷、肉、果、菜四者互相调剂配合,才能达到补益精气的作用。

    科学证明,凡每天摄入叶酸大于400微克,维生素B6达3毫克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这些物质可使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血浆中已经升高的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加快,水平降低,从而起到保护心脏,减少冠心病发生的作用。如果叶酸和维生素B6摄入不足,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必需氨基酸——甲硫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较多的胱氨酸。胱氨酸可引起娇嫩的动脉壁细胞坏死和脱落。动脉壁受损后虽然能很快自行修复,但其内壁的上皮细胞的再生功能却比较缓慢,于是动脉壁上便会出现许多微小的斑孔。这时血液中较多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物质,就以极微小的颗粒形式滞留和堆积在这些受损动脉壁的微孔内,久而久之,便形成动脉硬化。

前不久,一项由中外知名医学专家共同参与的预防脑中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补充叶酸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人群脑卒中的风险。这项研究结果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2015年度科学会议上公布,并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同步在线发表。

  根据“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团队经过四年半时间对两万名中国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后发现,与单用依那普利降压相比,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显著降低21%脑卒中病例发生,基线叶酸水平较低的高血压人群获益更为突出。该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霍勇表示,“这是我国多学科领域专家合作在转化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我们给全世界脑卒中预防开出了大处方。”

看来,本家亲戚王大伯的“高寿”对我们这些城里人是个启发……

                          自我按摩可“健脑”

    手法及取穴

    揉印堂,抹前额,分推两颞,揉按百会,指叩头,搓手浴面,推耳旁,按揉风池、天柱,擦大椎,摩中脘,揉气海,拿揉合谷。

    随证加穴

    (1)肾精亏虚和心肾不交型,若恍惚健忘、心悸失眠、头晕耳鸣者,可加按揉肾俞、志室,按揉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搓擦涌泉。

    (2)心脾两虚型,若面色苍白、健忘怔忡、食少倦怠、腹胀便溏者,可加按揉脾俞,摩中脘,按揉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3)痰浊扰心型,若健忘嗜卧、头晕目眩者,可加捶脾俞、胃俞,按揉内关、丰隆、三阴交。

释疑解惑

  “腔梗”咋无明显症状?

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单位体检无意中被查出有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令我大吃一惊。可我不明白的是,我既然有腔隙性脑梗死,平时除有时有点头昏头晕外,并无其它不适感觉。我怀疑机器检查是否准确。另外,我若真是腔隙性脑梗死,该怎么办呢?会不会也发生脑中风而偏瘫?

                                                         武汉      周彬

周读者:

“腔梗”,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简称,分单发性和多发性。据统计,临床中约有30%左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很轻症状,然而头颅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却发现有栓塞病灶,您即属于此类。

那么,既然发生了腔隙性脑梗死,为何没有明显症状呢?这是因为栓塞病变发生在脑部的不重要功能区域,且范围又小的缘故。现在,您若怀疑机器检测有误,可换一家医院再次检查一次,然后请有经验的医师看一看再确诊。若确诊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也用不着“风声鹤唳”,即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以“防患于未然”,以免以后“梗死”发生在有功能的脑区,那就真的“中风”甚至会偏瘫了。

目前,您应该到医院作一次正规和全面的医学检查,仔细寻找一下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子,如高血压、高血脂、高黏血症、动脉硬化、肥胖、血液学异常、高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或服避孕药等,并针对危险因子进行干预治疗。有关专家建议长期服用钙拮抗剂尼莫地辛,因为脑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可造成神经细胞凋亡,尼莫地辛可起到对脑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又能减轻脑血管张力,改善脑供血。其次,可长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以防止引起脑梗死复发的血小板凝集。总之,希望您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饮食调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控酒,并适量运动,以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功能。同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精神状态。

  脑鸣咋要看肝?

编辑同志:

我有一事不解,3年前,我因“脑鸣”而四处治疗,有的医生说我脑血管有问题,有的医生说我颈椎有问题,有的医生干脆说我“肾亏”、“肾阳虚”,等等,可治疗效果均不显著,反而因吃药吃得我口干、咽痛、鼻子出血、夜晚无法入睡。如今,每次发作时头痛如裹,脑鸣不止,时如蝉鸣,时如雷鸣,使我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近日,我在朋友的引荐下,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就诊。这位老中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后,说我的“脑鸣”应“从肝论治”。几幅药吃下来,“脑鸣”明显好转甚至有时消失。我不明白,“脑鸣”怎么会跟肝有关系呢?

             南京      胡继军

胡读者:

脑鸣在中医学中属眩晕症的范畴。一般发作时,病人自觉脑子嗡嗡作响,有时伴头昏头痛、胸胁隐痛、耳鸣耳背。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脑鸣是由肾虚引起的,多从肾虚治。然而,近年来,有的中医专家从肝辨证论治脑鸣,每获奇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肝体柔而性刚,恶抑郁且喜条达,肝不仅主一身之筋脉,犹主一身之气机,故肝主疏泄。肝之与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升一降,相辅相成,共同协作,主持者人体生命运动之总机制——升降出入也。无论外伤或内伤,肝之所伤,必伤及肝之气机矣。气机失畅,诸郁乃成。可见,肝伤则会气机逆乱,容易郁滞隐隐作痛,或失其所养,风邪内动,上扰巅顶,而诱发头痛,脑鸣耳鸣。证属肝失疏泄,上犯清窍。治则予以疏肝行气。为此,这位老中医改变“治则”,对你“从肝论治”不无道理。另外要说的是,中医所说的“肝病”跟西医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是不一样的。

长期食素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

编辑同志:

我是个食素者,长年累月大都吃的是蔬菜和水果,很少吃荤菜。朋友最近来访,说我如此“食法”容易患心血管病。我不明白,蔬菜和水果类不是净化心血管的吗?怎么会引起心血管方面的毛病呢?

                                                  杭州          萧萍

萧读者:

传统观点认为,多吃素食,不仅能净化血液,还能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然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食素,甚至连牛奶、鸡蛋也不吃,会令身体缺乏维生素B12,进而有可能出现血管硬化的情况,患心脏病和中风机会反而相应增加。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客座教授胡锦生以及他的同事曾对100名食素超过10年的人士进行跟踪研究,当中七成人吃“清斋”,即连鸡蛋、牛奶及乳酪制品都不吃,结果发现四成被访者颈血管内膜比正常饮食者厚,血压亦较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血胆固醇虽偏低,但血管硬化病变的发生率,比非素食人士要高。另外,香港有5%的人口基于宗教、健康或瘦身等原因长期素食,结果造成许多人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B12,而维生素B12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如果缺乏便会导致身体内的同型高半胱胺酸之水平提高,从而不同程度地损坏血管内膜和令血管外皮加厚,引起血管硬化,导致中风的几率也增高。

可见,我们提倡素食,不是禁忌荤食。适当吃点肉,对身体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孕妇,进食适量的肉食,如鸡、鱼、蛋、牛奶、猪肉等食物,可使营养均衡。正常的科学膳食是,动物性食品占16%—25%,其余大部分是植物性食品。当然,对选择吃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建议最好食用一些蛋、奶或乳制品,这样可以弥补素食中的蛋白质不足和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的缺少。例如,奶类加五谷类,如奶酪配全麦面包。另外,平时可以食用适量的干果,并增加日晒时间,以补充维生素D。对有维生素B2、维生素B12缺乏征兆和已出现症状者,如口角炎、皮炎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定剂量的维生素B2、维生素B12制剂。

夹话筒缘何“夹”成了中风?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老公在办公室里用颈部和肩膀夹着电话机给中学时的一位女同学打电话,凑巧,我有急事到办公室找他,见他正在神色飞扬地“神侃”,便没有惊动他,而是悄悄地坐在了他的后面。眼看时间太久,我实在忍不住了,猛地大喝一声,吓得他一哆嗦,电话机也摔在了地上,而他本人也倒在地上,后急送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我不明白,他怎么会轻易地中风呢?

安徽      齐金英

齐读者:

您老公此次的“不幸”,其一与您的“惊吓”有关系。医学科学证明,中风除躯体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强烈的焦虑、紧张、愤怒、惊吓、恐惧、压抑等情绪波动,以及长期、繁重的劳动和过度的精神疲劳,亦可成为中风的诱发因素。

惊吓,是指人们突然面临危险,遭受恶性刺激所致的害怕、恐惧。心胆俱裂以及脑血管破裂等的心理,如家遭火灾、地震将临、突闻噩耗、目睹恐怖场面、遭受猝不及防的突然袭击、大祸临头等等,均可引起惊吓。由于惊吓是一种超过人体正常心理状态下的烈性精神刺激,可导致急性心身反应,出现大脑和机体功能的紊乱,轻者心惊肉跳,冷汗淋漓;重则面色苍白,神情恍惚,呆若木鸡,甚者精神失常,语无伦次,惊吓致命。

可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随意用恐吓来戏耍别人,以免发生意外。

另外,您老公的中风很可能也与长时间歪脖子夹电话有关系。据有关专家介绍,导致脑卒中发作起病看似在颅内,祸根实则在颈部,大约80%以上的病灶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系统。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明,脑卒中多由患者颈动脉内膜增生、狭窄及斑块脱落,导致脑动脉血管栓塞所造成。法国医学研究人员经过研究表明,歪着脖子打电话,会压迫颈部动脉,使从颈部到脑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脑部功能失调,即会发生耳聋、失明、轻微中风等现象。研究人员指出,颈部结构在人体上其实相当脆弱,一般人很少注重颈部保护,常使之处于不正常的扭曲状态,长时间的压力累积,不但会导致腰酸背痛以及颈椎病变和颈部软组织损伤等,还可能导致类似中风的血液循环受阻的危险。以目前医学统计资料来看,颈动脉循环受阻导致的脑中风比例,年轻人约有20%的危险。

可见,人们在打电话时,不要用脖子夹着电话,尤其不要维持时间太久。否则,就有可能引起颈椎病变以及颈动脉和脑血管发生意外。当然,以后可不能再这样“吓”您老公了。

最后顺便说一下,当对方正在谈论什么秘密或隐私时,蓦地被人发现或打搅,往往也会引起情绪剧烈波动,甚至发生短暂休克或中风甚至猝死。您老公和他那位中学女同学的“隐秘”通话,是否也有这样的缘由?

腿也会发生中风?

编辑同志:

我是位45岁的中年妇女,且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及风湿性心脏病等。因为提前病休,无所事事,并迷恋于上网,有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前天下午,我正在“网游”,忽然觉得腿肚子很痛并肿胀,站起来时疼痛更加剧烈,无法行走。老公急忙呼叫“120”将我送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我这种病叫电脑血栓症,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静脉血栓症或动脉急性栓塞,通俗比喻就是“腿中风”。我不明白,平时只听人说脑中风,腿怎么也会中风?

广州      夏鸣英

夏读者:

通常人们所说的中风也叫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分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塞)两大类。临床上还有其他一些“中风”,可能鲜为人知。如肺中风、心脏中风、脾中风、肠中风、子宫中风、耳中风、眼睛中风等,也是常有的事。至于“腿中风”,传统观点认为其80%—90%是由心脏病引起。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或冠心病的人,由于不时的房颤,使正常血流在心房内产生漩涡,导致部分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粘附在心房内壁上,形成附壁血栓,这种血栓随时都可能脱落,随血液流向远端。当脱落的血栓卡在动脉(静脉)的某一分支部位时,就可能使血管发生阻塞,造成一条腿或两条腿血液供应中断而导致下肢瘫痪或坏死。

腿中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剧烈的腿痛,然后下肢麻木,皮肤苍白发冷,不能随意活动,足背动脉(静脉)搏动消失。若不迅速采取急救措施,下肢缺血4至8小时后,就可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另外,若病情迅速发展,大量的肌肉坏死,毒素被吸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至于您的发病原因,很可能与您久坐电脑前而缺乏运动,再加上下肢离心脏较远,很容易使腿部血液流回心脏不畅而产生凝固,成为血栓。再加上若处于空调环境中,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发生脱水的现象,血液黏稠度就会增高,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

百病防为先。如何预防“腿中风”呢?有关专家指出:(1)控制血压;(2)控制血脂;(3)降低血粘度;(4)注意饮食;(5)劳逸结合;(6)戒烟戒酒。

总之,预防“腿中风”是一件说易行难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并时时刻刻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您以后要尽量缩短“上网”的时间,注意有张有弛。

久咳不止提防脑卒中

编辑同志:

近段时间,我不知啥缘故,动辄发脾气,喜怒无常;同时,头痛、头晕,记忆力也明显下降,反应迟钝,视力模糊,左侧上下肢动作迟缓,并咳嗽不止。家人以为我的气管炎犯了,可吃了许多止咳药和抗感染类的药都未见明显效果。到医院检查,摄胸部X线片也基本正常。后经过脑部CT造影,被确诊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中风的一种。经过医生给予脑循环类药物治疗后咳嗽才渐渐好转,脾气也好多了。我不明白,脑梗塞怎么会引起久咳不止呢?以后将如何预防及监测呢?

                                                           湖北    李晓霞

李读者:

您问得有道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得首先从人为什么会引起咳嗽说起。我们知道,人的吞咽反射和咳嗽都通过中枢神经支配,进入老年后,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都有所下降,当脑组织出现轻微小栓塞,虽然没有出现全身症状,但对吞咽反射可能产生影响,在进食或咽唾液时,常会有少量食物或唾液进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则引起久咳不止。

据有关专家介绍,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病变范围一般不超过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病变数目可有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临床上,大多没有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略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久咳不止,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昏、眩晕、反应性迟钝等。如果不尽快解除这些症状,就会发生不良后果。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往往良好,即如能在卒中发生后3小时内用溶栓药物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其次,有关专家还介绍道,导致脑卒中发作起病看似在颅内,祸根实则在颈部,大约80%以上的病灶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系统。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明,脑卒中多由患者颈动脉内膜增生、狭窄及斑块脱落,导致脑动脉血管栓塞所造成,只要清除疏通增厚的颈动脉血管,患者肢体麻木、无力感、视力模糊、头痛等缺血症状就会消失或有明显改善。有研究表明,有60%的颈动脉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首次发病后两年内复发,而其中50%的患者最终死于脑梗塞复发。如果首次脑卒中后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可使该病的1年复发率由5%—20%降至2%。还有,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发展,采取血管内支架动脉成形术也能取得同样效果。

当然,“上工治未病”,治没有防好。有关专家指出,为了预防“脑卒中”,首先要从干预生活方式入手,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防止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出现;其次,若出现一过性头晕、头痛、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主动检查,积极治疗,避免发生脑梗塞。另外,一旦出现一过性黑蒙或曾有脑卒中发作,以及视网膜病变应尽早住院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防患于未然。

现在,介绍一种简单快速测试脑卒中的方法,即让患者微笑;举起双臂,并维持些时间;连贯说短句。若患者微笑困难,举臂无力,讲话含混不清,则表示有脑卒中的可能。这种测试方法简单易行,即使不是医生,一个普通的旁观者也能正确鉴别。患者的亲人,则更能正确识别患者有无微笑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识别面部肌肉无力的正确性。上述简易测试法中只要有一项阳性,就应立即呼叫救护车,送病人去医院诊治。

  小肠怎么也会中风?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的老公夜晚赴宴回来因急性腹痛被送到医院急诊,医生检查后说他是小肠中风,给予急救后才脱离了危险期。我不明白,小肠怎么也会中风呢?

武汉      齐英

齐读者:

肠中风,医学上称为肠系膜血管阻塞病,其实就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俗称。大家知道,我们人体及各部位的组织器官都有血管联系;动脉供给含氧的血液,同时,静脉将代谢后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小肠的血管——动脉和静脉像树枝一样呈扇形分开,直达小肠壁。当肠膜血管发生栓塞时,即可以是动脉也可是静脉,亦可动静脉同时,此时该供血范围的肠管缺血缺氧,肠壁肌肉痉挛、水肿、麻痹膨胀、坏死,这就是小肠“中风”。

当然,一般肠中风发作前都有一些征兆,如饭后常有饱胀感,上腹不适或隐隐作痛,每次持续一二个小时;摄入脂肪过多或饱餐后症状加重,持续时间也较长。肠中风时的腹痛好像肚子被人抓住一样,腹痛和便血有时可自行缓解,又会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数月甚至更长。除腹痛外还可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消瘦。过度劳累、剧烈运动、饱食、情绪波动时可诱发腹腔动脉急性痉挛,造成肠管严重缺血,而缺血的肠段大多位于左半结肠,因此,病人会有鲜红色血便。

为此,为了预防肠中风,必须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做到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减少诱因。若出现反复发作的饭后腹胀、隐痛、体重下降,应及时就医,即定期检查血脂成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尤其是血小板电泳。另外,要控制好心率,减少血栓脱落的危险因素。若有反复间歇腹痛的便血患者,应作选择性血管造影,了解缺血的部位、范围。身体状况好的,可手术切除病变的肠段,以避免发生大出血。

                           血压偏低与头颈部受伤也会得脑中风?

编辑同志:

    我有一事不解,我的老公血压多年来基本上正常,有时甚至偏低,另外他人也偏瘦。但不知何故,前不久却因头颈部受伤患了脑中风而住进了医院。脑中风不是血压高及胖子才容易得的吗?血压偏低甚至正常和瘦人怎么也会得呢?与头颈部受伤有关系吗?

北京        王雅君

王读者:

脑中风,即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常见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两种称出血性脑中风,血压高是其主要“罪魁祸首”之一;后三种称缺血性脑中风,大都是因脑动脉硬化所造成,医学上称为脑梗塞,血压不高或者血压低下的人易得病。

其次,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存在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均可以引发缺血性中风。

还有,脑动脉硬化也是血压不高的人得中风的“温床”,即使血压基本正常,若常有头昏、头晕、头疼、耳鸣、记忆力减退、严重失眠、心慌等症状,也得当心,尤其是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且经常眩晕的人更要当心。

 另外,对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曾受过头颈部外伤,那么出现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就会比没有受伤者高3倍。前不久,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以130万名、50岁以下急诊室创伤病房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约每10万名年轻人当中,有48人在头颈受伤后产生中风,每10万名儿童中,有11人在头颈受伤后有中风症状。至于头颈部受创后出现中风原因之一在于头部或颈部血管遭到撕裂,这很容易引起血栓而造成中风。如能在诊断时就发现动脉有撕裂伤,即可马上使用抗血栓药物,预防中风的发生。

    最后需要“解惑”的是,瘦人也会得脑中风。据悉,有关专家对3975名6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胖瘦与脑中风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肥胖者只是因其容易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所以历来被认为容易发生脑中风。其实,瘦人如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样有发生脑中风的危险。可见,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可见,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发生中风。而您老公的“脑中风”,很可能属于缺血性中风,与头颈部外伤不无关系。还有,他是否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若有,希望尽快对症治疗,方能获得满意效果。

眼睛发黑,按摩自救

编辑同志:

我今年72岁了,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前不久的一天中午,我在沙发上趴睡一会后醒来猛然发现眼睛模糊,并有点发黑,过了1分钟后上述症状才慢慢消失。最近,我在某报上看到这样的消息,说如今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导致眼睛中风,而中风的前期就有这样的症状。请问,我这是眼睛中风的前期症状吗?如果再有这样的症状,有什么简易的方法临时处置?

广州      夏玉鸣

夏读者:

根据您的主诉,不能排除眼睛中风的可能,只不过没有酿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如眼睛失明等。

眼睛中风,医学上称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是由眼底视网膜血管出血或阻塞造成的。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必须依赖视网膜上散布的血管系统来供给养分以维持正常的运动。如果眼底血管出血或阻塞,无法正常供给养分,视力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眼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常表现为一只或两只眼睛突然“暴盲”,或仅能看见光亮,而前期也往往有您那样的症状表现,如一时性失明、眼前黑雾,或波纹、视物模糊等。这时,患者别紧张,同时尽快含服硝酸甘油。亦可进行一些自我急救:闭上眼,用食指在眼球表面轻轻揉,压力不要太大,轻轻按一下,然后缓一下,再按一下,这样给眼球和血管之间造成一个压差,目的是让栓子不要停留在一个部位,使它疏通开。否则,局部栓塞这个地方的话,可能导致这部分视细胞损害,造成视力障碍。

另外,我们在趴睡后醒来或猛地站立或看书看电脑时间长等出现的眼睛模糊、发黑、闪光等,用按摩眼球的方法也可得到良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眼中风”症状超过30分钟,即便经过治疗,视力也会急剧下降。若超过90分钟,就会造成永久性损害,如眼睛失明等。为此,最重要的是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是出血性眼中风的危险因素,高度近视、青光眼,出血的几率也较高。心脏钙化物、高胆固醇、血小板纤维物等会造成眼底动脉阻塞,引发阻塞性眼中风。所以,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同时注意情绪乐观,合理饮食等。此外,所处环境冷热温差过大、长时间静坐、抽烟等情况,也会增加“眼中风”发生的机会。

绝经期妇女要防子宫中风

编辑同志:

我是位55岁的妇女,绝经已有数年。其次,我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最近,我因打麻将时间太长,突然头晕、头昏明显,同时下身出现大出血。家里人急忙将我送进医院抢救。事后,医生说我是“子宫中风”,要不是送医院及时,后果不堪设想。我不明白,只听说过大脑中风,子宫怎么也会中风?

武汉      刘杏红

刘读者:

子宫中风,又称老年性子宫内膜出血性坏死、子宫卒中综合征,发生于绝经后的子宫内膜坏死、阴道出血以及心脏代偿性失调的一组症候群,出血量与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的突发大量出血,有的则是间断的少量出血。那么,为什么子宫也会发生“中风”呢?其原因一是由于动脉硬化所造成。我们知道,女性的动脉硬化则与卵巢功能的衰退有很大的关系。妇女绝经后,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明显增加,且绝经年龄越早,发生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血脂对动脉硬化病起着重要作用,若应用雌激素后血脂会得到明显改善。其原因二则是与α—脂蛋白的改变有关系。因为α—脂蛋白对冠状动脉起保护作用,女性比男性高,尤其绝经后比绝经前更明显,女性α—脂蛋白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前α—脂蛋白也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造成动脉硬化主要原因,子宫动脉也随之发生硬化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即(1)子宫动脉供血不足,子宫内膜缺血坏死和脱落而发生阴道出血;(2)因缺血局部抵抗力低下,加之长期出血,引起宫腔感染,有时出现低热、白细胞升高;(3)由于冠状动脉硬化,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状态,又因慢性失血,心肌代偿功能失调,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因为子宫中风大都发生在绝经后,且大都伴有动脉硬化病史,无子宫增大及盆腔包块,一般借助诊断性刮宫检查即可确诊。

一旦确诊,主要针对动脉硬化治疗,其他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防治心功能不全,纠正贫血等,对于绝经后妇女如无HRT(激素补充治疗)禁忌症,应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地给予女性激素补充治疗。

“烟雾病”是抽烟引起的吗?

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读报时,发现有一种叫“烟雾病”的病名,这是什么样的毛病?是吸烟引起的还是大气污染引起的?我喜欢抽烟,是否会得这样的病?

山西        刘昌明

刘读者:

您这是犯了望文取义的毛病。“烟雾病”既不是吸烟引起的,也不是大气污染造成的,而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即是由于进入脑子的双侧颈部大血管发生闭塞,在这个大血管闭塞部位附近出现一些小的再生血管网,病人常出现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医学术语叫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也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之一。该病一般在儿童期发病,少数病人在成年期出现症状,即有四肢麻木无力、站立不稳、反应迟钝、头晕目眩、猝然跌倒、昏迷不醒以及大小便失禁等,有的可伴有精神抑郁及神经错乱等。这些患者,基本上具有家族遗传史。

关于“烟雾病”的诊断以前主要依靠传统的脑血管造影,从大腿根的大动脉插一根管子到脖子的大血管,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脑子的血管是否正常,可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有一定的创伤,且患者比较痛苦,大多不愿接受。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无创伤性的核磁共振(MRI)的血管重建技术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也可以协助诊断此病。遗憾的是,迄今,该病的病因还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异常有关,因为他们发现有些“烟雾病”的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至于治疗,主要是通过脑血管搭桥手术来解除“烟雾病”所引起的血管闭塞。

至于您所问的抽烟是否会引起“烟雾病”,尽管没有这样的学说,但长期抽烟对心脑血管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

高血压患者莫除冰箱霜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患者,前不久因为除冰箱霜发生了眩晕、恶心等,到医院检查,说是发生了脑梗”,这是怎么回事?另外,像我这样的高血压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河北     童大西

童读者: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中风、肾功能衰竭的最危险因素。据悉,我国如今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 3亿,儿童发病率1%—3%,其中约有1.38亿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您发生上述症状主要是由于在除霜时因冰箱内的寒冷造成血压骤升所致。冰箱冷冻室的温度通常在0℃以下,当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为冰箱除霜时,就等于进行“寒冷加压”,血压会突然上升,从而发生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以及脑梗”等。试验观察发现,有的人将手浸入冰水中一分钟后,毛细血管、小动脉会迅速收缩,血压立即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寒冷加压”。由于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在0℃以下,当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为之除霜时,就等于进行“寒冷加压”,血压会突然上升、血液中的儿茶酚亦伴随升高,血压骤升的结果是产生高血压危象。由于小动脉发生一时性强烈收缩,血压猛升,此时脑部小动脉强烈收缩,造成脑部血液循环急剧障碍,结果导致脑水肿和颅内血压升高,进而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肢体麻木甚至惊厥、昏迷等脑部症状。如果除霜者再将头部伸入箱体内,只需3—5分钟,便会引起视网膜小动脉强烈收缩,由此发生视力模糊,甚至失明、高血压、危象。

因此,患有高血压的人不要动手为冰箱除霜,以免发生意外。这里要交代的是,注意合理的日常生活安排也非常重要。首先,要保证必要的静卧休息,不能用任何运动性的休闲来取代必要的卧床休息。建议在白天活动中,至少应有20分钟的躺卧休息或抬高双脚的静坐休息。其次,精神紧张或思考问题会加快血管收缩,故应尽量减少踱来踱去思考问题的时间,最好养成躺坐在沙发或椅子上思考的习惯。再次,睡觉时将脚抬高6—8公分,利于血管系统趋于正常状态,并可使你睡得更香甜。另外,清晨起床后,先喝1杯温开水,以改善血液循环,再轻松活动一下,使身体逐渐从水平状态转向直立状态。最后一点是提倡坐着进餐,情绪安定,饭后不要立即活动,最好先躺下休息20分钟左右。

久用避孕药易患脑梗?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患者,因为怕怀孕,经常服用避孕药,前不久因为头晕、头昏、头痛等到医院检查,被检查出脑梗”,这是怎么回事?

江西       童莉莉

童读者:

自上世纪60年代初广泛使用口服避孕药以来,人们一直注意口服雌孕激素对生育年龄妇女的利弊,特别是避孕药对高血压、心脏病人以及“脑梗”的不利影响。对此,国外有学者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妇女服用复方雌孕激素避孕药2—5年,血压升高比不服药者高2.6—5倍。有的人服药6个月即可引起血压升高,发生率平均在5%左右,甚至高达17%,并指出与早期使用高雌激素含量(50微克)有关。

由于口服避孕药有使血压升高的危险性,所以,近年来有学者对避孕药的成分和剂量进行对比研究,他们发现在服用低剂量避孕药(含炔诺酮0.4毫克和炔雌醇35微克),两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原来水平相比未升高,表明服用雌激素低的避孕药不会使血压升高。

目前,我国生产的避孕药雌激素的含量都较低,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危险性不大。但是,如果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高脂血症时,由于她们的血液黏度本来就比一般人高,也就很容易发生“脑梗”。为此,为了安全起见,高血压等患者最好不服避孕药,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白色、白衣高血压是否一回事?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打工者,最近,因为肾病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我同时患有白色高血压。我不明白,白色高血压是啥意思,跟“白衣高血压”是否一回事?

                                                      深圳       齐红

齐读者:

白色高血压,即指高血压伴面色苍白,这是肾血管性和肾性高血压的特征。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于一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是指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等引起的高血压。这两种疾病各有不同之处,但均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引起肾源性贫血。两者产生贫血的机理大致相同,在这里就不说了。

白衣高血压是指在医院里所测血压时血压高于正常,而在医院以外环境测量时血压却正常,亦称为功能性高血压。国内研究报道显示,血压高的人群中95%为白衣高血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来医院就诊的人员中,有40%的患者存在着就医紧张综合征的反应,只是各人状态表现轻重不同而已。国外有的专家经研究认为,约25%~30%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亦属于白衣高血压。这类患者经动态血压检测,全天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导致高血压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在诊所中见到医务人员时,由于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反应性血压增高。

    白衣高血压者大多数为青年人,一般无特殊不适,血压水平不是很高,基本上<160/95mmHg,体查无主动脉杂音亢进、无心脏扩大、无心力衰竭征象。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是鉴别白衣高血压最主要的依据。

如何识别“白色高血压”,关键是要认识高血压和贫血的关系,千万不要将高血压与贫血孤立地来看,要联接起来分析。一个病人,如果既有高血压,又有贫血的征象,就要考虑是否患有“白色高血压”。为了明确诊断,除应仔细检查血色素和红细胞计数外,还应该检查一下血肌酐和尿素氮,若尿中出现大量蛋白加上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时,提示肾性高血压。

至于白衣高血压近期可能对心脏等靶器官影响不大,但时间长了也有一定的损害。与相同年龄、性别体重的血压正常者比较,白衣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增加,每日血压波动幅度大,血浆肾素、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胰岛素水平均较高。推测白衣性高血压也可能发生医院外其他紧张环境,故有可能经较长期时间演变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对心、脑及肾等重要靶器官产生潜在性损害。所以对白衣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随访,并训练患者或其家属学会测血压,定期检测血压。如血压达到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则应按高血压病治疗。

治疗高血压就是为了降血压?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患者,天天口服降压药,于是,在我的潜意识中,高血压无非就是血压较正常值高或偏高,只要能保持血压正常,病也就好了。我现在天天吃降压药大概就是这个目的。请问,我这种看法对吗?

                                                      河北      黄勇

黄读者:

您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欠准确。我们知道,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然而,事情还并非如此简单。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一种综合征,如脂肪、糖代谢异常;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的异常;心功能、肾功能、脑功能等的异常变化。因此,高血压病发展至后期,容易引起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衰退,脑动脉硬化,甚至出现脑卒中等并发症,由此可见,我们绝不能把高血压简单地理解成就是血压高,给予降降压就行了。

要治疗高血压病,首先要查清自己的病症属于何种类型的高血压,还要检查有何其它并发症状,辨证施医,对症下药。据统计,在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0%为继发性高血压,其血压偏高是因肾病、内分泌疾病和肿瘤等所致,单纯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往往无效,需通过治疗原发疾病才能控制血压。还有约90%的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病原因除了与遗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环境变化,个人性格的不完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偏于高热卡、高脂肪、低纤维等等不良因素。况且,高血压病的发展是呈渐进性的,其病程可长达5年、10年、20年等,尽管患者没有明显的头痛、头晕和颈部板滞等症状,也不可掉以轻心,以免某一天猛然出现剧烈头痛、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而后悔莫及。

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能光凭自己的感觉和血压的高低,应该经常去医院检查自己的血脂、胆固醇值等,以免加重病情,甚至发生意外。

                       高血压患者不宜桑拿?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女患者,最近,我跟小姐妹吃过饭后,到一家桑拿浴中心做水疗,谁知,进去没有一会儿,我便头晕、头疼、心慌、胸闷得厉害,小姐妹见状,急忙将我扶出洗浴室,服用了随身带的降压药才慢慢好转。我不明白,水疗不是对人的健康有利吗?我怎么就不能享受呢?

                                                         安徽        周丽

周读者:

    桑拿浴是在相对密闭的屋内,利用高温蒸气促使人体汗出,肌肤汗孔扩张,清除皮肤汗孔的污垢,达到洁身目的。一般桑拿浴备有矿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在矿物质上加水形成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蒸气,对人体大有益处。

可见,适当地洗桑拿浴,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使组织器官血氧供应充足,松弛神经,驱除疲劳,加快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目的。

可是,高血压患者为什么不宜洗桑拿浴呢?我们知道,高血压常可导致血管壁的弹性降低,Spa(水疗法)是运用水的温度、压力、冲击力等物理特性以及水中的离子、精油等化学特性来达到使人精神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然而,水疗时水的温度通常较高,冲击力也较大,因为外部的热量以及冲击力,造成体内的血液流通速度增加,对血管的压力及刺激也急剧增大,当血液通过某些局部病变血管时,有可能造成血管破裂而导致意外,甚至引发脑出血以及急性脑梗死。此外,做水疗时常会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精油,而这些精油并非医疗专用品,盲目使用易诱发脑出血,对于素有脑出血倾向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无异于“火上加油”。

最后顺便交代一下,心脏病患者洗桑拿浴时,体力消耗较大,血液循环加剧,加大心脏负荷,易造成心功能衰竭,所以一定要谨慎。脑血栓、癫痫、孕妇、女性月经期以及低血压、哮喘和皮肤病等患者也要慎洗,以免“洗”出不良反应或意外。

吃了红葡萄后咋引起血压升高?

编辑同志:

我的母亲是个高血压患者,一直口服降压药物优降宁,血压比较平稳。最近,我从市场上买回了几斤又大又圆的红葡萄,母亲忍不住多吃了一点,结果导致血压骤然升高,送到医院急诊。事后,医生说我的母亲是“高血压危象”、“急性脑梗死”,很危险,要不是送医院就诊及时,也许就能危及生命。我不明白,母亲血压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怎么吃了红葡萄后就引起了这样大的变化?

武汉      萧虹

萧读者:

你母亲的此次“高血压危象”,确实有“诱因”。我们知道,红葡萄含大量酪胺,在正常情况下,酪胺由肠粘膜细胞内的单胺氧化酶分解灭活,不被吸收入血,如果同时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则酪胺不能被分解灭活,而被吸收入血循环,产生间接的拟交感胺效应,引起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然而在我们健康人体内,存在着“单胺氧化酶”,能分解红葡萄中富含的“酪胺”,防止其在体内蓄积。可是你母亲是位高血压患者,服用的药物优降宁,会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力,使机体内减弱或丧失对于酪胺的分解能力,因而若在此时大量服用红葡萄等,易在体内产生蓄积。酪胺在体内蓄积后,可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后者对于外周血管具有明显的增加阻力的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心里难受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颅内出血、昏迷、抽搐等。因此,有关专家一再谆谆告诫我们,高血压的病人在服用药物优降宁、利血平等,不宜进食含有酪胺的食物如干酪、动物肝脏、巧克力、牛奶、红葡萄等,同时不宜服用药物食母生等。由此可见,你买回的红葡萄可是好心办了错事呢,希望以后一定要注意,切勿盲目“孝敬”!

                  玩电子游戏咋易“玩”出高血压?

编辑同志:

    我那上初中的孩子对玩电子游戏非常迷恋,有时连饭都忘记吃,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大人多次干涉他都不予理睬,打又舍不得打,骂了不管用,弄得我们一筹莫展。最近,孩子居然在玩电子游戏时昏倒,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高血压,其昏倒原因很可能与他长期迷恋玩电子游戏有关。我不明白,玩电子游戏时间过长咋会引起高血压?

                                                    广东      周云霞

周读者:

    我们知道,高血压的诱因之一就是人的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等,显然,电脑游戏很容易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美国公共健康中心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电子游戏与儿童高血压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曾对两所学校的140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测量了他们家庭的高血压家族史,比较了电子游戏前后的有关血压资料,结果发现,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儿童紧张性高血压比例高于其他儿童,血压升高的幅度也大得多。还有,父母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儿童玩电子游戏时,比那些父母血压正常的儿童血压升高得更快也更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青少年的大脑、中枢神经处于发育不完善时期,长时间受到电子游戏的刺激,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失衡,容易在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及周围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加之青少年玩电子游戏非常投入,并且时间不能自控,日积月累血管很容易早早硬化,形成高血压。特别是父母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儿童,血压升高得更快,也更早。

   可见,家长们对于孩子玩电子游戏应加以节制和引导,如引导他们多玩些静态的和启智类的游戏,但不能时间过长,更不能放任自流。其次,对于喜欢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应保证他们合理的休息和运动时间,即严格控制游戏时间,每次最好在1小时内,游戏中间要起来活动一会儿或是闭目休息10分钟。每天保持体力活动半小时以上,少吃高盐食物、高热量的快餐、动物油及动物内脏等,多吃鱼、豆类蛋白制品。至于你的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很可能与你们做父母的“娇惯”、“放纵”等因素有关。再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了,要对孩子采取“铁腕”措施,必要时请心理医生调治。

                          血压增高原因何在?

编辑同志:

我是个贫血病人,身体比较瘦弱,经常感到头晕、头昏、目眩,同时伴有心慌、胸闷、心跳加快、全身无力、气短等,被同事戏称为“林黛玉”。最近,我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还有高血压。我大吃一惊,我是贫血,身体又这么瘦弱,怎么会引起高血压病?因为我发现在我身边的高血压患者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胖子。现在医生说我血压也高,该不会检测时弄错了吧?贫血与高血压“攀”不上呀?它们怎么会扯到一块去呢?另外,近年来,我经常头昏头晕颈部胀痛,疑惑自己的血压高并持续难下是否与颈椎病有关?

安徽         钟鸣

钟读者:

您的问题确实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知道,贫血症,属于人体造血系统方面的疾病,在临床上分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十几种,而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则是缺铁性贫血。高血压,则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即连续检测3次以上收缩压水平大于或等于140mmHg,舒张压水平大于或等于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至于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而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继发性主要是由身体上的其他疾病所引起,如心脏病、肾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脑血管病等。而贫血的概念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的最低值。一句话,贫血和血压是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

可见,之所以有部分人会产生得了贫血就不会再与高血压“结缘”的想法,是将两者的概念混同起来了,认为血都少了(贫血)血压怎么还会高呢?其实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再说,贫血也并不是指血少了。故贫血病人完全可能遭受高血压的侵袭,而高血压患者也可能患上贫血病。

另外,您说您身体瘦弱,怎么也会得高血压病。诚然,肥胖确实易引起高血压,但高血压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心理、神经内分泌等,不论身体胖还是瘦,都不能逃脱“高血压病”的“魔掌”。

至于颈椎病能否引起高血压,确实可能。颈椎病可以引起血压异常改变,其中包括使血压升高或降低,临床以血压升高为多见。其病因主要是颈椎小关节错位或增生,导致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反射性使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增高,引起血压升高;或因颈部病变,或因颈部软组织损伤及损伤后反应性水肿,从而干扰颈部的神经反射,造成血管运动中枢紊乱;其次,颈部肌肉痉挛僵硬导致的颈曲改变,可使颈部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受到牵拉或挤压,从而影响大脑的供血,使组织缺氧,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而常规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无效时,不妨去医院查查颈椎,针对发病原因进行正确治疗。可见,您若是颈椎病引起的高血压,只要颈椎病治愈了,血压随着便会降至正常。

最后要说明的是,您在来信中一会儿说是“高血压”,一会儿又说是“高血压病”。其实,高血压和高血压病不能划等号。

高血压,仅仅是一种症状,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高血压可由多种疾病所引起,文中已经交代了。这种高血压是其他疾病在发病过程中所反馈出来的一种症状,所以医学上称为症状性高血压,但其仅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10%。至于您患的是否高血压病,请医生进一步检查。一旦确诊,您就要终生服用降压药,切勿吃吃停停,以免血压波动而发生不良后果。以后在没有弄清高血压的真正原因时,切勿自行服用降压药,以免“降”出事来。

血压增高咋要补钙?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因头昏、头晕、心慌、胸闷等到医院检查,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动脉硬化症。医生在给我使用降压和扩张血管药物的同时,还加开了补钙药。我不明白,血压增高咋要加服补钙药呢?

                                                     湖北         黄亚明

黄读者:

医学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与骨钙丢失有关。因为随着机体老化,骨破坏速度快于形成,骨钙丢失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患者的钙离子流失到心肌细胞、平滑肌血管细胞等处沉积下来,这就叫异位钙化。在中老年人中异位钙化最多是退行性心瓣膜病,冠状动脉硬化、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我们人体内的钙主要从食物中摄取,由小肠吸收,而钙的排出则主要由肠壁,且在体内绝大部分是以磷酸盐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是骨骼与牙齿的主要成分。此外,尚有少量分布在血液内。

钙在各个环节上都参与血压调节,而细胞内钙是平滑肌收缩的一种重要介质,影响血管的舒缩和弹性。若血清游离钙减少,即钙离子浓度下降,钙离子与其他几种阳离子如钠、钾、镁、锰等的平衡控制着神经肌肉的应激性,低钙时由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而致动脉壁的血管平滑肌(SMC)收缩增强,从而促使血压升高;此外,钙离子能够降低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防止渗出,控制水肿。低钙时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水肿,血管壁受压,血管阻力加大,导致全身外周阻力上升,从而亦可促使血压升高。

 可见,医生嘱您补钙不无道理。平时多吃一些含钙量较丰富的食物,如核桃仁粥、红枣粥、素炒油菜、凉拌莴笋叶、蒸螃蟹、红烧糖醋排骨等,饮料则以鲜牛奶汁、酸牛奶等,少吃含草酸高的食品,如茭白、竹笋等,以免影响对钙的吸收。另外,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情绪。

                     高血压病人如何“驾驭”性生活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血压以及脑梗死的病人,几年来一直在吃药。听人说,有了这个病,不能跟夫人干那事儿,否则,“云雨”过后易得“马上风”。为此,我一直保持禁欲,可我才40多岁,难道就这样当和尚?可是,又该怎么办呢?

                                                       成都      刘羽英

刘读者:

您的“顾虑”不无道理。我们知道,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很长,在这样长的时间内,过性生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性交过程中,心跳加快,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这些都可使血压增高。据科学研究,男性在性生活开始阶段的兴奋期,血压稍有上升,待进入性交持续期时,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此时,收缩压可升高20—80毫米汞柱;等到进入性高潮时,呼吸可加快到每分钟40次,心跳每分钟180次,收缩压增高40—100毫米汞柱,舒张压增高20—50毫米汞柱。可见,高血压病发作时若不节制或禁止性生活,很容易引起血压骤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发生中风,也就是您所说的“马上风”,严重的会昏迷乃至死亡。

然而,要对高血压病人规定统一的性生活的规则,是不切实际的。一般来说,Ⅰ期高血压病人,不必过多限制性生活。每周一次大体无妨,但年龄偏大者还要适当减少,以免加重肝肾阴虚症状,加快高血压病程的进展。Ⅱ期高血压病人,房事要节制,每2周1次,或更少,而且应该在服用降压药物保护下进行。Ⅲ期高血压病人,一般不要进行性生活了。至于急进型恶性高血压,即指病情急剧发展,舒张压常持续在130毫米汞柱以上,并有眼底出血、渗出或视乳头水肿。这类病人绝对不能进行性生活。

在这里要交代的是,高血压病人若性交时出现头痛、头昏、目花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性交,必要时立即就医。一旦血压得到控制,病情轻而稳定,就可逐步恢复性生活,但每次持续时间不宜太长,心情不宜过于激动,男病人最好用节省体力的侧卧位(男女相对侧卧进行,称侧卧前入式,亦可实行侧卧后入式)或女上位(女方骑坐在上,西方称“骑马姿势”,国人称为“趴俯式”),而且要节制,避免性生活太猛烈或过度延长“云雨”时间,同时希望不要在饱餐饮酒后房事。

领导不公正,员工易患高血压、脑梗?

编辑同志:

最近,我们局机关人员进行体检,结果发现60%左右的人患有高血压、脑梗、冠心病或心肌缺血等。最近,我们听人说,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老板不公正,手下的员工就容易患这些“时尚病”,而我们的局长和几个副局长非但不公正,且都是“大贪、二贪”,包括各处室的“小贪”,前不久纷纷“东窗事发”。请问,为什么领导不公或好贪,他们自己包括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均易患高血压、脑梗、冠心病呢?

                                                            湖北    黄金岗

黄读者:

巴西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历经10年的研究发现,腐败能导致死亡,廉洁者乐享天年。这位医生用对比的方法,把583名被控犯有各种贪污贿赂罪的官员与同等数量的廉洁官员作对比观察,发现前者在任职期内竟有60%的人生病或死亡。美国一家权威医学研究机构对此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其报告指出,贪污腐败的官员,患心脏病、高血压症等比率,要高出30倍。2005年10月,芬兰科学家麦卡在新出版的《内科学文献集》中撰文指出,如果老板能够认真地对待员工的观点,与他们共同决策,并且在待人上不偏不倚,员工就会认为获得了公平的对待,工作顺心、舒心,患高血压、脑梗、冠心病的比例就低;反之,若员工在不良的环境下工作,心情紧张、精神压抑,患高血压、脑梗、冠心病的几率就很高。该研究对伦敦的6400名男性公务员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调查了这些人在工作场所感受到的公平程度,但没有涉及年龄、社会地位、胆固醇水平、酒精摄入和体育锻炼等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如果老板对待员工的公正程度较高,则员工患高血压、脑梗、冠心病的比例比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员工要低30%。其缘由主要因为老板的不公正,员工们思想压力重,心情压抑,这些容易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从而导致血压增高、精神压抑、心率加快及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同时,可促使血小板聚集,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血压、血脂增高,精神长期压抑,从而易促使高血压、脑梗、冠心病以及抑郁症形成。

可见,你们那个机关“流行”高血压、脑梗、冠心病很可能就是这样的“缘由”。

我为什么不能喝酒?

编辑同志:

我在年轻时因大吃大喝而导致血脂增高,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照样“狂喝海吃”,到了中年后,“人情酒”、“社交酒”更多,结果发展成了较严重的高脂血症以及脑梗死。为此,医生一再叮嘱我不要喝酒。我不明白,医生为什么不让我喝酒呢?

天津       胡青彪

胡读者:

医生的干涉是对的。血脂,即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的合称。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超出正常范围,即称高脂血症。

那么,较严重的高脂血症,即高甘油三酯患者为什么不能饮酒呢?因为酒精除了给身体更多的热量外,还可以刺激甘油三酯合成,使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加以大量美味佳肴伴酒助兴,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热量和脂肪进入体内,为甘油三酯的升高增添了原料。另外,喝酒,尤其是酗酒,还易发生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这是一种重症,弄不好有生命之虞。因为高甘油三酯给胰腺炎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内部环境,而酒精是促使胰腺炎发生的强有力的外部因素。二者结合,使胰腺炎的发生“如虎添翼”。为此,限制喝酒或禁酒,是高甘油三酯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

可见,高脂血症除了科学合理地用药外,平时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如核桃、松子、榛子等植物脂肪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胆固醇。芹菜、莴笋、冬瓜、黄瓜、萝卜、苦瓜、大白菜以及西瓜皮、洋葱、黄鳝等,都有很好的降脂降糖效果,可多多食用。另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心情,注意充足的睡眠,控制“大腹便便”的体态,对“调脂”也大有裨益。至于您的“海吃滥喝”,应尽快改掉,最好与酒“拜拜”!

血脂增高缘何会引起脑梗?

编辑同志:

我在年轻时因大吃大喝而导致血脂增高,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照样“狂喝海吃”,到了中年后,发展成了高脂血症。近来,我发觉听力在明显减退,并经常有耳鸣声。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我的听力减退与血脂高有关系,并警告说如果再不将血脂异常“调”好,到了老年很可能要耳聋,同时患脑梗死、痴呆症等。我不明白,血脂增高及高脂血症,缘何会引起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和脑梗死、痴呆症呢?

天津        胡彪

胡读者:

血脂,即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的合称。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超出正常范围,即称高脂血症。

那么,血脂异常即高脂血症等,缘何会引起听力减退乃至耳聋呢?有关医学专家在研究中发现,这是因为高脂血症时可引起内耳脂质沉积,过氧化脂质增加,直接导致内耳细胞损伤,血管萎缩,从而引起听力减退乃至耳聋。此外,高脂血症者血液粘滞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内耳动脉没有侧支循环,血流缓慢、供血不足,都可引起内耳微循环灌流发生障碍,进而影响内耳听力。听力下降的人怕麻烦别人,尽量减少同他人的言语交流,久而久之,很容易变得孤僻、易怒、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脑梗死、老年痴呆或早老性痴呆

据流行病学调查,年龄在70至79岁的老年人中66%有听力下降,80至92岁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可上升至9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将会有越来越多老年人受听力下降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听力障碍患者比例显著上升,50岁以上人群为1/8,65岁以上老年人则高达1/3。耳鸣和噪声环境下听觉能力下降,是老年性听力障碍的两大初期表现,也是老年人最易忽视的。

另外,对于有高脂血症的人应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即“调整”血脂异常,除科学合理地用药外,平时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这不仅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对防止听力减退及耳聋等也很有益。核桃、松子、榛子等植物脂肪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胆固醇。芹菜、莴笋、冬瓜、黄瓜、萝卜、苦瓜、大白菜以及西瓜皮、洋葱等,都有很好的降脂降糖效果,可多多食用。另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心情,注意充足的睡眠,控制“大腹便便”的体态,对“调脂”也大有裨益。至于您的“海吃滥喝”,应尽快改掉,否则,将后患无穷!

高脂血症应称为“血脂异常”

编辑同志:

我因血脂和胆固醇高,到一家医院就诊,医生说我是“高脂血症”,需要“降脂”治疗。后来,我又到另一家医院就诊,医生又说我是“血脂异常”,需要“调脂”治疗。两家医院的医生为啥说法和处理不一样呢?

武汉      杨鸣

杨读者:

传统观点认为,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超出正常范围,即称高脂血症。可现代观点认为,传统的“高脂血症”称谓不准,一味地予以“降脂”更是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血脂,即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的合称。至于单纯血脂则不能溶于血液中,要和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各种颗粒大小、密度不同的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中,所以脂蛋白又分为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叫“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将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运出,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所以又叫“好胆固醇”。总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时,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脑梗等。“两升高一降低”,即传统说法的“高脂血症”。然而,有的含量升高,有的降低,称“高”不准确;说血脂“异常”较准确,治疗方案应是“调脂”而不是“降脂”,即把血液中过高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下来,把过低的高密度脂蛋白升上去。如此,才是较为科学的称谓和治疗方法。由此可见,后面那家医院的医生诊断和处理较为科学。

胆固醇过低也不好

编辑同志:

我是位70岁的老人,最近到医院检查发现胆固醇较正常值偏高,便要求医生开药,可医生只是笑笑,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胆固醇高一点无妨,在饮食上适当注意就行了,相反,低了却不好呢。我不明白,胆固醇高不是好得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吗?将它降低了不是好事吗?

北京       刘春仪

刘读者:

您讲的胆固醇过高确实会引起心血管方面的一系列疾病,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又发现,胆固醇过低却容易引起癌症。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白细胞具有多种功能,有一种吞噬癌细胞的白细胞,具有杀伤和消灭癌细胞的能力。这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是依靠人体内胆固醇而得以生存的,如果胆固醇值下降,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数量减少及活性降低,癌细胞就会借机肆虐横行。

由此可见,对于那些心血管病人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切不可将胆固醇降得过低,以免诱发癌症。因此,您的胆固醇稍偏高,医生嘱咐您不用药而在饮食上多加注意是妥当的。

缺乏营养素也会引起肥胖

编辑同志:

人们常说,胖子是吃出来的,可我的肥胖根本就不是“吃”的,因为我自己最清楚,平时对荤食控制得很紧。那么,我为什么还这样肥胖且疲倦不堪呢?难道正如俗话说的“喝凉水也长胖”吗?另外,有人说,瘦人脂肪也不少,是否在瞎扯?

福建        张新霞

张读者: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似乎身体肥胖都是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其实并非如此。有关营养学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营养缺乏也会导致身体肥胖,若日常饮食中缺乏能使体内脂肪组织转变成能量物质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烟酸等,体内的脂肪组织就不能转化成能量物质,从而使体内的脂肪组织积蓄而形成身体肥胖。只有在体内的脂肪组织转化成能量物质的过程中有这些营养素的参与,身体中的能量物质才能得以释放,此时脂肪组织的量才能随之减少,即使吃富有营养物质的食物一般也不会导致营养过剩。所以,建议这样“喝凉水也长胖”的人,到医院去查一查微量元素,找一找“胖”的原因,缺什么补什么,从而对症防“胖”。

这里要说的是,过去,人们总是认为,瘦人脂肪少。其实,瘦人的脂肪并不少,而是我们没有发现。早在2007年12月12日,英国《每日邮报》就有了这样的报道,说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磁共振扫描仪”,能搜索出隐藏在人体内的脂肪。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成像小组的吉米·贝尔教授指出,许多外表看起来苗条的人,其体内藏匿了不少危险的脂肪。据悉,这些瘦人体内的脂肪主要集中在心脏和肝等器官周围,比皮下脂肪更容易诱发严重疾病,这可能和瘦人忽视运动有关。

可见,“瘦人脂肪不少”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何谓高甘油三酯血症腰”?

编辑同志:

我有糖尿病,也有高脂血症,最近,因腰痛明显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我是“将军肚”,腰围太大,是什么“高甘油三酯血症腰”,我感到莫名其妙,过去从来没听说过这个新病名,难道是医生“信口开河”?

浙江       夏全保

夏读者:

关于“高甘油三酯血症腰”不是医生“信口开河”,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在加拿大举行的2002年心血管病大会上,有关专家在对335名中年男性的腰围、甘油三酯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腰围大小跟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病率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即腰围越大此病的发生率越高,反之即越低。研究人员还作了相关的科学对比。于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腰”也就这样叫开了。

前不久,美国科学家在本国《循环》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研究报告说,妇女腰部脂肪过多或腰围过大对身体危害大,腰部脂肪严重超标可导致妇女过早死亡。这是由哈佛大学、波士顿妇女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在对44636名妇女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研究发现,腰围超过35英寸(约89厘米)的妇女,她们过早死亡的风险要比腰围在28英寸(约71厘米)以下的妇女高79%。研究报告说,与腰围在28英寸以下的妇女相比,即使腰围超过35英寸的妇女体重正常,她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要高两倍,死于癌症的风险要高63%。报告还说,此前已有研究发现,腰部脂肪过多会增加妇女罹患糖尿病、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日本这几年很流行的一个词,它的一个外在表现就是腰围的增加。根据日本肥胖学会的规定,40岁以上男士腰围超过90公分,40岁以上女士腰围超过85公分,在日本就被认定为“三高”患者或预备患者。因此,减腰围,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现在,这项内容又有了“强制”性意味。据《朝日新闻》2008年3月30日报道,日本所有企业须每年必须为员工体检,居家人士每年也要到当地的卫生机构检查(若不到会有人来电催促)。但从2008年4月开始,5600万日本人必须强制控制腰围了,因为如果到明年体检时,腰围仍然超标,就有可能要缴纳比别人高的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费,因为肥胖的人在看病就医上所花的钱比体型正常的人要多得多。

另外,成年男子腰臀比例如果超过0.9,患直结肠癌的风险将会增加一倍以上。因为直结肠癌主要来源于肥胖因素,高脂肪饮食和纤维素摄取过少,都可能导致直结肠癌症的发生。在直结肠癌的病房中可以看到,患者几乎全是胖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重度肥胖。尤其是中段肥胖也就是肚子较大的人患直结肠癌的更多,所以,肥胖男性最好经常量量自己的腰围和臀围。而腰臀比0.7的女性最有魅力。许多研究认为女性腰臀比的最佳值是0.7。美国一组医生对3类体重(正常体重、低体重和超重)和4类腰臀比(0.7、0.8、0.9和1.0)组合成的12种女性体形进行评价,发现医生们比较欣赏正常体重伴低腰臀比为0.7或0.8的女性,认为她们最有魅力,最体现青春健康。另有研究发现,美国男性大学生也认为低腰臀比的女性更有吸引力,更健康。

由此可见,“大腹便便”不仅影响形体美,且是已患糖尿病或日后患糖尿病、脂肪肝、结肠癌等的“信号”。因此,您不妨经常测量测量您的“腰围”,或曰腰龄”,可以拿自己的同龄人做参考物:比如大家都做一个弯腰摸脚趾的动作,别人做起来比较轻松,而自己很费劲,甚至腰还有点疼;大家一块郊游爬山或做一下别的超负荷运动,别人睡一觉就恢复了,而自己过了两三天还缓不过来,腰酸背痛的。如果是这样,你真的得反省一下了,你的“腰龄”很可能超标了,说不定哪天就会受到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青睐”。

如果您的腰围已经超出或正好等于90厘米,那么,就应该检查一下血中甘油三酯和空腹胰岛素水平,看看您与“高甘油三酯血症腰”还有多长的距离,也许,您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朋友”们“亲吻”的日子为期不远。

                   何谓“腰龄

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新名词,即“腰龄”。我百思不得其解,过去只听说过什么年龄、骨龄、心理年龄等,“腰龄”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人的腰也有年龄?

上海      周阿娣

周读者:

如今,像您这样对“腰龄”问题困惑的人也许还很不少。不错,人体的腰确实有年龄,如我们年龄是20岁或30岁、40岁、50岁等,腰椎以及腰部软组织的功能是与年龄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年岁不同的腰。一般来说,人到30岁以后,我们的腰椎以及椎间盘等才开始慢慢退化,50岁以后才容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骨质疏松症等,可现在竟然十几岁、二十几岁或三十岁刚到,年纪轻轻者就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等打上了交道,可谓年龄与“腰龄”极不协调,“腰龄”的严重超标直接影响了这些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您不妨经常测量测量自己的“腰围”,或曰腰龄”,可以拿自己的同龄人做参考物:比如大家都做一个弯腰摸脚趾的动作,别人做起来比较轻松,而自己很费劲,甚至腰还有点疼;大家一块郊游爬山或做一下别的超负荷运动,别人睡一觉就恢复了,而自己过了两三天还缓不过来,腰酸背痛的。如果是这样,你真的得反省一下了,你的“腰龄”很可能超标了,说不定哪天就会受到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青睐”。

如何才能不让“腰龄”超标?除了多锻炼身体,尽量远离电脑、电视外,还要注意控制饮食,不让“将军肚”凸起来。此外,有人建议不妨在椅子上做一个简单的保健动作,即双手交叉抱颈,向前挺腹,向后仰头,坚持一会儿,然后放松,工作间隙,重复做上三五个动作,对颈椎、腰椎都有很好的拉伸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坐姿工作时颈腰椎反向受力带来的负担。

为啥要查餐后血脂?

编辑同志:

最近,我因头昏头晕心慌胸闷及全身无力等到医院就诊,医生在嘱咐我查餐前血脂后,又嘱我查餐后血脂,且要连续查4次。我怀疑医生是否搞错了,要不然就是为了医院“创收”,因为过去我只听说查餐后血糖,从来没有听说查什么餐后血脂。请问,有这个必要吗?

                                                    河北       王彬

王读者:

您的疑问不无道理,传统观点认为查血脂往往都是在餐前,医生也嘱咐病人早晨不要吃饭,即空腹抽血,说那样较准确,其实,现代理念认为查餐前(空腹)甘油三酯水平,不能准确反映体内甘油三酯代谢的状况,因为人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进食状态,即餐后状态,而常规血脂化验的指标中,甘油三酯受饮食的影响最大,而查餐后血脂即甘油三酯的意义也就愈来愈大。近年来,有关医学专家在研究中发现,正常人进食高脂饮食的6—8小时,血甘油三酯水平基本恢复空腹状态,但冠心病患者不仅餐后甘油三酯水平的上升幅度大,而且餐后6—8小时仍然维持高水平,与正常人有显著的区别。此外,餐后甘油三酯越高者,血管壁也就越厚,管腔阻塞自然更严重。目前认为,餐后的甘油三酯升高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也就是说,餐后甘油三酯显著升高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大。因此,化验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对于冠心病的早期防治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餐后检查呢?即按规定先吃高脂肪的食物,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抽血,即餐后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化验甘油三酯浓度,即可基本上确诊或排除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可见,医生的嘱咐没有错,而是您的观点“落伍”了。

高脂血症患者能否进补

编辑同志:

我是位高脂血症患者,现在是冬春季节,我想补一补。可我夫人说“高血脂”不能补,凡是补品补药都可使血脂上升,非但不补反而有害。我夫人的说法对吗?我能不能进补?

湖北      童金奎

童读者:

高脂血症是全身代谢性疾病。血液中有两种主要的血脂,即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如果您的总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超过标准,则表示你有可能患上高脂血症。

关于高脂血症患者能否进补,有关专家答曰:只要进补得当,并可达到调整血脂的目的。如人参,就属于典型的补药,它具有双向调节血脂的作用。若您属于气虚、阳虚的高脂血症,可选用之。其次,您若属于阴津亏损的高脂血症,可选用何首乌、黄精、玉竹等药物,这些药物均有良好的调脂作用。至于黄芪、灵芝、女贞子、金樱子、冬虫夏草等都有很好的调脂作用,其他如栝楼、大黄、决明子等也有类似何首乌的功效,同样起到补益机体的作用,对血脂增高合并便秘的的患者更为适宜。这3种药物虽不是补药,但符合中医“以通为补”的宗旨和原则。

为此,常用的“调脂”中成药有降脂灵、康尔心、通脉冲剂、固肾生发丸、乌发丸、保和丸、大山楂丸等;中药何首乌、黑豆、莱菔子、核桃、决明子、黄精、玉竹、金樱子、虫草等,多具有滋阴、养血、活血、利水、补脾、益气的作用,可有效调整血脂,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酌情选用。

现在介绍一副“调脂”方:首乌黑豆炖甲鱼,即取何首乌30克、甲鱼60克、红枣3枚为原料,先将甲鱼去内脏,洗净切块,略炒,然后同黑豆、首乌、红枣(去核)及生姜3片一起隔水炖熟,调味后,饮汤吃肉佐膳。此方对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高血脂者应该多吃白肉,比如鱼肉和一些海产品。但有些高血脂者不爱“白肉”爱“红肉”,即我们常吃的猪牛羊肉。那么,比之羊肉和猪肉,牛肉更适合高血脂者。因为对于血脂高的人来说,不但要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也要控制热量摄入。牛肉的胆固醇含量虽然和羊肉、猪肉差不多,但其所含热量要远远低于猪肉和羊肉。此外,牛肉后腿部位脂肪含量少,胆固醇含量也低,更适合血脂高者。

当然,高血脂者虽可开荤,但也应食之有度,每天二两即可,且最好吃清炖的,避免红烧。炖时加胡萝卜、白萝卜或蘑菇,可有效去除油腻。其次,高脂血症患者的膳食原则应是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烹调时最好选用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严格控制动物性脂肪及油炸食物,同时给予低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嘱多食蔬菜,严禁饮酒等。 

文/王金山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王金山丨疲劳综合征,现代人的“幽灵”

王金山丨若想不花钱又保健——强身健体离不开“五”

王金山丨您“安步当车”了吗?

王金山丨养狗缘何衍生出“狗患”?

王金山丨钞票——疾病传播的“温床”

王金山丨面对火魔,您如何学会逃生

王金山丨哼唱:养生的增氧健身法

王金山丨“30后”女性的自我保健“宝典”

王金山丨您“安步当车”了吗?

王金山丨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王金山丨解开身体打的“结”

王金山丨您会吃吗?

王金山丨床与健康息息相关

王金山丨阻遏糖尿病的“秦晋之好”

王金山丨健康就在你的脚下

王金山丨腰酸背痛,“花样”懒腰来对付

王金山丨如今流行“交替保健法”

王金山丨保健食品何时走出“沼泽地”

王金山丨未来几年流行什么运动?

王金山丨肥胖,呼吸的痛

王金山丨一言难尽“隐私权”

王金山丨全身部位自我保健按摩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