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将过,你的减肥大业达成目标了吗?” 尽管很多人在减肥成功后,设定了新的目标,继续下去,成了另外一类运动者。但是,不可否认,为了减肥而投身运动,可能是运动人群中,占比最大的。 年度即将过去,我们来聊聊减肥这个事。 我有过从身轻如燕,发展到体重斤数等于身高公分数的阶段,两年前,又从高点回复到起点,回到大学时期体重的经历。算是见证了一段很漂亮的减重减脂记录。这是导致我后来经常写健康文章的很重要的原因,初心是把从中收获的心得,共享给有共同需求的朋友们。 这个记录我自以为“很漂亮”,是指: 1、缩减的总量比较大——40斤; 2、被称为黄金节奏的平均每周1斤——共历时10个月(约40周)完成; 3、降低的不仅仅是BMI,的确还有体脂率——无论是用体脂秤、还是用体围数据兑入公式来验算,都成立;(顺便说一句,我认为以腰围来衡量的那个“理论”最可信); 4、从达成目标到现在,过去一年半了,没有反弹,很好地保持着,并优化着。 从跟朋友们的交谈中,发现对于减肥这个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事倍功半,除了“不肯吃苦”这个无法为外部所帮助的内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知不正确。 以下说说常见的一些错误认识。 错误一、把“合理体重”看做健康体重 我们都知道有个合理体重的说法,最常见的有两种: 1、合理体重=身高公分数-105得到的公斤数。 2、BMI指标。一般认为超过25就算肥胖。 这些没有错。我发现自己正好处在“身高公分数-105的公斤数”这个数字上。 但是,如果我们看健美运动员,他们的体重恐怕远远超出所谓“合理的BMI”,换言之,他们“很重”。但是他们也很健康。 “要的是减脂,不是减体重”。 很多人体脂高,但是肌肉少,以至于体重很合理,很正常,但依然能在体检时查出脂肪肝等毛病。我以前的团队里,一位被公认“踢球时衣服被风鼓着,像挂着一张帆在跑动”这样的瘦子,就是我身边遇到的第一个有脂肪肝的小朋友。 错误二、光看体重,不看腰围 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个观点,如果要判断是否肥胖,只需要看体重和腰围,甚至都不用看身高。 我个人认为,这比光看BMI,要有用。 这个观点的逻辑基础,就是成年人的脂肪堆积,很容易从腰上开始,而跟身高没有什么关系,不存在矮个子容易堆在腰,高个子不容易堆在腰部的现象。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更先进的手段去鉴别自己是否肥胖,也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衡量,它比BMI有用得多。 男性: A=腰围公分数*0.74 B=体重公斤数 * 0.082 +44.74 Rate = (A-B)/B 该值在14-17%之间健康,6-13%运动员,18-25%可接受,再高就肥胖了。 我今天得到的值,正好14%。 女性: A=腰围公分数*0.74 B=体重公斤数 * 0.082 +34.89 Rate = (A-B)/B 该值在21-24%之间健康,14-20%运动员,25-31%可接受,再高就肥胖了。 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腰臀比,是非常实用的标杆。 基本上坊间这样认为:东方人种比较完美的成年男性腰臀比是0.81,女性0.73(西方人为原型的维纳斯是0.68)。 中国人有自己的标准,建议:中国成年男性<0.9,中国成年女性<0.8。 如果一个成年男子的臀围是95,腰围80,那么腰臀比是0.84,小于0.9,是比较不错的状态。 根据公开的观点,以腰围来衡量肥胖与否,比用BMI的准确性高3倍。 错误三、节食,尤其是不吃早餐 节食如果能达到“减肥”(此处打引号的原因,是因为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应该叫“减脂”,但顺着公众的习惯,还是叫“减肥”)的目的的话,我完全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也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案例。 特别是不吃早餐。 经过一晚上的消耗,早上是各方面营养都缺乏的时候,如果不进食,会让一天的食欲都很旺盛,很容易在白天不知不觉地多吃。 其次,节食会大大降低平衡点,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很容易引发身体“储能”的欲望。更加通俗一点说,长期节食,会导致身体向“喝凉水都长肉”的方向发展。 我一直认为,人吃下去多少和消耗多少,这个还是表面现象,更主要的,是人的消耗和储能的平衡。身体得到的供给越充分,越随时能满足,储能的平衡点就越高,越不容易引起身体储能的机制,吃下去的东西,用来消耗的部分就越多。 这也就是日常代谢(含安静状态下的基础代谢,和维持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日常活动代谢)水平的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精神抖擞的人,一天过24小时,懒洋洋没有朝气的人,也是一天24小时。前者用了较多的消耗,收获了较好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后者虽然也保持了身体的平衡,但是了无生气,暮气沉沉。 虽然同样可以让生命延续24小时,但是焕发的状态不同,用来供应的需求(身体消耗)也不同。 错误四、认为肥胖是营养过剩导致的 有的人,为了防止发胖,难得吃一点,就尽量优先满足热量。摄入过少,而且过于片面,当饮食非常不均衡时,热量摄入过多,但微量元素极少,这种时候,其实是营养严重不足,而不是营养过剩。 营养不足,身体代谢发生了障碍,导致了肥胖。 所以,不要单纯地责怪自己吃得多,营养摄入过多。肥胖的原因,是因为营养过于不平衡,热量固然是过多了,但是同时,其他的东西都非常欠缺。 所以,老威在本号里,一直鼓吹“科学运动,合理膳食”的理念。科学运动方面,平时写的文字非常多。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虽然没有写科学运动那么多,但是,也已经写了不少了。 错误五、按时进食,但不吃碳水 这样的人,也有不少。历史上,三大营养要素都有过被妖魔化的经历。 这些年好像轮到碳水了。 按照营养均衡理论——或者至少咱们中国人的传统应该如此——碳水、脂肪、蛋白质三者之间,碳水的比例应该是最大的。 在所谓明星阵营里,“长年不吃主食”这种做法常有耳闻,是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不知道。因为极度低碳水饮食这件事情本身,还是一个在争论中的话题。我想任何践行者,至少得有一年周期,才好得出结论。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人体日常生活、运动训练,所需要的脂肪消耗,并不是膳食脂肪,也就是说,无论你吃下去的是米面、肥肉、或者其他植物中的脂肪,都要经过堆积在身体里以后,才进入到供应能量的序列。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你身体里堆积的脂肪,原本来自哪里,并不关键,关键是有多少吃下去的东西因为剩余而转变成了脂肪。 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我认为我们普通人,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跟明星们的生活模式、职业需求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是不是适合那种极度低碳水的生活,我不能说别人,至少是不适合我。 而且我不喜欢吃肉类,我喜欢吃的东西,恰恰大部分以碳水食物的形式存在着。 题图故事:2019 年国庆期间,在张掖丹霞地貌公园。 错误六、运动内容过于偏废,尤其不重视心肺能力 为减肥而运动,当然不止一种手段。 但是,有的人,仅靠撸铁,就减肥来说,这真的是不够的。 1、健身减肥的课程,也有全身性运动的HIIT,而要完成这些HIIT,本身就需要心肺功能的支持。换言之,如果你说“我光通过HIIT来减肥”,这句话逻辑上没有错,HIIT的后燃效应,可以有很好的消耗功效,但是,对于一个心肺能力很差的人来说,想要做好HIIT,实际上是很难的,即使做完规定课程了,也难以保证高质量。 所以,为了减肥,提高心肺能力,是基础。没有好的心肺功能,要完成HIIT这类课程,是不可想象的。 2、如果没有能力很好地完成HIIT这类减肥课程,单纯静态的撸铁,可不可以?当然也会有消耗,但是这对于提高心肺功能,并没有帮助。 3、长期静力性的抗阻训练,不仅不能促进心肺功能,可能对心血管等部件,还有反作用。 所以,不管自己的主业(主要运动手段)是什么,提高心肺功能,是基础。而提高心肺功能最实用,最简单的,最容易保持均衡状态的,大概就是跑步了。 我喜欢跑步,它也不是我运动的最主要的爱好。甚至哪天天气好了去绕一圈北京二环,或者跑个马,那都是运动爱好当中的“业余爱好”。尽管如此,我依然把跑步看做是所有运动的基础。 错误七、熬夜来增加消耗 熬夜的确大量地消耗人体的能量。 许多人说熬夜耗神,容易瘦身。 但是熬夜也会带来这样的坏处: 1、使疲劳的身体得不到休息,因此各种机能,甚至免疫力都会下降; 2、熬夜使得之前的运动效果难以转化,难以保持,等于削弱了之前运动原本该收的效果; 3、休息不好使得后面的运动变得不可能,通过熬夜的这点不正常额外消耗,却阻碍了通过正常运动而获得的更多、更健康的消耗,这是得不偿失。 4、熬夜会给生活带来各种风险——就说熬夜后出行吧,发生事故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所以,靠熬夜来瘦身,那真是歪风邪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