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 今天,看到2019年全国9套高考作文题,其中北京卷的大作文,是从《文明的韧性》与《2019的色彩》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要求不少于700字。不出意料,北京卷果然威武,题目很大气!我喜欢《文明的韧性》这个题目,给自己一个小时的时间,试写一篇如下。 从夸父逐日到精卫填海,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中华文明本有着百折不回、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正是这超强的韧性,使数千年以降,中华文明在衰落、分裂后,总是可以重新统一、重新崛起。而其他所谓强大的文明在衰落、分裂后,再也无法统一,无法重新崛起。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到风雨如晦的关键时期,总是鸡鸣不已、志士辈出、乱云飞渡,越到生死考验之时,越是爆发出本色力量,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愈加明显。 在西方文明中,与此对应的是西西弗斯的精神。西西弗斯因为得罪了宙斯,被罚每天推着沉重的石头上山,但是一推到山顶,石头就会隆隆地滚下来,他的命运就是周而复始的,每天重复做着一件似乎没有结果的劳作。西西弗斯的人生是够荒谬、够悲惨的,但是他有一天想明白了,自己的命运的确很荒谬,但是只要他意识到这个荒谬,他就战胜了这个荒谬,他就成为一个永远不能被打败的英雄,因为他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当中,而是他能够向这个荒谬的命运永恒抗争。 这种韧性抗争、反抗宿命的精神,不是西方人独有的,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精神特质。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就是这个意思。孔子其实是一个大不幸的人:他三岁丧父,他和母亲被父亲的正妻所逐,在曲阜阙里,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17岁的时候,孔子失去了慈母,成了一个孤儿。长大之后,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哲学思想,孔子舍别妻儿,离开内乱的鲁国,数十年周游列国去传播儒家之道,但没有君主把他当回事,在政治上他一直受排挤,而且处处受打击,但是孔子还是坚韧地实践他的理想,激励他与后来无数代士大夫的,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性意志。 这种独特韧性,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平时期的中华文明是最繁华的,艰难时期又表现出一种独具的韧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汉威武,隋唐强盛,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既可以看到文雅风雅的一面,也有铮铮铁骨的一面,文雅风雅与热血铁血一体两面。上下五千年,中国历经了多少凋敝与繁盛,多少苦难与辉煌。每每繁盛之时,中国都能正德厚生、兼济天下;而每每毁废之后,中国都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这种坚韧,是一丛生命力顽强无比的鲜花,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虽然劫运重重,风雨交加,但在瓦砾里也能骄傲地绽放。 我认为,中华民族这种不一般的坚韧,第一要点就是长期奋斗的思想。如古代的传说愚公移山所展示的,一代不行两代、三代,从个体生命来说一代、两代、三代太可怕了,但是从民族来算,不算什么,反正,“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第二要点,就是慢而不息。这个慢包含两个含义:一个含义,中国太难改变了,正如鲁迅所说,“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所以,必须慢,只能慢。另一个含义就是,慢可以潜移默化,潜滋默长,但是必须坚守下去,不能停息。一代代中国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千苦可吃,万难可赴,那么艰苦而缺乏应有的所得,那么过劳却还能态度安然——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简直就是一个谜!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拥有举世无匹的勤奋和忍耐?因为我们一边奋斗,但同时该生活就生活,该怎么就怎么,我们发展出让人惊叹的种种生活的艺术,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八大菜系,麻将象棋。中国人的勤奋不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非常手段,不是非常时期才去做的事情,而是日复一日恒定的日常生活。慢而不息的日常生活化,不断地重复再重复,坚守到最后,坚守向未来,这种“恒心不已”才是天地之间最可怕的力量!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生命力是如此的坚韧,千百年来,总是能够熬过漫长的没落、战争、灾害和孤独,在遍地苦难中执着地走向未知。你说中华文明能一直延续至今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这种文明的韧性,使中华文明在进化的向度里,能够如此执拗且强大,骨子里有着绵绵不竭的精气神,肌体内蕴藏着浩瀚如汪洋的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