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草篇——关于桑椹与桑白皮

 王挺军 2021-12-17

栽桑养蚕,织丝成绸,人文久远。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桑的种植起源于中国。《诗经·七月》有“蚕月条桑”的记载,在先秦时期,桑已经广泛种植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已有了相当成熟的种桑养蚕技术。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记得在中学时期的语文课,曾诵读过此首汉乐府诗《陌上桑》。诗文清新流丽而琅琅上口,透过字里行间,浮现出几分诙谐的趣味来。

桑科桑属在国内各地分布约有10余种,但《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用桑的基源植物仅为一种,即桑属桑Morus alba L.,同属的其余种如华桑、鸡桑、蒙桑、长穗桑、奶桑等,均未收进。

桑的多个部位可供入药,如以果穗入药为桑椹,以根皮入药为桑白皮,以嫩枝入药为桑枝,以叶入药为桑叶等。

1、药用桑基源植物之桑

桑科桑属植物Morus alba L.,又名家桑,乔木或为灌木,高3~15m,胸径可达50cm,树皮厚,灰白色,浅纵裂。

冬芽红褐色,小枝有细毛。叶卵形或广卵形,长5~15cm,宽4~8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心形,边缘锯齿粗钝,上面无毛,有光泽,背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叶柄具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腋生或生于芽鳞腋内,雄花序下垂,雌花序被毛,雌花无梗,萼片近圆形,柱头2裂。

聚花果卵状椭圆形,长1~2.5cm,初时绿色,成熟时红色或紫黑色,果期5~8月。桑果的果肉,由肉质花萼转变而来。

桑原产我国中部和北部,现由国内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2008年走新疆线那会儿,本人在新疆喀什遛达时曾遇见了一大可合抱的桑树,高耸而茂密,令人啧啧称奇的。只是在江南一带常见的桑树,为了采摘桑叶的便利,通常被修剪成了灌木状。

另外,鲁桑Morus alba var. Multicaulis,为桑的栽培变种,又名白桑、湖桑,在江苏、浙江、四川及陕西等地栽培。因其叶大、肉厚多汁,为家蚕的良好饲料。

桑叶可饲蚕,这也是栽培桑树的主要经济价值之所在。至于桑果生食或酿酒、茎皮造纸、各部位入药等功用,只能算是桑的副产品嘛。

许多从农村出来的人,大都心底里藏着各自关于吃桑果的美好记忆,毕竟当年都没啥零食可吃的。桑果,成为大家的最爱,尤其如此好东西还是免费的

那时候,上下学路上,一头钻进桑园地里,吃的满嘴满下巴的黑紫色回来,还会带回一饭盒的桑果子。有时衣服也被沾染成一块一块的紫红色,回家免不了被家长一阵骂,衣服很难洗净了。

2、桑椹与药用

Morus alba L.的根、皮、枝、叶、果均可入药,其中桑白皮、桑椹、桑枝等尤为常

桑果,又名桑椹,别名有桑葚、桑子、桑实等。按《中国药典》,桑椹为桑科植物Morus alba L.的干燥果穗。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桑椹主要性状,为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或暗紫色,有短果序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桑椹入药,推荐用量9~15g/剂,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症。

寇宗奭《本草衍义》谓之:“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热渴,大抵包涵今之糖尿病等症状

3、关于桑椹与采收期

桑椹果实的发育期,可以分为青果期、转色期、成熟期三个时期。青果较酸,转色时酸中带甜,黑果较甜。在成熟过程中,酸含量逐渐降低,糖含量逐渐增加,成熟的紫黑色果实糖分足,比较甜,适合食用。

其中的酸主要为柠檬酸、奎宁酸和苹果酸,其中的糖为果糖和葡萄糖。至于药理方面,是酸还是糖在起更重要的作用,尚不确切。

《中国药典》77版至现行版的相关描述均为桑椹在果实变红时采收,其味为微酸而甜,或与其转色期的特征大致相符的。另外,有些地方药材标准如《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桑椹为“干燥近成熟果穗”。

另外,据研究桑椹中的功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和花青素,1-脱氧野尻霉素(DNJ)作为蚕桑产物中特有的生物碱,在调控糖脂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桑椹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感染、抗癌、保肝、改善心血管功能、抗糖尿病等功能。

有人做过桑椹不同采收期的比较研究(附图),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1-脱氧野尻霉素(DNJ),随着桑椹的成熟,DNJ含量迅速下降,到完全成熟后质量分数仅有0.006%。花青素在刚转紫黑色时(图中的5月8日采收)含量最高,而后有所下降。在转色期的果实(4月17日采收),生物碱含量相对较高,然后逐渐下降。最后得出结论,4月17日至5月8日采收期的桑椹,大致是较佳的。

药典描述的桑果转红时采收,这样就可以理解的了。最佳采收期,为即将成熟与刚成熟的桑椹,此时其味微酸而甜,干燥后为黄棕色、棕红色或暗紫色。若熟过头了,容易腐败变质,变形黏结,有些成分也会起变化,或未必合适的。后期使用时,也较易返潮而变质。当然,早期采收的,太小的、青绿色的抢青货,也是不好的。

近些年来,民间种植了大量的食用果桑树,但桑椹作为水果的销量毕竟有限,于是这些食用桑椹转而到药材流通中来了,而且价格比传统药用桑椹更低些。

曾经看到干燥的黑桑椹第二天返潮都粘糊了苍蝇都来了大概很难保证,地上捡的,或农户简单的加工过程中没受到虫子、微生物啥的污染的。前面也提起过,熟透了,糖份高,甜腻无酸味,很难说糖份就是桑椹主要的有效药用成分

4、桑白皮和桑的同属近似种

桑白皮,为桑科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釆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饮片加工时,为切成丝。

大致性状描述为,丝条状,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桑白皮因其在产地已趁鲜刮去了外层的黄棕色粗皮,所以外表面为白色或淡黄白色。也就是说,不刮去粗皮的话,或可称为“桑黄皮”了,是不合格的。按质量管控来说,桑白皮的刮皮率应控在80%以上。

在市场流通中,因成本因素,有的桑白皮刮皮率偏低,留存粗皮过多,甚至有的根本没刮去粗皮,基本为桑黄皮了。

另外,曾遇见几批均为紫色粗皮的桑白皮药材,经查阅资料,似为华桑的根皮,也称山桑白皮。华桑的根皮,相对较厚、质硬、粗糙,不易纵向撕裂。按《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版,华桑和鸡桑的根皮刮去粗皮后,作为浙桑白皮入药,在处方应付上,可与桑白皮同等使用。

桑属植物鸡桑Morus australis Poir.,别名山桑、小叶桑,灌木或小乔木,其与桑的主要区别为叶3~5裂,边缘有不整齐的重锯齿和深锯齿。聚花果短椭圆形,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国内各地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0~1000m石灰岩山地或林缘及荒地。

本人在江西井冈山,曾遇见鸡爪叶桑Morus australis var. linearipartita Cao,其为鸡桑的变种,生山沟灌丛中。其叶具3~5深裂,中裂片长于侧裂片,裂片具细锯齿。

四川、贵州产桑白皮供药用的主流品种多为华桑、鸡桑和蒙桑,大多为野生资源。

李时珍《本草纲目》曾提及:“桑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葚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说明传统的药用桑不止一种,包括桑属多种,其中的白桑与药典收载的桑Morus alba L.品种相符。

华桑Morus cathayana Hemsl.的叶背面密生细柔毛,故不宜饲蚕,浙江也有少量分布。

以桑白皮而言,鸡桑、华桑等的根皮,在一些产区也同供药用。这些均为同属类似种,成分相似,功效大抵亦近似,有地方习用的历史,但《中国药典》只收载了一个植物来源,故,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同属类似种的根皮均为法定桑白皮的伪品。

尽管药典按国际主流,需要明确物种与唯一性,基源规定的比较偏窄了,或许这并不一定符合传统习惯的,包括其它的如金银花也类似的情况。但药典是法定标准,只能遵循,所以只能采购尽量符合法定要求吧,总要规避风险嘛。

5、综而述之

桑椹在果实变红时采收,可理解为即将成熟或刚成熟时采收,此时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多,干燥后呈黄棕色、棕红色或暗紫色,其味为微酸而甜。

早期采收的,太小的、青绿色的抢青货,不宜用。黑果桑椹,应选用果型完整者。那些熟过头而软塌变形的、黏结成块的、污染变质的黑果,也不宜采用。

也有人以为,滋阴补血宜用黑果,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生津润燥宜用红果,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如糖尿病等症。

桑椹饮片为长圆形,长1~2cm,近些年来那些栽培的、作为水果供食用的各种变种,如长果桑椹,长度约5~8cm,口味甜糯,应不宜作为药用。长果桑Morus macroura'Long Fruit',是桑科桑属奶桑Morus macroura Miq.的栽培变种。

桑白皮饮片,应为已刮去黄色粗皮的桑树根皮,切成丝条状,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味微甜。

桑白皮若偶尔混杂些鸡桑、华桑的根皮,多少存在一些道理,或情有可原的,但若用桑科其它属的如柘树和构树的根皮,那是万万不可的。尽管桑科的根皮,大多包着一层黄色的外皮。

桑白皮味微甜,构树根皮味淡,柘树根皮味苦涩。古时,柘根白皮也入药,用以补肾气,治耳鸣耳聋。

简而言之,桑白皮品种有时会存在3个问题,即刮皮率问题、桑白皮与浙桑白皮问题、桑属与非桑属的问题,需细察之。

至于桑的其它部位,桑叶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L.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旧有冬桑叶之说。桑叶的叶面为黄绿色,而春夏季节采收的、叶面翠绿色的桑叶品质不佳,采收过早。桑叶饮片,需去叶柄,从而呈破碎叶片。

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切厚片,因其为嫩枝,直径应在1.5cm以下。

任彼桑田变沧海,一丸丹药定千春”。时代在前进,中医药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切忌胶柱鼓瑟、泥古不化。自从神农尝百草以来,扁鹊创“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张仲景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等,历经沧海桑田,乃至当代大师辈出,流派纷呈。

尽管中医药堪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也需要不断地吸收并融合各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更加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更加丰富技术方法,若此不至于衰微不振,以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包括对于中药品种及其基源的探讨与认定,亦然。潜心为之,历尽千帆过尽,依然未来可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