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春遇晚冬晴日,访五百年智化寺

 zzz_0401 2021-12-17

一场小雪之后,京城艳阳高照,各处雪痕瞬间飞灭,一个暖洋洋的晚冬早春周日。

北京最早大规模建都应该是元大都,那个时候就排下了正规的都城布局。但是真正完善都城布局还是要到明代,明代开始在城区内建设了各种功能性设施,城墙也是明代建起来的,就是现在的二环路。中国古代就有人说民以食为天,是谁说的呢?是楚汉相争时刘邦的一个谋士叫郦食其的人说的。食其可不是“食其肉,衣其皮”的意思,应该读作“一鸡”,可能是麻将牌里“幺鸡”的出处。郦食其出谋刘邦攻占荥阳敖仓时有计曰“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就是古代存粮食的仓库。刘邦有了军粮,才能吃饱饭、得天下。后来各王诸皇就都知道粮食很重要了,而且,要想当皇上也要先积粮。朱元璋起兵之前也是听了谋士朱升的悄悄话,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除了汉人以外,蒙古人也学会了这个道理,他们就在元大都城里建了敖仓积粮。到了朱棣的明代京城,朝廷就在北京城里修建了更多的敖仓,这些敖仓都在东直门内往南一带,北边有海运仓和北新仓,藏着从南方经塘沽海运过来的粟米,有军兵举着大刀看守。再往南就是南新仓,当年最大的粮仓。还有现在已经看不见的几个粮仓。最南边有一个稍微小一点的粮仓叫做禄米仓,顾名思义这里存的是京官的俸禄米,也就是每个明朝干部的那几斗红高粱。这些仓敖现在还可以在北京市地图上看见,而且禄米仓那个地方就叫禄米仓胡同。

 明朝太宗朱棣进了北京,建了京城的基础,后来传位给仁宗朱高炽;仁宗传位给宣宗朱瞻基,他支持艺术,出品了很有名的宣德炉。明宣宗才高八斗,却命比纸薄,宣德十年三十八岁就得了一场急病,没几天就薨了。虽然史书记载中没说是什么病,但如此急的病也就是心脑血管病了,看来当年既没有硝酸甘油也没有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宣宗榻前传位给当时八岁的朱祁镇,新皇帝就是明英宗,改年号正统。

明朝最后没落的原因之一是宦官专权,这个早期最厉害的宦官是王振。河北蔚县有一个暖泉镇,暖泉镇最有名的杂艺叫打树花,天黑后生火把铁饼烧化,然后用大勺把锅里的铁水盛出来泼到墙上,铁花四溅像树花一样好看。这个宦官王振就是暖泉镇生人,但他不玩儿打树花,他去考了一个范进那样的举人。后来他觉得考相当于博士的那个进士学位太难,因为当年不像现在时兴抄别人的论文。这个王振就一咬牙一跺脚在永乐晚年自制成太监进了宫,要说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哈?王振进了宫以后就发奋图强,但是隐忍不发,经过了几代皇上都不发。明宣宗在任的时候,最受宠的太监是金英,王振被宣宗朱瞻基派去哄孩子,就是服侍太子朱祁镇。朱祁镇登基时还小,家事国事都要靠张太后把持,张太后并不正式垂帘听政,而是非正式理政。张太后不许太监干政,因此,这个王振还需要隐忍,不得发。明英宗把王振提拔成司礼监总管,比金英的官儿还大,是权力最大的太监。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这王振终于忍到了头,正统八年他就开始爆发。王振做了很多坏事,在历史上声名狼藉。最后在瓦剌兵变的土木堡战役中害得明英宗被俘,他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这个王振上位之后,野心大膨胀。正统九年(1444年)的时候他就跑到宫外盖了一座豪宅,同时在豪宅东侧又盖了一座家庙。他不把家庙修在老家蔚县,却修在京城里;这个家庙不是宗祠,而是佛寺。可能因为他家祖上没有什么可祭之人,所以修一座佛寺天天念经,以便超度乃祖。这些宅和庙盖在京城什么地方呢?这个王振可是很招摇,他把家和庙修在明朝干部领俸禄的地方旁边,就是禄米仓胡同里。这个目的不是很明确吗?一来是向那些明朝干部们显摆,你们这些个博士们还不如我一个宦官,我能招来和尚给我向佛念经,你们行吗?二来是恐吓那些干部们,你们谁要是不老实,我就让和尚们向佛给你念紧箍咒。王振修的家宅好像已经无存,而家庙就是现在禄米仓胡同里的智化寺。“智”即为佛之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智化即“修得佛之四智”的意思。



智化寺的山门很简单,就是一座拱券门,两边连窗都没有。但是,山门两边有八字照壁,这个规格显然高于普通的野庙。有八字照壁的时候,大门就会比街面凹进去一截。我站着拍照的地方,也就是山门对面,也比街面凹进去一截,这个地方原来肯定是有一面影壁的。山门前这样的布局可以在小胡同里面圈出来一个小小的门前广场,很象那么回事,凭空把这座小庙的等级拔高了一下。

你看那山门顶上,是黑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能用琉璃瓦的庙一定有皇上敕建的成分,敕建寺庙为什么不用黄色或者绿色琉璃瓦、而要用黑色的?说明这座庙里的和尚不是给皇家念经,这是王振的家庙,念的是私经。敕建一座念私经的家庙,你看看这明英宗朱祁镇把王振宠到什么程度了?

进了山门正面是天王殿,在这里叫做智化门,也是拱券门,但是两边有暗窗了。门前的两座碑当然是敕建智化寺功德碑,明代原物,字迹已灭。天王殿顶上也是黑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这个屋顶是明代风格,中规中矩。你仔细看那戗脊,每条戗脊上都有五个脊兽,这个和皇宫里后宫的规格相同;但是没有最前面的仙人骑鸡,我仔细看了,不是掉了,是原来就没有。这是不是说因为脊兽太多,就要减掉仙人骑鸡,总要比皇家的低一点才对嘛。可是再回头一看,最前面的山门和钟鼓楼的屋顶戗脊上却都有仙人骑鸡。最后看了一圈下来发现后面的所有大殿屋脊上都没有这个仙人骑鸡,这是什么道理?



天王殿里面弥勒佛的位置现在是一面大屏幕,在上映智化寺的宣传片。弥勒佛像不知道去哪里了,两边的四大天王像也没有了。弥勒佛后面的韦陀像倒是保存下来了,不过给挪到后面的大殿里去了,在一个墙角放着。这座韦陀像有点意思,他背后放射着好多把吃饭的叉子,说明这是吃西餐的护法神。



天王殿两边是钟鼓楼,也是中规中矩。



你看这钟楼之顶,很漂亮吧?



走进钟楼看一下,里面还保留下来不少明代的木结构。明代的那口种还在楼上挂着,没有被大钟寺搜刮走,但是不让上去看。



对面的鼓楼和这座钟楼的形制一样。鼓楼里的那面鼓也还在,但肯定不是明代的了,是清代再造的。前些年摘下来维护以后,这面鼓也不为什么装不回去了,只好放在后面的大殿里了。




怎么样?非常漂亮吧?我正欣赏着,突然发现这面鼓有点特别,上前仔细一看,哇!它上面的图案居然是沥粉堆金的!我上次还是2012年和妻兄一起在京西模式口的法海寺欣赏过明代沥粉堆金的壁画。那座法海寺也是明代太监修的寺庙,这个太监也是明英宗朱祁镇手下的宦官,叫做李童。这个李童修法海寺是在王振修智化寺之前,是在正统四年。而且李童修的是皇家寺庙,所以法海寺用的是黄色琉璃瓦歇山顶,戗脊上不仅有五只脊兽,还有仙人骑鸡,是全规格的屋顶。法海寺的沥粉堆金壁画规模非常大,保存得也非常好。智化寺的这面鼓和法海寺的壁画一比就显得残破了很多。



天王殿院子里除了钟鼓楼,还应该有的是经幡柱。我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发现它藏在八字影壁后面的角落里非常不起眼,但是下面的那个抱柱石可是很精美。




过了天王殿,后面的院子就是正殿大雄宝殿了,在这里叫做智化殿。



走上前看看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代风格的黑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木制斗拱,彩绘梁枋。没有月台,基座也只有一尺高,这是民间建筑的规格。门前香炉上写着“智化禅寺”,从左往右念,肯定是近年的出品,不算古物。

既然智化殿就是大雄宝殿,那里面供奉的肯定要是三世佛。果然,这里是三座木雕包金佛像,原来的佛像应该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像,左手是东方药师佛,右手是西方阿弥陀佛。那三座佛像前些年维修的时候挪到西山大觉寺的大雄宝殿去了,我在大觉寺里见过。现在这里的三尊佛像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东方药师佛手里没有药罐;西方阿弥陀佛也就是接引佛,但是他的手势也不对;中间佛像应该是释迦牟尼佛,他的右手持降魔印是比较常见的。



这座大殿里的木结构都是明代原物。你注意看那些斗拱,比蓟州独乐寺唐代的斗拱要小很多,当然,这座大殿比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规模也要小很多。

你还可以注意到天花板,这是平棋天花的构造,可是上面的天花是空的。民国期间,举国战乱,香民颠沛,寺庙熄火,很多寺庙里的和尚就出租、甚至拆卖庙产度日。智化寺的和尚也不例外,他们把这座殿里的天花板和佛像顶上的藻井都给出卖了。当年,美国的纳尔逊博物馆派出一个小组到中国,趁中国战乱来收购文物,他们把智化殿的天花板和藻井花了五千美元买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下面是斗八形式,就是两个正方形四十五度角交错形成的八角形,上面则是圆形,一层一层搭上去,最上面有佛龛,里面是毗卢佛像,这种形式的斗八藻井叫做杏坛藻井。杏坛说的是孔子讲学的坛,这里因为上面有持说法印手势的佛像,因此把它称作杏坛藻井。智化殿的杏坛藻井现在美国纳尔逊博物馆,那是明代原物,据说上面的贴金还在。智化寺的藻井是世上现存故宫之外最精美的明代民间藻井。

智化殿东西原来应该有十八罗汉像,现在没有了只有空荡荡的须弥座还在那里。

看过这些佛像、天花,我就看见了两边墙角里的韦陀像和那面鼓。突然发现罗汉像须弥座旁边墙根儿黑暗中似乎有物,走近一看,原来是这大殿屋顶的黑色琉璃鸱吻。不用说,这肯定是近年修缮时拆下来的,现在屋顶上的应该是新的。我看这智化殿的屋顶还是明代风格,那这个琉璃鸱吻应该还是明代原造?



这座正殿的建筑面积并不大,佛像背后的千佛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我就往佛像后面走去。走到后面一看,怎么这么黑呀,难道后门没开吗?这时,殿内的志愿者走过来说给你打开灯看看后面。灯光一亮,这里就一目了然了。原来这佛像后面既不是泥塑的千佛山,也不是木雕的海岛观音,整面墙上是一幅壁画。这幅壁画上不是观音菩萨,而是地藏菩萨和冥府十王。地藏菩萨带宝冠饰璎珞,右手举着锡仗,左手捧着一个宝珠,这个形象出自密宗地藏十王经。这幅壁画上的地藏菩萨骑着一匹狮子,这通常应该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菩萨的右手边站着的是闵长者,左手是闵长者的儿子道明和尚。冥府十王双手举着笏板分立两边。这些人物形象、画风和法海寺的壁画完全一样,这就是明代画风,说明这幅壁画还是明代原画。智化寺比法海寺只晚了五年,这幅壁画并没有沥粉堆金,却能保留得这么好,说明明代的颜料相当高科技。



关于地藏菩萨,还有一段传说。说唐代的时候新罗国有一个王族叫金乔觉,新罗国是在现在朝鲜的南部,就是大同江以南,大半个朝鲜半岛。金乔觉出家以后就跑到大陆的九华山修行,当地的财主闵长者供养金乔觉吃喝拉撒睡。闵长者还把儿子道明派去和金乔觉一起修行,我估计是让儿子看管着金乔觉。金乔觉圆寂之后,大家发现他的肉身很像佛经里的地藏菩萨,后来就把他说成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此后,凡是画地藏菩萨的时候,就把闵长者和道明和尚画在两侧。

这幅壁画的对面不是后门,而是一间封闭的抱厦,里面也供着佛像,这个建筑布局非常少见。三座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手是迦叶,左手是阿难二位弟子,这个叫做佛祖成道相。



智化殿两边有配殿。东配殿叫大智殿,过去在这殿里供奉观音、文殊和普贤三位菩萨,现在里面展览中国“滥竽充数”之竽的历史,但这里的竽小一点,簧管也少一点,对了,这是笙。

看看东配殿外面装饰的路灯,二十一世纪新产品,禄米仓胡同街道大妈倾情奉献。



西配殿叫藏殿,不是藏传佛教的殿,而是藏宝的殿。



这里面藏的是什么宝呢?原来是一座八面转轮藏,上面的藻井还在。哇!太震撼了!



看看它的木雕。柜顶上的木雕叫做毗卢帽,很象美式家具立柜上的柜顶三角楣吧?别忘了,这座庙修好之后三百多年才有美国独立战争。这样雕刻的家具在欧洲要到文艺复兴后期才有,在佛朗索瓦一世的香波堡还没有,要到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才有这样的柜顶木雕三角楣和木雕立柱,就是所谓的路易十四家具,那也比这座寺庙晚了将近三百年。

这个毗卢帽和柱子上的木雕都是佛像和动物,吉祥得不得了。这座转轮藏的顶上据说有一座毗卢佛像,在下面看不见,谁要是修炼成道,就可以扶摇直上去那顶上拜毗卢遮那佛。





藏经格。每一面有四十五个格子,八个面加起来就有三百六十个,差不多就是一年的天数。寺里的志愿者说每一个格子里面藏着一部经书,如果假装每天读一部经,绕着转轮藏走一圈下来就差不多是读了一年的经。原来念经也可以批发的?



须弥座,上面不是力士图,而是二龙戏珠浮雕。



看了这座转轮藏让我想起来颐和园的转轮藏,就是在佛香阁东边的“万寿山昆明湖碑”后面,那座转轮藏可是比这座的规模大多了。二十年前我还去过几次,当时还没有修复,里面有点破烂不堪,藏经格都破损了,但是木结构还在。颐和园的转经藏是可以转的,有类似于磨盘把手的推杆可以推。智化寺的转经藏不能转,拜佛的人只能
步行围着它转圈。

看看藏殿的天花板,这是明代原物。可以看出来天花上的字是沥粉堆金写上去的,我不会念佛,所以也就认不得那是些什么字。明代的时候,是把图案直接画在木板上做成天花的;而不像清代是画在纸上再贴在木板上。西方的屋顶画也是这样,文艺复兴时期的穹顶画也是画家直接画在屋顶上,壁画也是这样,为了让壁画色彩更耐久,他们还发明了湿壁画。到巴洛克时期,画家们就是先趴地上在画布上画好,然后再爬上去把画好的画布一块一块贴到穹顶上去拼起来。



智化殿既然没有后门,就只能从旁门左道进入后面的院子。进去之后回头一看,智化殿的后面可真黑呀!其实这张图片是智化门的后身,不过智化殿的后身也是这么黑。


正殿智化殿的后面是一座楼,既然本寺的藏经处在正殿的西配殿,那这后面的楼就不是藏经楼了,而应该是大佛殿。



门前一座香炉,上面的字迹是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十八年,也就是1590年,距今四百多年了。说明明英宗之后过了六代,到明神宗万历年间这座寺庙修葺过一次。

这座大佛殿下面叫做如来殿,二层是万佛阁。上面是单檐庑殿顶,下面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这是本寺内规格最高的建筑了。

殿内中间是坐在莲花座上的释迦牟尼佛像,下面是木雕须弥座。



释迦牟尼佛右手站着的是帝释天菩萨像,左手是大梵天像。帝释天是二十诸天之一;大梵天是印度教中与毗湿奴和湿婆并列的三大主神,在大乘佛教里是二十诸天之一和佛祖的守护神,在小乘佛教里是四面佛,柬埔寨吴哥窟里的四面佛像就是大梵天。传说佛祖诞生时帝释天和大梵天就守护左右,一直跟随侍候佛祖修炼成佛。在大乘佛教里,释迦牟尼佛像左右有时候是二弟子,有时候就是这二位守护神。帝释天通常是男长女相手持华盖,在这里是拿着金刚杵;大梵天手持佛掸。这个如来佛和护法神的形象在法海寺壁画上也有,说明明初有这种习惯。

看看帝释天。



再看看大梵天的花斗篷。



仔细看看这花斗篷,这是沥粉堆金绘图。这座智化寺和京西法海寺都是正统年早期,都是太监所造,都采用了沥粉堆金,一个是在壁画上;一个是在佛像上。法海寺壁画保护得非常严密,密闭遮光;而这里的佛像是公之于众的,任人观瞻拍照。



看看如来殿佛像左右和后面的山墙,下面是藏经格,上面是小佛龛。顶上的天花明显是近年重描过的。



每个格子上都有字,应该是本格内经文的起始字。这个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编目索引系统,距今已经五百多年。据说智化寺里有一套乾隆年版的《大藏经》木刻经板,当年印经的母版,是现存最早的经板,现在房山云居寺。



如来殿的楼上是万佛阁,现在不开放参观。按照介绍所说,上面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就是大日如来。佛有三身,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就是清净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就是圆满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我在正定隆兴寺的毗卢殿里见过世上最大的铜铸三层毗卢遮那佛像,从外面看这里的万佛阁绝对没有隆兴寺毗卢殿大,所以这里的毗卢遮那佛像肯定要小一些,应该只有一层。隆兴寺的毗卢遮那佛像每层都是鼓型莲花座,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所造;这里的毗卢遮那佛像比那座虽然早了一百年,我估计这座佛像应该也是鼓型莲花座。

万佛阁佛像顶上也有一座杏坛藻井,也在民国年间被寺里僧人卖给了美国人,据说现在费城艺术博物馆。

转过如来殿,后面是相当于后罩楼的大悲殿,现在不开放。大悲殿里供奉的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这座智化寺里有两处供有观音菩萨像,智化殿的东配殿大智殿里有普贤、文殊和观音像,这大悲殿里又有观音像,说明当年的观音菩萨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这大悲殿东面是院墙,隔壁院子里另有天空;而西面的房子太突兀了。原来西面这后盖的小房是员工用房,要不就是在里面做饭,要不就是在里面洗澡。它那后面被掩藏着一个小殿房,里面是明英宗给王振设的一个祠堂或者灵堂。寺庙介绍里说乾隆年间有外官进京述职,他候见的时候游了这座智化寺,见到王振灵堂就怒不可遏。他就禀告皇上说那个狗屁王振干了那么多坏事,居然在京城里还有一座他的灵堂。老乾一听也是大惊失色,他就私下里去巡了一遍。回来之后,老乾下旨重修智化寺,把王振的所有痕迹剔除。连大殿前面的功德碑都下了手脚,把上面的字迹全部磨掉。因为发现这寺里的每座碑上都有“王振”的字样,就把所有碑上的文字都给磨掉了。



那一次重修的时候,寺内各殿都翻修了屋顶,从寺里展览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老照片看,屋顶虽然已经歪七扭八,但是还可以看出是典型的清代式样。现在看见的这些屋顶都是明代式样,至少是清早期,肯定是近年重修时恢复的。

智化寺还有一项古董,叫做智化寺音乐。这是王振当年私自将宫廷里的礼仪配乐传到寺里来的,后来从这里又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民间佛事和典礼的配乐,称为“京音乐”。现在寺里还有一个固定的乐队经常表演,这一天他们被别人请去给不知什么活动奏乐去了,所以我没有听到他们的表演。不过,我以前在东京大相国寺曾经听见过僧人乐队演出,不知道和这里的京音乐有什么瓜葛。智化寺当年的音乐;也就是明正统年间的宫廷音乐;没有乐谱,只能靠师傅带徒弟延续。后来,到了清代,中国也有了记谱法,智化寺的音乐也就开始有了乐谱,就是把上辈子师傅教的曲子记下来。据考证,智化寺的乐谱最早是清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94年。我曾经在西班牙塞戈维亚见到过一本西方最早的印刷五线乐谱,那是1525年。智化寺里的康熙版乐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重新发现的,然后有认识此谱的音乐家拿着乐谱听智化寺乐队演奏,发现他们演奏的居然和康熙版乐谱严丝合缝。说明智化寺音乐的传承非常严格,几百年过去没有走样。中国的音乐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汉族的音乐,是一种非常严密的体系,而且拒绝创新。其实,汉族在音乐方面是非常保守的,乐人自古就被叫做优伶,归入下九流,没有地位。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汉族就不行,谁要是公然唱歌或者起舞,那是要被人耻笑的。一直到现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唱歌都是被当作惩罚的,做游戏的输家要被罚唱歌,就是让你丢人现眼的意思。所以说汉族是一个非常内敛、羞于表达喜怒哀乐的民族。智化寺的音乐如果真是从明代传承下来的,那可是和现在能听到的西方最古老的格里高利圣咏一样都是宗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是公元十世纪,比智化寺早五百年。西方当时的音乐是十二音阶;中国是五音阶,就是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十二音阶里的1-2-3-5-6。西方当时是主调音乐,中国也是;西方当时有简单的和声,中国没有,中国古代的丝竹应该还称不上是和声。所以,我觉着要是有机会去智化寺听听他们的“京音乐”表演,应该可以根据上面那些特点知道他们演奏的是不是中国汉族古乐,应该是所有乐器奏一个调子,曲调有中国风格,而且没有4和7的音。下次有机会去欣赏欣赏。

这座智化寺藏在北京中心城区的小胡同里,一点也不显眼,它的名字也不是响彻四方,但是里面真有好东西呀。其中最突出的我觉着一个是藏殿里极为精美的木雕八面转轮藏;另一个就是如来殿里极为精美的木雕佛像。前者的雕刻美轮美奂,引领世界木刻潮流;后者是京城现存仅有的沥粉堆金描画佛像,也是这一技法的收官之作,起于法海寺,终于智化寺。
游智化寺,于胡同中见绝世精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