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到了人生暮年

 黎荔专辑 2021-12-17
想到了人生暮年
黎荔



人生暮年,会是什么滋味?是看见曾经的青春,挂在晾衣架上,像夕阳下发黄的衣裳。是听见有个声音在远处喊你的名字,清脆得宛如来自童年。人们在暮年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是感慨时光流逝,还是依然快意人生?毕竟,老年人受到普遍意义上的尊重与礼让,暮年与童年一样,是人生中一段相对自由的时光,不再被工作束缚,不再被过多制约,所有的奋斗、竞争、辛劳和磨难统统远去,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了,作为一生辛劳的报偿。这是老年人应得的快乐和安适,是他们的特权。他们可以成天无所事事,兴高采烈,沉浸在各种美好的事物当中,尽情享用,然后怀着平静的心情迎接死亡。春天赏花,夏天钓鱼,秋天望月,冬天煮雪,在白发间插一枝红色的花,互相嘲笑一番,穿最隆重的裙子,披最艳丽的纱巾,跳最张扬的广场舞——在背着沉重书包的学生党、行色匆匆脸色灰暗的上班族看来,老年人多快活啊!能躲开追逐和奔波而获得静心养性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其实,也许并非如此,孩童最痛苦的是玩具被抢走,青年最痛苦的是失恋,这些在中年人眼里都不算个事,因为无数玩具可以用钱买到,许多爱情也可以用钱买到,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及至中年,健康渐渐出了问题,花再多钱都不可能康复如初,待到苟延残喘的暮年,老眼昏花双耳失灵臃肿衰弱的身体,行动不便,不是在报修的地方,就是在去报修的路上。往前看,老病相催,在人生道路上正在一步步走向尽头。死神更不是能用金钱行贿的。当鲜衣怒马的人生忽然闯入一个不能返头的死胡同,才是最甚之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不知不觉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随意地看着白云在天上漂浮。少年如何也不会有这样淡然诗意的心境。有些道理,还是要经历了足够的沧桑往事,才能够了然于心。如果每一个暮年之人,智慧和领悟都能够达到诗人王维这样的境界,能够在生命末期,这样整理、安排好自己的人生,暮年又有什么可怕的?
 
或者,如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中所言: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即便落日未落,天地苍茫,尚且有满天的霞光可以赏玩。即便霞光终会散去,那时月出东山,夜空澄澈,生命不也抵达了另一番新境?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纵使棋局已残,但吾人尚有与天弈子之力气,怎能不作丝毫抵抗就老了呢?
 
可惜,并不是所有长了年纪的人都能达到这种智慧、这种境界,正如《红楼梦》中所说,“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仁人君子,秉清明灵秀之正气,大凶大恶,秉残忍乖僻之邪气,万万人中只偶得一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处于正邪善恶之间,安时处顺,随波逐流。大地之上,他们都是这样度过一生: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不知为什么,今晚突然想到了人生暮年这种境况,虽然对今日的我来说,这是一个还相距遥远的境况。记得读过《临终者的孤寂》一书,社会学家爱里亚斯(NorbertElias)的垂老之作。他说:“人们在老年时会变得不若以往,我们经常不自觉地将这看作是偏离于社会常态的情况”。例如赶路的人群会不自觉地把挡在前面蹒跚而行的老者视为路障,希望尽快越过他,恢复自己正常的步速。似乎道路只属于正常的青壮年人,而老人则该留在家里,回避大家的视线。衰老是种被压抑的现象,不只老年人被社会放置在无用的零余位置。个人的老化更是一种禁忌,所以我们才有这许多减缓身体衰老的方法与药物。但我觉得,与其心怀惴惴,闪烁其辞,不如勇敢面对,坦然言说。我不想假装人生暮年与临终孤寂不会来,我更愿意提前做好准备。夏天的蝉鸣过了,荷花也盛放过了,秋天迟早会来,四季轮回往复循环因为自然的缘故人与万物无一不在自然的轮转中生长、成熟、凋落。
 
静夜里轻轻敲着键盘,在我眼前展开的人生旅程的老年图,是这样一个宁静的冬夜,在几乎是夜色的背景中,一束神圣而永恒的光芒穿透了滚滚的黑云。一个白发萧萧的孤寂老人,沿着长长河岸,不知不觉走到了芦花如雪的深处。老了,什么都可以忘,但经常自动浮现于脑海的,好像有一张年轻的脸,和这张脸引发的灿烂的记忆。老来多忘事,唯不忘相思。他的眼眸中,好像有一点什么光亮,以整生的爱,在点燃一盏灯。寒风吹彻,这点火光,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