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在人类意识和机器意识之间

 黎荔专辑 2021-12-17
站在人类意识和机器意识之间
黎荔



日前,柯洁,这位等级分世界排名第一的20岁年轻棋手,对战最新版本的人工智能围棋阿尔法狗大师(AlphaGo Master)——比去年跟李世石下棋的版本提升了大约3子的水平。人机大战中柯洁拼尽了全力,但AlphaGo依然三局全胜。


阿尔法围棋在不同的对局中,经常下出让人类棋手吃惊的着法,这次也不例外。尽管柯洁一直在争取,但比赛节奏都在AlphaGo的掌握之中,尤其是它不按套路来的匪夷所思的下法——这样的下法在人类的对局中绝无可能,让柯洁一次次陷入被动。柯洁复盘与AlphaGo的对战:认为它已经像是“围棋上帝”!中国围棋高手们在总教练俞斌的带领下全部现身会场,不仅是来给柯洁助阵的,更是作为职业棋手观战并研究AI棋法的。作为一名职业围棋九段选手和最高水平的教练,俞斌对于编程也是非常有建树,所以对于这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战,他更有发言权。他说人工智能围棋的出现对于围棋界肯定是一件好事,有许多棋法招数,“在有AlphaGo的棋之前,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的,这些改变是有的。”在更长远的意义上,人类将会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去重新审视围棋、理解围棋、探索围棋,不断突破人类围棋的狭隘,这对围棋来说,其实也是一次重生。所以,AlphaGo之父表示:并不同意这是人机大赛,而是人利用电脑发现新的知识。无论结果,最终胜利都属于人类。


想起今年1月6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同样上演过一场精彩的人机对决,战场是人脸识别。人类的出战代表为王峰,其为90后世界记忆大师,《最强大脑》名人堂轮值主席。机器的一方则是百度机器人“小度”,百度大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植入到其身上。人类大脑从上百万年前开始就拥有了人脸识别的能力,而机器没有直觉,也并没有久远的进化历史,只能靠分析数据来学习。计算机只认识0和1,所以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学习来找到人类直觉的规律并将它转变成0和1存储在脑子里,从而模拟人类通过直觉思考的过程。最终百度机器人胜出,判断出一对双胞胎相似度仅相差0.01%的区别,而王峰则未能区分出万分之一的差别,导致判断错误。


“泪痕也模糊得不分明了/我的生命是艺术/有黄昏时西天的浮云/用残损的手掌祈求”,这是由微软研发的机器人小冰写的诗,小冰从去年开始写诗,以1920年以来近100年间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数万首诗歌为训练素材,对她进行100个小时近10000次训练后,小冰“掌握”了写诗的能力。不久前,小冰从创作的上万首新诗中挑选出139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成名之前,小冰一直以化名,悄然混迹于互联网上的各种诗歌论坛,甚至还在传统文学媒体发表诗作,一直到自曝身份前,还从未被识破过,可以说已经通过了诗歌写作领域的“图灵测试”。谁说人工智能不能攻占极具独创性的诗歌等艺术领域?去读读小冰的诗,理解一下那颗复杂多情的“机器之心”吧!


至于楹联、古诗这些具有规律性、程序性的领域,人工智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攻陷了。有一个稻香居电脑作诗机单机版的简化网络版,无需下载,直接上网就可使用。选择韶部、体裁,输入命题,电脑就开始作诗,也可不输入命题,电脑作《无题》。电脑以单词和字为单位创作,不是前人的成句,但不排除有巧合的可能。网络版暂时没有集句作诗,藏头作诗,次韵作诗等功能,这些功能在单机版中有,今年以来,作诗机2017微信版也发布了,微信就可以随时可以玩转古诗呢!刚刚我选择了韵部“十一尤”,体裁为“五绝”,输入命题为“端午”,作诗机瞬间就生成了以下这首诗:


《端午》


又渡初杨柳,沙平许远游。

人人频下泪,旧是怎生愁。


诗虽写得平平,但格律精严,用词考究。网络版考虑到速度,数据库大小等因素,在全唐诗6000左右的字域里面,只选出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00个汉字用于单词的关联。作诗机好玩得很,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古风,起式收式韵部,都可以由用户设置,如果这首诗不满意了,再次输入一遍,又瞬间自由生成一首。就像我们大部分人的四则运算,都会被一个不到十元的计算器碾压一样,面对电脑作诗的速度,中国诗词大会上那些以背诵为主的达人们分分钟会被吊打。这还是比创作,至于背诵,在未来5-10年中,知识将越来越物化和云化,知识的传承更多被机器承载甚至取代,人类大脑已不再需要记忆更多的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认识世界的脚步会加快,借助机器和人工智能,世界在我们面前会越来越清晰,未知的东西会逐步减少——为什么我们对人工智能寄予这么大的希望,这就是原因。科学家们开发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让机器变聪明,让世界变得更好。无限大的内存、超级快的运行速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开发,人力并非不可或缺的时代已经悄悄来到了。很多发达地区,逐步增多黑暗工厂的局面已经司空见惯(机器人生产,晚上车间不需要开灯),机器人在未来时代会抢走大量的工作,他们也不会在意自己是蓝领或者白领,只会按照程序不知疲倦地完成任务,而且相比于自然人类,这些机械员工在面对疾病、疲劳、不良情绪方面更有优势。机器人生产何时能全面取代人类工作,我想并非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一旦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基本上大部分的人类都会成为无用之物,将近99%的人类工作都是毫无价值的,就连华尔街投行都要用机器人代替交易员,媒体写稿也要用机器人操作,未来人工智能将会无处不在地对我们产生影响。算法将统治21世纪,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将不复存在。柯洁输给阿尔法狗之后,网上一帮人非常沉痛,感觉人机大战被阿法狗碾压是人类智力的失败,非常伤心。不少人都在讨论“机器威胁论”,或者探讨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未来——是类似《终结者》那样“机器掌控人类”,还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共融共生?不过,这都只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之一。未来,有能力发明人工智能的人类,是否会有智慧解决这些问题?


现实之中,大多数计算机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都不认为这与他们的工作有关,不觉得AI有什么局限。他们埋头苦干,开发出具有不输于人类的语言和图像辨识能力的软件,造出能与人类在棋类一较输赢的机器。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也只能理解人脑运作机制的一部分,具有自我意识以及反思自身处境与行为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但是,人类的大脑皮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智能机器设备与人类大脑相连接,不仅会增强人类的能力,而且会使机器产生灵感。基于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让机器具有自我意识、情感和反思能力,无论对科学和哲学来说,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探索领域。如今,人工智能在许多智力活动中将强于人类不再是猜测了,但指引这些智能研究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呢?神经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许多学科都尝试去定义意识,描述意识产生的机制。但至今都没有一个足够强力的学说能解释一切。机器有意识吗?机器会理解吗?机器能思考吗?从十七世纪到今,每一次机器功能的重大突破,这问题都被翻出来问一遍,只是否定它变得愈来愈困难了。也许就在我们争论之时,机器意识正在混沌中悄然孕育和诞生,磕磕绊绊,浑浑噩噩,毫无辨别地吸收和模仿,在机器文明尚未到来的荒野上游荡。


我们不断拓展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我们的探测器飞往太阳系外围,DNA图谱被绘制,深空、深蓝、深海吹响伟大进军的号角……从冷酷高智商的谷歌机器人,到趋于情感的11区机器人,从激进发展人工智能,到警惕防御人工智能,我们站在人类意识和机器意识之间,我们渴求着意识的永生,却始终无法回答那三个永恒的问题:


我,究竟是谁?

我从哪里来?

将要到哪里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