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的陇西李家龙宫 今天的陇西上古时期叫成纪地①。今陇西地方最早建立的县一级行政组织——豲道②,其故城在今文峰镇渭河北岸王家新庄一带。陇西之名,始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③。此陇西之名,泛指地区而言,非行政组织名称。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设陇西、北地郡④,是陇西建郡之始。秦始皇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到四十郡,将所辖黄河以东、陇山以西之地设陇西、北地二郡,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县东南)⑤。 汉代,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陇西郡属凉州刺史部辖领,郡治狄道。辖地设豲道、襄武、首阳三县(今陇西县城和首阳镇)。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地增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地),原有豲道划归天水郡,而襄武、首阳仍隶属陇西郡。王莽时,陇西郡改称厌戎郡。后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郡治由平襄移治冀县(今甘谷县)。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因羌乱徙金城郡于襄武⑥。永初五年(111年),因羌人多次起义,兵入狄道,便移陇西郡治于襄武县(今陇西县),又于124年还治狄道。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又分汉阳地置南安郡,郡治在豲道,此为陇西县境置郡之始。至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移治襄武(今陇西县),当时在陇西县境设有陇西、南安二郡。北魏永安三年(530年),置渭州,治襄武县。因渭水而得名。辖有陇西、南安阳(原南安郡)、广宁(今渭源县境内)三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制,废除陇西、南安郡名,改设渭州、州治襄武。开皇十年改渭州所辖武阳县为陇西县,为“陇西”置县之始,县境辖今日陇西东南和武山县大部。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为郡,废渭州,恢复陇西郡名,郡治襄武,辖领原陇西、南安二郡地。此时,陇西之名有上下两级建制,即陇西郡和陇西县。 汉代陇西郡、南安阳郡、天水郡三郡并存 唐时,废郡为州,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陇西郡为渭州,隶秦州总管府(府治上邽,即今天水)。太宗贞观初(636年),划全国为十道六百三十四州,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渭州属陇右道辖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上柱国汪达镇守陇右,徙筑襄武于今陇西县城⑦。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13年又将全国分为十五道,并将陇右道从渭州(今陇西县地)移至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地⑧)。安史之乱后,吐蕃兴起,陇西郡地陷于吐蕃达九十年之久。宣宗时收复,并恢复渭州、陇西、襄武建置。此时陇右一带的吐蕃族虽臣服于唐,而唐王朝却无力统治,只能笼络而已,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末。自哀帝四年(公元907年)唐亡后,陇右诸地又陷吐蕃达五十余年,此后除陇西县在宋时恢复建置外,其陇西郡和襄武县再不见于史册。 襄武自公元前二世纪建县以来,历一千一百多年至唐末为历代王朝县一级组织,陇西郡自魏初由狄道移治襄武后,直到唐朝灭亡,郡名虽有郡、州之更改,但设在今陇西县境内高于县一级行政建置的陇西郡和南安郡却达数百年之久。 宋巩州地图 宋初,西北地区仍被吐蕃和西夏占据,至宋仁宗时,陇西始为宋有。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设古渭州⑨。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改古渭州地为“古渭砦”。由于古渭砦在军事上可控制洮、岷、狄、河各地,在商业上又是与西夏及西域各国的贸易城市,所以在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升古渭砦为通远军⑩。宋哲宗元祐年间,在古渭砦(即今陇西县城)新设陇西县。后历金、元、明、清及民国一直沿用至今,达六百年,辖地虽有大小变迁,但县名县治不曾有变,逾930年。 元明清巩昌府地图 明朝建立后,仍袭元制,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明初改巩昌路为巩昌府,府治陇西,辖秦州(今天水)、阶州(今武都)、徽州(今徽县)三州十四县。另外,还有司道之设,此种司道和监察制度方面的司道同时并行。陕西布政司设陇右分守道治陇西,陕西按察司设陇右分巡道治秦州。在军事方面设巩昌卫,辖有五千户所。由此可知明代陇西地方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来源:《李氏故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