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积月累话中医--用于疾病的防治

 拾翠寻芳 2017-09-01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1. 指导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得发病。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2. 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胜偏衰和互损又是其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分而言之,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3.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于确定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根据。治疗疾病,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必须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根据确定的治疗原则,选用适宜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沉浮,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一般说来,属于寒性或凉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减轻或消除机体的热象,阳热证多用之;属于热性或温性的药物,能散寒温里,减轻或消除机体的寒象,阴寒证多用之。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故实际上不止五味,但习惯上仍称为“五味”。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将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临床用药过程中,一般都依据证候的性质将药物的气与味综合考虑以处方。每味药都具有气与味两个方面的特性,配方时主要根据证候的性质来决定是主用其气还是味,还是气味皆用。如苦味药一般有降下等作用,若与温性相配,能降气化痰,痰饮等阴性病多用之;若与寒性相合,能清热泻下,实热等阳证多用之。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是上升,浮为向外浮于表;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降是下降,沉为向内沉于里;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总之,阴阳学说在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养生防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法于阴阳”;治疗疾病,则要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等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向恢复平衡方面发展,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和减缓病情之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