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博物馆之自卑

 黎荔专辑 2021-12-17

人性博物馆之自卑

黎荔

什么才是一个人的存在感呢?我想,那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感知:想在每一个地方都感受存在,并且发现自我的价值。最低要求是被人注意,至少被需要的人所关注。既然目标是被关注,当获得关注时,一个人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反之,即使再优秀的人,也会怅然若失,找不到自己固定的位置。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会产生自卑,同时也会助长内心脆弱的情绪。因此,可以说自卑感是存在于人性深层的。事实上,要成为人就意味着时刻感到自卑、方方面面表现出自卑行为特征,这是一切人共同具有的,谁都逃不掉。真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或者自卑的行为,只是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有的人自卑感和行为特征明显,自己就知道比别人矮半截;有的人会做很多与自己内心愿望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情,不知道是自卑的表现;更有一种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优越感超强背后是掩盖自卑的行为。

自卑的种子,往往在童年时代就被撒播在我们生命的底层。成长的过程中,童年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有缺陷,时间能让我们淡忘曾经痛苦,却无法改变这些经历在我们人格中投下的阴影。小时候的我们,极其渴望母亲的一个拥抱,父亲的一句赞美,可父母要忙于工作,不懂我们的爱的祈求。于是我们的心受伤了,便以哭来索爱,不曾想,哭没有让我们把爱索到,还让父母不耐烦。从此后,我们便收敛了哭,有了某种隔膜和距离,不再能酣畅淋漓地向父母表达爱意。对于爱的表达,变得矜持,充满了试探与防卫。因为,勇敢表达爱,需是内心的爱极其充盈。心里装满实实的爱,我们才有自信去表达自己的爱,让爱外化。我们大部分人自小内心的爱是不充盈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童年虽然有很多快乐的回忆,但没有感受到备受宠爱的滋味,与父母的关系是有距离的少点温度的亲子关系,也许是因为父母的亲密陪伴太少,也许是因为父母总拿自己与别家的小孩比较,在各方面有严苛的要求,甚至每次不听话或犯错的时候,得到的是爸爸的拳头和妈妈歇斯底里的怒吼。越是心思细腻的孩子,越注定在那样的年代是要受伤的了。这种隐隐的创伤,生出了自卑的根芽,在成长的岁月中,在别人不可见的幽微曲折中反反复复。某一天蓦然回首,已成为了我们心底深处的一处幽暗森林,内里小心翼翼地护着我们的心,是一颗没有安全感的心,没人保护它,只有自己用壳把心保护起来,深深地把自己保护起来,让别人看不见我们的脆弱。有的成年人看似强大,实质内心脆弱如纸,在他或她光鲜亮丽、飞扬跋扈的背后,有一片源自童年的小小的幽暗森林。童年渴望的父母之爱得不到,长大后的他们想要逃离心中的无助感,而逃离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表现得非常强势。在人前表现出什么都能解决,唯独不敢面对自己内在的小孩。他们不允许那个无助的自己泄漏出来,他们极其在意别人对自己真心与否,这洁癖其实就是对感情的不信任,他们害怕自己的爱得不到回应,害怕付出了全身心的爱后会失去。一个童年缺乏爱的人,往往自我认同感不强,长大后的他们可能有着冰冷高傲的外表,里面隐藏着的却是一颗极其敏感自卑的心。

还有许多从内在生起的强烈自卑感,是被外部的社会评价挟持所致。古老悠远的乡村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面前,尘土满面的行人在疾驰而过掀起漫天尘土的豪车中人面前,坐在路边摊吃一碗麻辣米线的人,在金堂玉马吃鲍翅燕窝鹅掌的人面前,大多都充满了自卑感和危机感。跳出输赢和计较,谈何容易。在人类的内心中,只要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反之,如果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就会怀有自卑感。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要在和他人作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确定自己的社会价值。比较的对象可能是任何人,比如上司、身边的人等。另外,比较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学历、收入、职位等可比性比较强的内容,也包括和恋人之间的感情、亲子关系等很难区分优劣的内容。总之,就是想到什么便比较什么。心中怀有自卑感的人,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对比较的结果,有时他们自己就直接说出了自卑的评价,但有时,如果是别人作出否定自己的评价,那么就会激起他们的对抗意识,以过度自尊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而且会和对方一直比较下去。自卑有时是一种不能自己帮助自己的无奈;自卑有时是自己实力不够时的软弱;自卑有时是遇到强势对手的害怕;自卑有时是面对挑战的逃避和退缩;自卑有时是羡慕强者轻视自己的沮丧。活在这个人人竞争的社会的麻烦之一,就是无法克服的自卑行为和自卑感。

在中国,有一种异常苛刻的社会评价是针对于女人的年龄。中国文化中对女人的年龄有一种贬低的态度,最常见的就是说女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贬值。我觉得这是中国男人一种自卑的表现,他们可能在同年龄的女人面前很自卑,永远的幻想对象是18岁的少女。似乎只有在18岁的未经人事的少女面前,他们才有自信。就算是年龄很大的那种男人,还会威胁妻子说“跟你离婚,去找个年轻的”。这只能说明中国男性的审美是很狭隘的,只喜欢胶原蛋白满满的白幼瘦秀小女孩,而不能欣赏如大江大海一样自由而广阔的女性,生动、鲜活、泼辣、才华,其灵魂的迷人远在皮囊之上,因为,那是他们驾驭不了的、驯服不住的。中国男性追求爱情要一劳永逸,不需要格外经营,对他们而言,最好就是选择一个平淡易驯的配偶,“作”是最大的麻烦,不过是想要一个居家的良伴而已。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女性被中国男性贬斥,讽刺,挖苦,因为他们容不下不符合他们单一枯燥的审美标准的人。因为这种目盲,年轻时,男人看女人,只能看见白幼秀这些择偶标准的体现——跳不出天下所有雄性动物的梦想,年龄大了以后,男人看女人,看见的只是勤劳朴素、持家能手这些黄脸婆的优点。于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充斥的都是“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烂茶渣”、“大龄剩女”这些很恶毒的流行语,这些话语的流行和天经地义,让每个女人都怕老,觉得自己的社会价值越活越走低。女人的自卑哄抬了男人自我感觉良好的市价。老婆天天防火防盗防老公出轨。被老婆保卫得严,男人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就算没有尝试过,但也幻想勾搭别的女人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其实完全是假象!中国两千多年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和旧观念不仅为男性所肯定,也深深影响女性对自身的估量,沉淀为女性一种深层的自卑心理意识,被女性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少女人也认为男人就是比女人强,甘做配角,自动放弃与男性的竞争。正如刘晓庆所感慨:“中国女人放弃自己太早了。年过二十五不再谈青春,年过三十不再谈年轻,年过四十不再谈姿色。见到人形象好评价就是:呦,都这岁数了,真不容易。在传统观中,女人年龄稍长,就不该美好了。女人自己也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老啦,不行了……”我欣赏刘瑜有句话:“一个30岁以上的女人为自己的年龄而自卑,本质上是在迎合男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我不能让他们得逞。”一个女人的气象,是从拥有高级的年龄观开始。其实,只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身上就一点也没有年龄感。因为,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无所谓哪个年龄感。对于眼角的皱纹和初生的一茎白发,没有太惊慌,也不想拼命掩饰,本来,没有自卑感的人,对于别人的厚爱和摒弃,没有那么在乎,不拧巴,也不逢迎,就是自自然然地生活在这个自己必须要生活的世界上,唱好自己的歌,做好自己的事,可不就开心了么?

当然,不管平时多么自信满满,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让我们变得自卑。你越不喜欢一个人,你越能够信心百倍,轻而易举的吸引他。强烈的欲望和患得患失,会使人丧失了爱情游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漫不经心,你如被人吸引,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因为我们总是想把最完美的品质赋予我们所深爱的。连一代才女张爱玲也逃不过,因对一个人心生爱慕而“卑微”,这个傲视天下的女人自从遇见了胡兰成,就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当才女芳心被情场浪子所俘获,她“自卑”到甚至在与胡兰成的相处中,退而求其次,压根不谈名份,甚至对胡说出“你将来就只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这样的话,张爱玲一腔柔情、真心爱过胡兰成无疑。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吧?无论是爱情亲情,挖到深处,都有一重自卑又恐惧的底色,这重底色在特定的情境里被触发,它使人痛苦又依恋,互相折磨又互相不舍。

本来在中国,我们作为普通人多多少少都有点自我贬抑。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再被叮咛:个体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任何重视或放大个体的做法皆自私可耻,惟国家和集团利益至高无上,为了“大”,必须时刻准备牺牲“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毛”的个体天然就披覆着一种自卑。我又作为并不那么年轻的中国女性,自卑感当然也是我时常能够体验到的一种人性特征。不过,当揭开人性内在深层的行为特征,我发现,人类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排斥拒绝还是躲避逃跑,人人具有这种隐藏很深、伴随一生的人性特征,只是很多人没有深刻意识到或者完全不知道而已。不自卑,也不自大,而是拥有与自身相符合的自信。说来容易,做起来何其之难。哲学家叔本华曾有一句名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我觉得可以套用这个句式,来结束今天这篇文章,“人总是看不清自己,有时自负,有时自卑,人生就在自负与自卑之间摇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