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高宗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此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为“问俗省方、广沛恩膏、聿昭庆典”[1],他曾六次巡幸江浙,留下了很多故事和传说,正史野史对此莫衷一是,更给世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宿迁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乾隆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宿迁”这一说法,一直为坊间津津乐道、广为传播。但细究起来,却有几点疑问:六次南巡为何五次驻跸?具体驻跸在宿迁哪里? (▲乾隆南巡画卷) 关于“驻跸”活动 “驻跸”为合成词。“驻”本义指车马停止行进或停留在一个地方;“跸”本义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行人往来,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合成“驻跸”一词则成为皇家专用词汇,意为帝王出行途中暂停小住的地方,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中国历代王朝,皇帝巡幸驻跸对于地方来说都是头等大事,途经州县俱需精心安排、事事周备。乾隆帝六次巡幸江南,目的是阅视河工、省方问俗、阅兵察吏、加恩士绅,并欣赏沿途名胜古迹和江南风景。为了保证乾隆帝出巡顺利和饮食起居,以及帝国政务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尤其是出于安全、方便等因素考虑,前几次南巡主要安排在途经的地方驻军大营驻跸。但随着清廷对江南各地控制力日渐增强,加之巡幸活动增多,特别是地方官员在接驾安排上相互攀比,沿途州县都修建了大量行宫、座落和尖营以供皇帝驻跸或临时小憩。 行宫为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新建也可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如南京江宁行宫、扬州高旻寺行宫等。座落的建筑规模均不太大,多依托寺院而建,一般在寺院一侧或一角修建一个独立院落,如苏州虎丘座落、淮安惠济祠座落等。尖营为沿途打尖吃饭或小憩的营地等临时场所,根据行程相隔20里左右便设一尖营。查阅乾隆帝南巡相关史料,“驻跸”地点只有大营、行宫和座落,有在此处处理政务、食宿过夜之意,尽管尖营也作为休憩场所,但并无在尖营“驻跸”之记载。 关于“驻跸”地点 “驻跸”无论是在行宫、座落还是大营,都只能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所。而宿迁是一个行政区域,如果说“驻跸宿迁”,则是把一个区域当成一个场所,尽管在语法上也说得通,但在语义上却稍显含糊。为此,必须弄清楚当时乾隆帝到底驻跸在宿迁哪个地方。 从《清史稿·地理志》看,乾隆朝的宿迁县隶属于江南省徐州府,北与山东沂州府郯城县接壤,南与淮安府桃源县因河相连,东接海州直隶州沭阳县,西与同属徐州府的邳州、睢宁县毗邻。据《清高宗实录》、《南巡盛典》载,乾隆帝南巡时,宿迁境内有两个行宫,一个是龙泉庄行宫,一个是顺河集行宫。 (▲龙泉庄行宫) 龙泉庄行宫原为乾隆十六年设在宿迁县的叶家庄大营,后称龙泉庄大营、龙泉庄行宫(在今新沂市境内)。在乾隆帝御用画家钱维城绢本彩绘册页《乾隆南巡驻跸图》中,龙泉庄行宫图左上方题写“龙泉庄行宫,在江南徐州府宿迁县境,皇上四幸江南皆于此地恭设营盘以供驻跸,四十三年奏奉谕旨改建座落数宇,可省驼运大城之烦,朴素浑坚不事华饰,盖仰体我圣主崇俭务实之天心云”,右下方落款“臣钱维城恭绘”。 (▲顺河集行宫) 顺河集行宫原为宿迁驻军营盘,后建成行宫。在《乾隆南巡驻跸图》中,顺河集行宫图上方题写“顺河集行宫,在宿迁县运河东遥堤之旁,北距永济桥五里。銮辂时巡,向驻跸于行幄。二十五年恭建”,无落款。与现在宿迁市行政区域有关的行宫,《乾隆南巡驻跸图》中还有林家庄行宫和陈家庄行宫两幅。 林家庄行宫图题“林家庄行宫,在桃源县境,前此四届翠华南幸皆驻跸于营盘,今次奉请改建”。图中虽然注明在桃源县(今泗阳县),但据考林家庄行宫应在宿豫区仰化镇,其原为乾隆十六年设置的王家庄大营,二十二年移设于仰化集,四十五年改建成林家庄行宫。 (▲林家庄行宫) 陈家庄行宫图题“陈家庄行宫,在桃源县境内,皇上三幸江南俱驻跸于鲁家庄营盘,二十九年恭建”,《南巡盛典》载陈家庄行宫“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俱系设大营于鲁家庄”,亦可以互相印证。 除上述行宫外,据《南巡盛典》载,乾隆帝南巡途中,在当时的宿迁境内还有皂河龙王庙座落、张家庄大营和姜二庄(在今新沂市境内)、小店、地藏庵、池家庄4座尖营,在桃源县境内还有定家庄、刘家庄、梁家庄3座尖营等行止地点。 (▲顺河集行宫遗址) 关于“驻跸”次数 乾隆帝先后六次巡幸江南,当时的宿迁县向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之称,按清代“冲繁疲难”制度所划分的州县等级,在徐州府所辖的一州七县中,宿迁仅次于铜山和砀山(今属安徽省)位列第三,属“要”缺[2]。又因黄河、运河作为国家漕运要道穿境而过,域内河网纵横,境外驿道相通,可谓“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乾隆帝历次南巡都把宿迁作为途程的一个重要节点。 现根据《清高宗实录》梳理其在宿迁(含今新沂市、泗阳县)的行程,并作一详细统计。 (▲乾隆帝南巡宿迁途程表) 据此统计,乾隆帝六次南巡,在当时的宿迁县(含现在的新沂市)境内驻跸共计31次;以现在的地级宿迁市(含泗阳县)计算,驻跸共计34次;即使按既不含新沂也不含泗阳两地统计,驻跸宿迁共计也达24次。由此可见,乾隆皇帝“五次驻跸宿迁”的说法与历史记载的事实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借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展示区域文化底蕴,丰富区域文化形象,打造区域文化特色,提升本地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自豪感,增强外埠关注度和影响力。乾隆帝南巡驻跸宿迁,是彰显宿迁历史文化丰富性的重要一页。我们有必要加强相关史料的研究,秉承科学态度,尊重历史事实,讲好历史故事,守护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朱东升,就职于宿迁市司法局。 注:[1]《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八十,乾隆十六年正月庚子。 [2]《清史稿·志三十三·地理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审核:张克军 编校:李 智 发布:赵苏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