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这个世界只看脸

 黎荔专辑 2021-12-17
为什么这个世界只看脸
黎荔

当下社会,美逐渐与整容手术刀和照相PS技术相勾联。美人,变得像工业流水线上出产的商品,轻易而价廉。各种刻意、尖锐、晃眼的视觉效应,与这个急匆匆的时代相映成趣。学者波兹曼早年的判断应验了:视觉暴力称霸天下,内心内涵内在无足轻重的时代已经到来。红或不红,酷或不酷,尽在外表。内心世界不重要,最具价值者惟有皮囊。内在的坚韧豪迈等真切品质已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看上去”——看上去怎样就是怎样。

世道就是这样,一夜之间,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看脸的世界,身边朋友个个都是颜控,社交网站上什么热点都会被大家用“看脸”来概括。之所以我们越来越活在一个浅表的世界,可能与注意力丧失。互联网正在弱化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它表现为,写作和阅读长文章能力丧失,海量信息和链接式的思维方式,正在改变人类大脑的功能。所以,我们通过快速浏览和看脸识人的方式,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时代,可能正是大脑对信息过载环境的最好适应。


不过,倒不是只有80后和90后很喜欢“以貌取人”,而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喜欢以貌取人,只不过不像现在这样表现得这么明显这么赤裸裸。科学证明,在不熟悉的人之间,相貌是决定好感的关键因素。所以,生活中大家在交朋友时,会倾向于长得好看的。我们其实都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有时仅仅通过观看面孔就能对他人的各种特质(如可信任性、吸引力等等)进行一个判断,而且这种判断是极为迅速的(100ms内就可以完成),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加工。大脑的许多部分,能够高速地判断一张人脸的各个社会特征,从而帮助我们更安全(不见得准确,就是安全第一)地判断这个人的特点,从而保证我们安全地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不大快乐,是因为我们把别人的生活想的太好了,不会正确地看脸。人有向他人展示自己最好生活的冲动。朋友圈时代和美颜时代的重叠,只是强化了生活里的包装潮流。大多数人也不拥有洞察他人生活真相的能力,因为这些真相往往散落在细枝末节里——皮鞋上的褶皱、眼睛里一闪而过的慌张、脱了线的纽扣、发丝间隐约的头皮屑。房屋推销高手和化妆品专柜的优秀售货员,专业的人像摄影师,是人群里为数不多能通过表面印象洞察真实生活的人。



多年来,看了足够多的人,感觉相由心生这话完全没错。人真的要对自己的长相负责,学会正确地看脸,也就是学会如何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让自己的脸变得更好看些,并且远离那些可能的污染和崩坏。孩子们的表情都很丰富,可是由于人一到成年,持续抑制自己的真实感情,表现喜怒哀乐的表情肌肉就变得僵硬。时间长了,肌肉失去弹性,面部轮廓不再清晰,脂肪开始聚集在脸颊或下巴上,大多数人失去了明朗、均衡而自然的面貌。一个成长顺利、心底坦荡的人,与一个生活坎坷、心灵扭曲的人,他们的不同际遇,绝对会作用于相貌、变化其气质。经历过的种种,有时候一丝不苟全记录在脸上:纯真,世故,虚荣,势利,厌世悲观,纵欲狂欢,生活沉滞,风尘疲惫,贫苦艰险……他们经历过什么,不必分辩、解释,全写在他们的脸上。每个人的脸都是一个橱窗:展示着他/她灵魂的景象,心的样貌。

人世污浊,要摧毁一张原本干净的脸很容易,而建设一张脸,却极为艰难。建设一张境界高华的脸,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打造一张脸,几乎囊括了一个人建设自己的全部要素。说起来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全身心修炼的过程。真不是开开眼角垫垫鼻子削削颌骨弄弄下巴整整牙齿,人生就可以从此坦途了的。


“人没有身体才能真正符合中世纪的要求,人没有灵魂才能真正符合现代的要求”。百年前的一代才子、毒舌王尔德这句话,点明了现代身体的尴尬。在视觉时代,身体以灵魂的样貌混世界,可它终于不是灵魂,它只是“看上去”诚恳、正义、清新文艺或风流倜傥而已。归根到底,人与人相遇,赏心悦目决定能否交往,志同道合决定能交往多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