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河大鼓西河来

 三自之我 2021-12-17

西河大鼓西河来

彭秀良

  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马增芬演唱的西河大鼓,她那悠扬婉转的声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我才知道西河大鼓的发源地居然离我的家乡很近,而且也了解到马增芬是在天津撂地摆摊开始其演艺生涯的。

  听大鼓书似乎是冀中农村传统的娱乐方式之一。西河大鼓是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的,其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马三峰原名马大河,原籍河北省高阳县教台村(今属河北雄安新区),15岁时随母亲改嫁到安新县端村。生卒年份不详,主要艺术活动年代约在1840—1880年之间。马三峰自幼学唱木板大鼓,所以精通音律,会操弄各种乐器,还擅长民间戏曲。他在木板大鼓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从乐器形制到唱腔整体结构,都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音乐结构和唱腔基础。

  西河大鼓作为新的说唱曲种,以其吸引人的唱腔和马三峰等名家的号召力,而迅速得到传播。许多曲艺晚辈慕名而来,纷纷习唱,从艺者有增无减。从清中叶到上世纪60年代,盛传不衰。百余年来,西河大鼓从它的发祥地逐渐流传开来,使得这个诞生于冀中平原的地方曲种广泛流传于京津冀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区。

  作为西河大鼓的主要创始人,马三峰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徒弟。其中以朱化麟(1866—1941,诨号大官,河北省文安县人)、王振元(1853—1917,诨号毛贲,雄县人)、王再堂(1865—1942,诨号转眼王,雄县人)最为出色。朱化麟的原籍和出生地是文安县小齐观村,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属雄县管辖。由此可见,西河大鼓的初创和定型阶段,来自安新县和雄县的鼓书艺人起了决定性作用(安新县、雄县现在都属于雄安新区)。

  起初,西河大鼓没有统一的称谓。有人叫它“梅花调”,有人叫它“犁桦片儿”“河间大鼓”,还有的地方就称为“说书”。20世纪初,鼓书艺人们沿着大清河、子牙河把这一曲种带进了天津。因为天津人习惯上把这两条河称作“西河”或“下西河”,所以也称这种鼓书为“西河调”。为避免与天津的梅花大鼓重名,又决定将这一曲种取名为西河大鼓。从此,西河大鼓这一称谓便为曲艺界所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流传于各地的这一曲种的统一称谓。

  关于西河大鼓的起源,还有种说法。早年间,保定到天津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即津保内河航线。水路迢迢,为了给“上府(府指保定府)下卫(卫就是天津卫了)”的乘客消愁解闷,便有说书艺人随船说书、唱曲。西河大鼓就在咿咿呀呀的桨声里逐渐成形了。

  不管怎么说,西河大鼓西河来,这也反映出京津冀的许多文艺品类,都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融合发展中所形成的。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在文艺领域其来有自的一个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