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当中的文字,是一种被高度凝练出来后的语言,墨气所射,四表无穷。例如,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别看诗句只有短短的五个字,但是细细去思索去琢磨,就会发现里面藏着很多秘密。就这一句,“好雨知时节”,其实就很美,很温暖,为什么呢?因为就这个“知”字巧妙的运用。此处的“知”,不是知识的知,知道的知,而是感知的知。就这个“知”字,让一场雨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有了一种体贴万物的细腻情意。所以,杜甫才说它是一场好雨……诗词的妙处,在于其凝练、其韵味、其意境,重新赋予了汉字以灵动深邃的生命。所以说,感受汉语的美和生命力,诗词是最佳的载体。不要以为,我们在人世活了那么久,早就惯见春夜了,春夜之美,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真切感知的。个体感知的唯一性,便是春夜之于我们的独特性、深刻性的保证。每一年春来,在那些花月良宵,我们还得一次次像一个原人似的练习去接近我们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我们小时候就倒背如流的唐诗,但你必须在一个和风细雨的春夜,遇到了雨露沾花欲垂的景色,怀着喜悦欢欣的心情,才会忽然真正明白那首诗、那幅画。“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个城能被“锦”字形容,多美啊!你脑海里闪现的是色彩斑斓的锦绣,一簇簇艳丽如红霞般的花云,被雨打湿后濡染开来,漫不经心低垂于那座南方的城。在你读诗的摇头晃脑中,似乎那气味、颜色、湿度萦绕舌尖、鼻下、眼前,你心中恋慕上了这首诗,也恋慕上了这座城。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其实,艺术上的所谓天赋,就是对于细微变化的感知能力,它培养很难,丧失却是极快的。一个人充满敏锐的感知力,具备发现美的能力,葆有一颗鲜活而有质感的心,且不说能否拥有更灿烂更美好的人生,即使在凡俗的生活中,他应该也能找到不一样的人生乐趣。漫步在春时,行走在春夜。春是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一场微雨;是王维眼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空寂;是虞世南笔下“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的花香鸟影;是刘方平耳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檐下新声……在温馨的春天的夜晚,人应该打开一切的感觉开关,静静地、安然地、喜悦地沉浸入生命中最深切最感动的时空。春夜是最柔情的,如果是雨夜,帘外潺潺的雨,有一种细致幽深、润泽缠绵的气味;如果是雨后初晴,庭前花木都郁郁染湿了窗痕,偶然映出一抹淡绿月影,那是碧海青天中的一点孤寂;如果是极为晴朗的月夜,月自天穹缓缓移动,月光把幽谷密林注满了雾光,树的枝桠撑满夜空,在深蓝色画布上,成千上万的花次第绽放。  春夜的晴朗千变万化,春夜的雨雾姿态万千,此时,我就这在“一刻值千金”的春宵里。“春宵”常被认为是新婚之夜,洞房花烛两心相悦激情澎湃,每一刻都千金宝贵。但事实上,原诗并不是指新婚之夜,而是指春天的夜晚。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春宵》,原诗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春天的夜晚每一刻都价值千金,到处充满花的清香,而明月下的影子也各有情趣,远处的楼台歌唱与管弦的声音细细地流荡空中,垂着秋千的院子宁静而深沉。这难道不是一首感觉全开的诗吗?意鼻眼耳身的开关全面打开,声色嗅触,丝丝缕缕,全渗入心田。温润的夜里藏着喜悦的静,春夜的声色气味,就像纤细的、黏乎乎的葡萄卷须系在我的心上。当甜蜜的春夜的困倦悄悄爬上我眼睫的时候,我多么担心弄碎了丝丝缕缕的葡萄卷须啊!我喁喁细语,于是,我才明白这原来是自己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