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马湖的前世今生

 夏天微语789 2022-09-15 发布于江苏

骆马湖是江苏省四大湖泊之一,地处鲁南丘陵和苏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跨徐州、宿迁两市,当湖泊水位22.67米时(古黄河基面),湖水面积为296平方公里。骆马湖承载上游沂沭泗流域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洪水不断肆虐,加速了骆马湖的沧桑之变。由于自然和人为的诸多因素,至民国时期骆马湖逐渐消亡。新中国成立初,导沂整沭工程的实施,使得骆马湖得以重生。如今的骆马湖已经成为一个兼具蓄水、防洪、灌溉、航运、调水、渔业以及旅游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性水库型湖泊。
骆马湖略图

01

史海钩沉 湖名探究

骆马湖地区原为广袤的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南徙后,始有时令性积水小泊出现。黄河南徙夺淮后,把淮河流域一分为二,在沂水入泗于直河口以东、泗水以北、马陵山西面的一片洼地上,自然形成了一系列不稳定的积水小湖。此后扩大发展为4个较大的小型湖泊,处于中央的叫大江湖,位于西北的叫隅头湖,东北部的叫埝头湖,最南方的叫骆马湖。骆马湖的形状大约为菱形,湖盆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湖河流主要集中在西部与北部,主要有沂河水系、京杭大运河等40余条支流;出湖河流主要有中运河、六塘河和新沂河。
骆马湖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史·高宗本纪》和《大金国志》。骆马湖在历史上几易其名,先后被称为乐马湖、马乐湖、落马湖、路马湖、络马湖、烙马湖、洛马湖、骆马湖等。
骆马湖湖名演变情况一览表

《宋史》称其为“马乐湖”

《大金国志》称其为“乐马湖”

明万历《淮安府志》称其为“烙马湖”、“络马湖”

《同治宿迁县志》县境图中骆马湖



02

河淤开泇 湖区荣枯

南宋时期的骆马湖为季节性小型积水湖泊。到明朝中叶后,黄河河床日益淤高,沂水南下原在古邳入泗受阻,洪水在骆马湖区潴积,加上黄河屡次决口、漫溢,东面又受马陵山隔阻,遂汇成较大湖泊。
明代官员朱国盛《通济河记》记载:“骆马湖夏秋遇潦,湖面横亘二十余里……然高洼不一,不可以舟,至冬春则涸而成陆。”可见,彼时骆马湖依季节变化,枯水期为单独小湖,丰水期则汇集周边湖泊成大湖。
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为治理黄河水患,在徐州至宿迁的黄河岸边修筑河堤,黄河大致结束了多条支流的局面。黄河河床逐渐淤高骆马湖南岸地势,导致湖区发育为一个排水不畅的深洼地。以后,明朝廷又分别委派刘东星和李化龙主持“避黄开泇”,自沛县李家口至邳州直河口开通泇运河共260余里,基本实现了黄运分离,原运河以北的支流水系汇集于骆马湖区的低洼地带。
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潘季驯《治河全书》中的落马湖
明末,运河治理的缺乏以及频发的黄灾对骆马湖产生了实质性的威胁。《明史·河渠志》记载:“天启六年(1626年)七月,河决淮安,逆入骆马湖,灌邳、宿。”鉴于此,据董其昌《淮安府濬路马湖记》记载,明朝廷亦对骆马湖进行疏浚,但成效不大,湖泊淤积的趋势并未转变。至崇祯八年(1635年),骆马湖几乎完全淤塞,以致正常的漕运也无法运行。崇祯十四年,漕运总督史可法为保证沿湖运道通畅,在宿迁城北凿断马陵山脊,开湖泄水东注侍邱湖,始称拦马河,民间称“拦满河”。
清初,运河仍未得到有效治理,骆马湖依旧是淤塞状态。《清史稿》载:“康熙初,……湖浅水面阔,纤缆无所施,舟泥泞不得前……”由于国家连年战乱,黄河泛滥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受其影响,运河也经常淤塞,作为运河水柜的骆马湖,自然也深受其害。屡次泛决的黄河携带来大量泥沙,骆马湖缺乏足够的泄洪通道,未能及时将淤积泥沙排泄出去,从而导致湖泊逐渐淤积。
《江南通省府州县舆地图》明末清初时期的骆马湖(现藏中国台湾)
清初,骆马湖泄洪通道主要为董口、陈口及骆马湖口三处,然而,黄河泛滥让骆马湖泄洪常常不畅。康熙年间,董口淤,导致运河暂时中断,运粮船被迫取道骆马湖。黄河在徐州、宿迁等地多处决口,黄灾携带大量泥沙致使骆马湖再度淤塞。靳辅担任河道总督,采取堵塞黄河决口、修筑减水坝并沿河筑堤的办法使黄河恢复故道;开挖皂河20公里,自骆马湖皂河口向北至窑湾,接通泇河漕运;创建拦马河减水坝六座,坝下成六塘,即通称为六塘河。不久,又在硕项湖南北各开一条排水河,接上游六塘河,用以排骆马湖洪水。硕项湖南侧一条河名为南六塘河,北侧一条河称为北六塘河,两条河交汇处以上称为总六塘河。靳辅还提议开凿中运河,工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完工。

明末清初骆马湖水域图(蔡祖铎手绘  图见宿豫区地方志办公室编《骆马湖记忆》)


此后,骆马湖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湖泊面积有较大增长,并与周边隅头等湖连为一体,骆马湖周长达“百五十余里”。
康熙四十一年,清代治河专家、理学名臣张鹏翮奏章《修骆马湖闸》
张鹏翮绘制的骆马湖(现藏日本)
清初时期的骆马湖(现藏中国台湾)
靳辅治水
清朝中期,骆马湖再次进入不稳定时期。乾隆年间,骆马湖水由清初的“蓄水无多、蓄水有限”不足以济运,变成了湖水过多以致“湖不能容,溢而入运,运益不能容,并为巨浸。”骆马湖水的增多,携带来大量泥沙淤积,进而影响到作为国家根本的漕运。清政府组织疏浚六塘河,江南河道总督萨载等官员采取开凿引河、疏通中运河河道以及疏浚湖区等措施对骆马湖进行治理,并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嘉庆朝以后,黄河淤积严重,决口不断,诱使骆马湖区水灾频发,骆马湖面积大幅度缩减,湖区周围出现大面积浅滩,农民开始在湖边农垦。至道光年间,骆马湖淤塞已久,基本失去调蓄运河水位的作用,湖泊周长仅为百余里。至清末,骆马湖渐淤成陆,原湖泊地区沦为一片深洼地。
1938年6月,国民党为阻挡侵华日军南下,在河南花园口掘黄河大堤,造成黄河二次夺淮,在中下游地区产生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受此影响,骆马湖彻底消亡,六塘河也完全淤塞。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骆马湖已经完全变为耕地与乡村,其湖泊的痕迹荡然无存。
民国时期骆马湖完全变为耕地与乡村(现藏中国台湾)
民国末期骆马湖政区示意图(蔡祖铎手绘  图见宿豫区地方志办公室编《骆马湖记忆》)

03

改建水库 重获新生

解放前,处于沂河、沭河下游的苏北、鲁南一带,每遇雨季,山洪暴发,汪洋一片,农田受淹,人民生命财产受损,穷人到处逃荒要饭。解放后,导沂整沭成为鲁南、苏北人民的迫切要求。为此,苏北导沂整沭工程司令部迅速成立。1949年11月,工程全面开工,挖出了一条新沂河,并于1950年夏成功泄洪,基本解决了苏北的洪涝灾害。此时,骆马湖已经部分恢复为可供蓄洪排险的临时性水库。随后,采取骆马湖东西两堤加固、中运河整治、疏浚六塘河等措施。1958年,骆马湖改建为一个常年蓄水调控的大型水库,根据工程规划,实施骆马湖枢纽工程——宿迁大控制工程,分两次迁出湖区居民累计5万余人。至1994年,骆马湖的水域面积达290平方公里,为苏北地区一个大型常年蓄水性湖泊水库。在苏北地区开展的“旱改水”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骆马湖水库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渔业和矿业方面,骆马湖是驱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旅游业方面,作为优质生态湿地的骆马湖,京杭大运河贴湖而过,区内窑湾、皂河等运河古镇亦有一定知名度。
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水利工程让骆马湖逐渐恢复了过去的水量和湖泊面积。同时,新开辟的新沂河也加大排洪能力,加上围湖垦田被禁止,黄灾致淤问题消失,骆马湖各方面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湖泊面积也较为稳定。
骆马湖拦洪蓄水

04

生态治理 幸福之湖

近年来,宿迁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彻执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方针,对骆马湖实施禁采、还湖、退捕、环境治理等一系列治理工作,昔日的骆马湖变成了今日生态之湖、幸福之湖。
骆马湖执法码头

骆马湖一线大堤

嶂山闸

黄墩湖滞洪闸

骆马湖风光
生态骆马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