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沙参和北沙参是完全不同的两味药

 中医陈孝和 2021-12-17

今天讲一下临床上常用的滋阴清热药——沙参。

现在临床上用的沙参有两种,一种是北沙参,一种是南沙参。不懂中医的听友肯定认为这是同一种药材,只不过产地不同而已,实则不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中药。

北沙参是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茎入药。咱们平时吃的蔬菜有很多都是伞形科的,比如胡萝卜、香菜、芹菜、小茴香。中医上伞形科植物入药常用的除了北沙参之外,还有防风、白芷、羌活、当归、川芎、柴胡、小茴香等等。 

南沙参是桔梗科多种沙参属植物的根茎入药。桔梗科的中药除了南沙参外,常见的还有党参和桔梗。

那么为什么两种非同科同属,没有任何关系的植物,在中医上都成了沙参呢?这其中必然是有问题的。 

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沙参入药记载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北沙参这个叫法儿,最早见于明代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近代为了与北沙参进行区别,把沙参也叫南沙参。至于北沙参从什么时期开始入药的,这个很难考证,但用药史肯定不如南沙参长。

这里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把两种毫无关系的中药都叫沙参呢?一个可能的猜想是这样的:倪在写《本草汇言》的时候,他自己认为一种原名叫珊瑚菜的中药跟沙参的功效是类似的,而且正好这味药还没有命名,那么干脆就叫北沙参;另外就是倪参考的本草著作中有北沙参的相关记载,但参考的本草书籍现在已经失传了。至少在现在存世的本草著作中,明代以前只有沙参这一个叫法儿,而且指的就是桔梗科的沙参。

到了清代以后,沙参分南北两种的这个观点越来越被认可。比如张璐《本经逢原》里提到:“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 南者体虚力微。”那么他说这话的依据是什么?纯粹是个人经验一家之谈嘛,但就是这样一个明显有问题的观点,竟然被中药教材多年宣教,以至于成了中医界的共识并用于临床。

现在咱们翻药典,南沙参的功效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北沙参的功效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两者完全一样,而且所有的中医教材都强调南沙参“性味功用基本上与北沙参相同, 唯效力较北沙参弱。”

中医上有不少中药性味功用是类似的,比如陈皮和青皮、枳实和枳壳、竹沥和竹茹,但这些对药都是同样的药源植物,在药理成分上是一样的。但南北沙参根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两者在药理成分上也完全不同,那怎么可能会性味功效都相同呢?

这种错误在中医中药上还很多,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正是因为一个错误的观点,当时并不能证伪,然后这个观点就流传下来了,错误的话重复一万遍就成了真理了。那么大家都装糊涂,既然古人都这么认为,肯定没错儿了。 

这种恶臭的习气充斥着现在整个中医界。动不动就是你不懂,古人的智慧你参不透,古人连血管分动脉静脉、心脏是如何工作的、肾和膀胱的功能都分不清楚、脾脏的生理功能都整个是错的。现在就嘴硬,中医上的脾跟现代医学上的脾不一样,《黄帝内经》都明确提到了脾脏的位置、大小重量,到了这代人嘴里就成了中医上的脾不是实质器官。

很多人批评现代医学,几年前用的治疗方法现在就不用了,几年前的理论现在也推翻了,至少现代医学是敢于承认错误和不足的,因为人的认知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中医则不然,我们从来不承认中医理论是不完善、有很多错误之处的。如果你质疑就是你不懂中医,你懂什么叫“气”吗?你懂什么叫“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吗?这些概念中医上从来没有准确的定义过,你怎么解释都能自圆其说,反正别人也没法儿证明你错。

动不动就是经方一剂知、两剂已、三剂痊愈,但经方一开始是用于急性传染病的治疗,这类疾病从发病到痊愈本来就很快,它一般不伴有器质性的病变。现在更多疾病是慢性生活方式疾病,比如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和肿瘤、囊肿、息肉、动脉硬化这些器质性的病变。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都很需要时间,现在的大师、名医丢出来一个医案就是几剂痊愈,骗傻子呢? 

回到正题。南沙参和北沙参是完全不同的两味药,它的药理和功效也是不一样的,具体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咱们明天再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