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

 一路行ni43ydpa 2020-04-13
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用于知道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为有余之证。由于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盛容易损伤阴液。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寒容易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阳的偏胜时,应该注意有无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存在。若阴或阳偏胜,但其中一方并没有虚损,可以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若其中一方偏衰,则应当顾及其不足,并配合“补其不足”之法。

阳胜则热属于实热证,宜用寒凉药抑制其阳气,治热以寒当“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抑制其阴,治寒以热,即“热者寒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也是“实者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指的是阴或阳的一方不足,或是阴虚,或是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属于虚热证,一般不能直接用寒凉药,须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将其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其为“阴病治阳”。

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根据阴阳 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他说:“善补阳者看,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升而泉源不竭”。

总的来说,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从而使阴阳偏胜偏衰的现象得以平衡协调。

2、归纳药物的药性

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确立治疗原则,也可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治疗疾病,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确切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必须熟练的掌握药物的性能。根据治疗方法,选用合适的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药物的性能,一般来说,主要靠它的气、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有都可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叫做“四气”。其中寒凉属阴看,温热属阳。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习惯上仍然称为五种。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等作用。大体上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由种种原因引起阴阳失调而致病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诊病,无论是大小疾病,均要辨证论治,否则就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失去辩证论治的意义。所以,大家在选择中药或者通过某种媒体介绍而选择中药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辩证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盲目用药。

目前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养生博士在媒体上随便发布一些处方,导致广大读者和观众朋友对着症状而用药,这是中医学最忌讳的,也是大错特错的一种做法;而之所以利用此种文章或者视频招揽粉丝的,正是以赢利为目的,切记不要随便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