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慢,往昔生活那种天长地久的氛围,当时的人,也许是不知觉的,他们只是在勤勤恳恳地过日子:绣枕巾,嫁女儿,晾晒衣被,备礼祭祖,宾客临门,把盏叙旧,几杯老酒中,有着风雨连年的寒暄。为什么传统中国生活给人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我想是因为农业的稳定,农业其实是不需要太多冒险的,只需要耐心,需要一种对土地的信赖,需要对季节转换的感受,人的爱恨生死,就像土地和季节,天长地久,春去秋来。劳动、耕作或者宴乐,采摘、捕鱼,凿井,只要不是生逢乱世,传统中国人的生活很少有特别奇险的起伏,自然也不会有巨大的悲剧和失落。人们平凡而笃定的活着,在辽阔大地上。因为交通不便,距离遥远,人隐没在莽莽大地上,车马慢,邮件也要走很久很久。人们睡了又醒,醒了又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喜悦与哀伤都不极端。只是淡淡地、悠悠地生活,圆满自足,平和安静。 现代科学解释为何有天长地久之感,因为大脑中分泌出了另一套被称之为内啡肽的神经递质,这些吗啡类的化学物质是安慰性物质,有助于产生宁静感和平和感。家园与亲情,稳定的生活,未来的可期,岁月的静好,都会让我们产生这种地老天荒的感觉。一月东风解冻,二月草木萌动,三月桃李芳菲,四月槐序,五月鸣蜩,七七乞巧,八月中秋,九月菊有黄花,十月看到山林中无边的萧萧落叶,在风中旋转,落下,漂去,随着那永恒之川。一鼎一镬,鸿蒙共度。一蔬一饭,秋收冬藏。人在天地之间站着,看上去如此渺小,却又不可缺少。他们挺立着小小的身形,在时间的烟波浩渺中,眺望着,聆听着,天长地久的云,天长地久的阡陌,天长地久的远方的涛声,天长地久的宫殿的夕阳。 今天我们已经没有这样“念天地之悠悠”的感觉了,人人都过得兵荒马乱,疲于奔命,我们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喝水的杯子,吃饭的碗筷,放衣服的柜子,甚至“暂住”的地方,还有我们认识的朋友,服务的机构,甚至亲近的人,都充满了“一次性”。我们身边围绕着这些不稳定的生活碎片,在日新月异的陌生环境中,每天使用着全世界各地送来的一次性用品,过着朝生暮死的生活。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向上天要天长地久,上天只给我们他要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