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紫星宿地下藏

 黎荔专辑 2021-12-17
汉紫星宿地下藏
黎荔

1987年4月底的一天,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小教学楼的施工现场,一座古墓突然出现在了施工人员的眼皮底下,这座西汉壁画墓坐北朝南,墓室南北进深4.55米,东西宽1.83米,高2.25米,门外有东西耳室各一。经考古发掘,墓内出土了昭明铜镜、釉陶壶等文物数十件。墓内最珍贵的精华部分,乃是其绘于墓室券顶的一幅古代彩色星宿图――迄今为止中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宿古天象图。



考古学家们推测,从西安交通大学汉墓的规格来看,墓主人的身份应该不低。据考证:这座壁画墓的墓主人是西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萧望之。《长安志》卷七载:“(长安城)东面三门:中春明门,当门外有太子太傅萧望之墓。”《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萧望之墓在咸宁县东南五里,古城春明门外,道南。”交大西汉壁画墓正好位于春明门遗址东南200米处,道南,交大二村境内。这里距咸宁县也正2500米。在发掘的主室淤土中,发现人的盆骨和两颗牙齿,经北京有关部门鉴定死者是一位55-65岁之间的男性,各方面特征与萧望之完全吻合。

据史料记载:萧望之曾任汉宣帝时的御史大夫,主弹劾纠察,并掌管重要文书图籍。后改任太子太傅,成了汉元帝的老师。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他主持了一次石渠阁会议,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图书馆、档案馆会议,且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遭宦官诬蔑,引鸠自尽,死时年正六十。




作为西汉宣、元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大子太傅萧望之的墓室,墓葬早年应有高大的封土。不过树大招风,交大汉墓很早就被盗了,1987年发掘时发现了两个盗洞,一个打在耳室前方墓道上,另一个则正好在墓室口,能打出如此精准的盗洞,应该不会离埋葬时间太久,而且,盗洞中填有“长生未央”砖,另外,墓葬出土了不少陶器、小五铢铜币以及一块铜镜,说明盗墓贼在偷盗时只盗走了金银财宝,早期的盗墓贼只拿金银,但到了后期,尤其是现代,盗墓贼连陶器,有时甚至是墓砖都不放过。

然而,盗墓贼永远拿不走绘在交大汉墓墓壁上的色彩。这幅中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没有用黑线描出轮廓,而是直接用颜色绘画,这叫没骨画法。两千年前的西汉壁画,经历了那么多沧桑变化后依然色彩鲜艳如故,因为交大的汉墓壁画使用的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就是将矿石研磨而来,所以保存的时间非常长,类似的还有敦煌壁画,西藏唐卡。除了在自然界很容易找到的天然颜色,交大汉墓壁画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颜色——汉紫。用天然的矿石无法制出这种色彩,必须要经过人为加工,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们是如何制出这种颜色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汉紫至今没有发现其自然存在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进行超导材料研究时,偶然发现其成分为紫色的硅酸铜钡,硅酸盐性质稳定,难怪汉紫壁画千古不褪,色艳如故。



星宿是汉族民间信仰和道教崇奉的星神。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把天上重要的恒星分成了二十八个“宿”,这二十八个星宿,又分属于代表四个方位的“四象”。分别为: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每个方位上各七个星宿。二十八星宿的运行和变化,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历法、占卜都有重要影响。二十八宿是古代中国人对黄道附近的群星的划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就是黄道,可是在古人看来,明明是太阳在绕着大地旋转,因此名为“黄道”,天空上的星斗以年为周期流转变化,而月亮则在各个星宿中流连穿行。二十八星宿环绕在天体大气里面,周而复始的运转不停,分别掌握著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天象,以分昼夜的变化,以及与阴阳气数的变化,因此古代堪舆学以二八星宿分成四个方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象线来定分野。



汉墓的发现,打乱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施工计划,原本要修建的教学楼改建他处,而墓葬所在的区域则开辟成了小学大门内的一片小花园,附小的大门就在汉墓的东边约5米处。每次经过交大附小门口,我都会看到学校的铁栏杆外,有一个1米见方的水泥台,细看,底下是空的,墓室应该就在下面,壁画墓坐北朝南,墓道应该是从小学的围墙伸出来的。



如此珍贵的壁画墓,在墓葬发掘完毕后,保护便成了头等的难题,从此一扇不锈钢大门将墓室门封住了,防止壁画被氧化,又担心完全的密封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积水过多,所以在墓室底下埋了两根管子跟墓道相通。为了研究和保护的方便,专家们在墓道的东边开了一条地道将地面和墓道连起来,地道的门就设在交大附小大门的东边,被车棚的一堵砖墙挡住,无法看见。只有交大档案馆保存着钥匙,已经很多年没有再打开过了。近年来交大在附小周边兴建新的家属楼,可能会重新打开汉墓研究其保护情况,我想应该是很不乐观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周边大搞基建、环境污染严重,墓道内已经变得相当危险。地铁5号线的地铁站口,原本规划在交大二村北门(忆江南饭店对面)修建,后来地铁公司和学校方面拉锯数年,又不了了之,不知道这一切,与地下那个无比珍贵的二十八星宿汉代壁画墓有没有关系。



汉代墓葬中的壁画和唐代的有很大不同,唐墓壁画,往往先在墙上刷过很多层泥子,“底子”很厚,所以唐代壁画容易揭取,而汉代壁画的“底子”都很薄,泥子只是在砖墙上薄薄地上了一层,然后在上面直接作画,揭取式保护并不适用于交大汉墓壁画。经过两千多年的挤压,组成交大汉代壁画墓的砖块酥化很严重,从壁画上的龟裂就可以看出来。如此脆弱的墓葬,轻微的晃动都能使它变形,甚至坍塌。但是,不可低估了古人的物理学知识和建筑技术,一座深埋地下的墓室能在经历了两千年的沧桑后仍完好不倒,必定有它的奥秘。从交大汉墓发掘时的一张照片来看,墓室的顶端成拱形,这是最能抗压的结构。不仅如此,墓室顶端的砖块还采用了“子母扣”的方法,砖砖相扣,这样,任何一块砖都不可能轻易落下,在交大汉墓,如果你想拿走一块砖,就必须把整座墓葬都拆掉。古墓以其无法移动、无法揭取,保持了历史烟尘深处的最后尊严,那幅二十八星宿的汉墓壁画,依然神秘地隐藏在黑暗深处,独自在沧桑变幻的岁月中千年孤独。

虽然交大西汉壁画墓早已关闭墓门近三十年,但要欣赏墓顶那幅绚烂、珍贵的天文图,可以到交大四大发明广场旁边的科学馆一楼大厅,进门后可见到一幅巨大的星象复原图。在技术有限的上世纪80年代,拍出交大壁画墓星宿图的完整照片,是异常艰难的。墓室的顶端有弧度,要拍摄墓顶的星宿图,无论从哪个角度,拍出的图像都是变形的。最后交大考古学家用了一种极其复杂的办法,先用白线和大头针将墓顶分成一个个10厘米见方的小格子,然后摄影师再将每个小格子内的壁画拍下来,最后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在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前后拍摄的照片总共有上千张。今天,我们观赏那幅色彩斑斓的二十八星宿图,共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象征天上的云、鹤、日月,二十八星宿,下半部分是表示人间的山峦、鸟兽,人间和天堂之间,用朱砂绘制的菱形网格分开,壁画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升天思想。考古发现的西汉壁画墓不多,其中绘有天文图者更少。西安交大西汉晚期壁画墓这样时代早而且又完整的二十八宿星图,也就仅此一例。



清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著名笔记《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意思是说,在遥远的夏商周时代,天文知识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常识,所以,汉代大学者萧望之在六十一甲子轮回,归根于静后,在墓室中得与二十八星宿长伴千古。每到夏秋两季,银河流转,星汉灿烂,漫天星斗如织,南方的大火星与北斗遥相呼应;冬春季节天空稍显寥落,猎户南渐,北斗东浮,金牛奋蹄于前,御夫扬鞭于后……星空何其浩渺,而人又何其渺小,想到人如星辰,动若参商,自来少聚多离,难免会有念天地之悠悠的苍茫涌上心头。今天,我们这些不肖后辈,讲起紫微斗数,天官世家,“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天路断绝,星辉飘缈,浩瀚神秘的星空,亿万年来默默地俯瞰着从恐龙到人类这些无知的低维生命,看尽其成、住、异、灭。



汉紫,汉紫!埃及蓝、玛雅蓝和汉紫,是迄今为止18世纪晚期以前人类仅有3种人工合成蓝紫色颜料,这意味着中国工匠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人工合成无机化学物质。神秘的汉紫,据说科学家已发现了汉紫在低温下的一些惊异的量子特性,这个发现有助于新超导材料和量子计算的发展,所以,汉紫的故事远未结束,正在穿越千年的悠悠星芒,重回人间。

长安历史,息久流长,可谓无处不道沧桑,日居月诸,星汉灿烂,积淀深厚,古迹迭出。 列星二十八,经纬何纵横。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