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年后,重读虹影《饥饿的女儿》

 杨不易 2021-12-17

前些天看到新闻,说重庆作家虹影将执导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月光武士》。电影自她自己的小说。于是,这个曾经爆火的女作家,又来到我们的面前。还有在记忆中浮上的,她的成名作,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

《饥饿的女儿》出版于1997年,因为新闻报道中称为“自传体”小说,“女作家写的自己的故事”“隐私”成为关键词,闹得沸沸扬扬。那会儿我才刚从学校出来,自然也跟着兴奋的人们,带着某种奇怪的心态去读了她。

但那时候,很多细节是读不透的,而且带着一点猎奇心态,最后的感受就有些跑偏了。觉得书是写得极好的,但并没去深究,它到底好在哪里。

上个月翻出来又重读了一下,发现这部小说的水平和价值,高出当年的理解太多。

“隐私”这个关键词,遮蔽了小说的部分沉重感。但隐私,又确实是沉重感的一部分。因为整个故事,都在讲社会大潮中最卑微的那部分人,难以言说的欲望、压抑和羞耻。它可能未必是作者的隐私,却一定是小说中那些人物的隐私和最压抑的部分。

山水相依的重庆,远看是一道风景,可无数的细节和日常,都藏在起起伏伏弯来折去的山坡和梯坎之间。站在山坡的某条小巷里,听到江上远扬的轮船汽笛,大概会有一种隐藏于洪荒宇宙之外的压抑和麻木。自然,或许有另一种不可与人言的快感。

所以,当小说里南岸区山坡上的贫民区里的日常被呈现出来,就先天有一种隐秘感。小市民的算计也好,麻木的亲情也罢,或者那些不可与人言说,却又似乎人尽皆知的爱与恨,都和奔流去远方的大江大河格格不入。但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时代洪流中卑微的真实。

不负责任的流量,粗鲁的谩骂,因为贫穷和饥饿带来的仇恨,无情地压在每一个人身上,也压在小说里瘦弱而敏感的女孩六六的身上。在无望和困境中,她小心翼翼地寻找着生存的缝隙,观察每一个可能的陷阱,或者身不由己地跌落进去。

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但又试图去突破。无论多么压抑的生活环境,其实都无法压制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情感的追求,甚至会更加地激发。所以无论是成长中的六六,还是经过岁月沧桑的母亲、养父和亲生父亲,他们都曾在无望的压抑中爆发过最热烈的情感。不同的是,父辈在爆发之后,无望地选择了隐忍,而长大了的六六则选择了出走……

而这一切,无论是食物的饥饿,还是精神和情感的饥饿,其实都只是被时代的暗潮所裹挟,它的根源都来自时代本身。所以我觉得,《饥饿的女儿》的看点绝不是个体的隐私,而是时代的隐私,或者说,它是我们所有人久久不能消散的隐痛。

当小人物的卑微命运,与时代的起伏和苦难裹挟在一起,它早已超越为了卖书而炒作的“隐私”,而是带着一种厚厚的沉重。

这样的感觉,早已为有识之士论述。今天突然有感而发,不过是记忆泛起。有的书,可以一读再读,这样才不会忘却江河之外的隐秘角落和日常细节。

心情|阅读|电影|跑步|生活……

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生活不冷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