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汉三大疑案——魏延谋反

 梦想童年594 2021-12-17

诸葛亮壮志未酬却驾鹤西归,李严万念俱灰而含恨九泉,刘备永安托孤的两位蜀汉重臣竞相离世,蜀汉政权的命运走到了十字路口,另一场权利之争的大戏即将如火如荼的上演,毫无疑问这场大戏的主角就是魏延。古往今来“魏延谋反”事件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的认为魏延是罪有应得,有的认为魏延是含冤而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词。我们在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时,不能只对其结果争论不休,而是要对其过程刨根问底。只有弄清楚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才能了解历史的走向,更好的为当代人汲取宝贵经验。

魏延

“魏延谋反”之始末

公元234年秋八月,诸葛亮突然病重,秘密与杨仪、姜维和费祎等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安排死后退军的调度,任命杨仪为三军临时统帅,姜维为副将,令魏延殿后阻击敌军。诸葛亮还特意嘱咐:“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便自行出发。”同月,诸葛亮去世,杨仪密而不发丧,派费祎去打探魏延的意向。果然魏延不服从杨仪调度,还想联合费祎共同谋划夺取杨仪兵权。费祎假装同意魏延的计划,却借机逃之夭夭。

魏延发现费祎欺骗了他,而全军都在按照杨仪的部署依次撤退,便勃然大怒,统领本部人马抢在杨仪撤军之前,延着褒斜谷率先南归,所过之处烧绝栈道。魏延和杨仪在回军的途中,又各自上表说对方谋反。刘禅以此事询问董允和蒋琬,他们两个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蜀汉四相

由于归途栈道被魏延烧毁,杨仪命人开山通道,日夜兼行,紧随魏延其后。魏延先到,占据南谷口,并派兵迎击杨仪大军。杨仪派出王平抵御魏延,王平斥责先魏延和他的部下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如此!”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亏,便不愿为他卖命,四处逃散。魏延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少数亲信向汉中方向逃亡,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并夷灭三族。蒋琬奉后主刘禅之命,率领卫军北赴汉中调查此事,刚走出几十里,魏延被杀的音讯传来,蒋琬终止调查,又率军返回了成都。

以上便是“魏延谋反”的大致过程,仔细品读后就会发现其中有诸多令人不解之处,比如: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秘密军事会议为什么没让魏延参加呢?魏延在撤军的途中把所有的栈道都烧毁了,杨仪是如何紧随魏延其后的?魏延与杨仪在回军途中各自上表说对方谋反,为什么董允和蒋琬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呢?就是由于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才导致很多人都怀疑这是杨仪自导自演的一场阴谋。看来想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我们还得先从诸葛亮临终前的军事会议说起。

诸葛亮及众将领

诸葛亮为什么临终前不让魏延参加军事会议

魏延是蜀汉的开国元勋,为蜀汉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刘备在世时就被封为镇北将军,这比当时赵云的职位还要高。后来北伐建功,又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为南郑侯,官职和权力都仅次于诸葛亮的丞相。如此重要的人物,居然没有参加诸葛亮临终前的军事会议,确实让人容易浮想联翩。甚至有些人怀疑诸葛亮是猝死的,临终前根本就没召开过什么军事会议,所谓的临终遗命都是杨仪自导自演的。我们先看史料是如何记载的。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里明确指出了杨仪、费祎和姜维等将领都参加了诸葛亮的军事会议,还安排了魏延和姜维两个人分别断后,如果说这是杨仪自导自演的一场戏,费祎和姜维等将领怎么会心甘情愿的配合他呢?杨仪的号召力还没有达到能让蜀汉将领集体膜拜的程度。

杨仪

另外,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大军的撤退不但有条不紊,还在半路设伏击退了司马懿的追兵。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引《汉晋春秋》记载: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司马懿),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由此可见杨仪统领的蜀汉大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这一切可不是杨仪自导自演能做到的。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魏延来参加这场重要的军事会议呢?我们先看魏延自身有什么问题。

据《三国志魏延传》还记载: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仗着自己功高劳苦,不把其他官员放在眼里,所有人都对他避让三分,只有杨仪对他毫不客气,魏延便因此记恨杨仪,两人关系如同水火。

另外据《三国志费祎传》也记载: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坐其间,谏喻分别。

每当杨仪与魏延在一起开会时,两人都会争论不休,魏延争论不过便拔刀挥向杨仪。杨仪打不过魏延,只能在一边哭哭啼啼。幸好费祎出面劝解,才能使得尴尬的会场得以平静。

费祎

那么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如何呢?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

(魏延)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魏延每次遂诸葛亮大军出征,都请求分兵数万与诸葛亮两路进军汇于潼关之下,而诸葛亮却制止不许。魏延便认为诸葛亮胆怯,常常感叹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魏延虽然功勋卓著,但是性格高傲,与蜀汉将领的关系处理的一塌糊涂,就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尤其是与杨仪势如水火。即使这样,魏延还寄希望将来能够代替诸葛亮掌管蜀汉。

此时,诸葛亮的第一要务就是确保蜀汉大军能顺利撤回,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出众的指挥调度能力,还要能够百分之百执行自己遗命。虽然魏延能力出众,但是诸葛亮知道其不会百分之分遵循自己的遗命,故将魏延排除在临终前的秘密军事会议之外。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是以杨仪为随军长史负责谋划调度,给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说明杨仪的确才能出众,有掌管三军的能力。杨仪跟随诸葛亮多年,一直受到诸葛亮的重用提拔,对诸葛亮也是俯首贴耳,因此,诸葛亮认为杨仪是保证蜀汉大军顺利撤退的最佳人选。

杨仪领军

魏延早就对丞相之位垂涎三尺,诸葛亮在世时魏延虽然心怀抱怨,但是绝不敢有非常之举。然而诸葛亮死后恐怕再没有谁能够镇得住魏延,所以诸葛亮临终前说:若延或不从命,君便自发。诸葛亮非常清楚,此时魏延想干什么已经没人能阻止了。

既然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有可能会作乱,为什么不提前解除魏延得兵权呢

一、诸葛亮治蜀是严格遵循法家思想的,在法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讲求人赃并获,不能以“诛心论罪”,即怀疑某人可能会犯罪而提前惩罚他。魏延此时不但没有罪,反而有功,随意加罪魏延,会破坏了诸葛亮依法治蜀的原则。

二、诸葛亮正与司马懿两军对峙于渭水南岸,此时贸然解除魏延兵权是兵家大忌。当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贸然加罪许攸,结果造成许攸叛逃曹操,才有了后来的乌巢之祸,最终导致袁绍大败。诸葛亮不会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诸葛亮

三、诸葛亮是从八月开始突然病倒的,同月就去逝了,可见诸葛亮病情之重,随时都有可能一命归天,魏延与诸葛亮大军是分开驻扎的,如果解除魏延兵权的消息刚传出去,诸葛亮恰巧此时也死了,那魏延会乖乖听命吗?很可能会反咬杨仪一口,事实上就在两人回军的途中还纷纷上表指责对方谋反。当年刘邦在临终前命陈平和周勃去斩杀吕后的妹夫樊哙,幸亏陈平多了个心眼,没有当场行刑,而是把樊哙押回长安再让刘邦发落,恰好就在押送樊哙的途中刘邦死了,吕后大权总揽。要不是陈平多了个心眼,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

综上所述,即使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可能会生乱,也不会轻易解除魏延兵权,此时最重要的是把蜀汉北伐大军顺利撤回汉中,至于魏延的本部兵马只能让其自生自灭了。但是让诸葛亮没想到的是,魏延不只是生乱,他还差点葬送了蜀汉的北伐大军。

诸葛亮

魏延从和平夺权逐渐走向武力夺权的深渊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意图,果然魏延不服从杨仪号令。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曰: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官亲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这段话把魏延的真实意图展现的淋漓尽致。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很明显已经把自己当作诸葛亮的接班人了。

“府官亲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魏延是坚持北伐的,其实不然,魏延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不会不明白,军中主将突然病故,必然会造成军心不稳,此时不可能继续北伐作战,魏延之所以提出要继续作战,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想通过“北伐作战”夺取杨仪的兵权。在整个北伐大军中,论带兵打仗、冲锋陷阵,魏延绝对是不二人选,如果继续作战,北伐大军的指挥权自然会落到魏延手里,等到大权在握后,魏延同样会找理由撤军。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句话说的就更透彻了,魏延与杨仪水火不容,怎么会给杨仪断后呢?更不会听从杨仪的指挥,这可是赤裸裸的抗命!

起初,魏延还是想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夺取杨仪的军权,于是想要联合费祎一起废掉杨仪的统兵之权。费祎是丞相司马,主要负责传达丞相军令,诸葛亮临终前费祎也在场,而且魏延自认为与费祎关系不错,每当杨仪与魏延大闹会场时,都是费祎出面调解,想必是没少拍魏延马屁。论带兵打仗魏延的确是出类拔萃,但是论官场政治魏延恐怕要差之千里。此时的费祎绝不会与他联手,平时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关键时刻哪还会有人投怀送抱?费祎假装同意魏延的计划,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跑了。

魏延大怒

当魏延知道费祎欺骗自己后,意识到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便一怒之下走向了武力夺权的深渊。魏延统领本部人马抢在杨仪之前撤退,沿途烧毁栈道,妄想阻止杨仪统领的北伐大军撤回汉中。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搓山开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

这里有个疑问,既然魏延把栈道都烧毁了,杨仪怎么就能紧随其后呢?史书上只记载“仪等搓山开道,昼夜兼行”,也没有提到如何修复栈道,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魏延烧毁栈道”一事是杨仪杜撰的重要原因,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何如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在杨仪大军回汉中的褒斜道上不只有一条路。我们读史书时会发现古代在山区行军打仗似乎都要经过栈道,便主观的认为栈道是唯一的道路。其实不然,在没有修建栈道前,褒斜谷就存在着诸多蜿蜒崎岖的小路,据《华阳国志》考证,早在石器时代,褒斜谷一代就有通行的道路。后来武王伐纣时,蜀人就从褒斜古道到达秦川,后沿着渭水至黄河到达孟津与周武王会师。由于开凿栈道需要有坚硬的工具,在精良的铁制工具出现前,是无法大规模修建栈道的。直到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才使得修建栈道成为可能。

栈道

公元前313年,秦楚两国在汉中一代爆发战争,张仪欺骗楚怀王把当初答应给楚国的六百里土地变成了六里,楚怀王一怒之下对秦国发动进攻,结果楚国大败,秦国趁势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设置了汉中郡。由于当时褒斜谷还没有栈道,这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是通过古老的褒斜小路进行的。到了秦昭襄王时代,秦国频繁对外发动战争,急需把蜀地的粮食运输到战争前线,由于蜀道艰险,运粮不便,秦昭襄王便令范雎开始在褒斜谷修建栈道,以保证蜀地粮草补给能够迅速运往前线,从此以后秦国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最终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这条栈道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褒斜谷有了栈道,人们就很少再走之前的褒斜小路,久而久之曾经的褒斜小路几近荒废。史书上记载的“仪等搓山开道,昼夜兼行”指的就是杨仪率领大军绕道褒斜小路,由于小路走的人很少几近荒废,因此杨仪等人只能劈山开路,昼夜兼行才能够紧随魏延其后。

魏延

就在魏延和杨仪撤军的路上,两人纷纷上表指责对方谋反,刘禅以此事询问董允和蒋琬,两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董允和蒋琬一直在成都,按说对前线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为什么会坚定的支持杨仪而反对魏延呢?难道是他们联合杨仪一起诬陷魏延?

既然要上表称对方谋反,肯定是要联合更多的官员将领联名上表,这样才能增加可信度。而魏延身边只有自己的本部人马,能联名上表的自然也只能是魏延的本部下属。反观杨仪率领的是北伐大军的主力,身边有费祎、姜维、马岱、王平等诸多官员和将领共同上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魏延是在兴兵作乱,杨仪是在执行诸葛亮遗命。

另外,魏延平时目中无人,仗势欺人,与蜀汉官员之间的关系搞得一塌糊涂,董允和蒋琬自然也不希望将来魏延成为蜀汉的掌权者。蒋琬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热门人选,而魏延又是蒋琬掌权的最大障碍,正好趁此机会利用杨仪除掉魏延,使自己日后少一心腹大患。

当魏延得知杨仪率领的大军紧随其后,便在南谷口设伏,妄想阻止杨仪大军回蜀。可惜最终落得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的下场。蒋琬奉命北上调查“魏延谋反”一事,结果蒋琬刚走出成都几十里便传来了魏延被杀的消息,便随即返回,蒋琬掌权的最大障碍已除,此时北上已经毫无意义,他要留在成都准备对付即将归来的杨仪。

蒋琬

杨仪把北伐大军平安的带回蜀汉,又诛杀了兴兵作乱的魏延,自以为功劳巨大,应当代替诸葛亮执掌朝政。让他没想到的是,刘禅居然命蒋琬做了尚书令、益州刺史,掌管蜀汉实权。自己却被明升暗降,虽然贵为中军师,但无所统领,终日无所事事。

据《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而亮平生密指,仪性狷狭,意在蒋琬。

杨戏在《季汉辅臣赞》对杨仪的评价也是一针见血:

威公(杨仪)狷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

“狷狭”就是偏急狭隘的意思。意思是说杨仪性情急躁、心胸狭隘,容易走极端。这么来看杨仪的确不太适合做接班人。然而杨仪也绝不是满足于现状的人,竟然对登门拜访的费祎抱怨:“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费祎将此事密奏,第二年杨仪就被废为庶人,在被贬的路上,其“性狷狭”的毛病又犯了,上书诽谤朝廷,言语甚为激切,遂被逼自杀。

魏延死于“性矜高”,杨仪死于“性狷狭”,两人都是由于性格缺点而功败垂成,都认为自己功高劳苦,应该执掌管蜀汉大权,结果一个兵败被杀,一个畏罪自杀,成为一对仕途的冤家!

魏延杨仪

魏延之死完全是其咎由自取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魏延谋反”事件,这本来是一场内部权利之争,然而魏延的行为却远远超出了内斗的范围。

起初魏延大张旗鼓的先行撤军,以引起魏军的注意,自己率先到达褒斜谷后又烧绝栈道,目的就是想让杨仪的大军被追上来的魏军消灭殆尽。当魏延得知杨仪大军死里逃生后,又派兵在南谷口阻击大军撤回汉中。如果杨仪的大军被消灭殆尽后,魏延的本部人马就会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自己也就如愿以偿的成为了诸葛亮的接班人。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杨仪的大军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竟然安然无恙。魏延的本部人马在面对着死里逃生的蜀汉大军时,知道跟着魏延不会有好下场,便纷纷逃散。此时的魏延众叛亲离,等待他的只有死亡。杨仪率领的北伐大军可是蜀汉的家底,是诸葛亮的毕生所托,魏延竟然为了一己之私,妄想通过葬送蜀汉大军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魏延此举与谋反无异,最终被诛灭三族,身败名裂一点都不冤。

魏延

当然也许会有人替魏延抱不平,认为魏延此举是被逼无奈,毕竟杨仪心胸狭隘,又与魏延势如水火,如果让杨仪执掌蜀汉大权,魏延迟早会被杨仪铲除消灭。

《三国志魏延传》里也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这么看来是不是就意味着魏延夺权的行为可以被原谅呢?我们也不防思考一下,为什么杨仪掌权后会铲除魏延,而不会铲除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呢?蒋琬对杨仪的威胁绝不比魏延小,诸葛亮在世时就经常公开夸赞蒋琬,为其日后能顺利成为接班人而制造舆论宣传。

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

亮每言:“公琰(蒋琬)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杨仪掌权后会铲除魏延,当然有杨仪“性狷狭”的问题,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魏延“性矜高”的缺点。

杨戏在《季汉辅臣赞》里对魏延的评价一语中的

魏延

魏延自以为功高劳苦而狂妄自大,位高权重而目空一切,诸葛亮深知魏延“性矜高”的缺点,不足以担当大任,便早已把他从接班人的行列中排除。魏延与杨仪势如水火,与同僚离心离德,所以杨仪诛杀他,费祎欺骗他,董允、蒋琬排斥他,军士将领抛弃他,魏延之死完全是由其自身性格缺点所致。倘若魏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与人休戚与共、相敬如宾,绝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身处此情此境,不禁赋诗一首:

壮志未酬五丈原,尸骨未寒兵戎见。

众叛亲离仰天叹,身死名败两茫然。

“魏延谋反”事件令人的深思

魏延对蜀汉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入蜀建功平刘璋,镇守汉中阻曹魏,北伐破敌威海内,是蜀汉军中的绝对主力。可惜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一代名将魏延从位高权重到众叛亲离,从功勋卓著到兴兵作乱,似乎只是一念之间,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无论成佛还是成魔,都并非一朝一夕之决断,长期积累的善与恶,才是决定成佛与成魔的关键!寻常的生活会让人枯燥无味,平淡的光景会让人恍惚漠然,孰不知我们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都寄托于这平淡而不平凡的每一天,只要能够认真对待每一天,我们就是人生的赢家。

诸葛亮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性矜高”的性格缺陷,这再次验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条亘古不变的道理。要想改变“不公”的命运,就必须改变“缺陷”的性格,要想改变“缺陷”的性格就必须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只有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天,才有可能改变“不公”的命运!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姜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