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女观看《觉醒年代》第一集心得体会

 新用户0751s46w 2021-12-17
先前,就听闻《觉醒年代》是一部集大语文和近代史于一体的好剧。正好,纤姑娘的语文成绩不稳定,近代史也学得不咋地,又恰逢暑假里的三十堂数学课也上完了,我便陪她每天观看《觉醒年代》来学习大语文和近代史。
果然,《觉醒年代》没让我失望,刚看完第一集,我就想就这部好剧记录我的观影心得体会了。可以说,剧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物象,每一句台词都饱含了深意,让人越看越上瘾。那么,我就先叙述第一集吧!
第一集一开篇就向我们叙述了当时的大背景:一九一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二阶段,一直对我中华之宝地存在觊觎之心的日本人趁着列强在欧洲打仗分身乏术,便对德国宣战,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这时,正处于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等爱国人士流亡海外。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影片从一九一五年说起呢?后来,我看到陈独秀登场才恍然大悟。这个一九一五年是有深意的,因为陈独秀属兔,一九一五年正好是兔年,陈独秀正好三十六岁。
小时候常听家里老人说“三十六”是道坎,有人家里办酒席,人情账簿上的第三十六的位置都必须写上“恭喜发财”四个字,不能让人名占了,一旦占了这个位置的人那一年做什么事都不会太顺利。若是去买东西付款和找零也要避开三十六这个数字,人到了三十六岁也要备酒让亲戚们来热闹下驱赶霉运。
看陈独秀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去见李大钊时,一副蓬头垢面的模样,见到大家争论也不说话,拿起桌子上的饭便吃起来,又因话没表述清楚被群殴,可见陈独秀这一年的日子确实是挺不顺利的。
加上一九一五年确实发生了很多事,孙中山和宋庆龄也是这一年结的婚,所以从一九一五年开始叙述故事确实很经典。
片子一开始介绍的时代大背景也是和我们写作文一样利用环境或背景渲染气氛,为下文的一些人物登场和发生的事情作铺垫。
在片子介绍完大背景后,紧接着出现了青砖铺就的路,负重前行的骆驼,还有从砖缝中驶过的独轮车。我想这些都是有深意的。
路让我想到了鲁迅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青砖路暗指这是一条老路,也暗示袁世凯想走这条老路复辟帝制。
骆驼具有耐饥耐渴,忍辱负重的品性。说到骆驼,就会让人想到徽骆驼,原指徽商,实指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以陈独秀为首的爱国人士。
独轮车从砖缝里驶过,像极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劳苦大众。虽然路很难走,但是他们没有选择。
路,骆驼,独轮车糅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风雨飘摇,百孔千疮的旧中国。
剧中,虽然袁世凯出现了不到五分钟,但是他的几句话就把他的人物形象和他做的事——为了当皇帝,与日本人达成协议,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交待清楚了。这也是值得我们用到作文里去的好方法,配角是要略写的,要不然就会有喧兵夺主之嫌。
除了这些,剧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处理得特别好。
当陈独秀知道李大钊是河北人士时,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话用在李大钊身上真的是恰如其分,李大钊真的是这样的人。陈独秀说这句话也证明了陈独秀本人眼光独道,很会看人。
紧接着,就验证了这句话。陈独秀说没有衣服换时,李大钊把自己的大衣给了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啊!陈独秀又当着李大钊的面对章士钊和易白沙说没吃饱饭时,李大钊慷慨地请他们吃了饭。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大钊和高一涵在宿舍里吃饭全是就咸菜,足见李大钊舍己为人的慷慨大方。
船过山东时,陈独秀说心里有气,想骂人,骂袁世凯,进一步证明了他的爱国之心。
在甲板上,清高的陈独秀一开始还讽刺邹永成跳黄浦江未遂,后来当邹永成和他一起为受日本人欺辱的郭心刚和白兰解了围后,陈独秀主动向邹永成道了歉,表示自己先前的态度不好,可见陈独秀是个虽固执己见但很爱打抱不平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也为他的两个优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登场作了铺垫。
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此言不虚!且看陈延年和陈乔年在码头搬运时,为一位被工头鞭打的老人出头就知道,这两兄弟和陈独秀一样内心充满了正义感。
当陈延年干完活掏出发霉的大饼与弟弟分享,端起碗喝水时,见碗里有只挣扎的蚂蚁,他连忙用手指把蚂蚁救出来放到路旁的野草上,可见陈延年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尊重。这只蚂蚁也象征了命如蝼蚁的劳苦大众,陈延年救蚂蚁也是暗指多年后陈延年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事情。
在那个满目疮痍的旧社会,蝼蚁尚且苟且偷生,何况人乎?
当陈独秀的第二任妻子高君曼,也就是陈延年和陈乔年的姨妈为他们送来包子和鸡蛋汤时,陈延年始终只啃自己买的已经发霉的面饼,不吃一口姨妈带来的东西,足见他的骨气。
想来,好的家风是可以得到传承的。
这就是我陪纤姑娘看完《觉醒年代》第一集的心得体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