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偶然中的张学良

 黎荔专辑 2021-12-17
历史偶然中的张学良
黎荔

随着近期电视连续剧《少帅》的热播,关于张学良的各种争论又开始漫天纷扬。近现代的中国沧桑变迁,百舸争流,几多仁人志士、风云人物,而张学良的传奇,却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特殊的背景与经历,决定了他成为了罕见的一个世纪来经久不衰的传奇“网红”。



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一直是复杂的,我也不想用简单的词句来概述这么复杂的人物。但不管是东北易帜统一、西安事变这样正面评价的事件,还是中东路事件、终结中原大战这样的争议事件,还是九一八事变、热河溃败这样饱受批评的事件,都体现了张学良身上的基本品格与能力:政治稚嫩、军事平庸、外交无奈、空有情怀。然而,时势使然,张学良确实是1928-1933这个时间段里中国最有权势也最举足轻重的人之一,因为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猝然退出历史舞台,张学良成为当时军阀割据的动荡中国“唯一一个未及而立之年便子承父业独当一面的强人”。未及而立之年意味着他的年轻,子承父业意味着其事业基本是坐享其成,独当一面意味他的位高权重。这三点很大程度也决定了张学良一生的走向,他被推上了自己无法胜任的角色,饰演了自己人生的悲喜剧,同时,这个“历史顽童”也多次主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件。张学良是中国历史的变量,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一盘棋局,可能正因为一个偶然落子而改变。



所谓天公不语,落子无悔,我们要知悉并尊重“历史的偶然性”,明白成功和失败都有不可抗力,不必过度纠结。新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在于,一切都是偶然的,连清末与民国交接之间的走出帝制都是一个偶然。什么是历史的偶然性进程,就是它并非一定要这样发生,也完全有可能根本不发生。


惟有在对人的不断追寻中,史学家才能完成将过去与现在连接的伟业。但在此伟业中,歧视无所不在,而且理直气壮。因为,历史记录中充溢的是那些运气足够好,力量足够强,因此站在人堆之上者的名字,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其余数十亿的人根本没有机会露头。他们被遗忘,被忽略,被当成宏大历史叙事中的废旧螺丝钉。这很正常,一部精准的历史必须是一部能够遗忘的历史,否则就是大杂烩。每个时代所牺牲的都是大多数人,对应的史书也不例外。今天回首民国时代,之所以张学良仍然是横亘世纪的话题性人物,从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到流行文化意义,而在万众热议的闪耀的张学良背后,千千万万普通人被视而不见,原因正在于此,虽然张学良的一生仍不过是被时代洪流裹挟而前。



正如无数思想者曾经发问的:是时代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时代?这一古老而新鲜的命题在每一个时代的转换期,总是横亘在我们面前,挡住我们的视线。历史学家悉尼·胡克的“事变性人物”与“创造事变性人物”的概念,也许有助于我们从容地讨论历史中的大人物。所谓“事变性人物”,即是某人的行动影响了以后事变的发展,如果没有他的这一行动,历史的进程将完全不同,但这种行动也许只是偶然的地位或情况所促成的,比如那个以一泡尿拯救了塞尔维亚整座城池的撒尿小童小于连;所谓“创造事变性人物”,则是某个改变历史的人物,他的行动乃是其智慧、意志和能力等产生的后果,而非仅仅出于偶然风云际会,譬如乘坐封闭的列车辗转回国发动十月革命的列宁。以这一历史观点,张学良是20世纪复杂政治局面中的事变性人物,名副其实的一段世纪传奇。

讨论历史可能是最困难的事,一则本身真相都往往难以厘定,再加上各方势力利益各种思潮本就不同,导致几乎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有很多争议,像张学良这样复杂传奇的人尤甚。民国时期不乏传奇人物,但像张学良这样家世、经历、情史等均多姿多彩者,鲜有其人。自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聚讼纷纭,几成定局,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归来,再度成为大众热议的谈资。



历史原有偶然,命运实难自算。有一种理论,大致的意思是说历史的发展轨迹是由某种隐约但又确实存在的规律决定的。比如说某些事情如果不是由张学良完成,也会由另外一个李学良或王学良去完成。我并不认同这种历史决定论,也许在某个阶段,事物的发展受到一种趋势的影响,但是从上帝视角来观察,人类所有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意外。所以,从周文王、吕不韦、秦始皇、刘邦、董仲舒、曹操、唐太宗、赵匡胤、朱元璋、吴三桂,这些在古代社会的历史转折关头,对中国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典型历史人物身上,也许也是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历史偶然和个人选择,推出了不可逆转的某种历史必然发展线索。


一个生命的诞生,一个粒子的轰击,一个波的经过,一个量子态的纠缠,在那样一个时刻,击中了历史,照亮了历史,最终改变了历史前行的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