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色泽分阴阳 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 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气息分阴阳 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动静喜恶分阴阳 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 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 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阴阳学说用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在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 路,不在他人言行里 而在自我修行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