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花了2个多亿,扎入深山12年,保护327颗幸存的曼松古茶树

 CITSLINC66 2021-12-18

明成化年间,明宪宗初尝云南曼松茶便情有独钟,令其作为普洱茶的至高名片成为皇室御用贡茶,一直延续至清朝。清末年间,茶税赋重,战乱频繁,当地茶农多砍树弃村,背景离乡。近代以来,1942年攸乐农民起义,战火从倚邦古街烧至曼松茶山,烧了三天三夜,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曼松茶山,再遭厄运,逐渐沦为无人问津的荒山弃野。昔日入山做茶者数十万人,却不得不因为茶山衰毁而背井离乡。旧时皇室席上茶,从此落入深山无人识。

直到2007年,曼松茶山经历了命运的转机。至今十余年间,几经坎坷的曼松贡茶又渐渐回归各方茶友的视野与杯中。这与一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他就是曼松古茶的当代传承人,李伟

文章图片1

李伟的经商故事极富传奇,其中也蕴含着机缘、苦涩、坚韧,以及人与茶之间命数交织的惺惺相惜。90年代,他联合创立了好记星和背背佳品牌,却选择在30岁出头时,退出了好记星市场的鼎盛时期。

那时他经常独自开车在北京高架上转圈,心想:好记星是什么?背背佳是什么? 一个概念火几年之后,不过终究归零。而他真正想创立的事业是一个不会归零,在时间中有传续、沉淀和累加的事情。思索良久,一个念头蹦了出来:回云南做农业。那会儿他还没想到要做茶,只是凭着人与土地的依恋,认定农业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

回到云南之后,他开着车在云南各个普洱茶山头和制茶厂考察普洱茶行业的情况。起初,他十分受挫,不因难,而因乱:他感到当时茶产业的发展是故事、概念大于实质,二者无法达到平衡。焦虑中,他以信念给自己定力。他告诉自己,成就一份可以不归零的事业要学习耐心和缓慢的智慧。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快很简单,慢却不易。

文章图片2

偶遇废弃茶山,愿续辉煌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张报纸的豆腐块位置,看到一个西双版纳政府山头的招商广告,山头的名字是:王子山、背阴山。这两个名字,他感到似曾相识。后来经过翻阅史料及咨询当地居民,他知晓这两座山原是明清两朝的皇室御用贡茶曼松的山头

于是他开着车从勐仑到象明乡去寻茶山。当时还没有修建公路,沿途都是原始森林的状态,路面也是坑洼不平,100公里左右路程,他驱车5个多小时才赶到象明乡政府所在地。到达后,他得知当地政府已经与一位福建商人确定了在王子山和背阴山开发种植橡胶的意向。而橡胶对土地的破坏是不可逆的,种植橡胶意味着这片土地再也无法恢复种植茶树。

文章图片3

他毫不犹豫地和政府人员协商是否可以终止种植橡胶的协议,恢复这片土地的原初使命:种植曼松茶树。初心纯粹如此,李伟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今后要为这个坚持付出多少代价和艰辛。幸运的是,在沟通过程中李伟得知,当地人也早希望能有人来恢复这片昔日的皇家贡茶园以续旧时辉煌。只是想要恢复这片荒废了30多年、原始森林般的古茶园,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当时那块土地道路失修,水电不通,甚至居住都十分困难。

而李伟心怀大愿,坚定地接下了这件没有可预期快速回报的事。2007年,政府正式将王子山、背阴山20000余亩曼松贡茶园的林权转给李伟。当时看着面前这个山头的心情,他喜忧参半。忧的不是开山种茶,而是如何以己之力不负这座昔日皇家的贡茶园,如何恢复一杯曼松贡茶的初真纯味。

文章图片4

重建茶园多歧路,祭天求雨

第一年,主要是开山修路,荒废了30多年的原始森林,已经无人出入,荒草荆棘没过人腰。从山脚到山尖的主干,从山尖到各个适宜种茶区域的分支,共计40多公里,需要人工手持镰刀、斧头、铁锹,分荆棘,凿路架,运土铺平。

随后的几个月,他在西双版纳的各个古茶园考察种植模式,那时他的车上一直放着两样的东西:一卷尺,一本书。每到一处古茶园,都要观察古茶树的布局,种植的选点,用卷尺测量株距和行距。李伟当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古人没有化肥和农药,他们是如何进行茶树的培育和管理的。于是他晚上就在山上借着车的内灯,翻阅《生物进化》这本书,以期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文章图片5

曼松茶山生态

经过李伟亲身多方调研和翻阅资料,加之当地政府邀请来中科院植物园的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最终一起确定曼松茶种植的株距、行距并采用茶果有性繁殖的方式选择阳光充足的崖坡地方种植。

同时严禁外来物种进山,严禁山上物种遭到破坏,得以保证茶树的自然进化繁育。在开山过程中,李伟团队陆续发现了327颗幸存的曼松古茶树,并及时进行挂牌保护。许多当地的少数民族和中缅边境的边民也来帮忙挖种植坑。

文章图片6

曼松茶树苗是深根植物,需要先生根后发芽,曼松的土质保水性却很差。所以水之于曼松来说,如空气之于人,须臾不可或缺。种植茶园,也是向老天和土地讨生活,是天地人和的结晶。

而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云南西双版纳遭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六个月时间滴雨未下,这又恰逢曼松种植后判断存活的关键时期。旱期内40%左右的茶苗旱死,能拿出的资金都投在了这座山上,茶山又置身原始深林处,无法进行人工浇灌。2009年成活率90%的曼松茶树苗,到了2010年年初已经损失了40%左右,这意味着这样下去就要重头来过,两年的努力将付之一炬。

文章图片7

心急如焚的李伟在曼松山龙潭处建了个土龙王,对天求雨,天却不应。看着一株株曼松茶树苗耷拉下脑袋,奄奄一息,枯叶随风飘落,李伟倍感煎熬,仿佛把自己的心放在烧红的铁板上一般,片刻不能平静。怨念深重时,他甚至有一次拿着树条抽打那个土龙王,指着龙王的鼻子,问他为何见死不救。

他说, 那6个月的时间内,车上只循环播放着一首歌,萨顶顶的《万物生》,一是求天降雨赐予万物生长所需的甘霖,二是使内心平静下来。

文章图片8

采茶前的祭茶仪式

几个月后,久旱逢甘霖。其一,天终降大雨。其二,得到常州百兴集团和中科建的资金支持,这两方都对回报没有要求,仅为事情意义本身,而协助把旱死的茶苗重新补种上去,一颗颗曼松茶树才重现生机。

苦尽方回甘,以茶传道

经过几番起落和之后几年的养育和培护,曼松茶园愈发稳定兴盛。2012年李伟团队完成了则道普洱茶博馆的建设,目前也是国内普洱茶藏品价值最高的博物馆。2013年,“曼松”品牌商标注册成功,2014年央视的纪录频道对则道曼松进行了专题报道。

文章图片9

李伟在茶厂制定了严格的工艺流程以恢复其最初的味道。他在西双版纳建立了12个普洱茶标准化鲜叶初制厂,在昆明建造了则道贡茶厂精制生产线和中国最大的普洱茶仿生窖藏,则道天窖。

在此储存的曼松贡茶,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此外,曼松制茶从采摘到筛选遵循七选八弃的工艺,而后由手工揉压,石磨压制成型——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对生命之叶和茶艺的尊重。

文章图片10

如今,民间大众也有机会共享旧时只有皇室专用的曼松贡茶。所谓“普洱十分好,九分在曼松”。《滇海虞衡志》中有记录:“普茶名重于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推六大茶山倚邦曼松为首。”这与曼松茶山的特殊土质密不可分。

陆羽《茶经》开篇己言:“茶,上者生烂石。”曼松茶山土质呈红色,遇水成泥,干则成石,富含多种矿物质。故而出产于此地的曼松贡茶具有独特的兰香蜜甜,茶柔气足,入口极其细腻柔滑,淡雅、清甜随之而来,回甘迅速。

文章图片11

对茶人李伟而言,于个人、于家国,茶之意义非凡。茶,扎根于日常,又可承载雅趣。种茶喝茶的日子,不仅帮助李伟培养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个人雅趣,也对他个人修心极富滋养,他从茶道中习得弃快求慢之可贵。他说,他崇敬“茶中五和”:一人喝茶多几分平和,二人喝茶多几分和气,与家人喝茶多几分和睦,茶让国家多几分和谐,茶让世界多几分和平。

成功令曼松古茶复活,体现着李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对历史的敬重。他说,云南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相信曼松贡茶和人一样也有运势起落。于是他用对万物尊重的方法、与万物同在的精神恢复种植曼松贡茶,让曼松贡茶带着过往的低吟,在新的历史舞台上再现活力。他也因这份贡献而令个人生命融入一个阔大的生态体系、以及生生不息的时间河流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