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骊龙之珠

 黎荔专辑 2021-12-17
骊龙之珠
黎荔

在《庄子·列御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黄河边有个贫苦人家,靠编织苇箔糊口。一天,这家人家的儿子,在河水深处得到一颗价值千金的珍珠。他的父亲却并不高兴,说:“拿石头来把它砸了吧!你要知道,这千金之珠,只有九重深渊下的骊龙(即黑龙)的喉咙口才有,你弄到这颗珠,一定是偶然遇上它睡着了。要是那骊龙清醒着的话,你哪里还有活的希望!”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如此千金骊珠,世间奇珍,在庄子看来,却是祸害之端,一旦骊龙醒过来,获珠之人必将粉身碎骨。所以,庄子主张毁弃宝珠,降维生存,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巧,不应贪功图报,人要主动把自己的生存起点降低,把过度欲望消减,这样才能安足自在。
 
不过,这个故事在后世的流传中,人们念念不忘的却是“骊龙之珠”的难得,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成语——“探骊得珠”,谓冒险历难以求珍品。泅水潜入深渊,取得骊龙领下的宝珠,骊龙是很凶猛的,得其领下之珠绝非易事,是经过一番努力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不至。若无勇气、决心和智慧,一个人只能站在岸边眼睁睁的看着那束光芒在汹涌的浪涛中渐渐消失。真正的勇士看不到艰难与险阻,只会坚定地追随那束光芒,直下九重之渊,直探骊龙之颔。

 
人都是喜欢挑战的,难犯之物兮不可触,希代之宝兮不可逢,有人偏偏就敢涉险犯难,去追求那些深藏而难以寻求的东西。如果要栽倒,他们也想向前倒,这样至少能看到自己会撞在什么障碍上。“骊龙睡”是侥幸而遇到的机遇,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从“探骊获珠”这个典故的流变,可以看出我们这个民族并不匮乏冒险精神与挑战精神。每一个文明都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挑战越大,刺激越强。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是苟安的民族,尤其当处于突变状态的历史环境中,当多数社会成员被训练成机械的随波逐流者,我们这个民族中总会挺身走出最勇敢的那群人,敢于冒险突围,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留意到这个探骊得珠的故事,是与海洋相关的。以往,常说我们是农耕文化,从周人开始就奠定了以农立国的创业之路,中国人追求稳定,安土重迁,因为农耕文明是比较固定的,是周期性的,所以守成比较多。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耕社会不知不觉中也在发生着变化。探珠之举,肯定不是农业文明的行为方式,入九重之渊的蹈海行为,更让人联想到古希腊人漂洋过海去贸易、去开疆拓土,这种彪悍的性格也包含在我们民族的历史探索中,虽然不算是主流性格。

 
我愿意通过这些散碎的资料,见证我们这个民族,也曾把生命放到海洋深处去冒险,去试探个体生命的极限。这是非常特殊的经验,因为有很多危险,可是在危险当中,人同时也激发出自己生命的巨大潜能。虽然庄子把“探骊”作为反面教材来记载,在《庄子》中垂诫后人,可是后世依然赋予了“探骊得珠”完全正面的意义,这说明了冒险精神是一种普世价值,各个研究领域的骊龙之珠,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我们民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保守与封闭。很多中国人是渴望刺激和冒险的,他们或许成功了,或许死无葬身之地。因为“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真正的无价之宝,总是得来艰难甚至艰险。愿赌服输,放手一搏,如此而已。这也说明了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当一个社会旧的结构崩解新的结构未定型之际,最易出现一些超乎常规的现象,探骊得珠、梦想成真的机率要高得多,因为骊龙常常沉睡不醒。变数太多的时代,机会风险和收益总是伴生的,哪怕以弱博强、以小博大,以少博多、以点博面,也可能会有赢的可能。而不冒险,则无所得。
 
今日之中国,同样也是探骊之时代。谁在为探夜光之魄、千金之珠,正俯身于碧沙泉底,挥手于骊龙颔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