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下的大海

 黎荔专辑 2021-12-17

地下的大海

黎荔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汉朝的司马迁曾经在他的《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地宫形状作过描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1981年中国科学院的地质学家利用现代地球物理化学探矿方法对秦始皇陵先后进行了两次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秦始皇陵地下埋有大量的水银。由此推断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是可信的。秦始皇用水银在地宫中模拟江河湖海,我们不知道其中有没有长江、黄河、洞庭湖和东海,因为这些都是曾经被他征服过的领土的象征。

而且在这个地下的“百川江河大海”之中,还有“人鱼膏为烛”,所谓人鱼是指今天人们常说的娃娃鱼,还有一种解释是人鱼就是海里的鲸鱼。当年秦始皇在东海令人以连弩射杀过的大鱼便是鲸鱼。鲸鱼体长、肉厚、脂肪多,可以熬制出大量的膏来。用人鱼膏做蜡烛,我觉得也暗合着在地下的幽暗中,营造“百川江河大海”之意。

秦始皇先后三次东巡到渤海之滨。耸立于青岛海西岸的千古名胜琅琊台,以秦始皇三次登临并留下大量古迹而闻名于世,而有关秦始皇与琅琊台的记载与传说,又都起源于徐福入海求长生不老药这一历史事件。此外,风光旖旎的渤海之滨,有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就直接叫做秦皇岛。相传,这里曾是秦始皇登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地,也是他“求仙入海”之处,秦皇岛是中国唯一以帝王名讳命名的城市。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进行首次全国巡视,东巡到达齐地。遥想当年的秦始皇,带着文臣武将和大批人马从咸阳浩浩荡荡出发,来到了渤海之滨。这位生平从没见过大海的帝王,登高远眺,但见海面上氤氲腾空,碧水连天,他立即被眼前汹涌澎湃、浩渺无际的海洋景观所吸引。在此之前只知道攻城掠地的秦始皇,在齐国东隅的琅琊(今山东省青岛),这个当时秦帝国最大的港口,被那山海滩岛交相辉映的美景所陶醉,留连忘返,乐不思秦,于是安营扎寨,建造行宫,一住三月之久。可能就是在这三个月中,秦始皇见到了难得一见、宛如仙境的海市蜃楼。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不懂得海市蜃楼只是一种光学幻景,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程度毕竟太浅,尽管随行臣僚们大都满腹经纶,却没有一人能知道这是光和海的造形物。于是,秦始皇只能听信方士之言,执信真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金光璀璨,恰似五彩神云,暗藏在茫茫沧海之中。岛上琼楼玉宇,黄金与白玉镶嵌其中,繁花奇树中有悠游仙人,腾云驾雾,服食甘露。他相信只要能够找到漂浮在海天绝处的仙岛,就可以求得长生不老。

在此后漫长的入海求仙的过程中,秦始皇的思想始终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尽管他听信方士之言,求神仙、炼不死之药,但事实却一次又一次令人失望,直到躺在陵墓里,他仍然固执地追寻着成仙之路。从兵马俑的发掘可以看出这一点。古代帝王讲究面南坐北,而兵马俑却是面向东方。据勘测,躺在地下的秦始皇也是头西脚东,秦人称为面东。面东表现了他向往东方、入海求仙之梦。可见,未能长寿成仙,成了秦始皇死不瞑目的遗憾了。

入海求仙,仙山渺茫,其实这一切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及、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千古一帝走火入魔般陷入了这一今天看来纯属不可及的境地而不能自拔。最后,这位帝王的棺椁面向东方,停放在奔涌着江河湖海的大地上,人鱼膏烛星星点点,遍布整个殿堂,这是他整个冥界帝国的中心。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忘记那梦幻般迷离的海上仙境。不知道两千多年时光的销蚀,当初下葬时就已经腐烂的秦始皇的躯体是否早已化为了尘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