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史志 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宿迁故事。 6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中运河宿迁市区段) 中运河,上起台儿庄闸,下迄淮阴杨庄,全长179公里,区间流域面积6800平方公里。其中,宿迁段起于窑湾对面的民便河口,迄于淮泗交界,河长112.85公里。 中运河,通常认为由四段连接而成:一是台儿庄闸至窑湾段为泇河;二是窑湾至皂河段为皂河;三是皂河至张庄段为支河;四是张庄至杨庄段为中河。 中运河开通,不容忽略的是最初连接泇河行运的陶河口至直河口段的直河。《读史方舆纪要》说“直河,州(古邳州,即今睢宁古邳镇)东五里。蒙、沂诸山之水汇为沭缨湖,又分派而南,至州东南六十里为直河口,入于泗河。” 也就是说,沂水在入骆马湖之前,先是汇入沭缨湖,而后分流通过直河汇入泗水。后直河口淤塞,遂改道骆马湖入泗。直河口,在今皂河镇西南八井村境内。《乾隆邳州志》认为,“今邳州东直河即古沭水也。”亦即《水经注》所云之沭水旧渎“西南至宿预注泗水也。” (▲天启淮安府志,红框内为直河口) 中运河通漕,最初源于泇河。 明隆庆三年(1569年),河臣翁大立首議开泇济运,不果。 万历三年(1575年),巡漕御史刘光国等复请开泇,因工艰未行。 十五年(1587年),浊流倒灌,直河口淤塞,诸山之水俱繇骆马湖经董家(董家沟)、陈家(陈瑶沟)二沟出大河。 (▲天启淮安府志,标红处为董口、陈口) 議者谓筑直堤於直河东岸,近北闫家集口,遏诸山之水不使东入骆马湖,直河口可不淤也(《读史方舆纪要》)。二十一年(1593年),河总舒应龙始闢泇口。二十八年(1600年),河总刘东星续开泇河,鑿良城、挑万庄,繇黄泥湾至宿迁县之董家沟口(今支口东董坝村)入黄河。彼时泇脉虽通,但因工程未竟,难以通漕。三十二年(1604年),李化龙复循旧迹,合氶、沂诸水,起自夏镇李家港,迄于宿迁直河口入黄河,此为中运河通漕之始。自首議开泇至中河通漕,前后历时三十五年,足见此工程情系国祚,历久弥坚。 天启初,直河口淤塞。三年(1623年),因刘口、磨儿庄、直河口湍急日甚,行船不便。漕储参政朱国盛,乃于邳州直河东岸另开通济新河五十七里,五年工成。此为湖中河,通骆马湖口(在今杨河滩),以解刘口(在今黄墩镇马桥村境内)之险及直河口淤淀行船之难。但因原陈沟湾多、水浅,漕船难以通行。六年(1626年),总河侍郎李從川开陈沟地十里,以竟前工,打通了这最后一公里,将运道由原来的直河口改在距县治二里的陈沟口(在旧治西北圩门外黄河拐湾处)入黄河。 为此,朱国盛作《通济新河记》;董其昌作《淮安府濬路马湖记》行书一帖,堪称传世书法佳作。 (▲董其昌作《淮安府濬路马湖记》) 崇祯五年(1632年),总河朱光祚“浚骆马湖,避河险13处”,改通济新河为顺济河,河在骆马湖南,西接马颊口与泇河相通,东迄宿迁陈沟口。 (▲乾隆徐州府志 运河文字记载) 六年(1633年),良城至徐塘口淤为平陆,沂水不能入泇,顺济河亦淤,以致泇河不通,遂有另开新河之议。七年(1634年),漕臣杨一鹏复議,避湾取直,另开新河(《读史方舆纪要》)未果。八年,刘荣嗣任总河,废顺济河,另开新河遂成,但很快就淤塞浅涩,刘荣嗣也因此而获罪。继任总河周鼎全力维修泇河新道和骆马湖西岸的顺济河。于是,九年(1636年)泇河复通,运道得以继续维持。十四年(1641年),总河张国维疏请沂河改道,分盧口沂水出徐塘口济运,获准。是年,陈沟口淤废,漕督史可法循顺济河改出董沟口入黄河。同时,凿开马陵山,在骆马湖口向东开河,引骆马湖洪水东注侍丘湖。至此,骆马湖口附近共有三个出口:一为董沟口;一为陈沟口;一为后来的六塘河口。 清顺治七年(1650年),董沟口淤。遂取道骆马湖行运。湖中行运,盛水时,湖面宽阔,风大浪急,牵缆无所施从;枯水时,水浅滩多,泥淖所阻,以致挑掘前行;更有甚者,人站立水中,一子排开,漕粮通过相互传递这种方式进行转运,称之为“舁(yú)送”。足见彼时漕运之艰辛。 康熙十九年(1680年),总河靳辅奏开旧皂河四十里至窑湾,上接泇河。运道自皂河口(在今皂河镇街南)入黄河。二十年(1681年)7月,黄河大涨,皂河口淤,不能通舟。“众议欲仍由骆马湖,辅力持不可”,遂关闭皂河拦黄坝,开挖新河,西起皂河东至张庄长二十里,名支河。自此,漕船由泇河经皂河而支河口入黄河。 然而,张庄以下的运道仍须经黄河行运,漕船自淮阴至宿迁“重运溯黄而上,雇觅纤夫,艘不下二、三十辈,蚁行蚊负,日不过数里,每艘费至四、五十金。迟者或至两月有奇方能进口,而漂失沉溺往往不免。盖风涛激驶,固非人力所能胜也。” 二十三年(1684年),靳辅議修中河。二十六年(1687年),总河靳辅效仿开泇避黄之例,在黄河的遥、缕两堤之间运料小河的基础上,创开中河,“广九丈至七丈不等,深丈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工竣,土人俗称“运粮河”。上起宿迁支河口,经宿迁城北绕城而南至桃源众兴集,终点清河(现淮阴区)仲家庄,避开了黄河一百八十里之险。至此,中运河全线贯通。 (▲桃源县志(全境图)) 三十八年(1699年),河督于成龙改桃源盛家道口至清河段中河南岸为北岸,凿新中河六十里。次年,继任河督张鹏翮,于三义坝筑拦河堤一道,用中河上段与新中河下段合为一体行运。 四十二年(1703年)秋,又在陶庄闸下挑引河一道,始移建中河出水口于杨家楼(即今淮阴杨家庄),逼溜南趋,以清敌黄。此后,三百多年来中运河运道未变。 (▲嘉庆宿迁县志 运河) 如今,京杭大运河已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中运河宿迁段,已达到国家二级航道标准,年通过船舶能力超过1.8亿吨;堤防安全稳固,排洪能力达到1000立方米每秒;由3个梯级泵站构成的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在完善向骆马湖设计输水175立方米每秒的配套设施;龙王庙行宫、项王故里、水利遗址公园、泗水阁、妈祖庙等诸多景观已成为中运河沿线一道道星光璀璨的亮丽风景。 作者简介 陈宏仁,宿迁市人,宿豫区农委退休干部。曾参与多部地方史志资料的编写,撰述10多万字的舆情史考,在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过几十篇各类学术探讨、科普资料以及散文等,为弘扬、传承历史文化发挥余热,笔耕不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