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华县人眼中的高塘六十年变迁

 华州文史荟萃 2021-12-18

邮箱:3125136050@qq.com


高塘镇

作者 刘仲兴

高塘镇在新中国成立前叫丰镇乡。丰镇乡周围还有三个乡,东边是大明乡(现改为大明镇),西边是清光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东阳乡),北边是集泰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圣山乡)。前两年机构改革又把乡镇进行了合并,大明镇与更东边的金穗乡合并,仍称大明镇,镇政府设在大明镇,高塘镇与东阳乡、圣山乡合并,仍称为高塘镇,镇政府设在高塘镇。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行政机构也曾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变动过几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将丰镇乡改名为高塘区,区政府设在高塘小学东隔壁的老爷庙内,下辖五个乡,即大明乡、金穗乡、东阳乡、圣山乡、高塘乡。

高塘乡政府设在高塘镇东北角的一个庙内,这座古庙只有两进六间房子,庙门外无庙号,庙内无神像,当地人称“滴水庙”,庙前有泉眼日夜向外涌着泉水。1959年,政府又将渭南县、华县、华阴县、潼关县合并,称为渭南县,县政府设在渭南县城关镇,下辖四个大管区,即渭南管区、华州管区、华阴管区、潼关管区,各管区实际上仍管理各县原来的行政区。

撤县设大管区后,各乡改为人民公社,高塘乡改为高塘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高塘乡人民公社就是高塘镇人民政府。公社社长实际上是乡长,公社书记也就是乡党委书记,只是名称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这次撤县设管理区的做法并不成功,群众办事很不方便,政府管理也有困难,没几年就恢复了原来的四个县名称,各个县政府仍回原址办公。但各乡镇的人民公社名字没人敢改,因为毛主席在河南省新乡市视察时说过“人民公社好”,就这样一直沿用着。

1979年改革开放后,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逐步将人民公社改回原来的乡镇名称,1980年后高塘人民公社又恢复为高塘乡人民政府。1990年前后又将高塘乡改为高塘镇。前几年又将东阳乡、圣山乡、高塘镇三个乡镇合并为大镇政府。总面积达到230. 9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多人。

本世纪初期的高塘农贸市场 选自华县志

高塘镇是个大镇,自古就有,居高塘地区中心位置,这里街镇很大,有上百家商户,每逢集市日,临时赶集的小商小贩更多达数百家之多,阴历逢五、逢九两日为开市日,因为高塘是各乡镇唯一有集市贸易场所的,所以其他几个乡镇的群众都要来此赶集,或经商,或购物。居住最远的距离镇中心有30里左右。每到逢集日中午时分,赶集人数多达万人以上,摩肩接踵,吆喝声、叫卖声、讨价声,不绝于耳……

群众把商品集中区称为小市,不知何年何月形成。我记得街东南口有鸡市,西南口有猪市、羊市,正南门外有柴市、草市、木头市,镇东口有骡马牲畜市,镇东北角有布市、棉花衣服市场,镇西北有竹编市场,铁器、瓷器市场,镇北有银饰品市场。镇中心有南北东西街道,两边均为商户门面房,大小商品一应俱全,吃的、穿的、用的、农具、牲畜应有尽有。逢年还有临时的灯笼市、年画市,每学期开学前还有文具市场、图书市场,夏天夏收前还有蚕茧市场,不过规模都很小。

高塘街 流年来袭拍摄
高塘镇集市规模之大、赶集人数之多,在华县境内可谓首屈一指。华县塬上几个乡镇以及渭南塬上的丰原乡、崇凝乡、三张镇的群众都来高塘赶集上会。

高塘镇地处华县西南角,与渭南县相连,川塬相间,东西两边为高耸的塬,中间夹一条河,名曰涧峪河。涧峪河全长50多里,因为这条河的落差大,沿河修了许多用水做动力的作坊,新中国成立前最多的是榨油坊,沿河起码有十几座,用水力磨棉籽、磨菜籽,然后压榨成油。新中国成立后榨油坊倒闭了,差不多都改成了磨面坊、榨棉花坊。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了,这些小磨面坊、榨棉花坊都倒闭了,成了历史。

华州涧峪 老赵拍摄
这条涧峪河是高塘镇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日夜流淌不息,滋润着成千上万亩的水浇田。秋天种麦子,夏天种玉米,一年两熟,没有灾害。河中有小鱼、王八、黄鳝等,夏天的时候,还有白毛红嘴的白鹭之类的鸟儿来安家。没有人伤害这些鸟儿,鸟与人和睦相处。其他鸟儿喜鹊、乌鸦、麻雀、斑鸠、燕子、山鸡、灰喜鹊、老鹰、鹞子等不下十几二十种。

高塘镇的交通不算便利,1970年华县运输公司才开辟了华县到高塘公交线路,50里路,运输工具是大卡车,还没有棚布,一天一趟。就这群众高兴极了,起码比走路快多了。我在华县上高中时,就是用双脚不停地丈量这50里路。这时新中国成立已21年了,当时发展太慢了!直到改革开放前仍一般化,坐火车要到20里路外的赤水火车站,西安到南京铁路经过渭南塬进入蓝田县,高塘镇的群众能看见火车经过,距离约几里至十几里路,只有一趟慢车能坐,一天一次,想坐快一点的火车要去渭南或华山东站。改革开放后,公共汽车发展很快,华县运输公司、渭南运输公司都开辟了线路营运,私人大轿车很多,各个大村都修通了柏油路。

高塘镇的村庄多,从圣山乡开始到终南山内,基本上是村连村,户连户,人口稠密,千口人以上的村特多,一个名叫柿村的大村,南北绵延十里,高塘镇和大明镇辖区的总人口已超过8万。高塘镇的经济不太发达,改革开放30多年了,这里还是农业镇,没有大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只靠农业收入,致富速度很慢。但从公路两边的二层小楼来看,还是跟随全国的发展,小步地前进着。农村中找不到中青年人,都外出挣钱去了,只剩下老年人、妇女、小孩留守看家,被戏称为“653861部队”。

柿村巷道 高振强拍摄
高塘镇文化比较发达,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各大村都有小学校,镇上设有图书馆。但医疗不发达,只有中医中药店。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新华书店、邮电所、西医医院、银行、税务所。改革开放后增加了派出所、法庭、工商所、地段医院、电影院,机构齐全。高塘初级中学升为高级中学,这是全县除咸林中学外唯一一所高中,五个乡镇增加设立了五所初级中学,分别为高塘初中、大明初中、东阳初中、圣山初中和金穗初中。各村的小学都设备齐全,大都修建了新校舍,添置了新设备,我还为本村新建小学捐过款。

高塘镇离终南山只有十几里路,群众都有植树的好习惯,当然过去群众并不懂这叫绿化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只知道树木能乘凉,长成材后能盖房、能烧柴。每到夏天各村庄都是树木茂盛,绿树成荫,夏天并不感到火热。再加上镇南周围的几千亩竹林,还有农田里上万亩的玉米、水稻以及流动着的涧峪河水,真是诗情画意一般,好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图景!
图文来源:《崇盛风雨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